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移动通信终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通信终端,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使辐射远离
使用者的移动通信终端,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AD)等。
背景技术:
通常,移动网络运营商希望移动通信终端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 (PAD)等的信号发射、接受能力强,以保证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质量。例 如,很多移动网络运营商用总辐射功率(TRP)、总辐射灵敏度(TIS)来 衡量和评价移动电话的发射/接收信号的能力,其中TRP用来评价移动电 话发射信号的能力,TIS用来评价移动电话接收信号的能力。移动电话的 TRP越大,则移动电话的总辐射功率就越大,移动网络运营商往往希望移 动通信终端的TRP比较大,有很强的发射信号能力。
但是基于对使用者安全的考虑,又希望尽可能降低移动电话的电磁辐 射对使用者的有害影响。当使用者使用移动电话通话时,移动电话靠近使 用者头部,移动电话的受话器贴近使用者耳朵。移动电话向发射基站传送 的无线电波或多或少地会被使用者人体吸收,从而改变使用者的人体组 织,有可能对使用者的健康带来影响。在很多国家,移动电话对使用者身 体的辐射必须小于规定的标准,即移动电话吸收辐射率SAR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测量。在北美和欧洲,SAR的测试是强制执行的标准, 没有达标的移动电话不能进入市场销售。
助听器兼容(HAC)是和移动电话电磁辐射有关的另一个新的测量标 准。移动电话可能会对助听器产生干扰,使得佩戴助听器的使用者在使用 移动电话的时候听到不该有的噪声,影响接听话音的质量。为了使佩戴助 听器的使用者可以正常使用移动电话,保障听力有障碍的人享有同等的权 禾U, HAC标准要求移动电话能够和助听器兼容的工作,并且规定了测试方 法和限值标准。
移动电话要有很强的发射能力(TRP达到网络运营商的标准要求),同 时对使用者身体的辐射要小(SAR值低),又要达到HAC的要求。
然而,现有的移动通信终端,例如移动电话,如果在研发过程中没有 专门设计,则无法同时满足上述标准和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之一。
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通信终端,该移动通信 终端通过天线的设置使其电磁波更多地朝着远离使用者的方向辐射,从而 减少移动通信终端在使用状态下对使用者的电磁辐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能够进一步提高基站接收 到的信号强度,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如改善通话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包括壳体;及背射天线,所述 背射天线包括主板,所述主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主板上具有发射 电路和接收电路;主天线单元,所述主天线单元与所述主板上的发射电路 和接收电路相连;和背射振子,所述背射振子为金属片或柔性印刷电路板、 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偏离移动通信终端使用者头部的一侧且与所述主天线 单元和所述主板耦合,其中所述主板从偏离其中心的部位给所述背射振子 馈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设备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主天线单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一端,且所述主板从邻近所述
一端的部位给所述背射振子馈电。
所述主板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给所述背射振子馈电。 所述主天线单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一端,且所述主板从邻近与所
述一端相对的另 一端的部位给所述背射振子馈电。 所述主板通过双馈点耦合给所述背射振子馈电。 所述背射振子由多级耦合的多个导体构成。
所述主天线单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下端,及所述背射振子设置在 壳体内并位于主板的背面一侧,且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电容 耦合或单馈点电感给背射振子馈电。
所述主天线单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下端,及所述背射振子设置在 壳体内并位于主板的背面一侧,且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双馈 点耦合给背射振子馈电。
所述背射振子位于所述壳体的侧面或端面。
所述背射振子为由至少2个背射振子组成的背射振子阵。
所述主天线单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下端,及所述背射振子阵设置 在壳体内并位于所述主板的背面一侧且由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 构成。
第一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板上端之间距离大于第一背射振子的 下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的距离,第二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板上端 之间距离小于第二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的距离,及所述 主板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给第一背射振子馈 电,且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耦合给第二背射振子馈 电。
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板上端之间距离分别 大于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的距离, 并且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或双馈点 耦合给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馈电。
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板上端之间距离分别 小于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的距离, 并且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耦合给第一背射振子和第 二背射振子馈电。
