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型便携式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03705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型便携式终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终端,尤其涉及一对机壳从重叠的位置以相互面对的状态 旋转的旋转型便携式终端。
背景技术
通常,便携式终端是指具有使用户与用户或者用户与服务商之间形成无线通信的 功能的电子设备。利用便携式终端的移动通信服务在初期局限于语音通话、短信息传送服 务,但最近逐渐扩大到如在线游戏、视频点播(Video on Demand)等多媒体服务、视频文件 /音频文件传输等数据服务。另外,便携式终端根据其外形分类为直板型终端、翻盖型终端、折叠翻盖型终端。 直板型终端是指将键盘、话筒等输入装置与显示装置、听筒等输出装置设置于一个机壳的 终端;翻盖型终端是指在一个机壳上设置输入/输出装置的同时,设置有用于防止输入装 置的误操作的翻盖,由此通过翻盖的旋转进行开闭的终端。翻盖折叠型便携式终端是指一 对机壳可旋转地结合,由此以相互面对的状态相互远离或接近的终端,其输入装置和输出 装置适当地分布于各机壳,因此使用方便,且由于以折叠的状态携带,因此具有携带方便的 优点。此外,还包括一对机壳以相互面对的状态进行线性运动而开闭的滑动型终端; 一对机壳以相互面对的状态进行旋转运动而开闭的旋转型终端;在开放的状态下,能够使 翻盖机壳前后面翻转的翻转型终端;翻盖折叠型终端的开闭动作和旋转式终端的开闭动作 复合的终端等。由本案的申请人申请的韩国专利申请第2002-43417号(2002. 07. 23,美国专利申 请第287,148号,2002. 11. 04)公开了一对机壳以面对面的状态可旋转地结合的旋转型终 端及其铰链装置。所公开的旋转型终端的铰链装置由第一铰链底座及贯穿所述第一铰链底 座的铰链孔而可旋转地结合铰链轴的第二铰链底座构成。在所述铰链轴的外围面结合有E 形环等安装部件。这种旋转型终端的铰链装置由固定于某一机壳,且延伸设置铰链轴的铰链底座以 及固定于另一机壳,且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铰链轴的另一铰链底座构成,而且所述铰链底 座由E形环、扣环等安装部件维持相互结合的状态。通常,使用这种旋转型终端的用户在携带时,使机壳相互重叠;在使用时,使机壳 之间形成90度或180度中的其中一个角度。这时,为了将终端的机壳相对另一机壳旋转, 需要用户将机壳旋转至所需的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开闭机壳的 旋转型便携式终端。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开闭机壳的同时实现小型化的便携式终端。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稳定的开闭动作的便携式终端。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终端,该便携式终端具备第一机壳及 第二机壳,还包含固定部件,其具有贯穿两面的贯通孔,固定于所述第一机壳的一面;旋 转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第二机壳的一面,并与所述固定部件的一面相互面对布置;驱动部 件,其在所述固定部件的另一面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贯通孔,并固定于所述旋转部件;以及 弹性部件,其一端支撑于所述固定部件,另一端支撑于所述驱动部件,以提供旋转所述驱动 部件的驱动力,所述第二机壳根据所述弹性部件的驱动力而与所述旋转部件及驱动部件一 起以垂直于所述第一机壳的一面的铰链轴为中心旋转,由此重叠于所述第一机壳或移动至 所述第一机壳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机壳并排布置。所述弹性部件为包含线圈和由第一自由端及第二自由端构成的一对自由端的扭 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提供使所述第一自由端及第二自由端的端部相互远离的弹性力。而且,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件的支撑突起;安装于所述支 撑突起的端部的紧固部件;以及固定于所述驱动部件的支撑部件,在所述第一自由端支撑 于所述支撑突起的状态下,所述紧固部件安装于所述支撑突起的端部,所述支撑部件以紧 固所述第二自由端的状态固定于所述驱动部件。所述弹性部件设置一对,且一对弹性部件以所述铰链轴为中心形成对称。而且,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含在所述固定部件的一面结合于所述贯通孔,由此设 置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引导部件;突出于所述引导部件的外表面的引导止动部;设置于所述 旋转部件的一面,用于收容一部分所述引导部件的收容槽;设置于所述收容槽外侧的一对 台阶面,当所述旋转部件旋转时,所述台阶面中的其中一个台阶面受到所述引导止动部的 限制而停止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当所述台阶面受到所述引导止动部的限制时,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范围被限制在 180度以内。