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讯部件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40158发布日期:2022-01-05 10:23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讯部件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壳体工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讯部件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2.通讯测试仪是能对无线通信设备进行各种测试,从而为无线通信设备维修提高效率及准确度,缩短时间且节省维修费用的专业测试仪器。
3.通讯测试仪在使用及运输途中,由于表面与空气大面积接触,灰尘容易积攒在仪器表面,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而且由于通讯测试仪自身的不规则性,存放时不太方便,因此需要放置在与之相配套使用的壳体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通讯部件壳体结构。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通讯部件壳体结构,它包括:
6.罩体、开设在所述罩体侧壁上的至少一个通孔、间隔设置在所述罩体任一边部内侧的第一空腔、间隔设置在所述罩体另一边部内侧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所在的边部与所述第二空腔所在的边部相邻;
7.设置在所述罩体底部且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的第一连通槽、设置在所述罩体另两边部夹角处的第四空腔、围设在所述第二空腔、第四空腔和第一连通槽内的缓冲流道、设置在所述缓冲流道底部且依次相连的多根第一固定柱、设置在所述缓冲流道底部且两两相连的多根第二固定柱、设置在所述缓冲流道底部的多根第三固定柱以及一体成型在所述罩体背侧且依次相连的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
8.优化地,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之间的第三空腔、连通所述第二空腔和缓冲流道的第二连通槽以及开设在所述第一凸起部一侧的拱形槽。
9.优化地,所述第一连通槽在远离所述缓冲流道一侧并排设有多个第一拱形部,所述第一连通槽在靠近所述缓冲流道一侧设有第二拱形部。
10.优化地,依次相连的多根所述第一固定柱组成第一固定柱组,所述第二固定柱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柱组一端,所述第三固定柱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柱组另一端。
11.优化地,所述第三固定柱有两根,它们靠近第二连通槽的端部。
12.优化地,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数量均为两个。
13.优化地,所述第一固定柱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固定柱和第三固定柱的高度。
14.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讯部件壳体结构用于放置通讯测试仪,仪器上的相关元件可放置在壳体内的若干空腔内,方便存放与运输,而且通讯仪与空气接触面小,防止了灰尘的污染,保证了通讯仪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20.1、罩体、101、通孔;2、第一空腔;3、第二空腔;4、第一连通槽;401、第一拱形部;402、第二拱形部;5、缓冲流道;6、第三空腔;7、第二连通槽;8、第四空腔;9、第一固定柱;10、第二固定柱;11、第三固定柱;12、第一凸起部;121、拱形槽;13、第二凸起部;14、第三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2.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通讯部件壳体结构的示意图,它是通过铸造工艺支撑,通常用于放置通讯测试仪,方便通讯测试仪的使用、运输及存放,它主要包括罩体1、通孔101、第一空腔2、第二空腔3、第一连通槽4、第一拱形部401、第二拱形部402、缓冲流道5、第三空腔6、第二连通槽7、第四空腔8、第一固定柱9、第二固定柱10、第三固定柱11、第一凸起部12、拱形槽121、第二凸起部13和第三凸起部14等。
23.其中,罩体1一面开口,通孔101至少有一个,它们开设在罩体1侧壁上(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01有三个,且三个通孔101开设在罩体1的同一侧壁上)。第一空腔2有两个,它们间隔设置在罩体1的任一边部内侧(第一空腔2呈圆角矩形状,且位于罩体1边部的两端)。第二空腔3有两个,它们间隔设置在罩体1的另一边部内侧(第二空腔3呈圆角矩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空腔3所在的边部和第一空腔2所在的边部相邻,第二空腔3和通孔101在罩体1的同一边部)。第三空腔6设置在两个第一空腔2之间,第四空腔8设置在罩体1另两边部的夹角处(空腔用于放置通讯测试仪上的元器件)。
24.第一连通槽4设置在罩体1底部且与两个第一空腔2相连(第一空腔2与第一连通槽4的两端相连;第一连通槽4在靠近第一空腔2的一侧并排设有多个第一拱形部401,第一连通槽4在远离第一空腔2的一侧设有第二拱形部402,第一拱形部401有两个)。缓冲流道5围设在第二空腔3、第四空腔8和第一连通槽4内,第二连通槽7用于连通缓冲流道5和第二空腔3。第一固定柱9有多根,它们依次相连地设置在缓冲流道5底部(依次相连的多根第一固定柱9组成第一固定柱组)。第二固定柱10两两相连地设置在缓冲流道5底部,第三固定柱11有两根,它们设置在缓冲流道5底部且靠近第二连通槽7的端部(其中一根第二固定柱10连接在第一固定柱组一端,其中一根第三固定柱11连接在第一固定柱组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柱9的高度高于第二固定柱10和第三固定柱11)。
25.第一凸起部12、第二凸起部13和第三凸起部14依次相连地设置在罩体1背侧,拱形槽121开设在第一固定部12一侧(拱形槽121靠近通孔101)。
26.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通讯部件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罩体(1)、开设在所述罩体(1)侧壁上的至少一个通孔(101)、间隔设置在所述罩体(1)任一边部内侧的第一空腔(2)、间隔设置在所述罩体(1)另一边部内侧的第二空腔(3),所述第一空腔(2)所在的边部与所述第二空腔(3)所在的边部相邻;设置在所述罩体(1)底部且与所述第一空腔(2)相连通的第一连通槽(4)、设置在所述罩体(1)另两边部夹角处的第四空腔(8)、围设在所述第二空腔(3)、第四空腔(8)和第一连通槽(4)内的缓冲流道(5)、设置在所述缓冲流道(5)底部且依次相连的多根第一固定柱(9)、设置在所述缓冲流道(5)底部且两两相连的多根第二固定柱(10)、设置在所述缓冲流道(5)底部的多根第三固定柱(11)以及一体成型在所述罩体(1)背侧且依次相连的第一凸起部(12)、第二凸起部(13)和第三凸起部(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讯部件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2)之间的第三空腔(6)、连通所述第二空腔(3)和缓冲流道(5)的第二连通槽(7)以及开设在所述第一凸起部(12)一侧的拱形槽(1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讯部件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槽(4)在远离所述缓冲流道(5)一侧并排设有多个第一拱形部(401),所述第一连通槽(4)在靠近所述缓冲流道(5)一侧设有第二拱形部(40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讯部件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依次相连的多根所述第一固定柱(9)组成第一固定柱组,所述第二固定柱(10)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柱组一端,所述第三固定柱(11)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柱组另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通讯部件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柱(11)有两根,它们靠近第二连通槽(7)的端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讯部件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2)和第二空腔(3)的数量均为两个。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讯部件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柱(9)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固定柱(10)和第三固定柱(11)的高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讯部件壳体结构,它包括:罩体、开设在所述罩体侧壁上的至少一个通孔、间隔设置在所述罩体任一边部内侧的第一空腔、间隔设置在所述罩体另一边部内侧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所在的边部与所述第二空腔所在的边部相邻;本实用新型通讯部件壳体结构用于放置通讯测试仪,仪器上的相关元件可放置在壳体内的若干空腔内,方便存放与运输,而且通讯仪与空气接触面小,防止了灰尘的污染,保证了通讯仪的正常使用。证了通讯仪的正常使用。证了通讯仪的正常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季吉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利达铸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04
技术公布日:2022/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