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和光屏蔽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5433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设备和光屏蔽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关于装备有用于取景器屈光度调节的操作构件的成像设备的技术。
背景技术
单镜头反光相机(成像设备)装备有用于光学地显示对象的摄影范围的光学取景器(参考日本待审专利公开No.2005-221602)。
如图15所示,图15是光学取景器附近的放大视图,一些光学取景器装备有用于光学取景器的屈光度调节的屈光度调节拨盘92。

发明内容
然而,上述的屈光度调节拨盘具有从相机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部分92t(图15),以允许使用者以手指触碰所述突出部分并转动拨盘。由使用者的手指意外地无意中触碰所述突出部分的操作可能会改变由使用者认真设定的屈光度状态。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作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关于能够防止无意中操作取景器的屈光度调节的成像设备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a)目镜类型的取景器,所述取景器形成在所述成像设备的预定平面上;(b)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用于对所述取景器进行屈光度调节;以及(c)光屏蔽构件,所述光屏蔽构件用于阻止外部光进入所述取景器,所述光屏蔽构件从所述取景器周围的预定平面以恒定的高度突出。在所述设备中,所述操作构件设置为不从所述预定平面的外边界突出,并且凹口在所述操作构件上方形成在所述光屏蔽构件中,以使所述操作构件比所述凹口的开口边缘更靠内地基本容纳在所述凹口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屏蔽构件,所述光屏蔽构件用于阻止外部光进入目镜类型的取景器,并从所述取景器周围的成像设备的预定平面以恒定的高度突出。所述光屏蔽构件设置有形成的预定凹口;用于所述取景器的屈光度调节的操作构件设置在所述成像设备中,不从所述预定平面的外边界突出;并且所述预定凹口形成在所述操作构件上方,以使所述操作构件比所述凹口的开口边缘更靠内地基本容纳在所述凹口中。
所述“预定平面”并不限于固定地限定在所述成像设备中的平面(例如,背部平面和上部平面),如果显示平面(或取景器的安装平面)的角度围绕诸如EVF之类的取景器中预定转动轴改变,所述“预定平面”也可以是取景器的安装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安装在成像设备的预定平面上的操作构件用于目镜类型取景器的屈光度调节,所述操作构件设置为不从所述预定平面的外边界突出,凹口在所述操作构件上方形成在光屏蔽构件中,所述光屏蔽构件从所述取景器的外周以恒定的高度突出,用于阻止外部光进入所述取景器,并且所述操作构件比所述凹口的开口边缘更靠内地基本容纳在所述凹口中。因此,可以防止关于取景器的屈光度调节进行的无意操作。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外部结构的示图。
图2是示出了所述成像设备的外部结构的示图。
图3是示出了所述成像设备的外部结构的示图。
图4是示出了所述成像设备的外部结构的示图。
图5是示出了所述成像设备的外部结构的示图。
图6是示出了所述成像设备的外部结构的示图。
图7是相机系统的立体图,在所述相机系统中可互换式镜头安装在成像设备上。
图8是示出了闪光单元在其竖立位置的示图。
图9是相机系统的竖直剖视图。
图10是示出了完整的相机系统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11是沿图2中示出的线XI-XI剖开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5中示出的线XII-XII剖开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3是解释不易形成与闪光单元壳体一体的突出部Va和Vb的示图。
图14是示出了仅形成在闪光单元远端部分中的杆状突出部Vc的示图。
图15是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屈光度调节拨盘的示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
