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终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散热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终端,散热部件包括:散热片,用于使所传递的热量分散来进行散热,阻隔所传递的热量来进行隔热;以及通道,形成于散热片,用于供通信用无线信号通过,通道由贯通散热片的至少一个冲压区域形成。
【专利说明】
散热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终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散热部件,更详细地,设及如下的散热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终端, 良P,作为可使热量分散及阻隔热量的散热部件,可有效地对在便携式终端的热点化Ot spot)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W及隔热,从而可使施加于便携式终端的内部部件的热量影 响最小化,并阻隔在热点所产生的热量向便携式终端的外部泄漏。
【背景技术】
[0002] 最近,包括便携式终端在内的电子产品正持续发展,而根据使用人员的需求,正促 进电子产品的高性能化及多功能化。
[0003] 尤其,便携式终端为了实现使用人员的便携性及便利性的最大化而必须使其实现 小型化及轻量化,并且为了实现高性能,力求在更小的空间内安装集成部件。由此,高性能 化提高了应用于便携式终端的部件的发热溫度,所被提高的发热溫度对邻近的部件产生影 响,从而导致降低便携式终端的性能。
[0004] 为了解决运种因发热而产生问题,在便携式终端使用了各种隔热材料,但到目前 为止也没能开发出厚度薄且隔热性能优秀的最佳隔热材料,因而正进行针对隔热的多种研 究及技术开发。
[0005] 在韩国登录特许公报第10-1134880号中公开了具有W包括配置于液晶屏的前部 面的隔热膜的方式构成的隔热膜的便携式终端,上述隔热模具有可防止从便携式终端所产 生的热量通过液晶屏向使用人员的面部传递的优点。但是,所公开的上述隔热膜的结构并 不具体,且无法了解上述隔热膜的隔热性能,因而无法解决在最近的高性能化便携式终端 所产生的热量问题。
[0006] 因此,本发明人持续研究可通过使在便携式终端的热点所产生的热量分散W及阻 隔在便携式终端的热点所产生的热量来提高散热性能和隔热性能的散热部件技术,导出并 发明了可依次执行热分散、隔热并可使通信用无线信号出入的散热部件的结构特征,从而 完成了更经济、可应用、具有竞争力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07] 技术问题
[000引本发明是考虑到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散热部件及 具有其的便携式终端,即,W使在便携式终端的热点所产生的热量向散热部件分散W及阻 隔在便携式终端的热点产生的热量来进行散热和隔热,从而可使施加于便携式终端的内部 部件的热量影响最小化,并阻隔在热点所产生的热量向外部泄漏。
[0009]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散热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终端,即,在散热 片设置供通信用无线信号通过的通道,从而使执行便携式终端的近场通信(NFC,Near Fi e 1 d Commun i cat ion)等的通信功能时所受到的障碍最小化,进而可顺杨地执行便携式终 端的通信功能。
[0010]本发明的还有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散热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终端,即,使散 热片包括W=维网络结构排列的纳米纤维网或无纺布,从而可由热阻隔能力强的纳米纤维 网的纳米大小的微细气孔或无纺布提高隔热性能。
[00川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2]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散热部件,上述散热部件包括:散热片, 用于使所传递的热量分散来进行散热,阻隔所传递的热量来进行隔热;W及通道,形成于上 述散热片,用于供通信用无线信号通过,上述通道由贯通上述散热片的至少一个冲压区域 形成。
[0013] 并且,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散热部件,上述散热部件包括:散热片,用于使所传 递的热量分散来进行散热,阻隔所传递的热量来进行隔热;W及通道,形成于上述散热片, 用于供通信用无线信号通过,上述通道由贯通上述散热片的至少一个冲压区域形成,上述 散热片包括:热扩散层,用于使热量向水平方向扩散;第一粘结层,层叠在上述热扩散层的 一面;第二粘结层,层叠在上述热扩散层的另一面;隔热层,层叠在上述第一粘结层,用于阻 隔向垂直方向传递热量;W及保护盖层,层叠在上述隔热层,用于保护隔热层。
[0014] 并且,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散热部件,上述散热部件包括:散热片,用于使所传 递的热量分散来进行散热,阻隔所传递的热量来进行隔热;W及通道,形成于上述散热片, 用于供通信用无线信号通过,上述散热片包括未冲压区域、第一冲压区域至第四冲压区域 及形成于上述第一冲压区域至第四冲压区域的内侧的岛形区域,上述通道为上述第一冲压 区域至第四冲压区域,上述第一冲压区域至上述第四冲压区域W中间隔着连接上述未冲压 区域和上述岛形区域的桥形部的方式与相邻的冲压区域相隔开。