所述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之间通过金属导体相连、或设置有 金属导体或多级耦合的多个金属导体。
所述主天线单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上端,及所述背射振子阵设置 在壳体内并位于所述主板的背面一侧且由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构成。
第一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距离小于第一背射振子 的下端与所述主板下端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二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天 线单元之间距离大于第二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板下端之间的距离,及
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给第一背射振 子馈电,且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耦合给第二背射振子 馈电。
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距离分 别大于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板下端之间的距离, 并且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耦合给第一背射振子和第 二背射振子馈电。
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距离分 别小于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板上端之间的距离, 并且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给第一背 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馈电。
所述主天线单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下端,及所述背射振子阵设置 在壳体内并位于所述主板的背面一侧且由第一背射振子至第四背射振子 构成。
所述第一背射振子和第四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板上端之间距离 分别大于第一背射振子和第四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的 距离,且第二背射振子和第三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板上端之间距离分 别小于第二背射振子和第三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的距 离,及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给第一背 射振子和第四背射振子馈电,且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 耦合给第二背射振子和第三背射振子馈电。
所述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之间通过金属导体相连、或设置有 金属导体或多级耦合的多个金属导体,及第三和第四背射振子之间通过金 属导体相连、或设置有金属导体或多级耦合的多个金属导体。
所述背射振子的形状为下列形状之一直线形、T形、三角形、L形、 J形、梯形、工字形、
丁、T、T、T、工、工、工、I、J、L丄丄。
所述金属导体的形状是直线形、z字形、曲线形、锯齿形之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下列优点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通过天线的设置使其电磁波更多地朝着远离使用者的方向辐射,从而减少移动通信终端在使用状态下
对使用者的电磁辐射,有利于通过SAR的测试和HAC测试。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通过使其电磁波更多地朝着 远离便用者的方向辐射,不但减少了对使用者的辐射,而且可以提高基站 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如改善通话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背射天线的背射振子不与主 板上的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相连,因此背射振子需要通过主天线单元的协 作才能工作,缺少了主天线,背射振子无法单独工作。例如,背射天线的 背射振子在某个频段例如BW1内工作,背射振子影响整个背射天线在上 述频段BW1内的辐射方向,从而使得移动通信终端在BW1的频段内朝向 远离使用者的方向辐射更强,由此减少对使用者的辐射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背射天线的背射振子由多级 耦合的多个导体构成,从而背射振子能够适应结构上的不连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背射天线的背射振子的形状
可以为T形或其变型,如了、 H并且通过端部馈电,从而可以有效减 小背射振子的物理长度,因此,可以适应移动通信终端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背射天线的背射振子的形状
可以为三角形或其变型,如下、工、I,从而可以增加背射振子的带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背射天线的背射振子的形状
可以为L形、J形、梯形、工字形或它们的变型,如工、I、 J、乙、Ij、 Ij, 从而可以有效增加背射振子和主天线的耦合效果,并且扩展带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背射天线的背射振子可以为 多个,从而多个背射振子构成背射振子阵,从而提高使得电磁波朝向远离 使用者辐射的能力和效果,并且适应多种结构形式的移动通信终端,并且 能够减小使用者的握持带来的不利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背射天线的背射振子为两个 背射振子构成的背射振子阵,主板从邻近其一端的部位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向其中一个背射振子靠近主天线单元的一端馈电,且主板从邻近 其另一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耦合向另一个背射振子靠近主板另一端的一 端馈电,也就是说,两个背射振子错开设置,从而避免使用者同时握住两 个背射振子的位置,减少握持带来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背射振子阵的背射振子之间可以 通过金属导体相连,或者设置有多级耦合金属导体,从而可以增加耦合效 果增强电磁波朝向远离使用者辐射的能力;或者通过背射振子之间所设置 的金属导体来调节和增强振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整体谐振的更好 效果。
