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39001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扬声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扬声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一般的扬声器装置,公知有动圈式扬声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如图1所示,该动圈式扬声器装置例如具备框架3J、锥形振动板21J、将振动板21J支承在框架3J的边缘4J、接合在振动板21J的内周部的音圈骨架610J、将音圈骨架610J支承在框架3J的阻尼器7J、缠绕在音圈骨架610J的音圈611J、磁轭51J、磁石52J、薄板53J,并且具有形成被配置音圈611J的磁隙的磁电路。在该扬声器装置中,若音频信号被输入到音圈 611J,则音圈骨架610J通过产生在磁隙内的音圈611J的洛伦兹力振动,通过该振动驱动振动板21J。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公开平8-149596号公报(第1图)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如图1所示,上述的一般的动圈式扬声器装置例如相对于振动板21J的音响放射侧而在相反侧配设音圈611J,并构成为音圈611J及音圈骨架610J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 21J的振动方向成为相同方向。在这种扬声器装置中,用于振动板21J振动的区域、用于音圈骨架610J振动的区域、被配置磁电路的区域等沿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音响放射方向)而形成,所以成为扬声器装置的总高不得不变得比较大的结构。更详细地,如图1所示,沿扬声器装置的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的大小包括如下 沿锥形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的大小、将振动板21J支承在框架3J的边缘4J的总高(a)、 从振动板21J与音圈骨架610J的接合部到音圈611J的上端的音圈骨架高度(b)、音圈总高 (c)、相当于从音圈611J的下端部至磁轭51J的上面的高度的磁电路的主要磁石高度(d)、 磁电路的主要磁轭51J的厚度(e)等。在这种扬声器装置中,为了确保充分的振动板21J 的振动行程,需要充分确保上述的a、b、c、d的高度,而且为了得到充分的驱动力,需要充分确保上述的c、d、e的高度,所以尤其在大音量对应式扬声器装置中,扬声器装置的总高不得不变大。这样,在以往的扬声器装置中,音圈骨架610J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成为相同方向,所以若想加大振动板21J的振幅而得到大音量,则为了确保音圈骨架 610J的振动行程而导致扬声器装置的总高变大,难以实现装置的薄型化。即,存在很难兼顾装置的薄型化和大音量化的问题。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可以想到将音圈的振动方向设为与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且机械地转换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送给振动板的方法。如果能够实现该方法, 则即使加大音圈的振动冲程,也不会直接影响扬声器装置的厚度就能够实现薄型扬声器装置。要实现该方法而得到薄型扬声器装置,则问题是转换音圈的振动的方向而如何有效地传送给振动板。此时,当音圈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时,伴随振动板的振动的反作用力就会从与其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作用于音圈的振动。由此存在音圈容易向与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偏斜并与构成磁电路的构成部件接触而发生异音或者产生破损之类的问题。若不能从一开始就向一轴方向限制音圈的振动,则无法将音圈的振动有效地传送给振动板。本发明将解决这种问题作为课题的一例。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放射大音量的再生音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转换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有效地传送给振动板时,通过适当地限制音圈的振动来抑制由接触引起的异音的发生或音圈的破损等。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这种目的,基于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至少具备以下独立权利要求所涉及的结构。[权利要求1]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振动板、振动自如地支承该振动板的静止部及被设置于该静止部且通过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至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具备平板状音圈,被输入音频信号而向与所述振动板不同的方向振动;磁电路,具有被配置所述音圈的磁隙;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相对所述音圈及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而被斜设,将所述音圈的振动传送给所述振动板;及保持部,将所述音圈支承在所述静止部,所述保持部向一轴方向限制所述音圈的振动。


图1是以往技术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基本结构的说明图(同图 (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图3是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的结构例和动作的说明图。图4是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的结构例和动作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形成例的说明图(图5(a)为侧视图,图5 (b)为斜视图,图5(c)为A部放大图)。图6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形成例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采用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采用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具体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具体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图13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图14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图M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图沈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图观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图四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搭载例的说明图。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搭载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虽然包括图示的内容, 但并非仅限于此。另外,在以后的各图的说明中,与已经说明的部位共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部分省略重复说明。[扬声器装置的基本结构;图2]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基本结构的说明图(同图 (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扬声器装置1具备振动板10、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振动板10的静止部100、设在静止部100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振动板10的驱动部14,驱动部14具备形成磁隙20G的磁电路20、被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的音圈30、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图示中,音圈30支承在音圈支承部40,但也可以是音圈30本身与振动板方向转换部50连结。在此,将音圈30的振动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此正交的2个方向分别设为Y轴方向和Z轴方向。振动板10的平面俯视可以是大致矩形,或者圆形或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而且, 振动板10的剖面形状例如能够形成为平板形、圆顶形、锥形等规定形状。图示例子的振动板10的剖面形状为平面,但也可以是弯曲形状。并且,根据需要将振动板10的总高设得比较小而谋求扬声器装置1的薄型化也无妨。静止部100为支承振动板10及驱动部14等的振动的部位的总称,在此,框架12、 兼具框架12的功能的后述的磁轭部、安装单元等相当于静止部100。并非指静止部100其本身完全静止,其整体也可以受驱动部14的振动的影响或受其他力而振动。振动板10的外周部通过边缘11被支承在作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
驱动部14具备磁电路20、音圈30、振动方向转换部50,音圈30沿着磁电路20的磁隙20G向一轴方向振动,振动方向转换部50转换其振动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在图示的例子中,音圈30沿X轴方向振动,振动板10向与此正交的Z轴方向振动自如地配置,振动方向转换部50将音圈30的X轴方向的振动转换为本身变化的斜设角度,从而使振动板 10向Z轴方向振动。磁电路20具备磁石2K21A、21B)和磁极部件(磁轭部)22 (22A、22B),以便多个磁隙20G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例如X轴方向)排列。在此,设定磁石21(21A、21B)的磁极方向,以便一对磁隙20G的磁场方向相互成为反方向(士Z轴方向),并且配置缠绕导电部件的音圈30,以便相对于在相反方向具有磁场的磁隙20G流过相反方向(士Y轴方向)的电流,由此使在音圈30产生沿磁隙20G的方向(士X轴方向)的驱动力(洛伦兹力)。磁石 21和磁极部件(磁轭部)22的配置关系不限于图示的例子。音圈30缠绕被输入音频信号的导线(导电部件)而形成,其本身振动自如地配置在静止部100或者通过音圈支承部40振动自如地被配置在静止部100。音圈支承部40例如可以由平板形的绝缘部件形成,在其表面上或内部被支承音圈30。将音圈支承部40例如由平板形的绝缘部件形成,从而能够对音圈30整体附加刚性(也包括弯曲刚性、扭曲刚性)。并且,在作为音圈支承部40的平板状绝缘部件上,在导线的外侧被形成有多个导电层。该导电层(音圈引出线)32(参照图24)与从导线的始点及终点被引出的引出线 31(参照图24)被电连接。该引出线31(参照图24)例如由后述的导电部件的一部分构成。 并且,通过后述的保持部15 (参照图24)与外部被电连接,作为将来自外部的音频信号输入到音圈30(参照图24)的中继线发挥功能。并且,例如当将相对音圈游离的导线作为中继线在扬声器装置内围绕时,另外需要围绕配线的空间。但是,通过在音圈支承部40的表面形成作为中继线的导电层32(参照图M),从而不用确保用于中继线的空间就能够使扬声器装置薄型化。在图示的例子中,音圈30及音圈支承部40被形成为平板状,但不限定于此,可以形成为筒形状。并且,当音圈30或支承音圈30的音圈支承部40为筒形状时,可以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侧的端部安装使振动方向转换部可以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的平板状盖部。该音圈30通过省略图示的保持部保持在静止部100。保持部具有相对于静止部 100沿振动方向(例如X轴方向)振动自如地保持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同时,规制成不向此以外的方向移动的结构。例如,保持部可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例如,X轴方向) 变形,在与该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可以通过具有刚性的弯曲板部件形成。并且,音圈30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将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音圈的长度设得比较大,从而在扬声器驱动时可以获得比较大的驱动力。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有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与振动板10之间角度变更自如地被斜设的刚性的连杆部分51和被形成在连杆部分51的两端且成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角度变化的支点的关节部分52。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结部分53相对于振动板 10或音圈30或者包含除振动板10或音圈30以外的其他部件的被安装部件200,例如通过作为接合部件的粘结剂或双面胶带、作为紧固部件的螺纹等连结部件被连结,且配置关节部分52,以便靠近被安装部件200。在图示的例子中,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端的连结部分53 (53A)通过连结部60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被连结,但也可以不用通过连结部60 而直接连结。连结部60被形成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的音圈侧的端部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且使两端部沿着振动方向隔开间隔而连结。