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及其前视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82245发布日期:2023-05-27 15:22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及其前视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载控制器,特别涉及一种前视控制器。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前视控制器的车辆。


背景技术:

1、请参阅图1至图4,常规的车辆前视智能控制器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上壳体1、下壳体2、前视摄像头模组线路板7、前视智能控制器主线路板8。其中,考虑到上壳体1、下壳体2装配的因素,需要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最上部分位置采取间隙配合,以防止过约束,避免上壳体1、下壳体2无法满足装配要求。然而,采取这种设计方案时必然造成上壳体1和下壳体2在此位置处存在间隙,而在此情况下,由于长间隙的存在,极容易造成在做电磁干扰测试时相关的电磁波信号从此位置处传入或者传出,导致电磁干扰测试失效。

2、因此,如何避免由于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间隙的存在而导致电磁干扰测试失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视控制器,能够在电磁干扰测试时减少相关的电磁波信号干扰,从而避免测试失效。本申请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前视控制器的车辆。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前视控制器,包括:

3、上壳体;

4、下壳体,连接上壳体;

5、凸台结构,设于上壳体和/或下壳体,用于供上壳体与下壳体装配后导通,以屏蔽电磁波信号。

6、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台结构包括若干凸台,若干凸台均匀布设于上壳体。

7、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凸台与下壳体接触的部分呈斜坡形状。

8、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壳体设有与下壳体配合的阶梯面,凸台结构设于阶梯面。

9、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设有筋条,筋条与凸台结构配合后形成z字形通道。

10、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包括盖板,两个筋条左右对称地设于盖板。

11、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的顶端设有倒角。

1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13、前视摄像头模组线路板,设于上壳体内,用于处理影像并得到数码图像;

14、主线路板,设于上壳体内并连接前视摄像头模组线路板,用于接收数码图像,并进行数据分析判断。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视摄像头模组线路板与主线路板通过柔性线路板连接。

16、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前视控制器。

17、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前视控制器,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凸台结构,其中,下壳体连接上壳体,并形成前视控制器的外壳体结构;凸台结构设于上壳体和/或下壳体,通过设置凸台结构,以使上壳体与下壳体装配后导通,可以理解的是,上壳体与下壳体均为导体,上壳体与下壳体导通后,可以形成阻隔电磁波信号的屏障,以防止电磁波信号传入前视控制器内或者从前视控制器中传出,从而达到屏蔽电磁波信号的效果。相较于传统前视控制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视控制器能够在电磁干扰测试时减少相关的电磁波信号干扰,从而避免测试失效,大大提升前视控制器电磁干扰测试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前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结构(3)包括若干凸台(31),若干所述凸台(31)均匀布设于所述上壳体(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凸台(31)与所述下壳体(2)接触的部分呈斜坡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设有与所述下壳体(2)配合的阶梯面(11),所述凸台结构(3)设于所述阶梯面(11)。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前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设有筋条(4),所述筋条(4)与所述凸台结构(3)配合后形成z字形通道(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包括盖板(21),两个所述筋条(4)左右对称地设于所述盖板(2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的顶端设有倒角(6)。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视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视摄像头模组线路板(7)与所述主线路板(8)通过柔性线路板(9)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前视控制器。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前视控制器,前视控制器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凸台结构,其中,下壳体连接上壳体,并形成前视控制器的外壳体结构;凸台结构设于上壳体和/或下壳体,通过设置凸台结构,以使上壳体与下壳体装配后导通,可以理解的是,上壳体与下壳体均为导体,上壳体与下壳体导通后,可以形成阻隔电磁波信号的屏障,以防止电磁波信号传入前视控制器内或者从前视控制器中传出,从而达到屏蔽电磁波信号的效果。上述前视控制器能够在电磁干扰测试时减少相关的电磁波信号干扰,从而避免测试失效,大大提升前视控制器电磁干扰测试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立新,任坤雷,杨海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知行汽车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2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