<成像设备的外部结构>
图1至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的外部结构的示图。图1至图6分别是正视图、后视图、顶视图、底视图、左侧视图以及右侧视图。所述成像设备10能够安装及拆卸可互换式镜头(摄影镜头)2。图7是具有安装在成像设备10上的可互换式镜头2的相机系统(成像系统)1的立体图。所述相机系统1例如起单镜头反光数码静物照相机的作用。
参考图1,在成像设备10的前侧上设置有安装单元301,可互换式镜头2在所述安装单元301的基本前方中心处安装在所述安装单元301上;镜头更换按钮302,所述镜头更换按钮302设置在所述安装单元301的右侧;抓握部分303,所述抓握部分303在前方左端部分(沿X方向的左侧)中突出,并使得使用者用一只手(或双手)牢固地抓住(握住);模式设定拨盘305,所述模式设定拨盘305设置在前方左上侧部分(沿Y方向的左上侧)中;控制值设定拨盘306,所述控制值设定拨盘306设置在前方右上侧部分中;以及快门按钮307,所述快门按钮307设置在所述抓握部分303的顶部平面上。
参考图2,在所述成像设备10的背侧上装备有液晶显示屏(LCD)311;设定按钮组312,所述设定按钮组312设置在LCD311的左侧;多向键314,所述多向键314设置在LCD311的右侧;按钮315,所述按钮315设置在多向键314的中心区域;以及相机抖动校正开关313,所述相机抖动校正开关313设置在多向键314的右下侧。在所述成像设备10的背侧上还装备有光学取景器316,所述光学取景器316设置在LCD311的上方;眼罩321,所述眼罩321环绕所述光学取景器316的外周;屈光度调节拨盘322,所述屈光度调节拨盘322隐藏在眼罩321后面;主开关317,所述主开关317设置在光学取景器316的左侧;曝光校正按钮323和AE锁定按钮324,所述曝光校正按钮323和AE锁定按钮324设置在光学取景器316的右侧;闪光单元318,所述闪光单元318设置在光学取景器316的上方;壳体320(图8),所述壳体320用于容置所述闪光单元318;以及连接终端部分319。
安装单元301是用于安装可互换式镜头2的部分,并装备有多个用于电连接的电接点、用于机械连接的偶联器等等。
当要拆卸安装在安装单元301上的可互换式镜头2时,镜头更换按钮302被按下。
抓握部分303用于使使用者在摄影过程中握住所述成像设备10,所述抓握部分303具有符合手指形状的不规则表面以提高贴合性。电池室69A(图4)和卡室67A(图6)形成在抓握部分303内。作为相机电源的电池被容纳在所述电池室69A中,用于记录摄影照片的图像数据的记录介质(例如,存储卡)可拆装地容纳在卡室67A中。抓握部分303可以装备有用于检测使用者是否握住所述抓握部分的抓握传感器。
模式设定拨盘305和控制值设定拨盘306各由近乎圆盘形状的构件制成,所述构件能够在基本平行于成像设备10的上表面的平面中转动。所述模式设定拨盘305用于选择性地设定成像设备中所提供的模式和功能。模式和功能包括自动曝光(AE)控制模式、自动对焦(AF)控制模式、诸如用于对单个静像摄影的静像摄影模式和用于连续摄影的连续摄影模式之类的多种摄影模式,以及用于对已记录的图像进行再现的再现模式。所述控制值设定拨盘306用于设定成像设备10中所提供的多种功能的控制值。
快门按钮307是一种按下开关,这种按下开关能够进行按下快门按钮至中间深度的“半按下”操作,以及进一步按下快门按钮的“全按下”操作。在静像摄影模式中,当快门按钮307半按下时(S1),对对象的静像摄影进行预备操作(诸如设定曝光控制值和调节焦距),并且当快门按钮307被完全按下时(S2),进行摄影操作(对成像传感器曝光、以预定方式处理由曝光获得的图像信号、以及将处理的图像信号记录在存储卡中等的一系列操作)。
LCD311由彩色液晶面板构成,所述LCD 311显示通过成像装置101(参考图10)获取的图像、再现已记录的图像、显示成像设备10中所提供的功能和模式的设定屏幕以及进行其它的操作。除了使用LCD311以外,也可以使用有机EL或等离子显示屏。
设定按钮组312包括用于管理成像设备10中所提供的多种功能的开关。所述设定按钮组312包括用于设定在LCD311上显示的菜单屏幕中选择的内容的选择设定开关、选择取消开关、用于在菜单屏幕的内容之间切换的菜单显示开关、显示开/闭开关、显示放大开关等等。
抖动校正开关313是用于提供操作信号以由抖动校正单元200(稍后进行描述)执行抖动校正操作的按钮。当使用者担心如相机抖动之类的“抖动”在手持拍摄、远距拍摄、黑暗中拍摄、长时间曝光拍摄等中会影响被摄图像时,所述抖动校正开关313被使用者按下以使成像设备10进行抖动校正操作。
多向键314具有设有多个沿周向以恒定间距设置的按压部件(图2中的三角形符号的部件)的环形构件,并且所述多向键314被构造成使得按压部件的按下操作由用于各按压部件的接点(开关)(在图2中未示出)进行检测。按钮315设置在所述多向键314的中心。多向键314和按钮315用于改变拍摄放大倍率(广角或远距方向移动变焦透镜)、传输各帧记录图像以在LCD311上再现、设定拍摄条件(光圈值、快门速度、有/无闪光发射等等)以及用于其它的操作。
