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12070发布日期:2023-06-08 16:27阅读:27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子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的功能越加的强大,特别是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质的飞跃。例如,除了传统的通信功能,人们出行、购物、支付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智能手机。蓝牙、wifi、数据网络、看视频、玩游戏、各种应用程序等都需要消耗电力,导致智能手机的电量消耗较快,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充电。

2、现有的大部分电子设备在充电时,需要通过充电线分别将储电设备和用电设备进行连接,不仅操作繁琐,而且需要随身携带充电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电子设备充电操作繁琐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电子设备。

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包括有第一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边缘的多个第一导电触点,且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由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形成用于与其他电子设备连接的电源接口。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区域,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导电触点之间具有一个第一磁体,且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磁体吸附固定连接到所述电源接口的其他电子设备。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区域为矩形区域,所述第一端面包括四个第一导电触点和四个第一磁体,且四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分别与所述矩形区域的四个顶点相邻,四个所述第一磁体分别与所述矩形区域的一条边相邻。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子设备为移动电源,且所述第一区域占据整个所述第一端部;所述壳体内具有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储能单元,且所述电源接口为直流输出接口。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电源包括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背向设置,且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相同的尺寸;

7、所述第二端面的边缘具有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触点对应的多个第二导电触点,且多个所述第二导电触点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由多个所述第二导电触点形成直流输入接口;

8、在所述第二端面,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导电触点之间具有一个第二磁体,且所述移动电源通过所述第二磁体将连接到所述直流输出接口的电子设备吸附固定。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包括多个凸台,每一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由位于一个所述凸台内并下凹于所述凸台的顶端的第一金属弹针构成,且所述第一金属弹针的顶端在自由状态下突出于所述第一端面;

10、所述第二端面的边缘设有与所述凸台相对应的凹坑,且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由突出于所述凹坑底部的第二金属弹针构成。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子设备为手机充电座,所述壳体包括底座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连接在所述底座部的顶面,所述第一端面位于所述底座部的背面和/或底面,且所述手机充电座通过所述底座部支撑待充电的手机的底部、通过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待充电的手机的背部;

12、所述电源接口为直流输入接口,所述电路板包括直流转直流电路,且所述直流输入接口连接到所述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支撑部内设有与所述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的无线充电线圈;

13、所述支撑部内设有与所述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的无线充电线圈,或者所述底座部的顶面具有与所述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的直流输出接头。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子设备为电源适配器,且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至少一个交流插座、至少一个交流插头以及至少一个转接头;所述电路板包括交流转直流电路,且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交流输入端与所述交流插头电性连接,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与所述电源接口电性连接。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面包括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转接插口,且所述转接插口内设有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二导电触点;所述转接头包括插接到所述转接插口并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电性连接的直流输入接口,以及用于为待充电的电子设备充电的直流输出接头,且所述直流输出接头为usb type-c公插、lightning公插或micro usb公插。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突出于所述壳体的前面板的按键,所述壳体内设有夹持组件以及推送构件,且所述转接头在插接到所述转接插口后由所述夹持组件夹持固定,所述推送构件在所述按键驱动下推动所述夹持组件释放所述转接头。

17、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由第一端面的多个第一导电触点构成的电源接口与其他设备连接,从而无需充电线即可实现两个电子设备的电性连接,大大简化了电子设备在充电时的连接操作。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包括有第一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边缘的多个第一导电触点,且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由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形成用于与其他电子设备连接的电源接口;在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区域,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导电触点之间具有一个第一磁体,且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磁体吸附固定连接到所述电源接口的其他电子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为矩形区域,所述第一端面包括四个第一导电触点和四个第一磁体,且四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分别与所述矩形区域的四个顶点相邻,四个所述第一磁体分别与所述矩形区域的一条边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移动电源,且所述第一区域占据整个所述第一端面;所述壳体内具有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储能单元,且所述电源接口为直流输出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包括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背向设置,且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相同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包括多个凸台,每一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由位于一个所述凸台内并下凹于所述凸台的顶端的第一金属弹针构成,且所述第一金属弹针的顶端在自由状态下突出于所述第一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手机充电座,所述壳体包括底座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连接在所述底座部的顶面,所述第一端面位于所述底座部的背面和/或底面,且所述手机充电座通过所述底座部支撑待充电的手机的底部、通过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待充电的手机的背部;所述电源接口为直流输入接口,所述电路板包括直流转直流电路,且所述直流输入接口连接到所述直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入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电源适配器,且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至少一个交流插座、至少一个交流插头以及至少一个转接头;所述电路板包括交流转直流电路,且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交流输入端与所述交流插头电性连接,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与所述电源接口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包括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转接插口,且所述转接插口内设有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二导电触点;所述转接头包括插接到所述转接插口并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电性连接的直流输入接口,以及用于为待充电的电子设备充电的直流输出接头,且所述直流输出接头为usb type-c公插、lightning公插或micro usb公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突出于所述壳体的前面板的按键,所述壳体内设有夹持组件以及推送构件,且所述转接头在插接到所述转接插口后由所述夹持组件夹持固定,所述推送构件在所述按键驱动下推动所述夹持组件释放所述转接头。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包括有第一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边缘的多个第一导电触点,且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由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形成用于与其他电子设备连接的电源接口。本技术通过由第一端面的多个第一导电触点构成的电源接口与其他设备连接,从而无需充电线即可实现两个电子设备的电性连接,大大简化了电子设备在充电时的连接操作。

技术研发人员:邱白玮,陈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群赞电子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4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