在前述两个背射振子错开设置的情况下,两个背射振子之间设置金属 导体相连,或者设置有多级耦合金属导体,远离主天线单元的背射振子可 以通过所设置的金属导体与靠近主天线的背射振子共同谐振,从而达到本 发明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 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 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的示例的移动电话 的透视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移动电话的内部天线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移动电话去除壳体后的背面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移动电话去除壳体后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主天线单元位于壳体上端附近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主板通过电容耦合给背射振子馈电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主板通过单馈点耦合给背射振子馈电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主板通过双馈点耦合给背射振子馈电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由多级耦合的多个导体构成的背射振子的示意图; 图10A-10D示出了 T形背射振子及其变型的示意图11A-11D示出了三角形背射振子及其变型的示意图; 图12A-12B示出了梯形背射振子及其变型的示意图; 图13A-13C示出了 L形背射振子及其变型的示意图; 图14A-14B示出了 J形背射振子及其变型的示意图; 图15A-15C示出了工字形背射振子及其变型的示意图; 图16A-16B示出了主天线单元安装在主板下端附近的示意图,其中背 射振子为由金属导体相连的两个背射振子构成的背射振子阵且主板通过 电容耦合给靠近主天线单元的一个背射振子馈电且通过双馈点耦合给靠 近主板上端的另一个背射振子馈点;
图17A-17B示出了主天线单元安装在主板下端附近的示意图,其中背 射振子为由两个背射振子构成的背射振子阵且主板通过单馈点耦合给靠 近主天线单元的一个背射振子馈电且通过双馈点耦合给靠近主板上端的 另一个背射振子馈点;
图18A-18B示出了主天线单元安装在主板下端附近的示意图,其中背
射振子为由金属导体相连的两个背射振子构成的背射振子阵且主板通过 单馈点耦合给靠近主天线单元的一个背射振子馈电,另一个背射振子通过 电容耦合馈电;两个背射振子之间所设置的金属导体或者多级耦合的金属 导体,使得两个背射振子共同谐振。;
图19A-19B示出了主天线单元安装在主板下端附近的示意图,其中背
射振子为由金属导体两两相连的四个背射振子构成的背射振子阵且主板 通过单馈点耦合给靠近主天线单元的两个背射振子馈电且通过双馈点耦 合给靠近主板上端的另两个背射振子馈点;
图20A-20B示出了主天线单元安装在主板下端附近的示意图,其中背 射振子为由金属导体相连的两个背射振子构成的背射振子阵且主板通过 单馈点耦合给两个都靠近主天线单元设置的背射振子馈点;
图21A-21B示出了主天线单元安装在主板下端附近的示意图,其中背
射振子为由两个背射振子构成的背射振子阵且主板通过单馈点耦合给两 个都靠近主天线单元设置的背射振子馈点,及两个背射振子之间设置了耦 合的佥属导体;
图22A-22B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的示例
的滑盖式移动电话的示意图,其中主天线单元位于在基壳体下端附近;
图23A-23B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的示例
的滑盖式移动电话的示意图,其中主天线单元位于在基壳体上端附近;
图24A-24B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的示例
的掀盖式移动电话的示意图,其中主天线单元位于在基壳体下端附近;及
图25A-25B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的示例 的掀盖式移动电话的示意图,其中主天线单元位于在基壳体上端附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 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
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 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如图l和 图2所示,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的示例的移动电话 100包括壳体3,位于壳体前面上的显示屏(LCD) 1、位于壳体前面上端 附近的受话器2,和位于显示屏1下面的各种按键。移动电话100还包括 背射天线,背射天线包括主板4,例如印刷电路板(PCB),主板4设置在 壳体3内且主板4上具有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未示出);主天线单元5, 主天线单元5与主板4上的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相连;和背射振子6,背 射振子6为设置在壳体3的偏离移动通信终端使用者头部(参考图4)的 一侧并且与主天线单元5和主板4耦合,其中主板4从偏离其中心的部位 例如两端给背射振子6馈电,背射振子6可以由金属薄片制成,然后贴在 例如壳体3的背面内侧。
通过在壳体3偏离移动通信终端使用者头部的一侧设置背射振子6, 背射振子6与主板3和主天线单元5构成移动电话100的天线,由于背射 振子6的存在,主天线单元5辐射的电磁波经过背射振子6的端部耦合到 背射振子6,从而背射振子6使得主天线单元5辐射的电磁波通过但不限 于主板4的反射大部分朝向远离使用者头部HD的方向X辐射,从而减少 了使用中对使用者头部HD的辐射,降低了移动电话100电磁辐射对人体
的伤害,而且提高了基站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提高通信质量如改善通话效 果。例如,背射振子在某个频段内工作,背射振子的存在影响了整个背射 天线在上述频段内的辐射方向,从而使得移动通信终端在所述频段内朝向 远离使用者的方向辐射更强,减少对使用者的辐射伤害。尽管如此,如果
不存在主天线单元5,背射振子6无法单独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图中的X方向是表示移动电话100使用中远离使用者 头部HD的方向,然而X方向也可以是偏离使用者头部HD的其它方向, 如壳体3的顶端方向、底端方向或两侧方向。当然,图2和图4中示出的 背离使用者头部HD方向(即,壳体3的背面方向)是优选的。只要X方 向是偏离使用者头部HD的方向,移动电话100使用者就能够减少对人体 的辐射和伤害。另外,X方向仅仅是示意性的方向,可以是多个偏离使用 者头部HD的方向,并非精确地必须是如图2和4所示的方向。