而且,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含形成于所述固定部件的一面的固定突起;以及形 成于所述引导止动部的固定槽,当所述引导止动部结合于所述贯通孔时,所述固定突起与 所述固定槽相互配合,所述引导止动部不可旋转地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件。在所述驱动部件旋转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第二自由端相互靠近,所述弹性部件 积蓄弹性力;当经过所述第一自由端与第二自由端最为靠近的位置时,所述弹性部件的弹 性力作为旋转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力。而且,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含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直线往复移动的往复部件;一 端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驱动部件,另一端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往复部件的一端的链接部 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往复部件的另一端的支撑螺丝,所述弹性部件在缠绕于所述往复部件 的外表面的状态下,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支撑于所述往复部件的另一端,所述弹性部件的 另一端支撑于所述固定部件,以提供使所述往复部件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弹性力。在与所述铰链轴隔离的位置设置有从所述旋转部件沿所述铰链轴方向延伸的链 接销,所述链接销贯穿所述驱动部件而可旋转地紧固于所述链接部件的一端。而且,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含设置于所述旋转部件,且外围面上形成至少一个平
5面的圆筒形的第一支撑轴;形成于所述驱动部件,且位于所述贯通孔内的第二支撑轴;以 及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撑轴,且与所述第一支承轴配合的支撑孔。在与所述铰链轴隔离的位置设置有从所述第一支撑轴的端部沿所述铰链轴方向 延伸的链接销,所述链接销贯穿所述驱动部件而可旋转地紧固于所述链接部件的一端。而且,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含形成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引导部;贯穿所述引导部 一端的壁的引导孔;以及设置于所述往复部件的一端的连接部,所述链接部件的另一端可 旋转地紧固于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弓丨导部内进行直线往复运动。所述往复部件的一端通过所述引导孔延伸而位于所述引导部的外侧,所述弹性部 件以缠绕的形式在所述引导部的外侧结合于所述往复部件的外围面。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支撑于所述引导部一端的外侧壁。如上所述的旋转型便携式终端将分别布置于固定部件的两面的驱动部件与旋转 部件结合而构成铰链装置,由此可以使相对固定部件的旋转部件的转动维持稳定。而且,利 用弹性部件的弹性力提供使旋转部件位于规定角度的驱动力,由此使终端的开闭动作更加 流畅。另外,未使用另外的铰链轴和E形环等安装部件,在使驱动部件与旋转部件面对 面的状态下,可以利用螺丝进行固定。由此,驱动部件和旋转部件可以制作成平板结构,有 利于减小铰链装置的厚度。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组装后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的铰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图3所示的铰链装置组装后的立体图;图5为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便携式终端开闭动作的立体图;图6为用于说明对应图2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开闭动作的所述铰链装置的动作的 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的铰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8为在另一方向观察图7所示的铰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9为图7所示的铰链装置的组装后的立体图;图10为在另一方向观察图9所示的铰链装置的组装后的立体图;图11为用于说明图7所示的铰链装置的动作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时, 对于公知功能或组成省略详细的说明,以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100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图1 所示的便携式终端100的组装后的立体图。由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 例的便携式终端100包含第一机壳101 ;第二机壳102 ;将所述第二机壳102以与所述第 一机壳101面对面的状态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第一机壳101的铰链装置200。