[0015] 并且,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便携式终端,上述便携式终端包括:终端本体,用于 执行便携式终端的功能;后盖,W可拆装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终端本体的后部面;W及散热部 件,设置于上述后盖的内侧,上述散热部件包括:散热片,用于使所传递的热量分散来进行 散热,阻隔所传递的热量来进行隔热;W及通道,形成于上述散热片,用于供通信用无线信 号通过,上述通道由贯通上述散热片的至少一个冲压区域形成。
[0016] 并且,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便携式终端,上述便携式终端包括:终端本体,用于 执行便携式终端的功能;后盖,W可拆装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终端本体的后部面;W及散热部 件,设置于上述后盖的内侧,上述散热部件包括:散热片,用于使所传递的热量分散来进行 散热,阻隔所传递的热量来进行隔热;W及通道,形成于上述散热片,用于供通信用无线信 号通过,上述通道由贯通上述散热片的至少一个冲压区域形成,上述散热片包括:热扩散 层,用于使热量向水平方向扩散;隔热层,层叠在上述热扩散层的一面,用于阻隔向垂直方 向传递热量;W及粘结层,层叠在上述热扩散层的另一面。
[0017] 发明的效果
[0018] 如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即,作为能够W使热量分散W及阻隔热量的方 式执行散热功能和隔热功能的散热部件,通过使在便携式终端的热点所产生的热量分散, 可使施加于便携式终端的内部部件的热量影响最小化,并阻隔在热点所产生的热量向外部 泄漏,从而可使传递到握住(Grip)便携式终端的使用人员的热量最小化。
[0019]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即,在散热片形成冲压区域,并使通信用无线信号通过上 述冲压区域,从而使执行便携式终端的近场通信等的通信功能时所受到的障碍最小化,进 而可顺杨地执行便携式终端的通信功能。
[0020] 本发明提供如下散热片,上述散热片包括:热扩散层,用于使在便携式终端的发热 部件所产生的热量扩散;W及隔热层,用于阻隔在发热部件所产生的热量向其它部件传递, 从而,上述散热片可同时执行热扩散功能和隔热功能。
[0021] 在本发明中,在散热片的热扩散层的表面设置防氧化层,从而具有可防止热扩散 层被氧化的效果。
[0022] 在本发明中,在散热片的热扩散层的一面形成导电性粘结层,从而经由热扩散层 对传递到热扩散层的热量进行第一次扩散,并且W使热量传递到附着于导电性粘结层的另 一热扩散部件的方式对热量进行第二次扩散,从而可提高散热性能。
[0023]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即,在散热片的热扩散层的一面形成彩色层,当使散热片附 着于盖子时,可使盖子的颜色与散热片向外部露出的颜色相同。
【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部件的示意剖视图。
[0025] 图2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设置有散热部件的便携式终端的通信功能的示 意结构图。
[0026] 图3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部件的散热片的简要俯视图。
[0027] 图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部件的散热片内的热量流动的示意俯视 图。
[0028] 图5为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在手机终端的后部面设置有近场通信天线的状态进行 拍摄的照片。
[0029] 图6为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在手机终端的后盖设置有散热部件的状态进行拍摄的 照片。
[0030] 图7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手机终端的近场通信天线和近场通信忍片电连 接的状态的示意部分剖视图。
[0031] 图8为记录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适用于手机终端的散热片的通信距离及验证项目 进行测试的结果数据的表格。
[0032] 图9为用于说明完成图8中的测试的散热片的条件的图。
[0033] 图10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剖视图。
[0034] 图11为放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隔热层的照片。
[0035] 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剖视图。
[0036] 图13为本发明第S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剖视图。
[0037] 图1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剖视图。
[0038] 图15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剖视图。
[0039] 图16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剖视图。
[0040] 图17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附着有散热片的盖子的俯视图。
[0041] 图18为制作本发明的散热片的电纺丝装置的结构图。
[0042] 图19为示出本发明的散热片的一例的制作工艺的工序流程图。
[0043] 图20为示出本发明的散热片的再一例的制作工艺的工序流程图。