并且,连结部60吸收磁电路20的厚度,谋求扬声器装置的薄型化。另外,在靠近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关节部分52的被安装部件200的面侧被形成有避免与关节部分52接触的接触回避部70。该接触回避部70还作为对接合振动方向转换部50和被安装部件200的接合部件进行限制的接合部件限制部发挥功能。该接触回避部70为沿关节部分52被形成为凹状的、例如凹部或切口部或槽部等,在关节部分52与被配置于关节部分52附近的被安装部件200的表面之间形成预定空间,抑制介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被安装部件200之间的粘结部件影响关节部分52。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成为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部60形成切口部71,以便靠近关节部分52(52A),将此切口部作为接触回避部70,在振动板10形成凹部72,以便靠近关节部分52 (52B),将此切口部作为接触回避部70。由此,当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结部分53与连结部60或振动板10的端面通过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等接合部件被粘合时,朝向关节部分52溢出的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进入切口部71或凹部72,从而防止接触到关节部分52而附着。如同图(a)所示,这种扬声器装置1通过向驱动部14的音圈30输入音频信号SS 作为电信号,从而如同图(b)所示,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沿着磁电路20的磁隙20G例如向图示的X轴方向振动。由此,该振动的方向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被转换而被传递到振动板10,使振动板10例如向图示的Z轴方向振动,从而根据音频信号的音被放射到音响放射方向SD。若根据这种扬声器装置1,则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使音圈30的振动方向和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成为不同方向,所以与使音圈30沿着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振动时相比, 能够使振动板10的背面侧薄型化。由此能够获得可由高声压再生低音区的薄型的扬声器
直ο另外,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振动板10,所以加大音圈30的振幅,从而即使加大振动板10的振幅,扬声器装置1的音响放射方向的厚度 (扬声器装置的总高)也不会变大。由此,能够获得可以放射大音量的再生音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并且,作为接合部件使用粘结剂来连结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结部分53和被安装部件200时,若伴随该接合而粘结剂扩散伸展并朝向关节部分52溢出,并且在关节部分 52附着粘结剂,则关节部分52固化而有可能变得不能动。并且,作为接合部件使用双面胶带时,该双面胶带的端部朝向关节部分52溢出,在关节部分52附着双面胶带,则关节部分 52固化而有可能变得不能动。另外,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等附着而固化的关节部分52 反复弯曲或曲折或者旋转运动而存在破裂的忧虑。这样若关节部分52破裂,则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等附着的部位反复接触或远离振动板10或音圈30或者其他部件等的被安装部件200,每次都会发生异音(碰撞声)。另一方面,若减少粘结剂的涂覆量或基于双面胶带的接合面积,以免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等溢出而附着在关节部分52,则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力降低,且从端面产生剥落而成为异音的根源,或进而导致完全剥落而存在牵连扬声器的破坏的问题。另外,因关节部分52配置在被安装部件200的附近,所以有时关节部分52接触到被安装部件200而损坏关节部分52或着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对于被安装部件200无法弯曲或曲折或者进行旋转运动。但是,在该扬声器装置1中,因在靠近关节部分52的被安装部件200的面侧形成有接触回避部70,所以抑制与关节部件52的接触的同时,能够抑制由接触引起的异音发生等。并且,即使为了连结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结部分53和被安装部件200而使用的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等结合部件溢出,进入还具有作为接合部件限制部的功能的接触回避部70而附着在关节部分52,从而也能够抑制妨碍关节部分52的可动。由此,较高地保持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被安装部件200 的连结力的同时,还能够维持关节部分52的功能。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对于被安装部件 200确实地进行弯曲或曲折或者旋转运动,所以能够抑制因破裂引起的关节部分52向被安装部件200的接触或异音的发生等。[振动方向转换部;图3 图14]图3及图4是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结构例和动作的说明图。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连杆部分51,所述连杆部分分别在振动板10侧和音圈30侧形成关节部分52而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斜设。在此, 关节部分52是指旋转自如地接合2个具有刚性的部件的部分或使一体化的具有刚性的2 个部分曲折或弯曲自如的部分,连杆部分51是指关节部分52在端部形成的具有刚性的部分。在此,刚性是指能够将音圈30的振动传递给振动板10程度而不变形的性能,并非仅表示完全不变形的情况。连杆部分51可形成为板状或棒状。图3所示的方式例中,具备1个连杆部分51,在其两端形成关节部分52(52A、 52B),一方的关节部分52A形成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另一方的关节部分52B 形成在振动板10侧。另一方的关节部分52B既可以连接在振动板10,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连接在振动板10。作为其他部件可以使用公知的部件,例如也可以选择关节部分52与振动板10的接合强度提高的金属部件等(在图3中图示省略振动板10)。如同图(a)示出连杆部分51处于振动的中间位置的情况。连杆部分51在音圈 30 (或音圈支承部40)与振动板10之间以角度θ ^斜设。此时,从音圈30沿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在仅远离距离Htl的位置A被配置有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Β。音圈30 (或音圈支承部40)使振动方向规制成向一轴方向(例如,X轴方向)振动,振动板10其振动的方向受到规制,以便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Z轴方向)振动。如同图(b)所示,被形成于音圈30的端部的关节部分52A从最初的位置\向振动方向(X轴方向)仅移动Δ &而到达位置&,则连杆部分51的倾斜角度转换为Q1OtlS θ D,从而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的位置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仅移动 AZ1而到达位置&。即,将振动板10沿振动方向仅上推ΔΖρ如同图(c)所示,形成于音圈30的端部的关节部分52Α从最初的位置)(。向振动方向(-X轴方向)仅移动Δ &而到达位置X2,则连杆部分51的倾斜角度转换为θ2(θ。 < θ 2),从而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Β的位置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仅移动而到达位置4。S卩,将振动板10沿振动方向仅下压Δ&。这样由连杆部分51及关节部分52 (52Α、52Β)构成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功能将音圈30的振动转换为连杆部分51所变化的斜设角度而传给振动板10,使振动板10向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
图4是用于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其他结构例及其动作的说明图。详细而言, 如同图(b)表示振动板10处于基准位置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状态,如同图(a) 表示振动板10相对于基准位置向音响放射侧变位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状态,如同图(c)表示振动板10相对于基准位置向相对于音响放射侧的反方向变位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状态(图示省略振动板10)。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连杆部分51受来自位于与振动板侧的相反侧的框架12 等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而角度转换的功能。详细而言,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将一端设为音圈30侧的关节部分52A且将另一端设为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的第1连杆部分51A ;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51的中间部的关节部分52C且将另一端设为与静止部 100的关节部分52D的第2连杆部分51B,将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向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倾斜配置。更详细而言,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将一端设为音圈30侧的第1关节部分52A且将另一端设为振动板10侧的第2关节部分52B的第 1连杆部分51A ;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51A的中间部的第3关节部分52C且将另一端设为与静止部100的第4关节部分52D的第2连杆部分51B,第1关节部分52A、第2关节部分52B及第4关节部分52D处于与以第3关节部分52C为中心的第1连杆部分51A的长度几乎相等的直径的圆周上。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关节部分52D为唯一位置不变动的关节部,该关节部分相对于静止部100(或框架12)支承,且将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赋予于连杆部分51。 由此,若音圈30 (或音圈支承部40)从基准位置&向X轴方向仅移动△)(1时,如图4(a)所示,朝不同方向倾斜配置的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的角度几乎上升相同角度,在关节部分52D受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而关节部分52B确实地将振动板10从基准位置4向2轴方向仅上推ΔΖρ并且,如图4(c)所示,若音圈30从基准位置&向与X 轴反方向仅移动,则第1连杆部分51Α和第2连杆部分51Β的角度几乎下降相同角度, 在关节部分52D受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而关节部分52Β确实地将振动板10从基准位置4向与Z轴反方向仅下压Δ &。在此,优选将从关节部分52Α至关节部分52C的连杆部分的长度a、从关节部分 52C至关节部分52B的连杆部分的长度b、及从关节部分52C至关节部分52D的连杆部分的长度c实际上设为相等,且与音圈30的移动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关节部分52A和关节部分52D。这种连杆机构作为斯科特-拉塞尔机构而周知,关节部分52A、52B、52D以关节部分52C为中心,直径处于第1连杆部分51A的长度(a+b = 2a)的圆周上。即,通过关节部分52A和关节部分52D的直线和通过关节部分52B和关节部分52D的直线所形成的角度成为直角。由此,若使音圈30向X轴方向移动,则第1连杆部分51A和振动板10的关节部分 52B沿与X轴垂直的Z轴移动,可将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转换为与其垂直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图5及图6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形成例的说明图(图5(a)为侧视图,图 5(b)为斜视图,图5(c)为A部放大图)。如前述,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连杆部分51和形成在其两端的关节部分52(52A、52B)。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连杆部分51的两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形成有连结部分53 (第1连结部分53A、第2连结部分53B)。在此,第1连结部分53A是相对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而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连结而与音圈30 —体振动的部分,第2连结部分5 是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连结在振动板10而与振动板10 —体振动的部分。