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94919发布日期:2023-12-27 10:23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


背景技术:

1、带宽是数据传输电路核心指标,其决定了传输数据的速率上限。常用的带宽扩展方法都是基于片上无源器件,包括电感或电容。但片上无源器件,尤其是电感,会占据很大的版图面积,增加电路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主要解决现有带宽扩展电路占用版图面积大导致成本高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其输入端接输入数据;至少一个第二反相器,其输入端接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其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最后一个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使得输入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信号极性为负;其中,所述最后一个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作为电路输出端以输出经过带宽扩展的输出数据。

4、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第一电流源,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正输入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负输入端,其中所述正输入端和所述负输入端共同组成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相连后接所述第一电流源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流源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预设电平,其中所述正输出端和所述负输出端共同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

5、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相器的电路结构与所述第一反相器的电路结构相同。

6、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相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反相器依次级联后与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连接。

7、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和第二电流源,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负输入端,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正输入端,其中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正输入端和负输入端共同组成对应的输入端,以分别接所述第二反相器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源极相连后接所述第二电流源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电流源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作为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正输出端,并与所述第一反相器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作为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负输出端,并与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预设电平,其中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共同作为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输出端。

8、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流源为可编程电流源。

9、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晶体管包括双极型晶体管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

10、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本申请通过反相器构建带宽扩展电路进行带宽扩展,减少对电路版图的占用,降低电路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第一电流源,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正输入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负输入端,其中所述正输入端和所述负输入端共同组成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相连后接所述第一电流源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流源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预设电平,其中所述正输出端和所述负输出端共同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相器的电路结构与所述第一反相器的电路结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相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反相器依次级联后与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和第二电流源,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负输入端,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正输入端,其中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正输入端和负输入端共同组成对应的输入端,以分别接所述第二反相器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源极相连后接所述第二电流源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电流源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作为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正输出端,并与所述第一反相器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作为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负输出端,并与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预设电平,其中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共同作为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流源为可编程电流源。

7.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晶体管包括双极型晶体管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编程有源负反馈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其输入端接输入数据;至少一个第二反相器,其输入端接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其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最后一个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使得输入所述可编程有源负反馈模块的信号极性为负;其中,所述最后一个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作为电路输出端以输出经过带宽扩展的输出数据。本申请可有效减少电路的版图占用面积,降低电路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丁一,刘军,臧剑栋,杨卫东,朱璨,付东兵,王健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吉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