光学取景器316是安装在成像设备10后部的目镜类型的取景器,用于光学地显示对象的拍摄范围。即,对象图像从可互换式镜头2被引导至光学取景器316,并且当使用者观察所述光学取景器316时,可以通过视觉观察到要由成像装置101实际拍摄的对象。
主开关317由能够向右、向左滑动的双接点滑动开关构成。当所述主开关317设定为左侧时,成像设备10的电源开启,而当所述主开关317设定为右侧时,所述电源关闭。
闪光单元318由弹起类型的内置式闪光灯构成,并且可以通过围绕转动轴Co(图7和图8)转动而在图7示出的平放位置Qa和图8示出的弹起位置Qb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8所示,壳体320具有用于装载在闪光单元318下方突出的突出部分318p的凹口320p。因此,在图7示出的平放位置Qa中,闪光单元318的下部部分装载在壳体320的凹口320p中,并且所述闪光单元318与成像设备10的外形成为一体。
当外部闪光灯等要安装在成像设备10上时,所述外部闪光灯利用连接终端319连接。在图3、图7以及其它附图中,示出端帽被安装在所述连接终端319上。
眼罩321是具有光屏蔽性能的基本为U形的光屏蔽构件,并安装在成像设备10的后部上或从所述成像设备10的后部拆卸,以便于更换所述眼罩。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眼罩321从光学取景器316的外周区域以距成像设备10的背部平面的恒定高度突出,以起到阻止外部光线入射到光学取景器316中的作用。
屈光度调节拨盘322具有圆盘的外形,并且所述屈光度调节拨盘322是用于光学取景器316的屈光度调节的构件。
曝光校正按钮323用于手动调节曝光值(光圈值和快门速度),AE锁定按钮324用于固定曝光。
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抖动检测传感器171安装在成像设备10的适当的位置处。所述抖动检测传感器171检测通过相机抖动等作用于成像设备(相机本体)10的抖动。采用以图1中的水平方向作为X-轴(上下偏移方向)、垂直于所述X-轴的方向作为Y-轴(左右偏移方向)的二维坐标系,所述抖动检测传感器包括用于检测相机沿上下偏移方向抖动的上下偏移方向传感器171a以及用于检测相机沿左右偏移方向抖动的左右偏移方向传感器171b。例如,所述上下偏移方向传感器171a和左右偏移方向传感器171b分别可以由例如使用压电装置的回转仪(角速度传感器)制成,并检测沿各方向抖动的角速度。
可互换式镜头2(图7)起到用于采集对象的光(光学图像)的镜头窗的作用,并构成用于将对象的光传导至设置在成像设备10中的成像装置101(稍后进行描述)及光学取景器316的摄影光学系统。通过按下镜头更换按钮302,可从成像设备10上拆卸所述可互换式镜头2。
可互换式镜头2包括具有多个沿光轴L(参考图9)连续设置的透镜的透镜组21。所述透镜组21包括用于调节焦距的对焦透镜211(参考图10)和用于变焦的变焦透镜212(参考图10),所述透镜沿光轴L被驱动以进行变焦和对焦调节。操作环安装在可互换式镜头2的相机镜筒22(参考图9)的周面上,并可以沿镜头镜筒的周面转动。所述变焦透镜212根据操作环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量沿光轴方向手动或自动地移动,并且变焦放大倍率系数(拍摄放大倍率系数)根据移动的变焦透镜的位置而设定。
如图4所示,三脚架安装单元185设置在成像设备的底侧上,以安装用于固定地支撑成像设备10的三脚架。
<相机系统1的内部结构>
接下来,将对相机系统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所述相机系统1的竖直剖视图。如图9所示,成像装置101、取景器单元(取景器光学系统)102、反射镜单元103、对焦检测单元107、上述的抖动检测传感器171和抖动校正单元200、快门单元40等等装配在成像设备10中。
成像装置101沿与安装在成像设备10上的可互换式镜头2的透镜组21的光轴L垂直的方向设置。CMOS彩色区域传感器(CMOS类型的成像装置)被用作成像装置101。例如,所述CMOS彩色区域传感器具有多个由例如光电二极管构成的像素,并且具有不同光谱特征的拜耳阵列的R(红)、G(绿)和B(蓝)滤色器以1∶2∶1的比例设置在像素的光接收平面上。成像装置(光电传感器)101将由透镜组21聚焦的对象光学图像转换为R(红)、G(绿)和B(蓝)组分的电信号(图像信号),以输出R、G和B颜色的图像信号。