[0044] 图21为示出本发明的散热片的还有一例的制作工艺的工序流程图。
[0045] 图22为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片基于时间变化是否发生热性能变化进行观察 的照片。
[0046] 图23为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片基于时间所发生的散热特性进行比较的曲线 图。
[0047] 图24为本发明的散热片的基于时间变化的热成像照片。
[004引图25为对本发明的散热片的纯铜板的散热特性和为了氧化而在铜板涂敷Ni的铜 板的散热特性进行比较的曲线图。
[0049] 图26为本发明的散热片的纯铜板和为了氧化而在铜板涂敷Ni的铜板的基于时间 变化的热成像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W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0051] 参照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部件包括:散热片510,用于使所传递的热量分散 来进行散热,阻隔所传递的热量来进行隔热;W及通道,形成于上述散热片510,用于供通信 用无线信号通过,上述通道由贯通上述散热片510的至少一个冲压区域520形成。其中,在本 发明中,W与后述的热量的扩散相同的术语定义热量的分散,冲压区域520能够W对散热片 510的边缘区域、散热片510的中央区域及它们的混用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进行冲压的方 式形成。
[0052] 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部件可安装于便携式终端,当散热片安装于便 携式终端时,能够使在便携式终端所产生的热量分散W及阻隔在便携式终端所产生的热量 来执行散热功能和隔热功能,从而可使在便携式终端的热点所产生的热量分散,进而使施 加于便携式终端的内部部件的热量影响最小化,并且可阻隔在热点所产生的热量向外部泄 漏,从而可使传递到握住便携式终端的使用人员的热量最小化。
[0053] 并且,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部件设置于便携式终端的情况下,当执行便携式 终端的近场通信等的通信功能时,上述散热部件会成为障碍因素,因而在散热片510设置供 通信用无线信号通过的通道,从而具有可顺杨地执行便携式终端的通信功能的优点。
[0054] 如图1所示,优选地,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部件中,在便携式终端的后盖530的 内侧设置散热部件的散热片510。其中,便携式终端可包括:终端本体550,用于执行便携式 终端的功能;W及后盖530,W可拆装的方式设置于终端本体550的后部面。在终端本体550 的后部面设置有可安装电池、存储忍片等的区域,为了便于更换上述电池、存储忍片等,且 为了便携式终端的美观,后盖530W可拆装的方式设置于终端本体550的后部面。其中,后盖 530可被称作电池盖。
[0055] 在终端本体550内置有高速、高功能忍片,当运行上述忍片时,在局部区域形成集 中发热的热点区域551。由于散热部件的散热片510安装于后盖530的内侦U,因此,当后盖530 与终端本体550相结合时(沿着图1中的箭头方向结合),散热片510紧贴于热点区域551,从 而上述散热片510直接接收在热点区域551所产生的热量,并执行热量分散功能及热量阻隔 功能。
[0056] 并且,设置于终端本体550的通信用天线,例如,图1中的近场通信天线560可通过 散热片510的冲压区域520与外部的设备顺杨地收发无线信号,因此,即使将散热部件安装 于便携式终端的后盖,也不会产生通信障碍。
[0057] 虽然便携式终端可采用多种方式的通信功能,但优选地,在便携式终端设置近场 通信方式的通信功能。
[0058] 近场通信作为使用13.56MHz频带的非接触式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是为了通常在 IOcm程度的近距离进行终端间数据传送而开发的通信规格。近场通信不仅应用于支付,还 广泛应用于传送超市或普通商店中的产品信息、向游客传送旅游信息、交通出入控制锁定 装置等。
[0化9] 参照图2,便携式终端500包括近场通信忍片561,上述近场通信忍片561可使上述 便携式终端500进行近场通信,近场通信忍片561可通过近场通信天线560与同一近场通信 规格的其他终端、读写器等的外部设备600进行近距离数据交换。此时,便携式终端500W近 场通信方式收发无线信号,从而与外部设备600进行收发数据的近场通信。
[0060] 参照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部件的散热片510呈平坦的板形状,作为供通信 用无线信号通过的通道,上述通道由贯通上述散热片510的至少一个冲压区域521、522、 523、524形成。
[0061] 此时,优选地,散热片510的冲压区域由形状冲压的第一冲压区域521、第二 冲压区域522、第=冲压区域523、第四冲压区域524形成。由于第一冲压区域521、第二冲压 区域522、第=冲压区域523、第四冲压区域524在第一冲压区域521、第二冲压区域522、第= 冲压区域523、第四冲压区域524内侧形成四边形的岛形区域525,第一冲压区域521、第二冲 压区域522、第=冲压区域523、第四冲压区域524W中间隔着连接未冲压区域526和岛形区 域525的桥形部5273、5276、527(3、527(1的方式与相邻的冲压区域相隔开。其中,优选地,桥形 部 527曰、5276、527(3、527(1的宽度为5111111^下,若桥形部527曰、52713、527(3、527(1的宽度为5111111^ 上,则由于通信距离变短,从而无法满足近场通信规格。