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 —体形成连杆部分51、关节部分52A、52B及第1、第2连结部分53A、53B,关节部分52A、52B由通过横跨关节部分52A、52B的两侧的部分连续的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形成。此处的连续部件可以是形成连杆部分51和第1、第2连结部分53A、 53B整体的部件,也可以是形成连杆部分51和第1、第2连结部分53A、5!3B的一部分的部件。 设置这种第2连结部分5 使连杆部分51在宽范围支承振动板10,从而能够使振动板10 以同相位振动。在此所说的曲折也包含概念上的曲折。由板状部件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时,如图5(b)所示,关节部分52形成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线形。并且,要求连杆部分51具有不变形的刚性,要求关节部分52曲折自如, 所以,相对于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的厚度tl薄壁状地形成关节部分52的厚度t2,从而使一体的部件具有不同的性质。并且,将关节部分52和连杆部分51的厚度的变化形成为倾斜面状,在横跨关节部分52的两侧的部分的端部形成面对面的倾斜面51t、53t。由此,在角度变更连杆部分51 时,可抑制连杆部分51的厚度对角度变更的干涉。另外,在成为靠近关节部分52A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部60的端部,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1,在图5(a)所示的例子中形成剖面形状为倾斜状的切口部,以便在关节部分52A和连结部60之间形成空间。并且,在靠近关节部分52B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振动板10,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2,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剖面形状为弯曲状的凹部,以便在关节部分52B与振动板10之间形成空间。由此,能够抑制关节部分52A、52B与被安装部件200的接触。并且,分别用作为接合部件的粘结剂贴合连杆部分51的第1连结部分53A和连结部60的端面及第2连结部分5 和振动板10 时,即使粘结剂朝关节部分52A、52B溢出也进入凹部或切口部71、72,所以不附着在关节部分52A、52B,即使附着也仅为非关节部分(非曲折或弯曲的具有刚性的部分),所以能够抑制妨碍关节部分52A、52B的曲折动作或弯曲动作。图6所示的例子是在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使刚性的部件一体化而形成连杆部分或连结部分,并将关节部分设为由连续部件构成的部分。如同图(a)所示的例子中,在作为曲折自如的片状部件的连续部件50P的表面粘贴刚性部件50Q而形成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若这样,连续部件50P在横跨关节部分52的两侧的部分连续延伸,关节部分52实际上仅在连续部件50P曲折自如地形成。另一方面,在连续部件50P粘贴刚性部件50Q的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形成在具有刚性的部分。如同图(b)所示的例子中,粘贴刚性部件50Q来形成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 以便挟持连续部件50P。在此,未粘贴刚性部件50Q的部分也成为关节部分52。如同图(c) 所示的例子中,形成连杆部分51的刚性部件层压刚性部件50Q1、50Q2而形成为多层。另外, 如同图(c)中,将刚性部件50Q1或刚性部件50Q2设为多层结构也无妨。这样在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50P局部性地粘贴刚性部件50Q,从而能够一体形成曲折自如的关节部分52和具有刚性的连杆部分51、连结部分53。连续部件50P优选具有仅能耐于扬声器装置的驱动时反复的关节部分52的曲折的强度和耐久性,且曲折动作反复时不发出声音程度地具有柔软性。作为具体例,连续部件50P可由高强度纤维的织物或无纺布形成。作为织布的例子可以设为均一素材的平纹织物、经纱和纬纱为不同材质的平纹织物、每隔1根纱交替改变纱材质的平纹织物、基于交捻纱的平纹织物、并纱的平纹织物等,除了平纹织物以外,还可以设为三轴、四轴织物、三轴、 四轴织品、编织物、一方向并纱的纤维等。将高强度纤维适用于全部或局部时,沿着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配置高强度纤维,从而相对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可获得充分的强度。将经纱和纬纱都设为高强度纤维时,均使纤维方向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倾斜大约45°,从而可以使经纱和纬纱承受均等的张力而提高耐久性。作为高强度纤维可以使用聚芳基酰胺纤维、 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并且,为了调整连续部件的弯曲应力或刚性等物性,也可以涂覆(赋予)清除剂(减振剂、制动材料)。作为刚性部件50Q优选轻量易成型且固化后具有刚性,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热硬化性树脂、金属、纸等。刚性部件50Q在成型为板状之后,在连续部件50P的除关节部分52 以外的部分的表面由作为接合剂的粘结剂粘贴,从而可以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并且,作为刚性部件50Q使用热硬化性树脂时,可以使树脂局部地浸渍在纤维质的连续部件50P中的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后使之固化来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并且,作为刚性部件 50Q使用树脂或金属时,可以通过嵌件成型而在连杆部分51和连结部分53中使连续部件 50P和刚性部件50Q —体化。另外,与前述的一体形成有关的技术中记载在2005年5月12日美国申请的 US20050127233(公开号:US2005/253298)、2005 年 5 月 13 日美国申请的 US20050U8232 (公开号US2005/253299)中,本申请援用所述公报中记载的内容。图7及图8是表示采用前述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图7(a)及图8(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如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与前述的说明共同的部位附加同一符号,对重复说明进行一部分的说明。图7及图8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A、1B中,具备连结在音圈支承部40而与音圈支承部40 —体振动的第1连结部分53A、 连结在振动板10而与振动板10 —体振动的第2连结部分53B,同时形成有具备多个连杆部分的连杆机构50L。图7所示的扬声器装置IA中,振动方向转换部50由具备刚性的第1连杆部分51A 和第2连杆部分5IB的连杆机构50L形成。第1连杆部分51A,在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A 形成第1连结部分53A,在另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B形成第2连结部分53B,第2连杆部分51B,在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C形成第1连杆部分51A的中间部,在另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D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形成有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而且,图示的例子中,第1连结部分53A通过连结部60或直接连结在音圈支承部 40的端部,第2连结部分5 直接连结在振动板10,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连结在成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的底部12A。在靠近关节部分52D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框架12的底部12A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3,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切口部,以便在关节部分52D与框架12的底部12A之间形成空间。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在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不同方向倾斜配置,静止部100相对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设在与振动板10侧的相反侧。图示的例子中,静止部100由框架12的底部 12A形成,但取而代之,也可以使磁电路20的磁轭部22A延伸至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下方而将该磁轭部22A设为静止部100。如图7(b)所示,音圈支承部40侧的关节部分52A随着音圈支承部40的移动向X 轴方向移动,连结在静止部100的关节部分52D成为固定的状态,并通过从静止部100接受的反作用力,关节部分52A的移动转换成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所变化的角度,使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例如Z轴方向)移动。图8所示的扬声器装置IB是左右对称地相互对置配置图7所示的驱动部14的单元,具备驱动部14 (R)、14 (L),在各自的驱动部14 (R)、14 (L)设有连杆机构50L (R)、50L (L)、 音圈支承部40 (R)、40 (L)、磁电路20 (R)、20 (L)及连结部60 (R)、60 (L)。而且,就连杆机构50L(R)、(L)而言,对置配置的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一对第2 连杆部分51B、一对第1连结部分53A、第2连结部分53B、不动的连结部分53C成为一体而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一对第1连结部分53A分别连结在音圈支承部40,第2连结部分 53B连结在振动板10,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连结在框架12的底部12A。若这样,如图8(b)所示,通过将音圈支承部40 (R)、40 (L)的振动方向设为使其同期的反方向,从而能够合并2个驱动部14(R)、14(L)的驱动力而使振动板10振动。并且, 因可以在多个部位设置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所以振动板10的支承点增加,且可以合并振动板10的振动的相位。图9及图10为表示更具体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说明图(图9 (a)为斜视图,图9 (b) 为如同图(a)中的A部的放大图,图10(a)为拉长关节部分而使整体平坦化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b)为拉长关节部分而使整体平坦化的状态的侧视图)。在该例子中,振动方向转换部50由一体化的一零件形成,如前述在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和其两端分别形成关节部分52A、52B,在一对第2连杆部分51B和其两端分别形成关节部分52C、52D。并且,在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的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A形成第1连结部分53A,在形成于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的另一端侧的关节部分52B之间形成第2连结部分53B,在形成于第2连杆部分 51B的另一端侧的关节部分52D之间形成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而且,第1连杆部分51A、 51A和第2连结部分53B曲折成凸状,第2连杆部分51B、51B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曲折成凹状。如图9 (b)所示,关节部分52A由前述的连续部件50P曲折自如地形成,在第1连杆部分51A粘贴有前述的刚性部件50Q,在第1连结部分53A还粘贴有前述的刚性部件50Q。 而且,前述的所有的关节部分形成为相同的结构。并且,在各关节部分对置形成有倾斜面 51t、53t。如图10(a)所示,由连杆部分51A、51B、各关节部分、连结部分53A、53B、53C构成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由一体的片状零件形成。以直线性地横切一体的片状零件的方式形成关节部分52A,以局部地横切一体的片状零件的方式形成关节部分52B、52C、52D。并且,通过沿一体的片状零件的长边方向形成一对切口部50S,从而切出并形成第2连杆部分51B、 51B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如图10(b)所示,为了形成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例如在作为片状部件的连续部件50P上整面涂覆用于形成刚性部件50Q的树脂材料等而进行层压,并进行为了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51t、53t的V字形的脱模。之后,形成前述的切口部50S而使树脂材料固化。在此使用的树脂材料可以使用液状的未固化的树脂材料或树脂薄膜。
