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作盘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92124发布日期:2021-08-24 12:48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作盘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工作盘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机加工的过程中,诸如工作盘等的转动部件的发热量较大,因而需要设置相应的冷却装置对其工作过程进行散热,而常规的冷却装置或者难以满足其散热需要,或者无法适配其运动形式,导致长时间工作后不得不停机进行散热,否则容易因过热发生损坏。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作盘的冷却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工作盘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盘单元和基盘,所述基盘在冷却装置的厚度方向装配于所述冷却盘单元的底部;

其中,所述冷却盘单元包括盘身和盘盖;

所述盘身呈圆形,其上表面凹设有多个冷却腔,且各所述冷却腔以盘身轴线为基准在圆周方向间隔均布设置;

所述盘盖密封装配于所述盘身的上方,进而将各所述冷却腔封闭成相对独立的状态;

其中,所述盘身上开设有与所述冷却腔数量对应的数对冷媒进、出口,一所述冷却腔上对应一冷媒进口和一冷媒出口;

所述冷却腔中设有一冷却管,该冷却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冷媒进口,冷却管的第二端伸入冷却腔中,并位于所述冷媒出口的远端,与冷媒出口通过冷却腔间接连通;

所述基盘的盘体中贯通开设有数个第一流通孔以及数个第二流通孔;所述第一流通孔的数量与所述冷媒进口对应,所述第二流通孔的数量与所述冷媒出口对应;

其中,各第一流通孔的上端与各冷媒进口一一对位连通,各第一流通孔的下端均与一冷媒流入通道连通;各第二流通孔的上端与各冷媒出口一一对位连通,各第二流通孔的下端均与一冷媒流出通道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盘盖通过两密封结构与所述盘身密封装配,两所述密封结构分别对应所述冷却腔的内侧和外侧设置。

2.上述方案中,所述冷媒进口和所述冷媒出口均位于所述冷却腔中靠近盘心的内端,所述冷却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冷却腔中远离盘心的远端。

3.上述方案中,所述冷却管的中部通过管卡固定于所述冷却腔中。

4.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盘的盘体底部设有数条加强筋结构。

5.上述方案中,所述冷媒流入通道及所述冷媒流出通道呈同心且间隔设置的双环状结构凹设于所述基盘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工作盘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盘单元和基盘,基盘装配于冷却盘单元的底部;冷却盘单元包括盘身和盘盖;盘身上表面凹设有多个冷却腔,且各冷却腔在圆周方向间隔均布设置;盘盖密封装配于盘身的上方,将各冷却腔封闭;盘身上开设有数对冷媒进、出口,与冷却腔一一对应;冷却腔中设有冷却管,冷却管的第一端连通冷媒进口,第二端伸入冷却腔位于冷媒出口的远端;基盘中贯通开设有数个第一流通孔及数个第二流通孔;各第一流通孔与各冷媒进口一一对位连通,同时连通一冷媒流入通道;各第二流通孔与各冷媒出口一一对位连通,同时连通一冷媒流出通道。

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可通过冷却盘对转动的工作盘进行高效的散热冷却作业,且可靠性高,不易损坏。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一(上方视角);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二(下方视角);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隐藏盘盖);

附图5为图4中a-a向剖面示意图;

附图6为图5中i处的放大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冷却盘单元的立体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冷却盘单元的侧视图;

附图9为图8中b-b向剖面示意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冷却盘单元的俯视图(隐藏盘盖);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冷却盘单元盘身的立体图;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基盘的立体图一(上方视角);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基盘的立体图二(下方视角)。

以上附图中:1.盘身;2.盘盖;3.冷却腔;4.密封结构;5.冷媒进口;6.冷媒出口;7.冷却管;8.管接头;9.管卡;10.冷却盘单元;11.基盘;12.第一流通孔;13.第二流通孔;14.冷媒流入通道;15.冷媒流出通道;16.加强筋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以下将以图式及详细叙述对本案进行清楚说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案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案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案的精神与范围。

本文的用语只为描述特定实施例,而无意为本案的限制。单数形式如“一”、“这”、“此”、“本”以及“该”,如本文所用,同样也包含复数形式。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案,其仅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连接”或“定位”,均可指二或多个组件或装置相互直接作实体接触,或是相互间接作实体接触,亦可指二或多个组件或装置相互操作或动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包含”、“包括”、“具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词(terms),除有特别注明外,通常具有每个用词使用在此领域中、在本案内容中与特殊内容中的平常意义。某些用以描述本案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有关本案描述上额外的引导。

参见附图1~13所示,一种工作盘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盘单元10和基盘11,所述基盘11在冷却装置的厚度方向装配于所述冷却盘单元10的底部。

其中,如图7~11所示,所述冷却盘单元包括盘身1和盘盖2。所述盘身1呈圆形,其上表面凹设有多个冷却腔3,且各所述冷却腔3以盘身1轴线为基准在圆周方向呈橘瓣状间隔均布设置。

所述盘盖2密封装配于所述盘身1的上方,进而将各所述冷却腔3封闭成相对独立的状态。所述盘盖2通过两密封结构4(如密封圈)与所述盘身1密封装配,两所述密封结构4分别对应所述冷却腔3的内侧和外侧设置,从而避免冷媒从冷却腔3中漏出。

其中,所述盘身1上开设有与所述冷却腔3数量对应的数对冷媒进、出口,一所述冷却腔3上对应一冷媒进口5和一冷媒出口6。所述冷却腔3中设有一冷却管7,该冷却管7的第一端通过管接头8直接连通所述冷媒进口5,冷却管7的第二端伸入冷却腔3中,并位于所述冷媒出口6的远端,与冷媒出口6通过冷却腔3间接连通。具体的,所述冷媒进口5和所述冷媒出口6均位于所述冷却腔3中靠近盘心的内端,所述冷却管7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冷却腔3中远离盘心的远端。

借此设计,可保证冷媒通过冷媒进口5进入冷却腔3后流动足够远的距离、滞留足够长的时间,使之充分接触冷却腔3后再通过冷媒出口6流出,从而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即提高冷媒对冷却腔3的冷却效果,降低冷却盘的盘盖2和盘身1温度。

其中,所述冷却管7的中部通过管卡9固定于所述冷却腔3中,以此提升冷却管7在冷却腔3中的结合强度。

如图12、13所示,所述基盘11的盘体中贯通开设有数个第一流通孔12以及数个第二流通孔13;所述第一流通孔12的数量与所述冷媒进口5对应,所述第二流通孔13的数量与所述冷媒出口6对应。

其中,各第一流通孔12的上端与各冷媒进口5一一对位连通,各第一流通孔12的下端均与一冷媒流入通道14连通;各第二流通孔13的上端与各冷媒出口6一一对位连通,各第二流通孔13的下端均与一冷媒流出通道15连通。

优选的,所述基盘11的盘体底部设有数条加强筋结构16,用于提升对冷却盘单元10的支撑力,进而提升冷却装置的整体强度。

其中,所述冷媒流入通道14及所述冷媒流出通道15呈同心且间隔设置的双环状结构凹设于所述基盘11的底部。

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可通过冷却盘对转动的工作盘进行高效的散热冷却作业,且可靠性高,不易损坏。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