反射镜单元103(反射板)在对象光学图像被朝向取景器单元102反射的位置被设置在光轴L上。通过可互换式镜头2的对象光学图像被反射镜单元103(主反射镜1031,稍后进行描述)向上反射,并在聚焦板104(聚焦玻璃)上聚焦。通过可互换式镜头2的一部分对象光学图像通过反射镜单元103透射。
取景器单元102具有五棱镜105、目镜106和光学取景器316。所述五棱镜105具有五边形的截面,并通过内部反射使光学图像的上、下、右和左更换而将从下表面入射的对象光学图像变为正像。所述目镜106将由五棱镜105转变为正像的对象光学图像传导至光学取景器316外。通过所述设置,取景器单元102在摄影待机过程中起用于确认场景的光学取景器的作用。
反射镜单元103由主反射镜1031和副反射镜1032构成。所述副反射镜1032可旋转地安装在主反射镜1031的后侧上,以向主反射镜1031的后部下落。通过主反射镜1031透射的对象光学图像的一部分被副反射镜1032反射,并入射到对焦检测单元107上。
上述的反射镜单元103构成所谓的快速复原反射镜。在曝光过程中,所述反射镜单元103通过利用转动轴1033作为旋转支点而沿箭头符号A表示的方向弹起,并在聚焦板104下方的位置停止。在这种情况时,副反射镜1032通过利用转动轴1034作为旋转支点而沿箭头符号B表示的方向相对主反射镜1031的后部旋转。当反射镜单元103在聚焦板104下方的位置停止时,副反射镜处于与主反射镜1031基本平行的折叠状态。因此,来自可互换式镜头的对象光学图像不被反射镜单元103截断地到达成像装置101,从而使成像装置101曝光。曝光之后,反射镜单元103恢复到初始位置(图9示出的位置)。
对焦检测单元107由用于检测对象对焦信息等的测距装置制成的所谓AF传感器构成。所述对焦检测单元107设置在反射镜单元103下方,并可通过例如一种已知的相位差检测方法来检测对准焦距的位置。
成像装置101被保持以便可在抖动校正单元200中与光轴L垂直的平面上二维地移动。低通滤光器108沿光轴方向紧接着成像装置101的前方设置。所述低通滤光器防止红外线的入射(红外截止)以及伪颜色(quasi color)和色斑(color moire)的产生。快门单元40紧接着低通滤光器108的前方设置。所述快门单元40具有向上及向下移动的屏幕构件,并且所述快门单元40是用于进行对象光学图像的光路的开/闭操作的机械性焦平面快门,所述对象光学图像沿光轴L将被传导至成像装置101。
框架体(前框架)120设置在安装单元301的背部区域中,并基本设置在成像设备10的中心区域中(参考图9中的阴影部分)。所述框架体120是长方柱形管状体,当从前方观察时具有基本矩形形状,并且在前部分和后部分中以及在面对五棱镜105(聚焦板104)的上部分中开口,所述框架体120由具有抗应变强度等的金属刚性体制成。配合安装单元301形状的圆柱形的安装接收部分121形成在框架体120的前部平面。框架体120由多个前侧的螺钉122安装在安装单元上,使得安装单元301装配在所述安装接收部分121中。所述框架体120中具有反射镜单元103,并且还用作所述反射镜单元103的保持构件。所述快门单元40以被所述框架体120的后端部分和设置在框架体后侧的快门按压板109挤压的状态由框架体120支撑。
成像设备10的上述各组件通过由诸如铁之类的金属材料制成的机架相互联结(固定)。在所述实施例中,所述机架由前方机架(未示出)、侧部机架183和底部机架184构成。这些机架作为支撑成像设备10的各组件的支撑构件。所述机架通过钳具固定,并且所述机架的整体结构体和框架体120由钳具固定以形成一体的结构体。三脚架安装单元185形成在底部机架184上。
<抖动校正单元>
接下来,参考图9将对抖动校正单元200的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所述抖动校正单元200由成像装置101、低通滤光器108、用于保持所述成像装置101和低通滤光器108的成像装置保持器201、用于保持所述成像装置保持器201的滑块202、设置在成像装置101后部平面上的散热板203、设置在所述散热板203的后部平面上的成像装置基板204、左右偏移方向致动器205、上下偏移方向致动器(未示出)以及抖动板207构成。
成像装置基板204是具有基本矩形形状的基板,成像装置101安装在所述成像装置基板204上,其中散热板203介于成像装置101和成像装置基板204之间。所述散热板203由预定的金属制成,并且释放在成像装置101被驱动(光电转换)时所产生的热量。成像装置保持器201是具有矩形截面的框架体,其前部分和后部分开口。低通滤光器108安装在所述框架体的前方。成像装置101设置在低通滤光器108的后部。成像装置基板204通过螺钉安装在所述成像装置保持器201上,使得所述成像装置101和散热板203被成像装置基板204压靠在成像装置保持器201上。
抖动板207是所谓的抖动校正单元200的底板,用于支持保持成像装置保持器201的滑块202。
