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控制单元及其塑料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7112发布日期:2021-08-03 13:24阅读:38来源:国知局
电子控制单元及其塑料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及其塑料壳体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上集成有越来越多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controlunit,ecu)。有些电子控制单元是通过其塑料壳体上的安装脚固定到车辆上。具体来说,安装脚具有通孔,螺栓等穿过该通孔以螺纹紧固的方式将电子控制单元固定至车辆上。然而,在注塑成型安装脚时会形成熔接线,且熔接线区域的机械强度会比非熔接线区域的强度低。这就导致在利用螺栓固定电子控制单元时,在高扭矩的作用下安装脚的熔接线区域容易出现裂纹。为了避免裂纹的出现,现有的一种方式如图1所示,其是在安装脚11的通孔11a内嵌金属环11b,以增加安装脚11能够承受的扭矩值。但这种方式存在如下缺点:(1)金属环的使用导致成本上升;(2)嵌件注塑工艺会增加产品成型周期,从而导致成本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电子控制单元及其塑料壳体组件,其能够在保持安装脚能够承受一定扭矩值的情况下降低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塑料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互配合形成容纳腔,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安装脚,所述安装脚上设置有适于螺纹紧固件穿过的通孔,所述安装脚在被所述螺纹紧固件抵压的抵压面上还设置有从所述通孔向外延伸的凹槽,所述安装脚上还具有熔接线,其中至少所述熔接线靠近所述通孔的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前所述的塑料壳体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印刷电路板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熔接线区域设置凹槽,避免了螺纹紧固件直接抵压熔接线,从而降低了出现裂纹的风险。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通孔内嵌金属环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取消了金属环,降低了物料成本,也具有更加简单的注塑工艺,同时保持安装脚能够承受一定扭矩值。

附图说明

图1例示了一种现有技术中的电子控制单元的安装脚的示意图;

图2例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电子控制单元的局部示意图;

图3例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电子控制单元的塑料壳体组件的安装脚的三维示意图;

图4例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电子控制单元的塑料壳体组件的安装脚的侧视图;

图5例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电子控制单元的塑料壳体组件的安装脚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对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可不具有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介绍的特定实施例。相反,可以考虑用下面的特征和要素的任意组合来实施本实用新型,而无论它们是否涉及不同的实施例。因此,下面的方面、特征、实施例和优点仅作说明之用而不应被看作是权利要求的要素或限定,除非在权利要求中明确提出。

图2例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电子控制单元的局部示意图。图3例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电子控制单元的塑料壳体组件的安装脚的三维示意图。图4例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电子控制单元的塑料壳体组件的安装脚的侧视图。图5例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电子控制单元的塑料壳体组件的安装脚的俯视图。结合参考图2-5所示,电子控制单元20包括塑料壳体组件21和印刷电路板组件(图中未示出)。塑料壳体组件21包括第一壳体21a和第二壳体21b。第一壳体21a和第二壳体21b相互配合形成容纳空间。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a和第二壳体21b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相互配合。印刷电路板组件设置于第一壳体21a和第二壳体21b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其中,电子控制单元20可以为动力升降门模块(powerliftgatemodule,plgm)、车身控制模块(bodycontrolmodule,bcm)和网关(gateway)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继续参考图2-5所示,第一壳体21a具有安装脚23。安装脚23上设置有适于螺纹紧固件30(例如螺栓)穿过的通孔23a。在电子控制单元20被设置于车辆上时,一个或多个螺纹紧固件30分别穿过对应的安装脚23上的通孔23a,以螺纹紧固的方式将电子控制单元20紧固与车辆上。安装脚23在被螺纹紧固件30抵压的抵压面23b上还设置有从通孔23a向外延伸的凹槽23c。安装脚23上还具有在注塑成型时形成的熔接线23d。其中,至少熔接线23d靠近通孔23a的部分位于凹槽23c内。如此,在螺纹紧固件30紧固电子控制单元20时,避免了螺纹紧固件30直接抵压强度较低的熔接线23d区域,从而降低了出现裂纹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图2-5仅示出了一个安装脚23,可以理解,塑料壳体组件21可以包括多个安装脚23。另外,在图2-5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脚23是设置于第一壳体21a上,但可以理解,安装脚23还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21b上而不是设置于第一壳体21a上,本发明对此并不加以限制。此外,当塑料壳体组件21包括多个安装脚23时,这些安装脚23可以全部设置于第一壳体21a或第二壳体21b上,或者这些安装脚23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壳体21a上,而另外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壳体21b上。

在图2-5所示的实施例中,凹槽23c从通孔23a延伸至安装脚23的外沿23e。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熔接线23d可以整体位于凹槽23c内,如图2-5所示。可以理解,也可以只有熔接线23d靠近通孔23a的部分位于凹槽23c内,只要熔接线23d不会被螺纹紧固件30直接抵压。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凹槽23c可以从通孔23a向外延伸一段长度即可,只要使熔接线23d不会被螺纹紧固件30直接抵压,而不用从通孔23a延伸至安装脚23的外沿23e。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也只要求熔接线23d靠近通孔23a的部分位于凹槽23c内。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孔23a在抵压面23b的一端沿周向设置有凹陷23f。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凹陷23f具有与凹槽23c相同的深度。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凹槽23c的深度为0.3毫米至1毫米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熔接线23d区域设置凹槽23c,避免了螺纹紧固件30直接抵压熔接线23d,从而降低了出现裂纹的风险。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通孔内嵌金属环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取消了金属环,降低了物料成本,也具有更加简单的注塑工艺,同时保持安装脚23能够承受一定扭矩值。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各种更动与修改,均应纳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塑料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互配合形成容纳腔,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安装脚,所述安装脚上设置有适于螺纹紧固件穿过的通孔,所述安装脚在被所述螺纹紧固件抵压的抵压面上还设置有从所述通孔向外延伸的凹槽,所述安装脚上还具有熔接线,其中至少所述熔接线靠近所述通孔的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从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安装脚的外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料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接线整体位于所述凹槽内。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塑料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在所述抵压面的一端沿周向设置有凹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料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具有与所述凹槽相同的深度。

6.如权利要求1-3和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塑料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3毫米至1毫米之间。

7.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塑料壳体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印刷电路板组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包括动力升降门模块、车身控制模块和网关中的一种或多种。


技术总结
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及其塑料壳体组件。该塑料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配合形成容纳腔,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具有安装脚,安装脚上设置有适于螺纹紧固件穿过的通孔,安装脚在被螺纹紧固件抵压的抵压面上还设置有从通孔向外延伸的凹槽,安装脚上还具有熔接线,其中至少熔接线靠近通孔的部分位于凹槽内。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控制单元及其塑料壳体组件能够在保持安装脚能够承受一定扭矩值的情况下降低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张峰华;羊应官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陆汽车研发(重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30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