并且,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51t、53t时,也可以与由树脂材料形成刚性部件50Q同时成型。这时,优选在成型刚性部件50Q的模具预先形成剖面形状为V字形的槽或凹部。图11、图12、图13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图11(a)为侧视图,图11(b)为斜视图,图12为动作说明图,图13(a)、(b)为形成例的说明图)。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 (连杆机构50L)当设置一对驱动部而使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互大致左右对称地对置配置时,由多个连杆部分形成平行连杆。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结部分53A(R)、53A(L)的关节部分 52A(R)、52A(L)并将另一端设为与第2连结部分53B的关节部分52B (R)、52B (L)的一对第 1连杆部分5IA(R)、5IA(L)。并且,具有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51A(R)、51A(L)的中间部的关节部分52C(R)、52C(L)并将另一端设为与不动的连结部分53C的关节部分52D(R)、 52D(L)的一对第2连杆部分51B(R)、51B(L)。如前述,第1连结部分53A直接或通过作为其他部件的连结部60连结在以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第2连结部分5 连结在振动板 10,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连结在成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的底部12A或形成磁电路20的磁轭部22等。另外,具有第3连杆部分51C(R)、(L),其一端为与从第1连结部分53A(R)、53A(L) 一体延设的一对连结部分53D (R)、53D (L)的关节部分52E (R)、52E (L),且另一端为第2连结部分53B与一体的连结部分53E的关节部分52F(R)、52F(L)。而且,第1连杆部分51A(R)和第3连杆部分51C(R)、第1连杆部分51A(L)和第3 连杆部分51C(L)、第2连杆部分51B(R)和第3连杆部分51C(L)、第2连杆部分51B(L)和第3连杆部分51C(R)分别形成平行连杆。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机构50L实际上具有组合图7所示的方式例的连杆机构和平行连杆机构的功能,使刚性部件50Q在连续部件50P —体化而形成各连杆部分及连结部分,连杆部分之间的各关节部分由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50P形成为线形,连杆部分相互间通过关节部分一体形成。图示的例子中,在靠近关节部分52F(R)、52F(L)配置的第2连结部分5 和靠近关节部分52A(R)、52A(L)配置的一对连结部分53D(R)、53D(L)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76,以便在各关节部分与连结部分之间形成空间。根据图12说明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动作。在该例子中,支承在框架12的不动的连结部分53C作为静止部100发挥功能。根据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若通过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而关节部分52A (R)、(L)从X轴方向的基准位置XO向Xl移动,则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第2连结部分5 和与其一体的连结部分53E维持平行状态而上升,且角度变更为形成平行连杆的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竖起。此时,因关节部分52D(L)、(R)由成为静止部的不动的连结部分53C的两端支承,所以接受来自静止部的反作用力而确实地进行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的角度变更,将从关节部分52A(R)、(L)的位置XO向位置Xl的变位确实地转换为从振动板10的位置ZO向位置Zl的变位。同样地,若关节部分52A (R)、(L)从X轴方向的基准位置XO向X2移动,则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第2连结部分5 和与其一体的连结部分53E维持平行状态而下降,并角度变更为形成平行连杆的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倒下。此时, 因关节部分52D(R)、(L)支承在静止部,所以接受来自静止部的反作用力而确实地进行第1 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的角度变更,将从关节部分52A(R)、(L) 的位置XO向位置X2的变位确实地转换为从振动板10的位置ZO向位置Z2的变位。根据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一个音圈支承部40的X轴方向的振动转换为以大致相同相位/大致相同振幅振动的关节部分52B(R)、(L)、52F(R)、(L)以及第2连结部分53B 的Z轴方向的振动。由此,振动板10在宽范围支承而承受大致相同相位/大致相同振幅的振动,所以相对于宽面积的平面的振动板10能够以大致同相位传递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如图11(b)所示,振动方向转换部50分别向宽幅方向平行配置一对连结部分53B、 53D(R)、(L)、第3连杆部分51C(R)、(L),形成两股第1连杆部分5IA (R)、(L)而在其中间部形成与第2连杆部分51B (R)、(L)的关节部分52C(R)、(L),第2连杆部分51B (R)、(L)及连结部分53C配设在向宽度方向平行配置一对连结部分53B、53D(R)、(L)与第3连杆部分 5IC(R)、(L)之间。这样通过由1个片状(板状)零件形成连杆部分,可以由面支承振动板10而使之振动,所以能够使振动板10整体以大致同相位振动,且能够抑制分割振动。并且,如图11(b)所示,该方式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使形成连杆部分的一个板状部件整体曲折成凸台形而形成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2连结部分53B,局部切出该板状部件而使之曲折成凹台形,从而形成第2连杆部分51B(R)、(L)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根据图13说明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形成方法。作为一个形成方法,如图 13(a)所示,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贴合多个0张)片状(板状)零件501、502而形成,在一方的片状零件501形成第1连结部分53A(R)、(L)、第1连杆部分51A(R)、(L)、第2连杆部分51B (R)、(L)、第2连结部分5 及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在另一方的片状零件502形成连结部分53D、第3连杆部分51C(R)、(L)及连结部分53E。而且,沿着第1连杆部分51A(R)、 (L)和第2连结部分5 形成连结部分53D(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的同时,在片状零件502形成有与第2连杆部分51B (R)、(L)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对应的开口 502A。在该例子中,形成在与一方的片状零件501的第2连杆部分51B(R)、(L)和与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对应的另一方的片状零件502的开口 502A的大小形成为从另一方的片状零件502的一端朝向内侧扩大。通过这样,抑制第2连杆部分51B(R)、(L)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与其他片状零件502相接触,并能够使连杆机构的移动圆滑地进行。片状零件501、502通过连续部件50P和刚性部件50Q形成,如图13(b)所示,在使连续部件50P对面的状态下连结2个零件501、502。由此一体化连续部件50P而能够圆滑地进行关节部分52的曲折。在该情况中,在靠近关节部分52的部位,作为接触回避部70 也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6。并且,在各关节部分的附近,在各连杆部分的端部形成有如图5(c)所示的倾斜面。当连杆部分在关节部分曲折时,倾斜面形成为互不干涉,连杆部分能够在关节部分高效率地进行曲折。作为其他形成例,如图13(c)所示,通过连续在前述的片状零件501的端部而一体形成前述的片状零件502,并由折叠线f向箭头方向折叠,从而能够获得图11及图12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在该例子中,与图10所示的例子相同,通过如下可简单形成层压用于在作为片状零件的连续部件50P上整面形成刚性部件50Q的树脂材料,进行为了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的V字形的脱模,之后形成前述的切口部50S和开口 502A而使树脂材料固化。并且,在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51t、53t时,也可以与由树脂材料形成刚性部件50Q同时成型。此时,优选在成型刚性部件50Q的模具预先形成剖面形状为V 字形的槽或凹部。在图8 图13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对2个对置的音圈支承部40使用一个一体零件,从而能够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机构,所以在形成具备一对驱动部的扬声器装置时,也能够简单进行组装操作。并且,通过设置不动的连结部分53C,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对置振动(振动成多个音圈支承部40成为相反方向的情况),即使不特别在框架12支承关节部分52D (R)、(L),该关节部分52D (R)、(L)的位置也被保持成一定,根据此也能够简化对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装置的组装。而且,在图11 图13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作为连杆机构由右侧的第1 连杆部分51A(R)和第3连杆部分51C(R)、左侧的第1连杆部分51A(L)和第3连杆部分 51C(L)形成平行连杆,所以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对置振动可以使紧固在振动板10的第 2连结部分5 沿Z轴方向稳定地平行移动。由此,能够对平面状的振动板10施加稳定的振动。根据这种扬声器装置1、1A、1B,若被输入音频信号SS,则音圈支承部40沿着磁隙 20G振动,所述磁隙沿与振动板10所允许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形成,该振动的方向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转换而传递到振动板10,并使振动板10振动而向音响放射方向SD放射根据音频信号SS的声音。此时,使磁隙20G的方向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及扬声器装置1、1A、1B的厚度方向交叉,所以加大磁电路20的驱动力或音圈30的振动不会直接影响扬声器装置1、1A、1B 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的大小。由此,谋求大音量化的同时,能够实现扬声器装置1、1A、1B 的薄型化。并且,振动方向转换部50通过机械性连杆机构来转换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所以振动的传递效率高。尤其在图7 图8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A、1B 中,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的角度变更通过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和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进行,所以可将来自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更确实地传给振动板10。由此,能够获得扬声器装置1A、1B的良好的再生效率。并且,在图2、图7及图8所示的扬声器装置1、1A、1B中,通过设置连结部60,可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40A的位置和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50A的位置之间形成阶梯差(间隔)。由此,能够将磁电路20的Z轴方向的宽度(高度)容纳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高度中,在确保驱动力的基础上,充分确保所需的磁电路20的高度,同时能够薄型化扬声器装置1、1A、1B。并且,通过设置连结部60,即使实现扬声器装置1、1A、1B的薄型化,也能够充分确保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必要高度(连杆部分51的长度),并能够将振动板10的振幅设得比较大。另外,通过形成为连结部60的底部61以在框架12的底部12A或静止部100上设置预定的间隙的状态进行滑动,从而能够稳定化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并且,能够直线地进行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的移动,并能够确实且稳定化连结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的移动。图14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为图11所示的方式的改善例。在图14(a)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通过音圈支承部40的对置振动而容易发生弯曲的连杆部分,设置凸部510 而提高了刚性。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连杆部分5IA (R)、(L),第2连杆部分5IB (R)、(L)、 连结部分53D(R)、(L)、连结部分53C分别被设置有凸部510。并且,如同图(b)所示的例子中,在不特别需要强度的连杆部分设置开口部520来谋求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轻量化。图示的例子中,在连结部分5 被设有开口部520。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轻量化尤其在再生特性的广域化或加大对预定的音频电流的声波的振幅及声压级方面有效。[保持部]图15 图27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保持部的说明图。 保持部15是将音圈30保持在静止部的部件,向一轴方向限制音圈30的振动。在此,保持部15向一轴方向限制音圈30的振动是指抑制音圈30向振动板的振动方向振动,其被容许音圈30稍微向振动板的振动方向振动。