一种陶瓷发热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2332发布日期:2020-09-11 23:06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陶瓷发热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陶瓷发热板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6193519a于2016年12月07日公开了一种电热采暖陶瓷砖,包括面砖、电热膜、电极和电极引导体,所述电热膜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面砖,另一侧设置有所述电极,所述电极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电极引导体。还设置有底砖和热反射膜,所述底砖设置于两两所述电极引导体之间,所述电极引导体包裹于所述底砖;所述热反射膜设置于所述电热膜与底砖之间。还设置有电绝缘涂层和保温防水层,所述电绝缘涂层和保温防水层从内到外依次包裹所述电热膜、电极和电极引导件。还设置有粘结层,所述粘结层分别设置于所述面砖与底砖之间的周边或整面。这种电热采暖陶瓷砖的保温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保温效果好的陶瓷发热板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陶瓷发热板结构,包括陶瓷板,其结构特征是还包括fr-4发热板,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涂覆在fr-4发热板的一侧,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与陶瓷板相接,fr-4发热板的另一侧与岩棉层相接。

进一步,所述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设置在岩棉层上的导电极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还包括隔热框架,陶瓷板、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fr-4发热板、岩棉层共同设置在隔热框架中。

进一步,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还包括防尘胶条,该防尘胶条的一侧与隔热框架相接,防尘胶条的另一侧与陶瓷板相接,防尘胶条的中部覆盖在隔热框架与陶瓷板的接合面上。

进一步,所述防尘胶条的外侧呈内凹的弧面;或者,防尘胶条的外侧的中部为平面,防尘胶条的外侧的两端弧形过渡。

进一步,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还包括金属导热板,该金属导热板压接在岩棉层上。

进一步,所述金属导热板与岩棉层之间设置有聚氨酯胶水层。

本实用新型中的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涂覆在fr-4发热板的一侧,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与陶瓷板相接,fr-4发热板的另一侧与岩棉层相接;其中,fr-4发热板是一种通电后板面发热而不带电且无明火、安全可靠的电加热平板,由于使用时主要靠热传导,因此热效率高,其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耐潮性,并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通过fr-4发热板产生的热量能够朝外传递到陶瓷板,直接加热陶瓷板周围的空气,提升室温,而岩棉层既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还是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一定程度的意外撞击而损坏陶瓷板,且不会因自身高温而烫伤用户或烫坏用户的物品,确保了产品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尘胶条的一侧与隔热框架相接,防尘胶条的另一侧与陶瓷板相接,防尘胶条的中部覆盖在隔热框架与陶瓷板的接合面上;通过防尘胶条能够防止空气中的粉尘等细微颗粒进入隔热框架与陶瓷板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本产品的卫生性能。

本实用新型中的金属导热板与岩棉层之间设置有聚氨酯胶水层;通过聚氨酯胶水层能够提高本产品的整体强度,从而延长了本产品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保温效果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防尘胶条的另一实施例的端面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陶瓷板,2为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3为fr-4发热板,4为岩棉层,5为金属导热板,6为聚氨酯胶水层,7为隔热框架,8为防尘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图4,本陶瓷发热板结构,包括陶瓷板1,还包括fr4发热板3,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2涂覆在fr4发热板3的一侧,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2与陶瓷板1相接,fr4发热板3的另一侧与岩棉层4相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设置在岩棉层4上的导电极电连接。

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还包括隔热框架7,陶瓷板1、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2、fr4发热板3、岩棉层4共同设置在隔热框架7中。

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还包括防尘胶条8,该防尘胶条8的一侧与隔热框架7相接,防尘胶条8的另一侧与陶瓷板1相接,防尘胶条8的中部覆盖在隔热框架7与陶瓷板1的接合面上。

所述防尘胶条8的外侧呈内凹的弧面;或者,防尘胶条8的外侧的中部为平面,防尘胶条8的外侧的两端弧形过渡。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还包括金属导热板5,该金属导热板5压接在岩棉层4上。

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导热板5与岩棉层4之间设置有聚氨酯胶水层6。

在必要时,还可以在金属导热板5与岩棉层4之间设置铁丝网层,然后将聚氨酯胶水层涂覆在铁丝网层上,进一步的提高本产品的整体强度。

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二实施例,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陶瓷发热板结构,包括陶瓷板(1),其特征是还包括fr-4发热板(3),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2)涂覆在fr-4发热板(3)的一侧,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2)与陶瓷板(1)相接,fr-4发热板(3)的另一侧与岩棉层(4)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设置在岩棉层(4)上的导电极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隔热框架(7),陶瓷板(1)、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2)、fr-4发热板(3)、岩棉层(4)共同设置在隔热框架(7)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防尘胶条(8),该防尘胶条(8)的一侧与隔热框架(7)相接,防尘胶条(8)的另一侧与陶瓷板(1)相接,防尘胶条(8)的中部覆盖在隔热框架(7)与陶瓷板(1)的接合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防尘胶条(8)的外侧呈内凹的弧面;或者,防尘胶条(8)的外侧的中部为平面,防尘胶条(8)的外侧的两端弧形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金属导热板(5),该金属导热板(5)压接在岩棉层(4)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金属导热板(5)与岩棉层(4)之间设置有聚氨酯胶水层(6)。


技术总结
一种陶瓷发热板结构,包括陶瓷板,还包括FR‑4发热板,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涂覆在FR‑4发热板的一侧,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与陶瓷板相接,FR‑4发热板的另一侧与岩棉层相接。所述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设置在岩棉层上的导电极电连接。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还包括隔热框架,陶瓷板、石墨烯环氧树脂混合料层、FR‑4发热板、岩棉层共同设置在隔热框架中。所述的陶瓷发热板结构,还包括防尘胶条,该防尘胶条的一侧与隔热框架相接,防尘胶条的另一侧与陶瓷板相接,防尘胶条的中部覆盖在隔热框架与陶瓷板的接合面上。所述防尘胶条的外侧呈内凹的弧面。本实用新型具有保温效果好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梁宇;綦长海;孙少霞;唐波;曲丹丹;刘洋宏;黄治俭;陈树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烟台东山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01
技术公布日:2020.09.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