[0062] 并且,在上述散热片510还可形成有至少一个狭槽,上述至少一个狭槽向外部开放 第一冲压区域521、第二冲压区域522、第=冲压区域523、第四冲压区域524中的一个冲压区 域,从而借助近场通信天线来增强无线信号的收发强度。即,在图3中,在上述散热片510形 成有向外部开放第二冲压区域522的狭槽528,从而W开环(open loop)的方式制作散热片 510,进而可改善电感禪合(inductive coupling)。
[0063] 并且,在岛形区域525存在与近场通信天线相接触的区域529,岛形区域525的大小 大于与近场通信天线相接触的区域529的大小。此时,在本发明中,将从与近场通信天线相 接触的区域529的边缘到岛形区域525的边缘为止的距离定义为偏移值P(Offset),优选地, 上述偏移值为1.5mmW上,若上述偏移值为1.5mmW下,则由于通信距离变短,从而无法满足 近场通信规格。
[0064] 参照图4,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部件的散热片510的未冲压区域526与热点区域 551相接触,在热点区域551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片510的桥形部5273、5276、527(3、527(1向 散热片510的整个区域分散。
[0065] 参照图5,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手机终端的后部面501安装有电池700,优选地,在 上述电池700设置有近场通信天线560。并且,如6所示,在手机终端的后盖安装有散热部件 的散热片510。
[0066] 如图7所示,在手机终端的终端本体550的后部面形成有可安装电池700的槽552, 在上述槽552插入并固定电池700。
[0067] 此时,在本发明中,优选地,近场通信天线560附着于电池700,在终端本体550的内 部安装近场通信忍片(未图示)。由于电池700可从槽552脱离,因而无法设置用于直接连接 近场通信天线560和近场通信忍片的配线。
[0068] 因此,在本发明中,在近场通信天线560设置第一接触点591,在终端本体550的后 部面设置与近场通信忍片相连接的第二接触点592,在后盖530设置用于连接第一接触点 591及第二接触点592的配线线路593。即,当后盖530从终端本体550的后部面脱离时,配线 线路593也从第一接触点591及第二接触点592脱离,使第一接触点591及第二接触点592不 通电。与此相反,当后盖530与终端本体550的后部面相结合时,配线线路593与第一接触点 591及第二接触点592电连接,从而使近场通信天线560和近场通信忍片电连接。
[0069] 图8为记录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适用于手机终端的散热片的通信距离及验证项目 进行测试的结果数据的表格,图9为用于说明完成图8中的测试的散热片的条件的图。
[0070] 如图9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部件的散热片的桥形部的宽度为5mm和10mm, 一侧偏移值(从与近场通信天线相接触的区域的一侧边缘到岛形区域的一侧边缘为止的距 离)为5mm,两侧偏移值(两侧的从与近场通信天线相接触的区域的边缘到岛形区域 的边缘为止的距离之和)为2mm、3mm,图8中记录有对安装有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 散热部件的散热片(样品#1,样品#2,样品#3)(设置有一个狭槽)的便携式终端及无散热片 的便携式终端进行通信距离测试及验证项目测试的结果数据。
[0071] 参照图8,在安装有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部件的散热片(样品#1,样品#2,样品# 3)的便携式终端中,仅在样品#2中满足所有通信距离及验证项目,而在样品#1和样品#3中, 通信距离性能略有下降,作为验证项目的EMV负载调制化oad Modulation)的峰峰值(Vpp) 仅在外部装置和便携式终端紧贴的(〇,〇,〇)、具有Icm间距的(1,0,0)、具有2cm间距的(2,0, 0)情况下满足通信距离及认证项目,而在具有3cm间距的(3,0,0)中无法检测出电压或者检 测出微弱的电压。作为参照,在通信距离方面"卡模式(Card Mode)"为发送模式,"读取模式 (Reader Mode)"为接收模式。
[0072] 因此,可知,当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部件的散热片的桥形部的宽度为5mmW下W 及一侧偏移值为1.5mmW上时,满足通信距离及验证项目。
[0073] 图10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剖视图。
[0074] 如图10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散热片100包括:热扩散层20,用于使热量向水平方向 扩散;隔热层10,层叠在热扩散层20的一面,用于阻隔向垂直方向传递热量;W及粘结层30, 层叠在热扩散层20的另一面。
[0075] 热扩散层20由具有导热性的金属形成,作为一例,上述金属可使用AUNi Xu、Ag及 由它们形成的合金,优选地,上述金属可使用导热性卓越的化。
[0076] 运种热扩散层20使在发热部件200所产生的热量向水平方向迅速扩散,从而可防 止在局部区域产生高热量,进而可防止因高热量导致发热部件200及其他部件300受损。
[0077] 除了导热性金属W外,热扩散层20还可W使用任何能够使热量向水平方向迅速扩 散的材质。例如,石墨也可适用于热扩散层。
[0078] 隔热层10由可阻隔向垂直方向传递热量的多孔性薄膜形成。作为一例,隔热层10 可使用通过电纺丝方法具有多个气孔的纳米网形态、具有多个气孔的无纺布、聚酸讽(PES, polyether sulfone)等,只要是具有多个气孔且可执行垂直方向隔热的材质,就可使用任 何材质。其中,优选地,隔热层10的气孔大小为几十nm至10皿左右。