所述第二机壳102围绕沿着相对所述第一机壳101的上表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铰链轴A旋转,以开放 所述第一机壳101,且可并排布置于所述第一机壳101的一侧。此时,当所述第一机壳101 设置QWERTY型的键盘111时,用户可以利用所述键盘111方便地编写较长的信件或网页中 的帖子等。而且,与所述第一机壳101的开闭与否无关地,用户可以将设置于所述第二机壳 102上的显示装置121横向布置,由此方便地使用视频及广播视听等多媒体功能。如前所述,所述第一机壳101具备QWERTY型的键盘111,在所述第二机壳102设置 有显示装置121。同时,所述第二机壳102的所述显示装置1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扬声器 123,由此在使用多媒体功能时可提供立体声音响。而且,若在所述显示装置121的一侧设 置话筒125时,用户即使不开放第一机壳101也可以利用所述终端100进行语音通话。并 且,所述显示装置121可以采用触控屏,由此即使不开放所述第一机壳101也可以直接输入 对方电话号码而进行语音通话或者编写短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使一对机壳在面对面的状态下可旋转地结合,且使一对机 壳之间的旋转动作更加流畅、稳定的同时实现终端的小型化,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此 为前提自由变更所述显示装置121、键盘111、扬声器123以及话筒125的设置位置。以下,参照图3及图4对所述铰链装置200进行说明。所述铰链装置200包括固定部件201、旋转部件202、驱动部件203以及弹性部件 204。其中,所述旋转部件202与驱动部件203隔着所述固定部件201以相互固定的状态结 合,并在所述固定部件201上旋转。所述弹性部件204根据所述旋转部件202和所述驱动 部件203所旋转的位置提供作用于旋转方向或旋转方向的反方向的驱动力。所述固定部件201采用平板形结构,并固定于所述第一机壳101,且具备贯穿其两 面的贯通孔211,而所述贯通孔211形成圆孔结构,并且布置成圆心与所述铰链轴A —致。 在所述固定部件201的一面的邻近所述贯通孔211的位置形成有固定突起215 (参照图1), 另一面形成有支撑突起213。参照图3可知,在所述固定部件201的另一面形成有多个凸台 (boss)(未图示),以用于将所述固定部件201固定于所述第一机壳101。另外,在所述固定部件201的一面还可以设置引导部件205。所述引导部件205的 一部分位于所述贯通孔211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固定部件201的一面上。此时,所述引导 部件205的外表面延伸形成有引导止动部251,而在所述引导止动部251的端部形成有固定 槽253。当所述引导部件205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件201时,所述引导止动部251紧贴于所述 固定部件201的一面的同时所述固定突起215嵌入于所述固定槽253。由此,所述引导部件 205以不可旋转的状态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件201。所述旋转部件202固定于所述第二机壳102,并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固定部件201 的一面。此时,所述驱动部件203在固定部件201的另一面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贯通孔211 的同时固定于该旋转部件202,由此所述旋转部件202和驱动部件203不脱离所述固定部件 201而稳定地进行旋转。与所述固定部件201的一面相面对的所述旋转部件202的一面形成有沿着圆周方 向延伸的收容槽223,而在所述收容槽223的外侧设置有相互分隔的一对台阶面225。当所 述旋转部件202结合于所述固定部件201时,所述引导部件205的另一部分,即,位于所述 固定部件201的一面的部分处于所述收容槽223,而所述引导止动部251向所述收容槽223 的外侧突出。此时,若所述旋转部件202相对所述固定部件201以铰链轴A为中心旋转,则所述引导止动部在所述收容槽223的外侧沿圆周方向移动,并受到所述台阶面225中的某 一个台阶面225的干涉而停止所述旋转部件202的旋转。即,所述旋转部件202的旋转范 围受制于所述引导止动部251和所述台阶面225,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部件202的旋 转范围设定为180度。所述旋转部件202的外围面设置有横向延伸的安装臂(arm),以使所述旋转部件 202与所述第二机壳102的结合更加坚固。同时,所述旋转部件202还形成有当所述旋转部 件202与驱动部件203结合时,位于所述贯通孔211内,并且圆心与所述贯通孔211相同的 配线孔221,由此通过该配线孔221设置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机壳101、102的内部电路 的柔性印刷电路板。所述驱动部件203在所述固定部件201的另一面结合于所述贯通孔211,并固定于 所述旋转部件202。此时,所述驱动部件203具有相对所述贯通孔211更大的直径,其一部 分边缘与所述驱动部件203的另一面相互面对。为了将所述驱动部件203固定于所述旋转 部件202,在所述驱动部件203设置有凸台、安装孔等用于设置螺丝的结构。所述弹性部件204提供使其两端相互远离的弹性力,这种弹性部件204的典型的 形态有线圈241弹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204使用了扭力弹簧。