响应于沿向右/向左方向对安装在成像装置保持器201侧部分上的左右偏移方向致动器的驱动,滑块202和成像装置保持器201相对抖动板207沿向右/向左方向一致地滑动,以便校正成像装置101沿左右偏移方向的抖动。响应于沿向上/向下方向对安装在成像装置保持器201侧部分上的上下偏移方向致动器(未示出)的驱动,成像装置保持器201相对滑块202沿向上/向下方向滑动,以便校正成像装置101沿上下偏移方向的抖动。
<相机系统1的电路结构>
图10是示出了完整的相机系统1的电路结构的框图。与图1至图9示出的组件相同的组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为了便于说明,首先描述可互换式镜头2的电路结构。所述可互换式镜头2除了具有构成上述成像光学系统的透镜组21和相机镜筒22以外,还具有透镜驱动机构24、透镜位置检测单元25、透镜控制单元26以及光圈驱动机构27。
透镜组21包括对焦透镜211、变焦透镜212以及用于调节成像设备10的成像装置101的入射光量的光圈23,所述对焦透镜211、变焦透镜212以及光圈23分别沿光轴方向L保持在相机镜筒22中,所述透镜组21采集对象光学图像,并将所述光学图像聚焦在成像装置101上等。通过由成像设备10中的AF致动器71M沿光轴方向L(图9)驱动透镜组21来进行改变拍摄放大倍率系数(焦距)以及调节焦点的操作。
透镜驱动机构24可由例如螺旋体、用于转动所述螺旋体的齿轮(未示出)等构成。在经由偶联器74接收来自AF致动器71M的驱动力时,所述透镜驱动机构24使所述透镜组21沿平行于光轴L的方向一致地移动。所述透镜组21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量由AF致动器71M的转动方向和转数确定。
透镜位置检测单元25包括编码板和编码刷,所述编码板具有多个沿光轴L的方向以预定间距形成在透镜组21的运动范围中的编码图,所述编码刷与相机镜筒22一起移动并在所述编码板上滑动,所述透镜位置检测单元25检测透镜组21的运动量以用于调节焦距。
透镜控制单元26由微型计算机制成,其中具有存储单元261,所述存储单元261包括例如用于存储控制程序的ROM,用于存储条件信息数据的闪存存储器等等。所述透镜控制单元26还具有用于与成像设备10的主控制单元62通信的通信单元262。所述通信单元262将诸如透镜组21相应的焦距、出射光瞳位置、光圈值、对准焦距的距离以及周边光量条件之类的条件信息数据传送至主控制单元62,并接收来自主控制单元62的例如对焦透镜211的驱动量的数据。在摄影过程中,在AF操作完成之后诸如焦距信息、光圈值等数据从通信单元21被传送至主控制单元62。存储单元261存储透镜组21的条件信息数据、从主控制单元62传送的诸如对焦透镜211的驱动量的数据之类的数据。
光圈驱动机构27通过经由偶联器75接收来自光圈驱动致动器76M的驱动力来改变光圈23的孔径。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设备10的电路结构。除了成像装置(CMOS)101、用于校正成像装置抖动的抖动校正单元200、快门单元40等之外,所述成像设备10还由模拟前端(AFE)5、图像处理单元61、图像存储器614、主控制单元62、闪光电路63、操作单元64、VRAM 65、卡I/F 66、存储卡67、通信I/F 68、电源电路69、电池69B、对焦驱动控制单元71A和AF致动器71M、反射镜驱动控制单元72A和反射镜驱动致动器72M、快门驱动控制单元73A和快门驱动致动器73M、光圈驱动控制单元74A和光圈驱动致动器74M、位置检测传感器(PS)208、屈光度调节单元172以及三脚架检测传感器185S构成。
如上所述,成像装置101由CMOS彩色区域传感器制成。定时控制电路51(稍后进行描述)控制包括启动(停止)曝光操作、选择成像装置101的各像素输出、读取像素信号等的成像装置101的成像操作。
AFE 5给成像装置101提供定时脉冲以进行预定的操作、以预定方式处理从成像装置101输出的图像信号(CMOS区域传感器的像素的模拟信号组)、将图像信号转换至数字信号以及将所述数字信号提供给图像处理单元61。所述AFE 5具有定时控制电路51、信号处理单元52、A/D转换单元53等等。
根据从主控制单元62输出的基准时钟,定时控制电路51产生预定的定时脉冲(用于产生垂直扫描脉冲Vn、水平扫描脉冲Vm、复位信号Vr等的脉冲),并将所述定时脉冲输出至成像装置101以控制成像装置101的摄影操作。所述预定的定时脉冲还分别输出至信号处理单元52和A/D转换单元53,以控制信号处理单元52和A/D转换单元53的操作。
所述信号处理单元52以预定的方式处理从成像装置101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信号处理单元52具有相关双重取样(CDS)电路、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箝位电路等。根据从定时控制电路51输出的定时脉冲,所述A/D转换单元53将从信号处理单元52输出的模拟的R、G和B图像信号转换为各由多个位(如,12位)构成的数字图像信号。