[0079] 当运种隔热层10为纳米网形态时,如图11所示,W规定比率混合可进行电纺丝且 耐热性优秀的高分子物质和溶剂来制备纺丝溶液,通过使用上述纺丝溶液进行电纺丝来制 作纳米纤维14,并堆积上述纳米纤维14来W具有多个气孔12的纳米网(nano web)形态形成 上述隔热层10。
[0080] 纳米纤维14的直径越小,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越大,并提高具有多个微细气孔的 纳米纤维网的气阱能力,从而提高隔热性能。因此,纳米纤维14的直径为0.1~5um,优选地, 上述纳米纤维14的直径在0.3~3um范围,隔热层10的厚度为5~30WH,优选地,WlO~25um 的范围形成上述隔热层10的厚度。并且,优选地,形成于隔热层10的气孔12的气孔度在50~ 80%范围内。
[0081] 通常,空气被公知为热导率低的优秀的隔热材料,但由于对流等原因而无法应用 为隔热材料。但是,由于适用于本发明的隔热层10呈具有多个微细气孔的纳米网形态,因此 使空气无法在各个微细气孔中形成对流而被诱捕(被困于微细气孔),从而可使空气发挥自 身具有的优秀的热阻隔特性。
[0082] 其中,适用于本发明的纺丝方法可使用普通电纺丝(electrospinning),空气静电 纺丝(AES: Air-Electrospinning)、电喷射(electrospray )、电喷纺丝(electrobrown spinning),离屯、电纺丝(centrifugal electrospinning)、闪蒸电纺丝(flash-electrospinnin邑)中的一种。
[0083] 例如,用于制作隔热层10的高分子物质可由聚氨醋(polyurethane)低聚物、聚氨 醋高聚物、聚苯乙締。5,9〇17317'6116)、聚乙締醇。¥4,9〇17¥;[]171曰1油〇1)、聚甲基丙締酸 甲醋(PMMA,polymethyl methaciylate)、聚乳酸(PLA,polylacticacid)、聚氧化乙締(阳0, polyethyleneoxide)、聚乙酸乙締醋(PVAc ,polyviny Iacetate)、聚丙締酸(PAA, polyacrylic acid)、聚已酸内醋(PCL,polycaprolactone)、聚丙締腊(PAN, polyac巧IonitriIe)、聚甲基丙締酸甲醋(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乙締[I比咯 烧酬。乂?,口017乂;[]15^1口71'1'〇11(1〇]16)、聚氯乙締。¥〔,口〇17¥;[]15^1油1〇1'1(16)、尼龙(卿1〇]1)、聚 碳酸醋(PC,polyca;rbonate)、聚酸酷亚胺(PEI ,polyetherimide)、聚偏二氣乙締(PVdF, polyvinylidene fluoride)、聚酸酷亚胺(PE Lpolyetherimide)、聚酸讽(PE S, polyesthersul地one)中的一种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形成。
[0084] 溶剂可使用选自由二甲基乙酷胺(DMA,dimethyl acetamide)、二甲基甲酯胺 (DMF,N,N-dimethylfo;rmamide)、N-甲基化咯烧酬(N-methy;L-2-py;r;rolidinone)、二甲基亚 讽(DMSO,dimethyl sulfoxide)、四氨巧喃(THF,tetra-hy化ofuran)、二甲基乙酷胺(DMAc, di-methylacetamide)、碳酸亚乙醋巧C,ethylene carbonate)、碳酸二乙醋(DEC,diethyl carbonate)、碳酸二甲醋(DMC,dimethyl carbonate)、碳酸甲乙醋化MC,ethyl methyl carbonate)、碳酸丙締醋(PC,propylene carbonate)、水、乙酸(acetic acid)及丙酬组成 的组中的一种W上。
[0085] 由于隔热层IOW电纺丝方法制作,因此根据纺丝溶液的纺丝量来确定上述隔热层 10的厚度。因此,具有便于将隔热层10的厚度制作成所需厚度的优点。
[0086] 如此,隔热层10呈借助纺丝方法使纳米纤维14堆积的纳米纤维网形态,因此无需 额外的工序也可制作成具有多个气孔12的形态,还可根据纺丝溶液的纺丝量调节气孔的大 小。因此,可在上述隔热层10形成多个细微的气孔12,从而可提高热阻隔性能,由此可提高 隔热性能。
[0087] 其中,隔热层10的厚度越厚,隔热性能越好,因此,随着热扩散层20的厚度的增加, 可提高上述热扩散层20的热扩散性能。因此,可根据设置位置来调节隔热层10及热扩散层 20的厚度,实现最佳的性能。
[0088] 粘结层30由具有导热性的粘结物形成,W可使在发热部件200所产生的热量向热 扩散层20迅速传递。作为一例,粘结层可使用现有的导热性粘结带或导热性粘结片,上述粘 结层可通过电纺丝方法W无气孔纳米网形态形成。
[0089] 当运种粘结层30W无气孔纳米网形态形成时,具有导热性及导电性的粘结物通过 混合导热性优秀的Ni、Cu、Ag等的导热金属及炭黑(Carbon Black)、碳纳米管、石墨締 (Graphene)、导热聚合物(PDOT)中的一种和粘结剂、溶剂来制备具有适合电纺丝的粘度的 粘结物,使用上述粘结物进行电纺丝来形成纳米纤维,并堆积上述纳米纤维,从而W无气孔 纳米纤维网(nano web)形态形成上述粘结层30。
[0090] 目P,粘结层30可通过与形成隔热层10的方法相同的电纺丝方法形成,由于根据粘 结物的纺丝量来确定粘结层30的厚度,因此可自由地形成粘结层30的厚度。
[0091] 并且,粘结层30层叠在隔热层10,从而还可采用在散热片的两侧设置粘结层的结 构。
[0092] 如此,第一实施例的散热片通过热扩散层20使在便携式终端的热点所产生的热量 向水平方向迅速扩散,从而可防止在局部产生高热量,并且隔热层10执行垂直方向的隔热 功能,从而阻隔在热点所产生的热量向便携式终端的外部传递。
[0093] 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剖视图。