通过设置这种保持部15,能够抑制音圈30向振动板的振动方向振动而与构成磁电路的部件(薄板、磁轭等)或框架等接触以及伴随该接触而发生异音等之类的不良状况。 为了如此向一轴方向限制音圈30的振动,保持部15优选相对于被容许的振动方向可以弹性变形,而相对其他方向具有刚性。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音圈30被支承于音圈支承部40,该音圈支承部40振动自如地被保持于静止部。在图示的例子中,容许音圈30的沿X轴方向的振动,抑制Y轴、Z轴方向的振动。在图示的例子中,在音圈30的对角位置设置有4个保持部15,但不限于此,也能够设置左右3个以上的多个保持部15。为了在X轴方向上容许音圈30的振动且抑制向其他方向振动,优选保持部15相对音圈30的X轴方向的中心轴而左右对称地设置。并且, 保持部15相对于沿X轴方向的音圈30的振动具有弹性,在电磁力不作用于音圈30的状态下,将音圈30保持在已设定的中立位置。引出线31被连接于音圈30的两端。图16是表示单体保持部15的说明图(同图(a)为俯视图,同图(b)为侧视图,同图(c)为Yl-Yl剖视图)。保持部15具备有弯曲的板状弯曲部W、Wa。在此示出的保持部 15为厚度t、宽度h的板状部件。通过相对于宽度h较小地设定厚度t,能够使被容许的弹性变形具有方向性。保持部15的弯曲部W、Wa中,朝向音圈3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的凹凸剖面形状沿着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呈一定形状。即,无论怎么将Yl-Yl剖面轴与其平行地偏移,图16(C)的剖视图都呈相同形状。因此,弯曲部W、Wa具备有沿着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直线地延伸的侧面s,沿Z轴方向的保持部15的剖面成为厚度t、宽度h的一定矩形剖面。根据这种形状上的特征,保持部15的相对于朝向音圈3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的弯曲(绕Z轴的弯曲)的弯曲刚性小于相对于朝向振动板的振动方向(Z 轴方向)的弯曲(绕X轴的弯曲)的弯曲刚性。S卩,对于图16(a)中的弯曲力矩M1容易变形,而对于同图(b)中的弯曲力矩M2则不易变形。与保持部15为平板时相比,相对于弯曲力矩M2的弯曲刚性通过设置弯曲部W、Wa而进一步变高。保持部15将弯曲部W作为第1弯曲部,具备被连续形成于第1弯曲部W的第2弯曲部Wa。第2弯曲部Wa的弯曲径被形成为小于第1弯曲部W的弯曲径。并且,第1弯曲部 W和第2弯曲部Wa的突出方向为相互反方向。如此,由于具有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上凹凸的多个弯曲部W、Wa,所以相对于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的振动变成高顺从性。 由此,在实用上的音圈30的振动范围内,能够使音圈30的驱动力与音圈30的变位量的关系成为线形。并且,通过设置第2弯曲部Wa并使弯曲径小于第1弯曲部W,能够提高保持部15的扭曲刚性。由此能够抑制发生音圈30的横摇(音圈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的振动)°在图示的例子中,保持部15至少在端部具备具有直线状的剖面形状的平板部F, 平板部F相对弯曲部Wa被连续地形成。平板部F为了在音圈侧或静止部侧固定保持部15 而被设置。主要使弯曲部W、Wa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而变形,且设置不易变形的平板部F, 从而能够稳定地固定或支承保持部15。图17是表示保持部15的弯曲形状的形成例的说明图。该例子中,相对于保持部 15中的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的中心位置0,偏于一方而被形成有弯曲部W的顶部(Wl W4)。同图(a)、(d)中,偏于静止部侧被形成有顶部Wl、W4,同图(b)、(c)中, 偏于音圈侧被形成有顶部W2、W3。并且,同图(a)、(b)中,前述的平板部F的X轴方向位置左右一致,同图(c)、(d)中,前述的平板部F的X轴方向位置左右仅不同ΔΧ。如此,通过将弯曲部W的顶部(Wl W4)的位置偏于一方,或者使平板部的左右位置互不相同,能够调整保持部15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的随动性能。例如,如图17(a)、(d)所示,通过使顶部Wl、W4的位置比中心位置0更靠静止部侧,能够较大地设置从音圈30至顶部W1、W4的长度(沿保持部15的形状的距离),并能够扩大保持部15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的弹性变形的容许范围。由此,能够解除因音圈30的大振幅而保持部15的变形超过屈服点并无法恢复形状之类的不良状况。如图17(c)、(d)所示,当使平板部F的左右位置具有ΔΧ之差时,相对X轴方向的音圈30的往复振动,能够在往振动和返振动中改变弹性推斥力。在将弯曲部W形成于一侧的保持部15中,弹性推斥力从一开始就在往振动和返振动中成为非对称。通过使平板部F 的左右位置相对于该非对称的弹性推斥力具有ΔΧ,从而能够进行解除非对称性的校正或进一步加强非对称性的校正。图18是表示保持部15的弯曲形状的其他形成例的说明图。同图(a)为俯视图,同图(b)为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同图(c)为其他例子的侧视图。保持部15的弯曲部W中,如同图(b)所示,可以使弯曲部W的宽度h2相对于平坦部F的宽度hi慢慢增大,如同图(c) 所示,也可以使弯曲部W的宽度h3相对于平坦部F的宽度hi慢慢减小。如此,通过调整弯曲部W的宽度,能够调整保持部15的顺从性程度。图19是表示保持部15的其他结构例的说明图(同图(a)为俯视图,同图(b)为侧视图)。该例子的保持部15可相对音圈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变形,并且相对振动板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具备刚性,同时由多个构成部件形成。图示的例子中,使2个构成部件15^1 粘合而形成。各构成部件15^1 将弯曲部W作为第1弯曲部,具备有被连续形成于第1弯曲部W的第2弯曲部Wa,第2弯曲部Wa的弯曲径被形成为小于第1弯曲部W的弯曲径,第1弯曲部W和第2弯曲部Wa的突出方向为相互反方向。并且,各构成部件
1 相对于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的中心位置0,偏于静止部侧被形成有弯曲部W的顶部,并至少在端部具备具有直线状的剖面形状的平板部F,平板部F相对于弯曲部Wa 而被连续地形成。而且,多个构成部件15^1 被对置配置,在构成部件15^1 之间被形成有由构成部件15^1 包围的空间。根据该空间,保持部15的扭曲刚性得到提高,能够抑制发生音圈 30的横摇现象(音圈30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的振动)。并且,由构成部件15^1 构成的保持部15具有大致线对称形状。如此,通过大致线对称地形成构成部件15ρ152,能够在音圈30往复振动时,确保往振动和返振动中的对称性。并且,若使构成部件152非对称, 则能够相对中立位置增大向一方侧的振动而减小向另一方侧的振动等调整音圈30往复振动时的平衡。如图19(b)所示,保持部15被形成为侧视矩形。图20、图21、图22是表示被单元化的保持部的形态的说明图。具备连结音圈30 或音圈支承部40与前述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结部60,连结部60在前述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的音圈侧的端部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形成沿前述的振动板 10的振动方向的间隔来连结两端部(参照图7)。而且,保持部15(第1保持部15A)被连结于连结部60的左右两端,保持部15(15A)的前述的平板部F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被连结于连结部60。在此,使用如前述那样大致线对称地连结构成部件15^1 的部件作为保持部15,保持部15的一端侧的平板部F被连结于连结部60的端部,保持部15的另一端侧的平板部F直接或通过粘结用树脂等其他部件被连结于静止部。通过粘结用树脂等其他部件连结保持部15与连结部60,由此能够抑制保持部15破裂以及不必要的振动被传递至保持部15而产生异音等。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具备向与该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端边40f,端边40f通过保持部15被支承于静止部。具体而言, 端边40f被连结于连结部60,而保持部15的一端侧的平板部F被连结于该连结部60的左右两端,保持部15的另一端侧的平板部F被支承于静止部。扬声器装置具备有安装单元16,所述安装单元16相对静止部在规定位置配置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保持部15的一方的端部(平板部F)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被连结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边40f,另一方的端部(平板部F)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被连结于安装单元16。详细而言,保持部15的一端侧的平板部F通过连结部60被连结于端边40f,另一端侧的平坦部F被连结于安装单元16的连结端部16f。通过使用这种安装单元16,能够简化通过保持部15将音圈30组装于静止部时的工序。将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与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相反一侧的端边40fl保持在静止部的保持部15 (第2保持部15B)具有一对弯曲部W、W,是沿着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 40的端边40Π所延伸的方向被配置的一体零件,该一体零件的第2保持部15B的两端部 (平板部F)被连结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边40f 1,一体零件的第2保持部15B中的一对弯曲部W、W之间的一部分(平板部F)被连结于安装单元16。第2保持部15B将一对弯曲部W、W作为第1弯曲部W,具备小于第1弯曲部W的外形的第2弯曲部Wa。第2弯曲部Wa相对于第1弯曲部W被连续地形成,第1弯曲部W和第2弯曲部Wa的突出方向为相互反方向。在作为一体零件的第2保持部15B被安装有加强部件G。加强部件G是相对于一体零件的第2保持部15B产生内部损失的部件。通过安装这种加强部件G,能够抑制保持部
2115振动而发生音波。尤其能够抑制因保持部15的共振而发生音波。并且,通过将该加强部件G设为层叠结构,能够附加使保持部15制振的功能。并且,通过在因保持部15的变形而容易破裂的部位安装加强部件G,从而能够抑制破裂。该加强部件G能够由无纺布或织物等纤维类部件、橡胶、聚氨酯树脂等树脂部件或者具有发泡结构的树脂部件等弹性部件构成。作为一体零件的第2保持部15B和安装单元16通过粘结用树脂被连结。第2保持部15B的左右两端的平板部F、F分别通过具有孔40g2的连结零件40gl、40gl被连结于端边40f 1的左右两端的连接部40g、40g,第2保持部15B的中央的平板部F被连结于安装单元16的连结端部16Π。另外,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侧处于相反侧的、音圈支承部40的端边40fl在音圈30侧被形成为凹状,音圈支承部40通过音圈30的振动而振动,音圈支承部40被形成为能够抑制与安装单元16接触的平面形状。具体而言,在安装单元16的连结端部16fl与音圈支承部40的端边40fl之间形成比较大的间隙,并且随着向第2保持部 15B的左右两端的平坦部F侧移动而变成朝向第2保持部15B突出的平面形状。另外,第2 保持部15B的左右两端的平坦部F被形成有被插入音圈支承部40的另一方侧边40Π的左右两端的连接部40g的孔部。图22示出了将第2保持部15B连结在连接部40g的状态。连接部40g的凸部嵌合或被插入于连结零件40gl的孔40g2和平板部F的孔F0,从而第2保持部15被连结于音圈支承部40。图23是表示粘合2个构成部件15ρ152而被形成的保持部15的具体形成例的说明图。同图(a)为表示构成部件15^1 的单件的斜视图,同图(b)为保持部15的侧视图, 同图(c)为其俯视图。并且,同图(d)为其改进例。保持部15的构成部件15从152)由平板部F相互接触,具备第1弯曲部W和第2弯曲部Wa,并在两端具备平板部F、F的同时,在与平板部F垂直的方向上具备有连接面F1、F2。多个构成部件152为金属部件,通过焊接被接合。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使平板部F对面并对其实施点焊来焊接构成部件15^15。 在此,分别通过两端部的平板部F、F在多处形成点焊(符号s为点焊部位)。通过粘合2 个构成部件15”152来形成保持部15,能够抑制保持部15扭曲或者在保持部15发生共振。 如同图(d)所示,也可以在构成保持部15的2个构成部件15^1 的面附近,为了产生内部损失而设置粘结用树脂或硅酮类树脂等弹性部件M。并且,通过在使具备大致相同形状的2个构成部件15^1 对置配置的状态下,将保持部15例如形成为大致对称形状,从而能够提高保持部15的性能(刚度(stiffness) 的上下振动对称性)。在此,刚度的上下振动对称性是指音圈向一方向振动时的刚度曲线与音圈向另一方向振动时的刚度曲线的对称性。图M是说明通过保持部15向音圈供给信号的例子的斜视图。在此,在多个构成部件15^1 上使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部件即保持部15,该保持部15成为配线的一部分。 通过安装单元16相对静止部100被安装有音圈30及音圈支承部40。一对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分别通过连结部60被连结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第1保持部15A的一端被连结于连结部60,另一端被支承于安装单元16。第2保持部15B的两端被连结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左右两端,而中央部被连结于安装单元16。图25是图M中的局部放大图。同图(a)为图M中的24A部的放大图,同图(b)为图M中的24B部的放大图。图M中的24C部由于与该24A部左右对称,因此省略放大图。同图(a)详细示出第1保持部15A的一方的连接面F2连接于音圈引出线32(导电层) 的连接端子部42的部位。同图(b)详细示出第1保持部15A的另一方的连接面Fl连接于端子部81的部位。第1保持部15A的一端侧的连接面Fl被连接于端子部81,而另一端侧的连接面F2 被连接于音圈引出线32的连接端子42。端子部81将一对第1保持部15A的一端侧与配线 82 (外部)进行电连接,从配线82被输入的音频信号通过端子部81及第1保持部15A被供给至音圈引出线32。端子部81为棒状的导电性部件,被形成有定位孔,通过使被设置于静止部100的定位突起111插入于该定位孔来被定位在静止部100中的特定部位。