图像处理电路61以预定的方式处理从AFE 5输出的图像数据以形成图像文件。所述图像处理电路具有黑电平校正电路611、白平衡控制电路612、伽马校正电路613等。输入图像处理单元61的图像数据在读取成像装置101同时被一次性写入图像存储器614中,之后写入图像存储器614中的图像数据被图像处理单元61的各模块访问并处理。
黑电平校正电路611将由A/D转换单元53转换的各R、G和B数字图像信号A/D的黑电平校正为标准黑电平。
白平衡控制电路612根据与光源匹配的基准白进行各R(红)、G(绿)和B(蓝)色彩组分的数字信号的电平转换(白平衡(WB)调节)。即,所述白平衡控制电路612根据从主控制单元62提供的WB调节数据识别从对象亮度、色度等数据被实质上估计为白部分的部分,计算R、G和B色彩组分的平均值、所识别部分的G/R比例和G/B比例,并且以此作为R、B校正增益用于电平调节。
伽马校正电路613校正受到WB调节的图像数据的色调特征。具体而言,所述伽马校正电路613通过使用为各色彩组分而预置的伽马校正表来进行图像数据水平的非线性转换和偏差调节。
图像存储器614是暂时存储从图像处理单元61输出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器,并在摄影模式中被用作主控制单元62的工作区以通过预定的方式处理图像数据。在再现模式中,从图像卡67读取的图像数据被暂时存储。
主控制单元62由微型计算机制成,所述微型计算机中具有诸如用于存储控制程序的ROM和用于暂时存储数据的闪存存储器之类的存储单元,并控制相机系统1的各模块的操作。所述主控制单元62功能性地具有AF/AE控制单元621和抖动校正控制单元622。所述主控制单元62还具有控制成像设备10的快门操作的功能。
AF/AE控制单元621控制自动对焦(AF)控制和自动曝光(AE)控制所需要的操作。即,对于AF控制,由使用来自上述的焦点检测单元(相位差AF模块)107的输出信号的相位差检测方法进行焦点调节处理而产生对准焦距控制信号(AF控制信号),并经由对焦驱动控制单元71A启动AF致动器71M以驱动对焦透镜211。对于AE控制,根据由AE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检测的对象的亮度信息等计算对象适当的曝光量(包括快门速度等)。
在相机抖动校正模式中,抖动校正控制单元622根据来自上述抖动检测传感器171的抖动检测信号来计算抖动方向和抖动量,根据所计算的抖动方向和抖动量产生抖动校正控制信号,并将所述抖动校正控制信号发送至抖动校正单元200以沿消除相机抖动的方向移动成像装置101。例如,对于伺服控制,所述抖动校正控制单元622结合由抖动检测传感器171检测的角速度信号以获得抖动量(抖动角θ),并根据可互换式镜头2的镜头型面(诸如焦距f)计算与所述抖动角θ对应的成像装置101的运动距离δ1(δ1=f·tanθ)。成像装置101的位置信息δ2从位置检测传感器单元208获得,并且用于驱动成像装置101以满足δ1-δ2=0的驱动信号被提供至抖动校正单元200。
在闪光灯摄影模式中,闪光电路63将连接至闪光单元318或连接终端单元319的外部闪光灯的发射量设定为由主控制单元62设定的发射量。
操作单元64包括上述的模式设定拨盘305、控制值设定拨盘306、快门按钮307、设定按钮组312、相机抖动校正开关313、多向键314、按钮315、主开关317等,并将操作信息输入主控制单元62。
VRAM 65具有足够存储与LCD 311的像素数对应的图像信号的容量,并起到在主控制单元62和LCD 311之间的缓冲存储器的作用。卡I/F 66是使信号在存储卡67和主控制单元62之间传送/接收的接口。所述存储卡67是用于存储由主控制单元62产生的图像数据的记录介质。通信I/F 68是使图像数据等传送至个人计算机及其它外部设备的接口。
电源电路69是具有恒定电压电路等,并产生用于驱动包括在主控制单元62等中的控制器、成像装置101和其它驱动器等的整个相机系统1的电压(例如是5V)。成像装置101的供电控制由从主控制单元62供应至电源电路69的控制信号引导。电池69B可以是诸如碱性干电池之类的原电池、诸如镍氢可充电电池之类的蓄电池,并且所述电池69B是用于向整个相机系统1供应电能的电源。
根据从主控制单元62中的AF/AE控制单元621提供的AF驱动控制信号,对焦驱动控制单元71A产生用于将对焦透镜211移动至对准焦距位置所需要的AF致动器71M的驱动控制信号。所述AF致动器71M由步进马达等制成,并经由偶联器74将驱动力提供至可互换式镜头2的透镜驱动机构24。
反射镜驱动控制单元72A与摄影定时同步地产生用于驱动反射镜驱动致动器72M的驱动信号。所述反射镜驱动致动器72M是用于使反射镜单元(快速复原反射镜)103旋转至水平位置或倾斜位置的致动器。
快门驱动控制单元73A根据从主控制单元62提供的控制信号产生用于快门驱动致动器73M的驱动控制信号。所述快门驱动致动器73M是进行快门单元40开/闭操作的致动器。
