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硅调光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69644发布日期:2024-01-23 10:58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控硅调光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调光器,特别涉及一种可控硅调光电路。


背景技术:

1、随着技术的进步,led照明产品逐渐走向智能化,为灯具实现二次节能提供了条件,带有调光功能的led灯具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led灯具调光方式有三种,分别是:模拟调光、pwm调光和可控硅调光。可控硅调光的调光方式由于其调光电路简单和易操作的特定被大众普遍看好。但传统的可控硅调光器中的调光电路无法通过在应用程序上实现远程无线控制led灯具调光,导致发生故障时不能及时发现,同时也不能实时进行远程在线调光。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控硅调光电路,能够实现远程无线控制led灯具调光。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可控硅调光电路,包括设置在可控硅调光器上的可控硅导通时间检测模块、可控硅维持电流保持模块、主控射频模组模块和线性调光模块,所述主控射频模组模块分别与可控硅导通时间检测模块、可控硅维持电流保持模块和线性调光模块电连接,所述线性调光模块与外设的led光源电连接,所述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用于将可控硅调光器的状态信息发送至云端。

4、进一步的,所述可控硅导通时间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3、电阻r4、电容c5和光电耦合器u1,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一端与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电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三端接3.3v电源,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四端与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和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电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的另一端和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电连接且电阻r4的另一端和电容c5的另一端均接地。

5、进一步的,所述可控硅维持电流保持模块包括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场效应管q1、三极管q2、场效应管q5和稳压管zd1,所述电阻r11的一端与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电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阻r10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9的一端和场效应管q5的栅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5的漏极与电阻r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和场效应管q1的源极电连接,场效应管q1的栅极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稳压管zd1的阴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分别与电阻r5的另一端和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电阻r8的另一端和稳压管zd1的阳极电连接且三极管q2的发射极、场效应管q5的源极、电阻r8的另一端和稳压管zd1的阳极均接地。

6、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射频模组模块包括芯片mk1,所述芯片mk1的第一引脚与可控硅维持电流保持模块电连接,所述芯片mk1的第五引脚和第七引脚均分别与线性调光模块电连接,所述芯片mk1的第二引脚和第六引脚均分别与可控硅导通时间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芯片mk1的第八引脚接电源。

7、进一步的,所述线性调光模块包括芯片ic3,所述led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bled、发光二极管gled、发光二极管rled、发光二极管wled和发光二极管cled,所述芯片ic3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均分别与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三引脚分别与发光二极管bled的阳极、发光二极管gled的阳极、发光二极管rled的阳极、发光二极管wled的阳极和发光二极管cled的阳极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四引脚与发光二极管bled的阴极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五引脚与发光二极管cled的阴极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六引脚与发光二极管wled的阴极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七引脚与发光二极管rled的阴极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八引脚与发光二极管gled的阴极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九引脚接地。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9、为实现app与可控硅调光器调光状态的数据同步,就需要准确地知道可控硅调光器的导通状态,本方案通过设置可控硅导通时间检测模块能够计算得出可控硅导通时间,以此得到可控硅调光状态;可控硅维持电流保持模块能够防止调光器中的可控硅截止而导致led闪烁,而持续导通,以产生维持电流,防止可控硅关闭;主控射频模组模块把电路状态通过2.4g射频信号发送至路由器并保持与云端数据保持同步,并获取云端数据,控制led状态;线性调光模块根据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的指令,控制led的颜色与亮度。本方案通过可控硅导通时间检测模块、可控硅维持电流保持模块、主控射频模组模块和线性调光模块之间的配合,能够准确获取可控硅导通时间,并能够计算获取可控硅调光器的状态,通过主控射频模组模块发送数据到云端,从而实现app与可控硅调光器调光状态的数据同步。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控硅调光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可控硅调光器上的可控硅导通时间检测模块、可控硅维持电流保持模块、主控射频模组模块和线性调光模块,所述主控射频模组模块分别与可控硅导通时间检测模块、可控硅维持电流保持模块和线性调光模块电连接,所述线性调光模块与外设的led光源电连接,所述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用于将可控硅调光器的状态信息发送至云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调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导通时间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3、电阻r4、电容c5和光电耦合器u1,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一端与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电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三端接3.3v电源,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四端与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和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电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的另一端和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电连接且电阻r4的另一端和电容c5的另一端均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调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维持电流保持模块包括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场效应管q1、三极管q2、场效应管q5和稳压管zd1,所述电阻r11的一端与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电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阻r10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9的一端和场效应管q5的栅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5的漏极与电阻r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和场效应管q1的源极电连接,场效应管q1的栅极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稳压管zd1的阴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分别与电阻r5的另一端和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电阻r8的另一端和稳压管zd1的阳极电连接且三极管q2的发射极、场效应管q5的源极、电阻r8的另一端和稳压管zd1的阳极均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调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射频模组模块包括芯片mk1,所述芯片mk1的第一引脚与可控硅维持电流保持模块电连接,所述芯片mk1的第五引脚和第七引脚均分别与线性调光模块电连接,所述芯片mk1的第二引脚和第六引脚均分别与可控硅导通时间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芯片mk1的第八引脚接电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调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调光模块包括芯片ic3,所述led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bled、发光二极管gled、发光二极管rled、发光二极管wled和发光二极管cled,所述芯片ic3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均分别与主控射频模组模块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三引脚分别与发光二极管bled的阳极、发光二极管gled的阳极、发光二极管rled的阳极、发光二极管wled的阳极和发光二极管cled的阳极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四引脚与发光二极管bled的阴极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五引脚与发光二极管cled的阴极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六引脚与发光二极管wled的阴极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七引脚与发光二极管rled的阴极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八引脚与发光二极管gled的阴极电连接,所述芯片ic3的第九引脚接地。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调光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控硅调光电路,包括可控硅导通时间检测模块、可控硅维持电流保持模块、主控射频模组模块和线性调光模块,主控射频模组模块分别与可控硅导通时间检测模块、可控硅维持电流保持模块和线性调光模块电连接,设置可控硅导通时间检测模块能够计算得出可控硅导通时间,以此得到可控硅调光状态;可控硅维持电流保持模块能够防止调光器中的可控硅截止而导致LED闪烁,而持续导通,以产生维持电流,防止可控硅关闭;主控射频模组模块把电路状态通过2.4G射频信号发送至路由器并保持与云端数据保持同步,并获取云端数据,控制LED状态。

技术研发人员:林耀龙,洪海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2
技术公布日:2024/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