具体为,所述弹 性部件204具备线圈241和从所述线圈241分别向着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的一对自由端 243、245。由此,所述弹性部件204提供使所述自由端243、245相互远离的弹性力。所述第一自由端243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件201上形成的支撑突起213。所述第一 自由端243的端部以包围所述支撑突起213外围面的形态结合于所述支撑突起213,并且在 所述第一自由端243的端部结合于所述支撑突起213的状态下,紧固部件247结合于所述 支撑突起213的端部。由此,所述第一自由端243维持固定于所述支撑突起213的状态,而 不会脱离所述支撑突起213。所述第二自由端245支撑于所述驱动部件203。具体为,在所述驱动部件203设置 有采用铆钉的支撑部件249,由此在所述第二自由端245以包围所述支撑部件249的外周面 形态结合的状态下,所述支撑部件249固定于所述驱动部件203。由此,所述弹性部件204以其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件201,另一端支撑于所述驱 动部件203的状态设置。此时,若所述支撑突起213以所述铰链轴A为中心对称布置,一对 弹性部件204也可以以铰链轴A为中心对称布置。但是,根据产品的不同,所述弹性部件 204可以仅设置一个,并且除了扭力弹簧之外还可以组合使用其他形式的弹簧。S卩,所述弹 性部件204并非一定要以铰链轴A为中心对称布置。图5为用于说明所述第二机壳102旋转而开放第一机壳101,具体为开放所述键盘 111的动作的立体图,图6为依次示出所述键盘111开放的过程中的所述铰链装置200的 动作。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由于所述弹性部件204提供使其两端相互远离的弹性力,因此 当所述第一、第二自由端243、245到达最为接近的地点时,所述弹性部件204的弹性力为最大。图6(a)示出所述第一、第二机壳101、102重叠时的状态。在图6的(a)所示的状 态下,由于所述弹性部件204提供使其两端远离的弹性力,因此所述驱动部件203倾向于顺 时针旋转。使所述驱动部件203倾向于顺时针旋转的驱动力作为逆时针旋转图5所示的所 述第二机壳102的作用力。
8[0057]此时,所述引导止动部251受到所述台阶面225中的其中一个台阶面的限制,由此 图6的(a)中所述驱动部件203无法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进而,图5所示的所述第 二机壳102无法继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维持与所述第一机壳101重叠的状态,所述弹性 部件204的弹性力起到防止所述第二机壳102移动的作用。图6的(b)示出所述驱动部件20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导致所述第一、第二自由 端243、245到达相互最为接近的地点时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所述弹性部件204积蓄最大的 弹性力。在所述第一自由端243与所述第二自由端245最为靠近的位置,若所述驱动部件 203顺指针或逆时针旋转,则所述弹性部件204的弹性力作用于所述驱动部件203的旋转方 向。即,所述驱动部件203根据所述弹性部件204的弹性力旋转。在图6的(b)状态下,若所述驱动部件203向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旋转,所述弹性部 件204的弹性力使所述驱动部件20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这种驱动力的驱动下,所述驱 动部件203继续旋转,直到所述引导止动部251受到所述台阶面225中的另一台阶面的限 制。图6的(c)示出所述引导止动部251处于受到所述台阶面225中的另一台阶面的 限制的位置时,所述铰链装置200的状态。此时,所述第二机壳102位于完全开放所述第一 机壳101,具体为所述键盘111的位置。此时,所述弹性部件204仍积蓄使其两端远离的弹 性力,将作为使图5所示的所述第二机壳102顺时针旋转的驱动力。此时,所述引导止动部 251已处于受到所述台阶面225中的另一台阶面的限制的状态,因而所述第二机壳102在完 全开放所述键盘111的状态下维持稳定的状态。结果,除非施加外力于所述终端100的第一或第二机壳101、102,所述第二机壳 102维持与所述第一机壳101重叠的状态或旋转180度而完全开放所述键盘111的状态。 第二机壳102的所述状态是通过所述弹性部件204的驱动力实现的。而且,当需要开放键盘111时,在所述第二机壳102所旋转的180度范围之内,仅 需在部分角度范围旋转所述第二机壳102,而在剩下的角度范围依靠所述弹性部件204的 弹性力继续旋转所述第二机壳102,以完全开放所述键盘111。与此相同,当需要封闭所述 键盘111时,在所述第二机壳102到达所述弹性部件204的弹性力如图6(a)所示开始向顺 时针方向旋转所述驱动部件203的区间之前,用户手动旋转所述第二机壳102时,在剩下的 区间所述第二机壳102依靠所述弹性部件204的弹性力旋转而封闭所述键盘111。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100包括平板状的固定部件201、 旋转部件202、驱动部件203,并利用具有扭力弹簧结构的弹性部件204提供驱动力,由此能 够易于减小实现旋转动作的铰链装置200的厚度,而且利用弹性部件204的弹性力实现半 自动开闭动作,由此能够方便地使用所述便携式终端100。