光圈驱动控制单元76A根据从主控制单元62提供的控制信号产生用于光圈驱动致动器76M的驱动控制信号。所述光圈驱动致动器76M经由偶联器75将驱动力提供至光圈驱动机构27。
当启动抖动校正或启动相机时,位置检测传感器单元208检测成像装置101的位置。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单元208由磁体单元和二维霍尔传感器构成,所述磁体单元产生磁通量,所述霍尔传感器输出与从所述磁体单元发射出的磁通量密度对应的信号。利用这种构造,通过使二维的霍尔传感器检测随着成像装置保持器201相对抖动板207向上/向下和向右/向左运动而移动的磁体单元的位置,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单元208可以检测成像装置101的位置。
屈光度调节单元172根据使用者从屈光度调节拨盘322的输入来进行对光学取景器316的屈光度调节。
三脚架检测传感器185S由具有接触单元的接触传感器等制成,并通过电检测三脚架(支脚)是否安装在三脚架安装单元185上,所述三脚架安装单元185设置于成像设备10的底部机架184上。
<屈光度调节拨盘322>
成像设备10具有防止无意中操作屈光度调节拨盘322的结构。现将对有关这种防止性结构的屈光度调节拨盘322的安装位置以及眼罩321的形状等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1是沿图2中示出的线XI-XI剖切的剖视图。
屈光度调节拨盘322设置在成像设备10的背部平面10b上,并可以围绕转动轴322c转动。所述屈光度调节拨盘322设置在比成像设备10的背部平面的外边界Bd(图2)更靠内的位置,以便不从所述外边界Bd突出。
凹口321h(参考图6)形成在眼罩321外侧的局部区域中并且在屈光度调节拨盘322的上方。尽管屈光度调节拨盘322从凹口321h的开口边缘321f略微突出,但所述屈光度调节拨盘322基本容纳在所述凹口321h内。假设凹口321h没有形成在眼罩321中,所述开口边缘321f对应于所述眼罩321的表面。
眼罩321的凹口321h具有允许手指尖FG伸入所述凹口的尺寸。因此,使用者可以通过将手指尖FG伸入所述凹口321h而自由地操作所述屈光度调节拨盘322。
如上所述,由于屈光度调节拨盘322比成像设备10的背部平面的外边界Bd更靠内地设置,因此所述屈光度调节拨盘322不会从成像设备10的外部平面突出。因此,可以防止使用者的手指错误地触碰屈光度调节拨盘322,并避免无意地操作。进一步,凹口321h形成在眼罩321外侧的局部区域中,并且屈光度调节拨盘322比凹口321h的开口边缘321f基本更靠内地容纳。因此,从成像设备10的背部观察时,大部分的屈光度调节拨盘322隐藏在图2示出的眼罩321后,从而可以防止无意地操作屈光度调节拨盘322。
此外,由于通过在屈光度调节拨盘322上方的眼罩321的凹口321h形成允许手指尖FG伸入的空间,使用者可以通过视觉识别从凹口321h向下倾斜的屈光度调节拨盘322的表面。因此,如果表示操作信息的字符(如表示增加/减小方向的“+”和“-”)等绘制在屈光度调节拨盘322的表面上,则可以向使用者提供有用的操作屈光度调节拨盘322的信息。
用于屈光度调节的成像设备10的取景器并不仅限于光学取景器,而是也可以使用诸如电子取景器(EVF)之类的用于通过电子方式地观察对象的目镜类型的取景器。
用于屈光度调节的操作构件并不仅限于围绕预定的转动轴转动的拨盘类型的操作构件,如上述屈光度调节拨盘322,而是可以在预定范围中线性移动的滑动类型的操作构件。
<闪光单元318>
成像设备10的闪光单元318具有能够避免手指尖疼痛的结构,否则在所述闪光单元318被手动升高时会引起这种手指尖疼痛。这种结构将在下文中详细进行描述。
杆状突出部Va和Vb(图5至图8)沿在平放位置Qa中(图7)的闪光单元318和壳体320之间的边界Ba和Bb(图5至图7)设置在所述闪光单元318的两侧,并位于所述边界Ba和Bb的正上方。各突出部Va和Vb从靠近转动轴Co(图8)的闪光单元318的末端延伸出,并具有略微弯曲的前端。所述突出部Va和Vb的结构将详细进行描述。
图12是沿图5中示出的线XII-XII剖切的示意性剖视图。
闪光单元318具有内置有闪光单元的主体318m。两个杆状构件318a和318b安装在所述主体318m的右侧角和左侧角上,其中突出部Va和Vb具有沿突出方向的圆形表面。因为要形成沿突出的方向具有圆形表面的突出部Va和Vb,所以作为独立构件的杆状构件318a和318b被安装在所述闪光单元318上。即,即使通过使用模具所述突出部Va和Vb与闪光单元的壳体一体地形成,但是由于使用模具产生的制造限制,所述闪光单元的壳体318b的右下角Eb和左下角Ea仍然具有锐角,并且很难形成圆形的突出部Va和Vb。