[0094] 第二实施例的散热片包括:热扩散层20,用于使热量向水平方向扩散;隔热层10, 层叠在热扩散层20的一面,用于阻隔向垂直方向传递热量;粘结层30,层叠在热扩散层20的 另一面;W及保护盖层40,层叠在隔热层10的一面,用于保护隔热层。
[00M]保护盖层40附着于隔热层10,并封闭隔热层的一面,从而可使气孔起到气室作用, 并且上述保护盖层40起到防止受到外部冲击或者防止异物流入隔热层10的气孔的作用。
[0096] 运种保护盖层40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膜等树脂材料,除了树脂材料W 夕h上述保护盖层40还可使用纤维材料。
[0097] 图13为本发明第S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剖视图。
[0098] 第=实施例的散热片包括:热扩散层20,用于使热量向水平方向扩散;第一粘结层 50,层叠在热扩散层20的一面;第二粘结层60,层叠在热扩散层的另一面;隔热层10,层叠在 第一粘结层50,用于阻隔向垂直方向传递热量;W及保护盖层40,层叠在隔热层10的一面, 用于保护隔热层10。
[0099] 其中,第一粘结层50起到使隔热层10附着于热扩散层20的作用,能够W通过电纺 丝方法制作的无气孔纳米网型来形成第一粘结层50。
[0100] 并且,第二粘结层60起到使散热片100附着于部件的作用,上述第二粘结层60与在 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粘结层30相同。
[0101] 图1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剖视图。
[0102] 第四实施例的散热片包括:热扩散层20,用于使热量向水平方向扩散;隔热层10, 层叠在热扩散层20的一面,用于阻隔向垂直方向传递热量;粘结层30,层叠在热扩散层20的 另一面;W及防氧化膜110,形成于热扩散层的表面,用于防止热扩散层被氧化。
[0103] 当使用化等可氧化的材料作为热扩散层时,防氧化膜110防止热扩散层被氧化,能 够W在热扩散层20的表面涂敷防氧化物的方式形成上述热扩散层,或者能够W使热扩散层 20的表面氧化来形成氧化覆膜的方法形成上述热扩散层。
[0104] 其中,防氧化物可使用Ni,具体地,W约0.1~0.3皿厚度涂敷Ni的方式制作上述防 氧化膜110。
[0105] 如此,在第四实施例的散热片中,在热扩散层20的表面形成防氧化膜110,从而防 止热扩散层被氧化,进而防止由于热扩散层被氧化而引起的性能低下的问题。
[0106] 图15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剖视图。
[0107] 第五实施例的散热片包括:热扩散层20,用于使热量向水平方向扩散;隔热层10, 层叠在热扩散层20的一面,用于阻隔向垂直方向传递热量;粘结层30,层叠在隔热层10的一 面;W及导电性粘结层120,层叠在热扩散层20的一面,用于吸收电磁波。
[0108] 与形成隔热层10的方法相同地,导电性粘结层120可借助电纺丝装置形成,可使导 电性粘结膜附着于热扩散层20的一面。
[0109] 当借助电纺丝装置形成运种导电性粘结层120时,W规定比率混合可进行电纺丝 的高分子物质、导电粘结物及溶剂来制备纺丝溶液,使用上述纺丝溶液进行电纺丝来形成 纳米纤维,并堆积上述纳米纤维来W无气孔型纳米网(nano web)形态来形成上述导电性粘 结层120。
[0110] 如上所述,第四实施例的散热片设置有导电性粘结层120,从而吸收电磁波,进而 上述散热片可兼备屏蔽电磁波的作用。
[0111] 图16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剖视图。
[0112] 第六实施例的散热片包括:热扩散层20,用于使热量向水平方向扩散;隔热层10, 层叠在热扩散层20的一面,用于阻隔向垂直方向传递热量;粘结层30,层叠在隔热层10的一 面;W及彩色盖层130,层叠在热扩散层20的表面,上述彩色盖层130具有多种颜色。
[0113] 当本实施例的散热片用于向外部暴露的部分时,由于在散热片的向外部暴露的部 分设置具有多种颜色的彩色盖层130,从而可美化设计。
[0114] 彩色盖层130能够W在热扩散层20的表面涂敷颜色的方式形成,上述彩色盖层130 可使用一面具有颜色的单面粘结带。
[0115] 作为一例,如图17所示,当散热片110附着于盖子102的内部面时,若从本体分离盖 子102,则盖子102的内部面将暴露于外部。因此,当盖子102的颜色为白色时,形成白色的彩 色盖层130,当上述盖子102的颜色为黑色时,形成黑色的彩色盖层130,从而W与盖子102相 同的颜色形成彩色盖层130。
[0116] 参照图18及图19,对制作本发明的散热片的方法进行说明。
[0117] 首先,当驱动收集器78时,向收集器78供给卷绕于金属板漉80的金属板82(步骤 S10)〇
[0118] 并且,随着向收集器78和第一纺丝喷嘴74之间施加高电压静电力,在第一纺丝喷 嘴74中将导电粘结物制作成纳米纤维14,并在金属板82的表面进行纺丝。由此,在金属板82 的表面堆积纳米纤维14来形成第一粘结层50(步骤S20)。
[0119] 此时,当进行纳米纤维14纺丝时,在设置于第一纺丝喷嘴74的空气喷射装置62向 纳米纤维14喷射空气,从而防止纳米纤维14扬起,并使上述纳米纤维14捕集及堆积在金属 板82的表面。
[0120] 并且,当驱动收集器7別寸,使堆积有第一粘结层50的金属板82向第二纺丝喷嘴76 的下侧移动,在第二纺丝喷嘴76中将纺丝溶液制作成纳米纤维,并在第一粘结层50的表面 进行纺丝。由此,在第一粘结层50的表面堆积纳米纤维来形成具有多个气孔的隔热层10(步 骤S30)。
[0121] 并且,通过使在金属板的表面层叠第一粘结层及隔热层的片经过加压漉来对在金 属板的表面层叠第一粘结层及隔热层的片进行加压,从而使上述在金属板的表面层叠第一 粘结层及隔热层的片具有规定的厚度,并使其卷绕于片漉88(步骤S40)。
[0122] 并且,若在金属板的另一面附着第二粘结层,则完成散热部件的作业(步骤S50)。