图7至图10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的铰链装置300。如图7至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的铰链装置 300包括固定部件301、旋转部件302、驱动部件303以及弹性部件304,并利用曲轴结构将 弹性部件304的弹性力转换为旋转力。本实施例中的弹性部件304为压缩螺旋弹簧,提供 使其两端远离的弹性力。作用于直线方向的所述弹性部件304的弹性力通过本实施例的曲 轴结构传递到所述驱动部件303及旋转部件302,并最终转换为旋转第二机壳102的驱动 力。[0066]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所述固定部件301固定于便携式终端的第一机壳101,所述旋 转部件302固定于便携式终端的第二机壳102。因此,在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时,对于第一 机壳101及第二机壳102参照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所述固定部件301具备贯穿其两面的贯通孔311,并且在所述固定部件301的一面 设置有引导止动部301,另一面设置有引导部313。所述引导止动部315位于所述旋转部件 302上的收容槽323内,并分别受到所述收容槽323两端的内壁325、325的限制,由此所述 旋转部件302的旋转范围被限制于180度以内。所述引导部313提供用于设置曲轴结构的 壳体。此时,邻近所述贯通孔311的所述引导部313的端部形成开放的结构,而在其对向的 端部设置有具备引导孔317的壁。同时,在所述固定部件301的另一面形成有与所述引导部313的引导孔317处于 相同直线上的安装槽319,以用于提供所述弹性部件304的设置空间,但如果所述弹性部件 304的体积足够小,则无需形成所述安装槽319。所述旋转部件302以面对所述固定部件301的一面的状态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固 定部件301,在其一面形成有圆筒形的第一支撑轴327,该第一支承轴327的部分外围面呈 平面形状,而在该第一支撑轴327的外围形成有所述收容槽323。所述收容槽232形成以所 述铰链轴A为中心在圆周方向延伸的形状。在所述第一支撑轴327形成有链接销329,该链 接销329与所述铰链轴A相隔一定的距离。所述驱动部件303从所述固定固件301的另一面以其一部分位于所述贯通孔311 的状态可旋转地设置,并固定于所述旋转部件302。此时,所述驱动部件303上形成有与所 述第一支承轴327对应的第二支撑轴331,而且在所述第二支撑轴331上形成有用于收容所 述第一支撑轴327的支撑孔333。由于所述支撑孔333的内壁形成有平面,因此所述第一支 撑轴327及第二支撑轴331以不可旋转的状态相互配合。在所述第一支撑轴327及第二支撑轴331相互配合的状态下,通过螺丝391紧固 所述第一支撑轴327及第二支撑轴331时,所述驱动部件303和所述旋转部件302相互固 定,并维持不会脱离于所述固定部件301的状态而能够旋转。此时,所述固定部件301和旋 转部件302之间以及所述固定部件301和驱动部件303之间分别插入润滑部件393、395,例 如由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 :Ρ0Μ)等具有润滑性和耐磨性的材料构成的垫圈,由此使 所述旋转部件302及驱动部件303相对所述固定部件301流畅地旋转。将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的曲轴结构由往复部件305和链接部件306构成。所 述往复部件305设置于所述引导部313,其一部分为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移动部351,通过 所述引导孔317延伸,另一部分为形成于所述移动部351的一端的连接部353。所述连接 部353的移动范围受到所述引导部313内壁的限制的同时受到所述驱动部件303的限制。 即,所述往复部件305的直线往复运动的范围受到限制。在所述移动部351布置为贯穿所述引导孔317的状态下,所述弹性部件304在所 述引导部313的外侧以缠绕于所述往复部件305,具体为缠绕于所述移动部351的外表面的 形态设置。所述弹性部件304布置于所述移动部351的外表面的状态下,在所述往复部件 305的另一端设置支撑螺丝355。此时,所述支撑螺丝355贯穿直径大于所述弹性部件304 的垫圈357而安装,以将所述垫圈357紧固于所述往复部件305的另一端。结果,所述弹性 部件304的一端支撑于所述固定部件301的所述引导部313的外侧面,另一端支撑于所述垫圈357,由此提供使弹性部件304的两端远离的弹性力,即提供使所述往复部件305远离 所述驱动部件303的弹性力。由此,当没有外力的作用时,所述连接部353维持紧贴于引导 部313内侧壁的状态。所述链接部件306的一端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驱动部件303,另一端可旋转地结 合于所述往复部件305的连接部353。此时,从所述旋转部件302的所述第一支撑轴327延 伸的所述链接销329贯穿所述驱动部件303而突出,由此用于连接所述链接部件306。在所 述驱动部件303上形成有用于使所述链接销329贯穿的链接孔339,而且该链接孔339与所 述链接轴A相隔一定距离。此时,所述链接部件306与所述驱动部件303之间插入如聚甲醛等材质的润滑部 件399,而所述链接部件306的另一端由旋转销397可旋转地紧固于所述连接部353。以下,参照图11说明所述铰链装置300的动作过程。图11的(a)示出所述第一、第二机壳101、102相互重叠时的所述铰链装置300的 状态。当第一、第二机壳101、102相互重叠时,所述弹性部件304的弹性力使得所述往复部 件305向左侧移动。