如上所述,由于杆状的突出部Va和Vb安装在闪光单元318的两侧上,当使用者用手指尖压靠突出部以抬起在平放位置Qa中的闪光单元318时,手指尖和突出部Va和Vb之间的接触区域变得相对较大。因此,使用者手指尖的压力可以分散,并且可以防止对手指尖造成的疼痛及不适感。进一步,由于杆状突出部Va和Vb具有沿突出方向的弯曲部分,可以减轻手指尖上的负荷。
如图14所示,闪光单元318的杆状突出部可以是仅形成在所述闪光单元318末端侧上的突出部Vc。所述闪光单元318可以通过远离所述转动轴Co(图8)的闪光单元318的末端的较小作用力而抬起,所述作用力比靠近转动轴Co的位置处的作用力小。由此,极有可能使用者通过以手指尖保持闪光单元318的末端来抬起闪光单元318。因此,如果杆状突出部至少安装在闪光单元末端的两侧,则当闪光单元318抬起时,可以防止手指尖的疼痛。如果杆状突出部Va和Vb形成为从靠近转动轴Co(图8)的闪光单元318的末端延伸出,可以用手指尖保持闪光单元318的末端和所述闪光单元318的中部以抬起所述闪光单元318,由此改进使用者的方便使用。同样在这种情况时,也极有可能使用者通过以手指尖保持闪光单元318的末端来抬起闪光单元,并且杆状突出部Va和Vb沿突出方向的横截面区域在越远离预定转动轴Co(图8)的位置越大,由此改进使用者的方便使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和其等同范围内的其它因素,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合并、分合并以及更改。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文件包含涉及2006年6月5日向日本专利局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6-156005的主题,其全部内容在此并入作为参考。
权利要求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a)目镜类型的取景器,所述取景器形成在所述成像设备的预定平面上;(b)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用于所述取景器的屈光度调节;以及(c)光屏蔽构件,所述光屏蔽构件用于阻止外部光进入所述取景器,所述光屏蔽构件从所述取景器周围的预定平面以恒定的高度突出,其中所述操作构件设置为不从所述预定平面的外边界突出,并且凹口在所述操作构件上方形成于所述光屏蔽构件中,从而所述操作构件比所述凹口的开口边缘更靠内地基本容纳在所述凹口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光屏蔽构件中的凹口具有允许手指尖伸入的尺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光屏蔽构件中的凹口形成在所述光屏蔽构件外侧的局部区域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光屏蔽构件可以相对所述预定平面安装及拆卸。
5.一种光屏蔽构件,用于阻止外部光进入目镜类型的取景器,并从所述取景器周围的成像设备的预定平面以恒定的高度突出,其中预定凹口形成在所述光屏蔽构件中;用于调节所述取景器屈光度的操作构件设置在所述成像设备中,以便不从所述预定平面的外边界突出;并且所述预定凹口形成在所述操作构件上方,所述操作构件比所述凹口的开口边缘更靠内地基本容纳在所述凹口中。
6.一种光屏蔽构件,用于阻止外部光进入目镜类型的取景器,并从所述取景器周围的成像设备的预定平面以恒定的高度突出,其中所述光屏蔽构件具有预定凹口,所述预定凹口形成在用于对所述取景器进行屈光度调节的操作构件上方,所述操作构件设置在所述成像设备中以便不从所述预定平面的外边界突出,并且所述预定凹口以比其开口边缘更靠内的方式基本容纳所述操作构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具有(a)目镜类型的取景器,所述取景器形成在所述成像设备的预定平面上;(b)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用于所述取景器的屈光度调节;以及(c)光屏蔽构件,所述光屏蔽构件用于阻止外部光进入所述取景器,所述光屏蔽构件从所述取景器周围的预定平面以恒定的高度突出。在所述设备中,所述操作构件设置为不从所述预定平面的外边界突出,并且凹口在所述操作构件上方形成于所述光屏蔽构件中,从而所述操作构件比所述凹口的开口边缘更靠内地基本容纳在所述凹口中。
文档编号H04N5/232GK101086597SQ20071011023
公开日2007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5日
发明者户松景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