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接鳍片式散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65100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接鳍片式散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接鳍片式散热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其中,散热器是一些电子产品必备的配件,电子产品的尺寸设计的越小,相应单位空间内的发热量会越来越大,则对散热器的散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用的散热器主要由底座与多个具有传热散热作用的鳍片组成,鳍片与底座的接触面积大小以及连接是否牢固是影响散热器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的的重要因素,将鳍片与底座连接是散热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传统技术一般有两种方法加工生产鳍片式散热器:
[0003]其一,通过锡膏或其他焊接剂作为焊接的媒介,将各单独的鳍片逐片焊接于底座上,并且根据鳍片和底座的材质,还需要对鳍片和底座进行镀镍等化学处理;该种散热器的加工方法,其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锡膏等焊接剂,原材料成本高,生产成本高;另外,人工焊接,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
[0004]其二,改进底座和鳍片的结构,将各单独的鳍片逐片置入嵌设或者插设于预设有沟槽的底座,挤压沟槽从而使沟槽变形,使鳍片的片状根部能与变形后的沟槽形成过盈配合,进而使得鳍片固定连接于底座;该种散热器的加工方法,需要挤压沟槽变形,由于鳍片较薄,在加工过程中很容易误将鳍片挤压变形,致使散热器变形,次品率高;同样,该种加工方法生产周期也长,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组接接鳍片式散热器,其结构科学,组装无需焊接,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生产质量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接鳍片式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鳍片和支架片,所述散热鳍片的上端部设置有上弯折部,上弯折部开设有卡接槽;支架片的两侧设置有若干并排且向下弯折的折条,折条与卡接槽的位置相对应,支架片设置于散热鳍片的上方,折条插入卡接槽内并弯折贴紧于上弯折部的底面,多个散热鳍片层叠排列形成鳍片组,上弯折部的折弯宽度等于相邻两个散热鳍片间的距离。
[0007]优选的,所述支架片两侧的折条分别向相反方向弯折。
[0008]优选的,所述支架片两侧的折条分别向相对方向弯折。
[0009]优选的,所述散热鳍片的下端部设置有下弯折部,下弯折部的折弯宽度与上弯折部的折弯宽度相同。
[0010]优选的,所述散热鳍片的下端部设置有凹槽。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组接鳍片式散热器,生产时,分别先加工多个散热鳍片和支架片,其中,散热鳍片通过冲压模具制备,散热鳍片的上端部冲压成型有上弯折部,上弯折部成型有卡接槽;支架片通过冲压模具制备,支架片的两侧成型有若干并排且向下弯折的折条,然后组装散热鳍片和支架片,将支架片设置于散热鳍片的上方,将折条对准卡接槽的位置插入,再通过冲压模具冲压支架片两侧的折条使其弯折并贴紧于上弯折部的底面,多个散热鳍片层叠排列形成鳍片组,完成组接鳍片式散热器的加工。本实用新型的组接鳍片式散热器在组装过程中,可直接将支架片设置的折条插入上弯折部的卡接槽,然后弯折折条固定住上弯折部,从而固定住散热鳍片,进而可有效防止散热鳍片前后左右摆动,阻止支架片脱出与散热鳍片的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组接鳍片式散热器,在组装过程中无需使用锡膏等焊接剂进行焊接,降低生产成本,组装非常方便,组装效率高;且整体结构简单,散热鳍片与支架片的连接稳定性好,使用效果佳。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组接鳍片式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组接鳍片式散热器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组接鳍片式散热器的主视图。
[0016]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散热鳍片和支架片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组接鳍片式散热器的散热鳍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组接鳍片式散热器的支架片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1]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组接鳍片式散热器的支架片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11为图10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3]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组接鳍片式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13为图12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包括:
[0026]I一鳍片组10—散热鳍片11一上弯折部
[0027]12—下弯折部13—凹槽20—支架片
[0028]21一折条111一卡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0030]实施例一。
