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温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11871发布日期:2023-10-22 05:31阅读:25来源:国知局
均温板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散热,特别涉及一种均温板。


背景技术:

1、随着通讯设备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功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采用均温板来解决散热问题。在相关技术中,均温板外壳采用不锈钢时,铜网或钢网毛细烧结需要在真空条件下进行,成本很高;若不烧结,则铜网或钢网毛细与外壳之间处于不稳定状态,即铜网或钢网毛细与外壳之间形成的毛细通道不稳定,影响均温板老化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均温板,旨在解决不锈钢均温板毛细与外壳形成的毛细通道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均温板,所述均温板包括:

3、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相对盖合,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容纳腔;

4、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包括多个金属颗粒烧结形成的烧结体,所述多个金属颗粒围合形成多个毛吸间隙,相邻的所述毛吸间隙连通形成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毛细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

5、所述毛细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毛细结构朝向第一盖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盖板抵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盖板抵接,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用于夹持所述毛细结构,以使所述毛细结构通过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的夹持力固定于所述容纳腔中;

6、工作介质,所述工作介质填充于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毛细通道。

7、可选地,所述毛细结构包括热源接触部,以及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热源接触部连接的第一毛细线路,所述热源接触部用于供工作介质吸热气化,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用于将邻近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液态所述工作介质传输至所述热源接触部;

8、所述第一毛细线路沿所述容纳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扁平面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至少形成有一个第一气体通道,以使得所述工作介质可在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热源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之间循环。

9、可选地,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毛细线路沿所述容纳腔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两所述第一毛细线路之间形成有第二气体通道。

10、可选地,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多个毛细块,所述毛细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远离所述热源接触部的一端,所述毛细块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所述第一毛细线路连接,所述毛细块的扁平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毛细块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或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具有间隙。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毛细线路具有背离所述热源接触部的冷凝端,所述冷凝端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间隔设置,以使所述冷凝端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形成有第三气体通道,所述第三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气体通道连通。

12、可选地,所述热源接触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长度方向呈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或等于70°;

13、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二毛细线路,多个所述第二毛细线路沿所述容纳腔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的两所述第二毛细线路之间形成有第四气体通道;

14、所述第二毛细线路的一端或两端之间连接于所述热源接触部,所述第二毛细线路的另一端或中部与第一毛细线路的一端连接,以使得至少部分所述第四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气体通道连通。

15、可选地,所述第一毛细线路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一毛细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热源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扁平厚度小于第一毛细段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或第二盖板之间具有间隙;和/或,

16、所述第二毛细线路包括相连的第二连接段和第二毛细段,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热源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扁平厚度小于第二毛细段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或第二盖板之间具有间隙。

17、可选地,所述容纳腔包括主腔段和辅腔段,所述热源接触部、第一毛细线路和第二毛细线路均设置于所述主腔段;

18、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三毛细线路,多个所述第三毛细线路的一端与邻近所述辅腔段的所述第一毛细线路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主腔段与所述辅腔段连通的位置伸入所述辅腔段,多个所述第三毛细线路沿所述辅腔段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两所述第三毛细线路之间形成第五气体通道。

19、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三毛细线路与所述辅腔段的腔壁之间间隔设置,以使所述辅腔段的腔壁与所述第三毛细线路之间形成有第六气体通道,所述第六气体通道分别连通第一气体通道、第四气体通道和多个第五气体通道。

20、可选地,所述毛细结构呈扁平状,所述毛细结构的厚度d大于或等于0.05mm,且小于或等于0.30mm;和/或,

21、所述第一盖板采用不锈钢制成;和/或,

22、所述第二盖板采用不锈钢制成。

23、本实用新型均温板,通过将烧结呈烧结体的毛细结构设置于容纳腔中,毛细结构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抵接,同时,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夹持毛细结构,使得毛细结构无需烧结即可固定于容纳腔中,由于毛细结构采用金属颗粒烧结而成,使得毛细结构自身具有稳定的毛细通道,避免了毛细结构与外壳之间毛细通道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均温板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毛细结构没有与第一盖板或第二盖板烧结,使得毛细结构在制造过程中损坏时,可以将损坏的毛细结构进行更换。此外,又由于毛细结构无需与第一盖板或第二盖板烧结,降低了制造均温板的工艺难度,降低了制造均温板的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板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包括热源接触部,以及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热源接触部连接的第一毛细线路,所述热源接触部用于供工作介质吸热气化,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用于将邻近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液态所述工作介质传输至所述热源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毛细线路沿所述容纳腔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两所述第一毛细线路之间形成有第二气体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多个毛细块,所述毛细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远离所述热源接触部的一端,所述毛细块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所述第一毛细线路连接,所述毛细块的扁平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毛细块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或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具有间隙。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具有背离所述热源接触部的冷凝端,所述冷凝端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间隔设置,以使所述冷凝端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形成有第三气体通道,所述第三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气体通道连通。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接触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长度方向呈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或等于7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一毛细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热源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扁平厚度小于第一毛细段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或第二盖板之间具有间隙;和/或,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包括主腔段和辅腔段,所述热源接触部、第一毛细线路和第二毛细线路均设置于所述主腔段;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三毛细线路与所述辅腔段的腔壁之间间隔设置,以使所述辅腔段的腔壁与所述第三毛细线路之间形成有第六气体通道,所述第六气体通道分别连通第一气体通道、第四气体通道和多个第五气体通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呈扁平状,所述毛细结构的厚度d大于或等于0.05mm,且小于或等于0.30mm;和/或,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均温板,所述均温板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相对盖合,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容纳腔;毛细结构,毛细结构包括多个金属颗粒烧结形成的烧结体,多个金属颗粒围合形成多个毛吸间隙,相邻的毛吸间隙连通形成毛细通道,毛细通道沿毛细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毛细结构设置于容纳腔,毛细结构朝向第一盖板的一侧与第一盖板抵接,另一侧与第二盖板抵接,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用于夹持毛细结构,以使毛细结构通过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夹持力固定于容纳腔中;工作介质,工作介质填充于容纳腔与毛细通道。本技术方案有利于避免铜网或钢网毛细与外壳之间形成的毛细通道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均温板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邹冬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垒石热管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