虽然图2和图4示出了背射振子6设置在主板4的背面一侧,然而背 射振子6也可以设置在壳体3的顶端、底端或两侧面一侧,这里不再详细 赘述。
如图3所示,背射振子6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从而构成背射振子阵, 下面将会详细描述。如图2-4所示,主天线单元5邻近主板4 (即壳体3) 的下端设置。当然,如图5所示,主天线单元5也可以邻近主板4的上端 设置。
图6-8示出了主板4给背射振子6的馈电方式。如图6所示,背射振 子6和主板4之间形成了分布电容,主板4通过电容耦合给背射振子6馈 电,虽然主板4是通过背射振子6和主板4之间形成的整体分布电容给背 射振子6馈电,但是具体实施时,可以有意加大馈电位置(例如背射振子 6的端部附近)的背射振子6和主板4之间的分布电容,使得这一部分的 电容耦合效应更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优选地,主板4从靠近其端部的部位给背 射振子6馈电,换言之,主板4从背射振子6的端部附近给背射振子6馈 电。
如图7所示,主板4通过单馈点耦合7给背射振子6馈点,所谓单馈 点耦合7,是指主板4通过单个金属导体与背射振子6相连。如图8所示,
主板4通过双馈点耦合7B给背射振子6馈点,所谓双馈点耦合7B,是指 主板4通过两个金属导体与背射振子6相连。
背射振子6的形状可以为各种形状。例如,如图9A所示,背射振子6 由多级耦合的多个导体构成,所述多个导体以首尾相邻的方式顺序排列, 在图6中示出了三个导体的情况,然而,导体的数量并不限于3个。通过 多级耦合的多个导体构成背射振子6,背射振子6能够适用于不连续的的 结构,即构成背射振子6的多个导体可以分别布置在不连续的结构上,从 而增加了灵活性和适用性。
图10A-10D示出了T形背射振子6及其变型的示意图,其中T型背射 振子采用了顶端加载,可以有效减小背射振子的物理长度,因此,可以适 应移动通信终端的小型化。
图11A-11D示出了三角形背射振子6及其变型的示意图,这种形式的 背射振子6能够增加背射振子6的带宽,从而适应更宽的频率段。
图12A-12B示出了梯形背射振子6及其变型的示意图,图13A-13C示 出了L形背射振子6及其变型的示意图,图14A-14B示出了 J形背射振子 6及其变型的示意图,图15A-15C示出了工字形背射振子6及其变型的示 意图。通过采用这种形状的背射振子6,可以有效增加背射振子和主天线 的耦合效果,并且扩展带宽。
虽然上面描述了背射振子6的优选具体形状,背射振子6的形状并不 限于上述形状,可以是其它任何合适的形状。另外,上述形状的背射振子 6可以由金属片或者柔性电路板FPC制成而安装在手机的其它构件上,例 如壳体3背面的内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附图中背射振子6没有与手机的其它构件 相连,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背射振子6可以通过多种已知的方式安装在手 机的其它构件上,例如设置在壳体3的背面内侧,这里不再详细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地,背射振子6沿纵向方向(图1-4中 的上下方向)设置在主板4的背面一侧,当主天线单元5邻近主板4的一 端(如下端)设置时,如果背射振子6接近主天线单元5的一端与主天线 单元5的距离H1小于背射振子6的另一端与主板4的另一端的距离H2时, 主板4从其所述一端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7给背射振子6接近主天 线单元5的一端馈电。反之,如果背射振子6接近主天线单元5的一端与 主天线单元5的距离Hl大于背射振子6的另一端与主板4的另一端的距 离H2时,主板4从其另一端通过双馈点耦合7B给背射振子6的另一端馈 电。
简言之,如果主板4从接近主天线单元5的一端给背射振子6馈电, 则主板4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或双馈点耦合7给背射振子6馈电,如果 主板4从远离主天线单元5的另一端给背射振子6馈电,则主板4优选地 通过双馈点耦合7B给背射振子6馈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并 不限于此。
如图16A-16B, 17A-17B, 18A-18B, 19A-19B, 20A-20B, 21A-21B所 示,示出了背射振子6为由至少两个背射振子构成的背射振子阵。通过使 用由多个背射振子构成的背射振子阵,能够提高使电磁波朝向远离使用者 头部的方向辐射的效果,进一步减少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而且能够进一 步提高基站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通信质量如改善通话效 果。背射振子阵的构成有多种形式,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 部分实施例。
如图16A-16B所示,主天线单元5设置为邻近主板4的下端,背射振 子阵包括位于主板4的背面一侧的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 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通过金属导体8相连。金属导体8例 如也可以由金属片或者FPC制成。
第一背射振子6a的上端与主板4的上端之间距离大于第一背射振子 6a的下端与主天线单元5之间的距离,从而主板4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 过电容耦合给第一背射振子6a馈电。
第二背射振子6b的上端与主板4的上端之间距离小于第二背射振子 6b的下端与主天线单元5之间的距离,从而主板4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 过双馈点耦合7B给第二背射振子6b馈电。
通过将背射振子6形成背射振子阵的形式,能够进一步增强将电磁波 朝向远离使用者头部HD的方向上辐射,由此进一步降低对人体的电磁辐 射伤害。
如图17A-17B所示,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也可以不通
过金属导体相连,并且主板4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单馈点耦合7给第 一背射振子6a馈电,其它与图16A-16B所示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8A-18B所示,主板4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单馈点耦合7给 第一背射振子6a馈电,第二背射振子6b靠近主板4的上端,而主板从邻 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电容耦合给第二背射振子6b馈电,两个背射振子之 间所设置金属导体8,金属导体8可以为单个金属导体,也可以为多级耦 合的多个金属导体以适应结构上的不连续,从而使得背射振子6a和6b共 同谐振。其它与图16A-16B所示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背射振子(阵)设置在机壳内。背射振子(阵) 也可以设置在机壳的远离使用者头部的外表面,这不属于对本发明的实质 性改进。背射振子设置在机壳的远离使用者头部的外表面的时候,需考虑 美观问题。