[0123] 其中,可单独制作第二粘结层,并使上述第二粘结层附着于金属板的另一面,可利 用上述的电纺丝装置来在金属板的另一面使用纳米纤维进行纺丝,从而W纳米网形态形成 上述第二粘结层。
[0124] 图20为示出制作本发明的散热片的工序的再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0125] 在再一实施例的散热片制作工序中,在分别单独制作用于形成热扩散层20的金属 板21、隔热层10及粘结层30之后,可通过热贴合来制作上述散热片。
[0126] 具体地,由金属板漉210供给金属板21,在金属板21的表面层叠由热烙胶化Ot melt)膜漉220供给的热烙胶膜250之后,使上述金属板21经过第一加压漉310。由此,使热烙 胶膜250热贴合于金属板21的表面。
[0127] 此时,去除附着于热烙胶膜的离型膜280。
[0128] 并且,若在热烙胶膜250的表面层叠由隔热层漉230供给的隔热层10之后,使上述 金属板21经过第二加压漉320,则借助热烙胶膜250使金属板21和隔热层10热贴合。
[0129] 此时,去除附着于隔热层10的离型膜290。
[0130] 并且,在隔热层10的表面层叠由粘结层漉240供给的粘结层30之后,使上述金属板 21经过第=加压漉330。由此,使粘结层30热贴合于隔热层10的表面。
[0131] 图21为示出制作本发明的散热片的工序的还有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0132] 与在上述的再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热贴合相比,还有一实施例中的散热片制作工 艺使用可减少费用的冷贴合的方式。
[0133] 具体地,由金属板漉210供给金属板21,在金属板21的表面层叠由丙締酸粘结剂漉 270供给的丙締酸粘结剂260,并W使上述金属板21经过第一加压漉410的方式进行冷贴合。
[0134] 此时,第一加压漉410使用仅进行加压而不进行加热的漉。并且,去除附着于丙締 酸粘结剂260的离型膜440。
[0135] 并且,在丙締酸粘结剂250的表面层叠由隔热层漉230供给的隔热层10之后,使上 述金属板21经过第二加压漉320,则借助丙締酸粘结剂使金属板21和隔热层10冷贴合。
[0136] 此时,去除附着于隔热层10的离型膜450。
[0137] 并且,在隔热层10的表面层叠由粘结层漉240供给的粘结层30之后,使上述金属板 21经过第=加压漉330。由此,使粘结层30冷贴合于隔热层10的表面。
[0138] 图22为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片基于时间变化是否发生热性能变化进行观察 的照片,图23为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片基于时间所发生的散热特性进行比较的曲线 图。
[0139] 首先,如图22所示,在高溫、高湿度(85°C ,85%畑)的环境下,将散热片分别放置24 小时、48小时、72小时之后,对上述散热片进行热成像试验,并观察随着表面氧化是否产生 热特性变化。
[0140] 此时,可确认构成散热片的热扩散层的铜板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氧化。
[0141] 并且,下列表1为示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表面电阻变化,由此可知,随着时 间的变化,表面电阻从初始的6.7 Q /sq,经过72小时后变为12.1 Q /sq。
[0142] 表1
[0143] (基准:lQ/sqW 下) 「ni /M1
[0145] 因此,当在第四实施例中所说明的热扩散层的表面形成防氧化层时,则可防止铜 板被氧化。
[0146] 并且,如图23所示的曲线图,即使铜板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氧化,也不会发生热性 能变化,即,散热特性几乎没有变化。
[0147] 图24为本发明的散热片的基于时间变化的热成像照片。
[014引如图24所示,在高溫、高湿度(85°C,85%畑)的环境下,将散热片放置24小时、48小 时、72小时后,对上述散热片进行热成像拍摄,并对在初始状态下经过30分钟后的上述散热 片的热成像照片和在放置72小时的状态下经过30分钟后的上述散热片的热成像照片进行 比较,由此可知,上述散热片的热特性几乎没有变化。
[0149] 同样,对在初始状态下经过60分钟后的上述散热片的热成像照片和在放置72小时 的状态下经过60分钟后的上述散热片的热成像照片进行比较,由此可知,上述散热片的热 特性也几乎没有变化。
[0150] 图25为对本发明的散热片的纯铜板的散热特性和为了氧化而在铜板涂敷Ni的铜 板的散热特性进行比较的曲线图,图26为本发明的散热片的纯铜板和为了氧化而在铜板涂 敷Ni的铜板的基于时间变化的热成像照片。
[0151] 如图25所示,可确认纯铜板和为了氧化而在铜板涂敷Ni的铜的散热特性几乎没有 差异。
[0152] 并且,如图26所示,当使用纯铜板时,若对经过30分钟的上述纯铜板的热成像照片 A和经过60分钟的上述纯铜板的热成像照片B进行比较,则可确定上述纯铜板的热特性几乎 没有变化,若对经过30分钟的涂敷Ni的铜板的热成像照片C和经过60分钟的涂敷Ni的铜板 的热成像照片D进行比较,则可确定热性能几乎没有变化。
[0153] W上,通过特定的优选实施例,举例示出并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 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对 本发明进行多种变更和修改。
[0154]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55] 本发明提供对在便携式终端的热点所产生的热量有效地进行散热及隔热,从而可 使施加于便携式终端的内部部件的热量影响最小化的散热部件。
【主权项】