另外,对端子部81的一部分实施绝缘处理,与第1保持部15A的连接面Fl连接的区域中的导电性部件的表面外露着,可与第1保持部15A电连接。并且,可以由树脂部件等具备绝缘性的部件(绝缘部件)构成端子部81,并在该绝缘部件上设置导电性部件,从而与保持部15的连接面F1电连接。当由多个构成部件形成保持部15时,一方的构成部件可以由具有刚性的材料形成,而另一方的构成部件由产生内部损失的材料形成。作为产生内部损失的材料,可以举出橡胶、聚氨酯树脂等树脂材料或者具备发泡结构的树脂部件等。如此,能够通过由性质不同的多个构成部件形成保持部来改善保持部的振动性能。并且,在多个构成部件被接合的接合面中,由于各构成部件的共振频率不同,因此能够抑制在接合面发生共振,并能够抑制发生异音。这种保持部15例如可以举出被安装有前述的加强部件G的第2保持部15B。并且,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第2保持部15B与安装单元16之间,以夹着产生内部损失的另一方的构成部件的状态连结第2保持部15B与安装单元16。并且,针对保持部15,可以将在内部配置金属部件的橡胶等树脂部件用作多个构成部件,或者也可以将不同的金属部件用作多个构成部件,没有特别限定。当为前者时,由于用树脂部件覆盖金属部件,因此能够良好地产生内部损失。当为后者时,由于共振频率互不相同,因此能够抑制在多个金属部件被接合的接合面发生共振。并且,在构成前述的保持部15的2个构成部件15^1 被粘合的面附近,如图 23(c)所示那样,也可以为了产生内部损失而设置粘结用树脂或硅酮类树脂等弹性部件。具体而言,在保持部15的被形成于对置的第2弯曲部Wa之间的空间内设置粘结用树脂或硅酮类树脂等弹性部件。图沈示出了基于保持部的保持结构的变形例。在同图(a)所示的例子中,示出用所谓称为蝶形阻尼器的阻尼器将音圈30支承在静止部的保持结构,主要利用可弹性变形的树脂部件或金属部件被形成为平板形状。图示的保持结构具有包围音圈30的环状部 150,保持部15的内周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音圈支承部40、环状部151)被连结于音圈 30,保持部15的外周部通过环状部150被连结于静止部100。在同图(b)所示的例子中, 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外周被支承于环状部151,外周部被支承于静止部的保持部15 的内周部被支承于环状部151。环状部151例如由如下部件形成由合成纤维等构成的无纺布或织物或者在无纺布或织物浸渍苯酚类树脂等粘结用树脂的纤维类部件以及由可弹性变形的树脂部件、橡胶、金属部件构成的所谓阻尼用部件。并且,环状部151优选根据需要被形成为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具备刚性(也包括弯曲刚性)。并且,沿着保持部15被配置有配线82。图27示出了保持部的变形例。在该例子中,保持部15是将音圈30相对静止部 100保持在规定高度上的具有刚性部件的阻尼器。刚性部件能够由树脂材料构成。并且,阻尼器能够由纤维类部件和粘结用树脂构成,所述粘结用树脂被装填在纤维类部件的表面或内部并对纤维类部件赋予刚性。在图示的例子中,阻尼器具备有单个弯曲部,但也可以具备有多个弯曲部。并且,例如可以使用剖面形状为弯曲状的2个板状金属部件等利用多个金属部件,在刚性部件形成保持部15。图示的阻尼器均由多个构成部件15ρ152形成。一方的构成部件IS1至少具有第1 弯曲部Wal。另一方的构成部件1 具有第1弯曲部Wa2、第2弯曲部Wa3、第3弯曲部Wa4。 同图(a)所示的例子中,构成部件15^1 以大致相同高度被粘合。同图(b)所示的例子与同图(a)的例子相比,构成部件1 的内周部相对于构成部件1 的外周部,位于构成部件 1 的弯曲突出侧的相反侧。同图(c)所示的例子与同图(a)所示的例子相比,构成部件 152的内周部相对于构成部件152的外周部,位于构成部件152的弯曲突出侧。如图示的各例,通过改变构成部件1 的内周部的上下位置,能够调整阻尼器的性能(刚度的上下振动对称性)。在此,刚度的上下振动对称性是指音圈向一方向振动时的刚度曲线与音圈向另一方向振动时的刚度曲线的对称性。若以构成部件1 被连结于构成部件IS1的上侧而构成部件1 朝上侧突出为前提,使构成部件1 的内周部的位置朝上,则刚度的上下振动对称性就会变得良好。若使构成部件1 的内周部的位置朝下,则刚度的上下振动非对称性(音圈向一方振动时的刚度曲线与音圈向另一方振动时的刚度曲线的非对称性)就会变大。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一方的构成部件15i被配置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侧,而另一方的构成部件1 被配置于音圈 30侧,但也可以根据需要将一方的构成部件IS1配置在音圈30侧,将另一方的构成部件152 配置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侧。[实施例和搭载例]图28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IT的说明图(图观为俯视图,图四为X-X剖视图,图30为后视图,图31为不包括第1框架的斜视图)。对于与前述的说明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作为振动方向转换部50,采用图11 及图12所示的例子。图观所示的例子中,振动板10的从音响放射方向观察的形状被形成为矩形,在其中央部附近处形成外形为椭圆形且剖面形状为凹状的弯曲部10A,从而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及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弯曲刚性。并且,通过在振动板10形成凹状的弯曲部10A,弯曲部IOA中的密度变得大于其他振动板10的一部分中的密度,并且还能够使刚性比较大。并且,当一对振动方向转换部50被对置配置时,在被形成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 与振动板10之间的一对关节部分52B之间被形成有弯曲部10A。由于振动板10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具有刚性(包括弯曲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发生振动板10的挠曲等,并能够抑制在音波之间产生相位差以及抑制由分割振动的发生引起的音响特性的下降等。并且,在被形成于振动板10与振动方向转换部振动方向转换部50之间的一对关节部分52B之间,通过在振动板10形成弯曲部10A,能够抑制发生挠
曲ο
并且,振动板10可以被形成为具备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的短轴和沿相对音圈30 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轴的大致矩形,并沿着长轴或短轴的方向形成省略图示的加强部。加强部可以为例如剖面形状为V字状或其他形状的槽部,相对振动板10的表面或里面被形成为直线状、环状、方格状,并在该槽部内例如涂覆(赋予)阻尼剂(减振剂、制动材料)等填充材料。由此,通过用填充材料填满槽部,能够提高振动板10的刚性(包括弯曲刚性),并能够减小扬声器声压频率特性的峰谷。并且,作为加强部的其他例子,可以贴附例如由无纺布等构成的省略图示的纤维类部件来代替形成槽部。由此,能够通过将加强部设为纤维类部件来提高振动板10的刚性(弯曲刚性),并在振动板10振动时,能够抑制因从振动方向转换部传播的振动或空气阻力在振动板10产生挠曲等变形。另外,通过被设置加强部,能够提高振动板10的内部损失。并且,振动板10由第1层和第2层形成,并成为由一对第2层夹住第1层的层叠结构,所述第1层由包括丙烯类树脂等的发泡树脂构成,所述第2层由玻璃纤维等纤维类部件构成。另外,作为振动板10的形成材料,能够采用例如树脂类材料、金属类材料、纸类材料、纤维类材料、陶瓷类材料及复合材料等。将振动板10振动自如地支承在成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的边缘11被配置于振动板10与框架12之间,其内周部支承振动板10的外周部的同时,外周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接合于框架12,由此将振动板10保持在规定位置。作为其他部件,可以举出具备作为衬垫的功能的弹性部件(包括树脂部件)或粘结用树脂等。详细而言,边缘11沿着振动方向(Z轴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振动板10的同时,在与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上进行制动。边缘11的从音响放射方向观察的形状被形成为环形状(环状),其剖面形状被形成为规定形状,例如在音响放射方向上被形成为凹形、凸形、波型形状等。作为边缘11的形成材料,能够采用例如皮、布、橡胶、树脂以及对这些施加填料加工的材料、将橡胶或树脂等成型为规定形状的部件等公知的材料。并且,可以在边缘11的局部或全周形成朝向表面 (音响放射侧的面)或里面(与音响放射侧相反一侧的面)突出的突起部、凹形来提高边缘 11在规定方向上的刚性。静止部100被分割为第1框架12B (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框架12C (第2构成部件100B),振动板10通过边缘11被支承于第1框架12B的中央开口部。磁电路20成为可分离成夹着音圈30而被配置于上侧的一部分和被配置于下侧的另一部分的结构,上侧的一部分被支承于第1框架12B,下侧的另一部分被支承于第2框架12C。在图示的例子中,被支承为如下上侧的磁轭部22B相对于第1框架12B大致平行,并且下侧的磁轭部22A 相对于第2框架12C大致平行。静止部100具备包围振动板10的外周框部101和桥接外周框部101的内侧的桥接部102,桥接部102对前述的连杆机构50L(振动方向转换部50)提供反作用力的同时,在连杆机构50L的振动方向上具备刚性。若音圈30像前述那样振动,则其振动通过连杆机构50L被传递至振动板10,但此时使连杆部分51的角度转换的连杆机构50L接受来自振动板10的反作用力。当连杆机构 50L接受这种反作用力时,若支承连杆机构50L的静止部100挠曲,则连杆机构50L自身产生振动,连杆机构50L向连杆部分51传递不必要的振动。若被传递至连杆部分51的不必要的振动被传递至振动板10,则音圈30的振动无法有效地传递至振动板10。因此,通过对支承连杆机构50L的静止部100的一部分即桥接部102赋予抑制产生挠曲的功能,能够抑制不必要的振动被传递至连杆部分及振动板10。由此,音圈30的振动可以有效地被传递至振动板10。为了让桥接部102支承连杆机构50L并对从振动板10通过连杆机构50L接受的力具有刚性,优选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桥接部102的顺从性实际上小于或等于外周框部101的顺从性。更具体而言,优选桥接部102中的厚度实际上大于或等于支承振动板 10或磁电路20的静止部100的一部分中的厚度。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被设置于第2框架12C的桥接部102被形成有朝向其延伸的方向及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突出的第1突出部102A。该第1突出部102A为沿桥接部102 的长边方向被形成的肋结构,由此提高桥接部102的弯曲刚性。并且,在与振动板10对置的桥接部102的面内被形成有在与第1突出部102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2突出部102B。 该第2突出部102B成为桥接部102的两端部中的加强肋,在其两端处将桥接部102刚性支承在外周框部101。另外,在桥接部102中,在相对第1突出部102A及第2突出部102B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3突出部102C被形成于与振动板10对置的静止部100的面内,通过多个第2突出部102B及第3突出部102C被形成平面形状为多边形的加强部103。并且,第1框架12B将静止部100中的外周框部101作为第1外周框部101A,在该第1外周框部IOlA的内侧具备支承振动板10的第2外周部101B。第2外周框部IOlB的内侧的开口被边缘11和振动板10堵住。在振动板10被边缘11支承的第2外周框部101B, 被形成有朝向音响放射方向突起的突起部101B1。通过该突起部101B1获得用于支承振动板10的周围的刚性。成为静止部100的第1框架12B和第2框架12C具有具备长轴和短轴的平面形状, 桥接部102沿着短轴方向被形成。并且,还能够沿着长轴方向或者沿着长轴方向及短轴方向形成桥接部102,并能够获得静止部100的刚性。在第1框架12B的四角被形成有凸部100m,而在第2框架12C的四角被形成有凹部100η,凸部IOOm和凹部IOOn相嵌合而第1框架12B和第2框架12C相结合。凸部IOOm 被形成于第1框架12B和第2框架12C的一方即可,凹部IOOn被形成于第1框架12B和第 2框架12C的另一方即可。凹部IOOn也可以作为孔部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作为连杆机构50L, 第2连杆部分51B的一端被支承于第1连杆部分51A,另一端被支承于桥接部102。支承第 2连杆部分51B的桥接部102被形成为平板状,第2连杆部分51B的另一端与桥接部102被连结的连结部104形成一平面。第2连杆部分51B的另一端与桥接部102嵌合,由此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桥接部 102连结。在桥接部102的连结部104被形成有突起部104A,在通过关节部分52被一体形成于第2连杆部分51B的端部的连结部分53C被形成有被插入突起部104A的孔部104B。桥接部102中的连结部104的突起部104A成为决定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对静止部100的位置的定位部。突起部104A被插入于连结部分53C所具有的孔部104B,由此相对于静止部100定位振动方向转换部50,所述连结部分53C通过关节部分52被一体形成于第 2连杆部分5IB的端部。