如图20A-20B所示,主天线单元5设置为邻近主板4的下端,背射振 子阵包括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 射振子6b通过金属导体8相连。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的 上端与主板4的上端之间距离分别大于它们的下端与主天线单元5之间的 距离,从而主板4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单馈点耦合7给第一背射振子 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馈电。
图16A-16B, 17A-17B, 18A-18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背射振子6a 形状为L形的变型,而第二背射振子6b形状为直线形,而图20A-20B所 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背射振子6a形状为L形的变型,而第二背射振子6b 形状为大体T形。
当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任意组合第一背射振子6a和 第二背射振子6b的形状,而不限于图中示出的实施例。
当然,尽管未示出,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的上端与主 板4上端之间距离可以分别小于它们的下端与主天线单元5之间的距离, 从而主板4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耦合7B给第一背射振子6a和 第二背射振子6b馈电。
图21A-21B示出了另一个实施例,其中主天线单元5设置为邻近主板 4的下端,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之间设置了相互耦合的两
段金属导体8a和8b,其中第一段金属导体8a与第一背射振子6a相连, 而第二段金属导体8b与第二背射振子6b相连。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 背射振子6b的上端与主板4的上端之间距离分别大于它们的下端与主天 线单元5之间的距离,从而主板4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单馈点耦合7 给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馈电。图21A-21B所示的实施例中, 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的形状与图16A-16B, 17A-17B, 18A-18B中的形状相同。
如上所述,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的形状可以为直线形、 T形、三角形、L形、J形、梯形、工字形、或它们的变型,例如,
丁、 T、T、T、工、工、工、I、丄L丄丄。
上面描述了主天线单元5设置为邻近主板4的下端,然而,主天线单 元5也可以设置为邻近主板4的上端,如图23A-23B所示。
下面参考图19A-19B描述背射振子阵由四个背射振子构成的情况。如 图19A-19B所示,主天线单元5设置为邻近主板4的下端,背射振子阵设 置在壳体3内并位于主板4的背面一侧且由第一背射振子至第四背射振子 6a-6d构成。
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通过第一金属导体8a相连,且第 三背射振子6c和第四背射振子6d通过第二金属导体8b相连。
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四背射振子6d的上端与主板4上端之间距离分 别大于它们的下端与主天线单元5之间的距离,从而,主板4从邻近其下 端的部位通过单馈点耦合7给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四背射振子6d馈电。
第二背射振子6b和第三背射振子6c的上端与主板4上端之间距离分 别小于第二背射振子6b和第三背射振子6c的下端与主天线单元5之间的 距离,从而主板4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耦合7B给第二背射振 子6b和第三背射振子6c馈电。
当然,如上所述,第一金属导体8a和第二金属导体8b也可以是多级 耦合的断开的多个金属导体。
在图19A-19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背射振子至第四背射振子6a-6d 的形状为直线形,当然,它们可以是任何形状,如上述形状的背射振子组
合而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连接背射振子6的金属导体可以是直线形、 Z字形、曲线形、锯齿形,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如图22A-22B所示,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 端的示例的滑盖式移动电话100,滑盖式移动电话100的壳体由基壳体3a 和盖壳体3b构成,盖壳体3b能够相对于基壳体3a上下滑动。如图22A-22B 所示,主天线单元5位于基壳体3a内并且靠近基壳体3a的下端。第一背 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构成背射振子阵,背射振子阵位于基壳体3a 内且位于主板4的背面一侧。第一背射振子6a为大体三角形而第二背射 振子6b为大体工字形。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的下端与主 天线单元5之间的距离分别小于它们的上端与基壳体3a的上端之间的距 离,因此,主板4从接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单馈点耦合给第一背射振子6a 和第二背射振子6b馈电。
图23A-23B示出了图22A-22B所示实施例的变型示例,在图23A-23B 所示的实施例中,主天线单元5位于基壳体3a内并且靠近基壳体3a的上 端。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的上端与主天线单元5之间的距 离分别小于它们的下端与基壳体3a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因此,主板4从 接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单馈点耦合给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 馈电。
如图24A-24B所示,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 端的示例的掀盖式移动电话100,掀盖式移动电话100的壳体由基壳体3a 和盖壳体3b构成,盖壳体3b能够相对于基壳体3a的上端枢转。大体三 角形的第一背射振子6a和大体工字形的第二背射振子6b构成背射振子阵 位于基壳体3a内并且位于主板4的背面一侧,主天线单元5位于基壳体 3a内并且靠近基壳体3a的下端,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的 下端与主天线单元5之间的距离分别小于它们的上端与基壳体3a的上端 之间的距离,因此,主板4从接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单馈点耦合给第一背 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馈电。