[0031]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接鳍片式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鳍片10和支架片20,所述散热鳍片10的上端部设置有上弯折部11,上弯折部11开设有卡接槽111 ;支架片20的两侧设置有若干并排且向下弯折的折条21,折条21与卡接槽111的位置相对应,支架片20设置于散热鳍片10的上方,折条21插入卡接槽111内并弯折贴紧于上弯折部11的底面,多个散热鳍片10层叠排列形成鳍片组I,上弯折部11的折弯宽度等于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0间的距离。
[0032]具体组装过程时,先将支架片20设置于散热鳍片10的上方,然后将支架片20两侧设置的折条21对准上弯折部11的卡接槽111,接着将折条21插入上弯折部11的卡接槽111,然后弯折折条21以使得折条21与上弯折部11固定连接,从而固定住散热鳍片10,进而可有效防止散热鳍片10前后左右摆动,阻止支架片20脱出与散热鳍片10的连接。
[0033]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片20两侧的折条21分别向相反方向弯折;具体的,可先翻转散热鳍片10和支架片20,然后通过冲压模具压制支架片20两侧的折条21分别向相反方向的弯折,直至折条21贴贴紧于上弯折部11的底面,通过该折条21将散热鳍片10固定连接于支架片20,多个散热鳍片10层叠设置后,形成一个组接鳍片式的散热器。
[0034]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鳍片10的下端部设置有下弯折部12,下弯折部12的折弯宽度与上弯折部11的折弯宽度相同;具体的,下弯折部12与上弯折部11的设置可以使得层叠设置的多个散热鳍片10之间形成一定的间距,该间距即是下弯折部12和上弯折部11的宽度,间距的形成可以避免相邻的散热鳍片10的表面相互贴合,并使得每个散热鳍片10的表面能够充分与外界的空气接触,保持散热鳍片10有效散热面积的最大化,进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0035]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鳍片10的下端部设置有凹槽13,多个散热鳍片10层叠设置后,每个散热鳍片10的凹槽13并排形成一条凹陷形的通道,该通道可以与外置的散热管连接,可保证多个散热鳍片10能够与该外接散热管有效的接触连接,提高热传递的效果和效率。
[0036]实施例二。
[0037]参见图12和图1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支架片20两侧的折条21分别向相对方向弯折;该种支架片20两侧的折条21的弯折方向同样可以保证该折条21将散热鳍片10固定连接于支架片20,以使得多个散热鳍片10层叠设置后,形成一个组接鳍片式的散热器,连接稳定性好,保证散热器在使用过程中,散热鳍片10和支架片20不会轻易出现脱落。
[0038]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0039]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主权项】
1.一种组接鳍片式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鳍片(10)和支架片(2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10)的上端部设置有上弯折部(11),上弯折部(11)开设有卡接槽(111);支架片(20)的两侧设置有若干并排且向下弯折的折条(21),折条(21)与卡接槽(111)的位置相对应,支架片(20 )设置于散热鳍片(10 )的上方,折条(21)插入卡接槽(111)内并弯折贴紧于上弯折部(11)的底面,多个散热鳍片(10)层叠排列形成鳍片组(1),上弯折部(11)的折弯宽度等于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0)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接鳍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片(20)两侧的折条(21)分别向相反方向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接鳍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片(20)两侧的折条(21)分别向相对方向弯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接鳍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10)的下端部设置有下弯折部(12),下弯折部(12)的折弯宽度与上弯折部(11)的折弯宽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接鳍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10)的下端部设置有凹槽(1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接鳍片式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鳍片和支架片,所述散热鳍片的上端部设置有上弯折部,上弯折部开设有卡接槽;支架片的两侧设置有若干并排且向下弯折的折条,折条与卡接槽的位置相对应,支架片设置于散热鳍片的上方,折条插入卡接槽内并弯折贴紧于上弯折部的底面,多个散热鳍片层叠排列形成鳍片组,上弯折部的折弯宽度等于相邻两个散热鳍片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接鳍片式散热器,在组装过程中无需使用锡膏焊接,生产成本低,组装方便,效率高,稳定性好,使用效果佳。
【IPC分类】H05K7-20
【公开号】CN204272570
【申请号】CN201420718561
【发明人】林俊宏
【申请人】林俊宏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