在成为静止部100的第1框架12B和第2框架12C相结合的状态下,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第2连结部分5 被连结于被支承在第1框架12B的振动板10的背面,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被连结于第2框架12C中的被形成于桥接部102的中央部分的连结部104。第2连结部分5 为通过关节部分52B与第1连杆部分51A的端部被一体化的部分,通过该第2连结部分5 与振动板10相连结,从而第1连杆部分51A的端部与振动板 10被连结。另外,在与第2连结部分5 对置的振动板10的音响放射侧的面被形成有凹部,且振动板10具备刚性。不动的连结部分53C为通过关节部分52D与第2连杆部分51B 的端部被一体化的部分,在该连结部分53C形成有孔部104B,连结部104的突起部104A被插入于该孔部104B,从而连结部104与第2连杆部分51B的端部被连结。音圈30被支承的音圈支承部40被安装为在其振动方向的一端被安装连结部60 且连结部60沿着音圈支承部40的宽度延伸。在连结部60上被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第1连结部分53A被装卸自如地连接的连接台阶部60s的同时,被形成有沿着音圈支承部 40的振动方向贯穿的贯穿孔60p。贯穿孔60p是为了相对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降低作用于连结部60的空气阻力而被形成的通气孔。该连结部60隔开间隔而连结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第1连结部分53A和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由此使磁电路20的高度控制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高度内。该音圈支承部40及连结部60通过保持部15被保持于第1框架12B及第2框架 12C。保持部15具备有由容许沿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的一方向的变形并限制向其他方向变形的弯曲板状部件构成的第1保持部15A和第2保持部15B。第1保持部15A和第 2保持部15B通过安装单元16将音圈支承部40保持在第1框架12B及第2框架12C。第 1保持部15A将连结部60保持在安装单元16的一侧部,分别被设置于左右的第1保持部 15A的内侧的端部被连接于连结部60的两外侧的端部,各第1保持部15A的外侧的端部分别被连接于安装单元16。并且,第1保持部15A由导电性金属形成,通过音圈引出线32(导电层43)与从音圈30的端部被引出的引出线31被电连接,并使音频信号通过第1保持部 15A被供给至音圈30。并且,第1保持部15A与被支承于框架12的直线状端子部81、81电连接,并通过分别与这些端子部81、81电连接的配线82、配线82与外部被电连接。第2保持部15B的其中央部被连接于安装单元16的另一侧部,其两端被连接于音圈支承部40的左右端。在此,将第2保持部15B配置于音圈支承部40的宽度内,避免音圈支承部40的保持机构在音圈支承部40的宽度方向上增大。并且,由于第2保持部15B 由连续部件形成,所以在中央部分也具有连续的形状,但可以由多个部件形成,没有特别限定。另外,第2保持部15B的一部分从静止部100朝外侧突出而被配置,但不限定于此,可以变更为被容纳在静止部100的内部。为了向与多个驱动部14对应的音圈30、30输入音频信号,从多个音圈30、30中的一方的音圈30朝向另一方的音圈30延伸,一对相对于多个音圈30、30的共同的端子部81、 81被设置于静止部100。并且,端子部81、81,端子部81、81被配置于被形成在构成作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的第1框架12B与第2框架12C之间的省略图示的开口部的内部。因此,与在各音圈30的一端与另一端分别设置端子部时相比,更能节省配置端子部的空间, 并可实现扬声器装置的小型化或薄型化。并且,能够将端子部81、81稳定地固定在静止部
27100,并能够回避音圈30、30的连接不良。并且,端子部81、81被形成为具有从一方的音圈 30沿向另一方的音圈30的长轴和与该长轴交叉的短轴的形状。这样,通过设为细长形状, 能够提高设置空间的效率。端子部81、81上被形成有与被电连接于外部的配线82、82 (第2配线)的连接部 81a,端子部81、81与连接部81a被电连接。配线82 (第2配线)被固定于静止部100的侧面的同时,被连接于端子部81、81。静止部100的外周框部101具备被安装配线82的侧面, 在静止部100的侧面被形成有引导配线82的引导部106、106。另一方面,在支承音圈30的音圈支承部40(基体)上被形成有被连接于从音圈30 的端部被引出的引出线31的音圈引出线32(导电层43)。导电层43被图案形成于音圈支承部40(基体)上,以便包围音圈30的导电部件,该导电层43对音圈30的导电部件与保持部15进行电连接。在保持部15被形成有电连接音圈30与端子部81的配线,端子部81、81的端部与配线被电连接,保持部15的配线与音圈引出线被连接,配线82连接于端子部81、81,从而音频信号从外部被输入至音圈30。保持部15上被形成有与端子部81、81连接的连接部Fl。该连接部Fl被形成为平板状,以便在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抵接于端子部81、 81。并且,保持部15中还被形成有与音圈引出线32连接的连接部F2,且被形成为平板状, 以便在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抵接于音圈引出线32的端部。安装单元16具有一体支承部16c,所述一体支承部16c —体地支承被连接有第1 保持部15A的端部的第1连接部16a和被连接有第2保持部15B的第2连接部16b,所述第1连接部16a被设置在连结部60的左右两侧,所述第2连接部16b被设置在音圈支承部 40的后方。并且,在安装单元16的四角具备有与静止部100的第1框架12B所具备的凸部 IOOm对置的连接孔部16d。通过将该凸部IOOm插入到连接孔部16d及第2框架12C所具有的凹部IOOn内,音圈支承部40、连结部60、保持部15及安装单元16可以被单元化,并可以被固定在第1框架12B及第2框架12C之间。并且,在组装这种扬声器装置IT时,将图11及图12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第1连结部分53A(R)、53A(L)分别安装于连结部60的连接台阶部60s,从而使振动方向转换部50和已被单元化的音圈支承部40、连结部60、保持部15(第1保持部15A、第2保持部15B)及安装单元16 —体化,并在这些部位(音圈支承部40等)的上下分别配置磁电路 20的上侧的磁轭部22B和下侧的磁轭部22A的同时,由静止部100的第1框架12B和第2 框架12C夹入。由此,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嵌合在被形成于第2框架 12C的底部12A的支承台12D而不可移动地被支承,安装单元16等其他零件也相对第1框架12B及第2框架12C被定位在预定位置。并且,通过将静止部100的第1框架12B所具备的凸部IOOm插入在被设置于安装单元16的四角的连接孔部16d,可以相对静止部100被固定在预定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首先相对第1框架12B的内面编入磁电路20的上侧的磁轭部 22B,之后依次编入安装单元16、振动方向转换部50等并分别进行定位,之后重叠第2框架 12C并夹入各零件的同时,编入磁电路20的下侧的磁轭部22A。而且,最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第2连结部分5 和振动板10通过作为接合部件的粘结剂被接合的同时,振动板10 的外周部通过边缘11被安装于第1框架12B的第2外框部101B。并且,在边缘11的外周部附近处,槽部以周状被形成于第2外框部IOlB的底部,将边缘11和第1框架12B作为容纳接合部件即粘结剂的溢出的接合部件容纳部而被形成。并且,形成使边缘11的外周部朝向框架12B突出的突出部,并使该突出部进入槽部,从而能够提高边缘11与第1框架12B 的接合力。并且,作为组装工序,可以如下进行。首先,在连接端子81、81连接配线82,在磁轭部22接合磁石21。接着,在第1框架12B的外周框部IOlA安装被连接有配线82的连接端子81、81。接着,向第1框架12B安装已被安装有前述音圈30的一对安装单元16。此时, 利用焊接等对连接端子81、81与被安装于安装单元16的保持部15A进行电连接。接着,将振动方向转换部50安装于连结部104来连接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音圈30。接着,在第1 框架12B上配置第2框架12C,并在该第2框架12C的外周框部IOlA安装已接合磁石21的磁极部件(磁轭部)22。接着,在第1框架12B的第2外周框部IOlB装上振动板10和边缘11。接着,在第1框架12B的第1外周框部IOlA安装已接合磁石21的磁极部件(磁轭部)22。最后,在被设置于第1框架12B的第1外周框部IOlA的引导部106安装配线82。成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如前述那样具备第1框架(第1构成部件)12B和第2 框架(第2构成部件)12C,第1框架12B被配置于扬声器装置IT的音响放射侧,第2框架 12C被配置于音响放射侧的相反(背面)侧。扬声器装置1的驱动部14被支承为通过第1 框架12B和第2框架12C夹入。第1框架12B所具备的被形成为环状的外周框部101支承磁电路20的磁极部件 (磁轭部)22的一侧Q2B)。另一方面,第2框架12C具备外周框部101和桥接部102,支承磁电路20的磁极部件(磁轭部)22的一侧(22A)。第1框架12B和第2框架12C具备容纳磁轭部22的一部分的凹状承受部105。该承受部105中被嵌入有突出部22p,并为了形成适当的磁隙而对磁轭部22进行定位。并且, 在第2框架12C中的外周框部101与桥接部102之间被形成有开口部101S。在该外周框部101沿着开口部IOlS的外周边被形成有省略图示的第4突起部。第4突起部提高外周框部101的扭曲刚性。另外,在第1框架12B被形成有用于抑制音圈30的过量振动的过量振动抑制部 108。过量振动抑制部108在音圈30的可动区域内突出,通过音圈支承部40与之接触,从而音圈30的过量振动得到抑制。更具体而言,在音圈支承部40的基体上被形成有切口部 41f,在该切口部41f内被配置有过量振动抑制部108的突出部(参考图22)。磁电路20在磁极部件22接合磁石的状态下被装在第1框架12B和第2框架12C 上。磁极部件22具备有多个突出部22p,该突出部22p被支承于承受部105。作为板状磁性体的磁轭部22的宽度从振动方向转换部50遍及静止部100而变小,由此抑制保持部15 与磁轭部22接触。通过磁轭部22A、22B被安装于第1框架12B、第2框架12C且第1框架12B与第2 框架12C被结合,从而磁电路20在磁轭部22A、22B之间或磁石21之间具备作为磁隙20G 的间隙。根据该实施例,磁电路20的高度几乎成为装置整体的总高,并成为音圈支承部40在其磁电路20的中心附近处振动的结构,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通过连结部60以不同的高度被连接。由此,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各连杆部分能够在装置的高度内确保充分的长度,并且可以将磁电路20的高度的一部分控制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高度内。另外,通过在第1框架12B与被配置于第1框架12B附近的上侧的磁轭部 22B之间被形成有间隙,由此抑制振动板10的振动通过上侧的磁轭部22B传播至磁电路20 而引起磁电路20与音圈30的接触。如以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可以实现薄型化,且还可以实现大音量化。并且,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放射大音量再生音的薄型扬声器装置能够通过使振动板向与音圈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振动来获得。此时,如果想用机械的连杆机构向不同的方向转换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则连杆机构的关节部分有时需要耐得住扬声器装置所需的高速反复振动的耐久性,同时高速反复振动时也需要不会产生异音的柔软性。 根据上述的扬声器装置的结构,连杆机构的关节部分能够具备耐久性或柔软性。并且,在转换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送给振动板时,有时在转换方向之后也需要有效且正确地再现音圈的振动,且需防止在连杆机构产生机械性变形或者需连杆机构本身为轻质。另外,有时需要将这种连杆机构编入扬声器装置时的操作容易性或者制造连杆机构本身时的制造容易性。根据上述扬声器装置的结构,能够实现轻质化及制造容易性。这种扬声器装置能够有效地用作各种电子设备或车载用途。图32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说明图。像同图(a)所示的手机或便携终端设备这样的电子设备2或同图(b)所示的平板显示器这样的电子设备3中,即使在电子设备3所具备的作为被安装部件的筐体内容纳扬声器装置1或者在电子设备的作为被安装部件的筐体侧面安装扬声器装置1,也能够减小扬声器装置1的设置所需的厚度空间,因此能够实现电子设备整体的薄型化。另外,在已被薄型化的电子设备中也能够得到充分的音频输出。图33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的汽车的说明图。同图所示的汽车4可通过扬声器装置1的薄型化来扩大车内空间。尤其在作为被安装部件的门板或顶棚安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也能够较小地设置门板或顶棚的突出部分,并能够扩大驾驶员的操作空间或扩大室内空间。并且,因能获得充分的音频输出, 所以在噪音较多的高速行驶时等,也能够在车内舒适地享受音乐或收音机广播。并且,作为具备扬声器装置1的建筑物,在以人的居住为用途的住宅(建筑物)或可容纳多数人员举行会议、演讲会、聚会等活动的宾馆、旅馆或研修设施等(建筑物)中,在作为被安装部件的壁或顶棚设置扬声器装置1时,能够减小设置扬声器装置1所需的厚度空间,因此能够消除室内不需要的空间,并能够有效活用空间。并且,近几年,随着投影机或大画面电视等的普及,越来越多见设置具备音响或影像设备的居室的例子,另一方面,还能发现不设置具备音响或影像设备的居室而将起居室等作为家庭影院使用的实例。在这种实例中,通过使用扬声器装置1可以使起居室等简易地家庭影院化,并可进一步有效地活用起居室内的空间。另外,扬声器装置1的配置地点例如可以举出居室内的顶棚或壁等(被安装部件)。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只要有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的设计的变更等,也包含于本发明中。并且,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只要在其目的及结构等上不存在特别的矛盾或问题,就可以通用相互的技术。