1. 一种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 散热片,用于使所传递的热量分散来进行散热,阻隔所传递的热量来进行隔热;以及 通道,形成于上述散热片,用于供通信用无线信号通过, 上述通道由贯通上述散热片的至少一个冲压区域形成。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冲压区域相互隔开,上述冲压区 域为以" Π "形冲压的多个区域。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片包括: 热扩散层,用于使热量向水平方向扩散; 隔热层,层叠在上述热扩散层的一面,用于阻隔向垂直方向传递热量;以及 粘结层,层叠在上述热扩散层的另一面。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热扩散层由金属板形成,上述金 属板由六1、附、(:11、48或包含41、附、(:11、48中的两种以上的合金形成。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以规定比率混合能够进行电纺丝的高 分子物质及溶剂来制作纺丝溶液,使用上述纺丝溶液进行电纺丝来形成纳米纤维,并堆积 上述纳米纤维来形成具有多个气孔的纳米纤维网形态的上述隔热层。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粘结层由混合导热金属、炭黑、碳 纳米管、石墨烯、导热聚合物中的一种和粘结剂、溶剂的导电粘结物形成。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盖层,上述保护盖层层叠 在上述隔热层的一面,用于保护隔热层。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氧化膜,上述防氧化层层叠 在上述热扩散层的表面,用于防止热扩散层被氧化。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电性粘结层,上述导电性粘 结层层叠在上述热扩散层,用于吸收电磁波。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性粘结层通过电纺丝方法 形成,或者通过使导电性粘结膜附着于上述热扩散层的一面而成。11.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彩色盖层,上述彩色盖层层叠 在上述热扩散层,上述彩色盖层具有多种颜色。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彩色盖层通过在热扩散层的表 面涂敷颜色而成,或者将具有颜色的单面粘结带作为上述彩色盖层来使用。13. -种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 散热片,用于使所传递的热量分散来进行散热,阻隔所传递的热量来进行隔热;以及 通道,形成于上述散热片,用于供通信用无线信号通过, 上述散热片包括未冲压区域、第一冲压区域至第四冲压区域及形成于上述第一冲压区 域至第四冲压区域的内侧的岛形区域, 上述通道为上述第一冲压区域至第四冲压区域, 上述第一冲压区域至上述第四冲压区域以中间隔着连接上述未冲压区域和上述岛形 区域的桥形部的方式与相邻的冲压区域相隔开。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桥形部的宽度为5mm以下。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散热片还形成有狭槽,上述 狭槽向外部开放上述第一冲压区域至第四冲压区域中的一个冲压区域,以增强上述无线信 号的收发强度。16. -种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 包括: 终端本体,用于执行便携式终端的功能; 后盖,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终端本体的后部面;以及 散热部件,设置于上述后盖的内侧, 上述散热部件包括: 散热片,用于使所传递的热量分散来进行散热,阻隔所传递的热量来进行隔热;以及 通道,形成于上述散热片,用于供通信用无线信号通过, 上述通道由贯通上述散热片的至少一个冲压区域形成。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上述通信用无线信号为近场通信 无线信号。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近场通信芯片,安装于上述终端本体,上述近场通信芯片能够使上述便携式终端进行 近场通信; 电池,安装于上述终端本体的后部面;以及 近场通信天线,设置于上述电池,并与上述近场通信芯片相连接。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散热片包括未冲压区域、第一冲压区域至第四冲压区域及形成于上述第一冲压区 域至第四冲压区域的内侧的岛形区域, 上述通道为上述第一冲压区域至第四冲压区域, 在上述岛形区域设置有与上述近场通信天线相接触的区域, 当将从与上述近场通信天线相接触的区域的边缘到上述岛形区域的边缘为止的距离 定义为偏移值时,偏移值为1.5mm以上。20.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散热片包括未冲压区域、第一冲压区域至第四冲压区域及形成于上述第一冲压区 域至第四冲压区域的内侧的岛形区域, 上述通道为上述第一冲压区域至第四冲压区域, 上述第一冲压区域至上述第四冲压区域以中间隔着连接上述未冲压区域和上述岛形 区域的桥形部的方式与相邻的冲压区域相隔开。
【文档编号】H05K7/20GK105830548SQ201480057186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4年10月31日
【发明人】黄胜载
【申请人】阿莫绿色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