图25A-25B示出了图24A-24B所示实施例的变型示例,在图25A-25B 所示的实施例中,主天线单元5位于基壳体3a内并且靠近基壳体3a的上
端。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的上端与主天线单元5之间的距 离分别小于它们的下端与基壳体3a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因此,主板4从 接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单馈点耦合给第一背射振子6a和第二背射振子6b 馈电。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使得电磁波更多的在移动电话 偏离使用者的方向上辐射,减少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提高了基站接 收到的信号强度,及提高通信质量如改善通话效果。
虽然上面结合移动电话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移动通信终端并不限于移动电话,例 如可以是其它无线通信装置如个人数字助理(PDA),这里不再详细赘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 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 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背射天线,所述背射天线包括主板,所述主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主板上具有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主天线单元,所述主天线单元与所述主板上的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相连;和背射振子,所述背射振子为金属片或柔性印刷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偏离移动通信终端使用者头部的一侧且与所述主天线单元和所述主板耦合,其中所述主板从偏离其中心的部位给所述背射振子馈电。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天线 单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一端,且所述主板从邻近所述一端的部位给所 述背射振子馈电。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 板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给所述背射振子馈电。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天线 单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一端,且所述主板从邻近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 一端的部位给所述背射振子馈电。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通 过双馈点耦合给所述背射振子馈电。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书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射振子 由多级耦合的多个导体构成。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书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天线单 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下端,及所述背射振子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主板的背面一侧,且所述主板从邻 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电感给背射振子馈电。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书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天线单 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下端,及所述背射振子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主板的背面一侧,且所述主板从邻 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耦合给背射振子馈电。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射振 子位于所述壳体的侧面或端面。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射振 子为由至少2个背射振子组成的背射振子阵。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天 线单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下端,及所述背射振子阵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所述主板的背面一侧且由第一 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构成。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一背射 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板上端之间距离大于第一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 天线单元之间的距离,第二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板上端之间距离小于 第二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的距离,及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给第一背 射振子馈电,且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耦合给第二背射 振子馈电。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一背射 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板上端之间距离分别大于第一背射 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的距离,并且所述主板 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或双馈点耦合给第一背 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馈电。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一背射 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板上端之间距离分别小于第一背射 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的距离,并且所述主板 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耦合给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馈 电。