另外,有关本申请,2008年1月观国际申请的PCT/JP2008/051197、2008年10月14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8/068580.2008 年 10 月 27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8/069480、 2008年10月23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8/06^69、2009年2月27日国际申请的PCT/ JP2009/053752.2009 年 2 月洸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3592、2009 年 1 月 20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0764、2009 年 0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533、2009 年 3 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496、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497、 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498、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 JP2009/055534.2009 年 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523、2009 年 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524、2009 年 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525、2009 年 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526、2009 年 3 月 19 日国际申请的 PCT/JP2009/055527、 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8中记载的全部内容被编入本申请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振动板、振动自如地支承该振动板的静止部及被设置于该静止部且通过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至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 所述驱动部具备音圈,被输入音频信号而向与所述振动板不同的方向振动; 磁电路,具有被配置所述音圈的磁隙;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相对所述音圈及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而被斜设,将所述音圈的振动传送给所述振动板;及保持部,将所述音圈保持在所述静止部, 所述保持部向一轴方向限制所述音圈的振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具备平面形状为弯曲状的板状弯曲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中,朝向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的凹凸剖面形状沿着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为一定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具备沿着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直线地延伸的侧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的相对于朝向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的弯曲的弯曲刚性小于相对于朝向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的弯曲的弯曲刚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所述保持部中的沿着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的中心位置,在所述静止部侧被形成有所述弯曲部的顶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将所述弯曲部作为第1弯曲部,具备有被连续形成于该第1弯曲部的第2 弯曲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弯曲部的弯曲径小于所述第1弯曲部的弯曲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弯曲部和所述第2弯曲部的突出方向为相互反方向。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由多个构成部件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构成部件被对置配置,在所述构成部件之间被形成有被该构成部件包围的空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构成部件分别被形成有所述第1弯曲部或者所述第1弯曲部及所述第2弯曲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具有大致线对称的形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至少在端部具备平板部,所述平板部具有直线状的剖面形状, 所述平板部相对于所述弯曲部被连续地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结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中的所述音圈侧的端部与所述音圈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形成沿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的间隔而连结两端部, 所述平板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被连结在所述连结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他部件为粘结用树脂。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在该音圈的振动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具备在与所述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端边,所述端边通过所述保持部被支承于所述静止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音圈相对所述静止部配置在规定位置的安装单元,所述保持部的一方的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被连结于所述音圈的端边,另一方的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被连结于所述安装单元。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音圈的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相反一侧的端边保持在所述静止部的所述保持部具有一对所述弯曲部,是沿着所述音圈的端边所延伸的方向被配置的一体零件,所述一体零件的两端部被连结于所述安装单元,所述一体零件中的所述一对弯曲部之间的一部分被连结于所述音圈的端边。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一对所述弯曲部作为第1弯曲部,所述一体零件具备小于所述第1弯曲部的外形的第2弯曲部, 所述第2弯曲部被形成于被连结在所述音圈的端边的所述一对弯曲部之间的一部分与该弯曲部之间或者所述保持部的一方的端部与该弯曲部之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弯曲部相对于所述第1弯曲部被连续地形成, 所述第1弯曲部和所述第2弯曲部的突出方向为相互反方向。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体零件被安装有加强部件。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相对所述一体零件产生内部损失。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体零件和所述安装单元通过粘结用树脂被连结。
2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保持部的多个构成部件为金属部件,利用焊接被接合。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可相对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变形,并且相对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具备刚性。
2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构成部件相互接触。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构成部件中一方的构成部件由具有刚性的材料形成, 另一方的构成部件由产生内部损失的材料形成。
2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被形成为侧视矩形。
3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包围所述音圈的环状部,所述保持部的内周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被连结于所述音圈, 所述保持部的外周部通过所述环状部被连结于所述静止部。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是将所述音圈相对所述静止部保持在规定高度上的由刚性部件构成的阻尼器。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部件由树脂材料构成。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由纤维类部件和粘结用树脂构成,所述粘结用树脂被装填在该纤维类部件的表面或内部而对所述纤维类部件赋予刚性。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器具备多个弯曲部。
35.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持部被形成有将从外部被输入的音频信号输入到所述音圈的配线的一部分。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部件由金属材料形成,所述刚性部件成为所述配线的一部分。
3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被连结于所述音圈,同时另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被连结于所述振动板,并且具备分别相对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及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而被斜设的刚性的连杆部分。
3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使被形成于所述音圈支承部与所述振动板之间的连杆部分的角度转换。
3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中的所述音圈侧的端部与所述音圈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具备使两端部的位置沿着所述振动方向不同而进行连结的连结部。
4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与包括所述振动板及所述音圈的被安装部件连结,并且具备靠近该被安装部件的关节部分,在靠近所述关节部分的所述被安装部件的面侧被形成有避免与所述关节部分接触的接触回避部。
4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与包括所述振动板及所述音圈的被安装部件连结,并且具备靠近该被安装部件的关节部分,在与所述关节部分对置的所述被安装部件的面侧被形成有粘结部件的容纳部,所述粘结部件接合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与所述被安装部件。
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在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板之间角度变更自如地被斜设的刚性的连杆部分和被形成于该连杆部分的两端的关节部分,所述关节部分由在横跨该关节部分的两侧的部分连续的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形成。
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音圈为平板状。
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具备平板状且被缠绕成环状的导电部件和支承所述导电部件的刚性基体, 在所述基体中的所述导电部件的外侧的表面被图案形成有导电层。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被配备有一对,以便包围所述导电部件,并作为用于将音频信号输入到所述导电部件的中继线发挥功能。
4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
47.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
48.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
49.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振动板、振动自如地支承该振动板的静止部及被设置于该静止部且通过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至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 所述驱动部具备平板状音圈,被输入音频信号而向与所述振动板不同的方向振动; 磁电路,具有被配置所述音圈的磁隙;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将所述音圈的振动传送给所述振动板;及保持部,将所述音圈保持在所述静止部, 所述保持部向一轴方向限制所述音圈的振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装置,其在转换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有效地传送给振动板时,通过适当地限制音圈的振动来抑制由接触引起的异音的发生或音圈的破损。该扬声器装置具备振动板(10)、振动自如地支承振动板的静止部(100)及被设置于静止部且通过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至振动板的驱动部(14),驱动部具备音圈(30),被输入音频信号而向与振动板不同的方向振动;磁电路(20),具有被配置音圈的磁隙;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对音圈及振动板的振动方向而被斜设,将音圈的振动传送给振动板;及保持部(15),将音圈支承在所述静止部,保持部向一轴方向限制音圈的振动。
文档编号H04R9/04GK102474689SQ20098016034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9日
发明者堀米实, 引地俊博, 高桥俊一 申请人:日本东北先锋公司, 日本先锋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