15、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之间通过金属导体相连、或设置有金属导体或多 级耦合的多个金属导体。
16、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天 线单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上端,及所述背射振子阵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所述主板的背面一侧且由第一 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构成。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一背射 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距离小于第一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 主板下端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二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距 离大于第二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板下端之间的距离,及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给第一背 射振子馈电,且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耦合给第二背射 振子馈电。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一背射 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距离分别大于第一背 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板下端之间的距离,并且所述主板 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耦合给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馈 电。
19、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一背射 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距离分别小于第一背 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板上端之间的距离,并且所述主板 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给第一背射振子和第二 背射振子馈电。
20、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之间通过金属导体相连、或设置有金属导体或多 级耦合的多个金属导体。
2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天线 单元设置为邻近所述主板的下端,及所述背射振子阵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所述主板的背面一侧且由第一 背射振子至第四背射振子构成。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背射振子和第四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板上端之间距离分别大于第一 背射振子和第四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的距离,且第二背 射振子和第三背射振子的上端与所述主板上端之间距离分别小于第二背 射振子和第三背射振子的下端与所述主天线单元之间的距离,及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下端的部位通过电容耦合或单馈点耦合给第一背 射振子和第四背射振子馈电,且所述主板从邻近其上端的部位通过双馈点 耦合给第二背射振子和第三背射振子馈电。
23、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背射振子和第二背射振子之间通过金属导体相连、或设置有金属导体或多 级耦合的多个金属导体,及第三和第四背射振子之间通过金属导体相连、或设置有金属导体或多 级耦合的多个金属导体。
24、 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或2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射振子的形状为下列形状之一直线形、T形、三角形、L形、J形、梯形、工字形。
25、 根据权利要求15或20或23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导体的形状是直线形、Z字形、曲线形、锯齿形之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移动通信终端,包括壳体;及背射天线,所述背射天线包括主板,所述主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主板上具有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主天线单元,所述主天线单元与所述主板上的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相连;和背射振子,所述背射振子为金属片或柔性印刷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偏离移动通信终端使用者头部的一侧且与所述主天线单元和所述主板耦合,其中所述主板从偏离其中心的部位给所述背射振子馈电。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通信终端,能够使其电磁波更多地朝着远离使用者的方向辐射,从而减少移动通信终端在使用状态下对使用者的电磁辐射,并且能够提高基站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如改善通话效果。
文档编号H04B1/38GK201199731SQ20082000787
公开日2009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31日
发明者伟 于, 文 李 申请人:于 伟;李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