由此,图11(a)中,所述驱动部件303具有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倾向, 但因所述引导止动部315受到所述收容槽323的内壁325、325中的其中一个内壁的限制, 所述驱动部件303无法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结果,即使所述第二机壳102受到所述 弹性部件304的弹性力的作用,由于所述引导止动部315受到所述收容槽323内壁的限制, 也会稳定地维持停止状态。用户为了开放所述键盘111而旋转所述第二机壳102时,所述驱动部件303逐渐 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图11的(b)表示所述驱动部件303旋转时,所述弹性部件304的两端 处于最为靠近的状态。此时,若所述驱动部件303向某一侧旋转,则所述弹性部件304的弹 性力作为使所述驱动部件303向其旋转方向旋转的驱动力。S卩,在图11的(a)所示的状态下,旋转所述第二机壳102而开放所述键盘111时, 在经过图11的(b)所示的位置的时刻开始,所述弹性部件304的弹性力将作为开放所述第 二机壳102的驱动力。由所述弹性部件304的弹性力而开放所述键盘111的时间内,所述铰链装置300 由图11的(C)所示的状态变为图11的(d)所示的状态。此时,图11的(d)所示的状态是 所述弹性部件304所积蓄的弹性力最小的状态。图11的(d)示出的状态为所述驱动部件303从图11的(a)状态旋转稍大于180 度的角度的状态,而实际上,所述第二机壳102从重叠于所述第一机壳101的状态旋转180 度而开放所述键盘111,在所述第二机壳102停止转动的位置,所述驱动部件303并不会旋 转至图11的(d)位置。因此,在所述键盘111完全开放的状态下,所述弹性部件304的弹 性力仍作为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所述驱动部件303的驱动力,而所述引导止动部315受到所 述收容槽323的其他内壁的限制而导致所述驱动部件303无法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由此,在完全开放所述键盘111的位置,所述第二机壳102维持稳定的停止状态。结果,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的铰链装置300根 据弹性部件204、304的弹性力和引导止动部251、315的结构,可以使第二机壳102稳定地 维持停止状态,即键盘111被封闭或完全被开放的状态。当用户旋转停止状态的第二机壳 102时,在一定区间内,即弹性部件204、304的两端逐渐达到最为靠近的状态为止,所述弹
11性部件204、304的弹性力逐渐增加,而当弹性部204、304的两端经过最为靠近的状态之后, 所述第二机壳102根据弹性部件204、304的弹性力自动旋转。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 种变形和修改。
权利要求1.一种便携式终端,该便携式终端具备第一机壳及第二机壳,其特征在于包含 固定部件,其具有贯穿两面的贯通孔,固定于所述第一机壳的一面;旋转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第二机壳的一面,并与所述固定部件的一面相互面对布置; 驱动部件,其在所述固定部件的另一面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贯通孔,并固定于所述旋 转部件;以及弹性部件,其一端支撑于所述固定部件,另一端支撑于所述驱动部件,以提供旋转所述 驱动部件的驱动力,所述第二机壳根据所述弹性部件的驱动力而与所述旋转部件及驱动部件一起以垂直 于所述第一机壳的一面的铰链轴为中心旋转,由此重叠于所述第一机壳或移动至所述第一 机壳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机壳并排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包含线圈和由第一 自由端及第二自由端构成的一对自由端的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提供使所述第一自由端 及第二自由端的端部相互远离的弹性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件的支撑突起;安装于所述支撑突起的端部的紧固部件;以及 固定于所述驱动部件的支撑部件,在所述第一自由端支撑于所述支撑突起的状态下,所述紧固部件安装于所述支撑突起 的端部,所述支撑部件以紧固所述第二自由端的状态固定于所述驱动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设置一对,且一对弹 性部件以所述铰链轴为中心形成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在所述固定部件的一面结合于所述贯通孔,由此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引导部件; 突出于所述引导部件的外表面的引导止动部; 设置于所述旋转部件的一面,用于收容一部分所述引导部件的收容槽; 设置于所述收容槽外侧的一对台阶面,当所述旋转部件旋转时,所述台阶面中的其中一个台阶面受到所述引导止动部的限制 而停止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台阶面受到所述引导止动部 的限制时,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范围被限制在180度以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包含 形成于所述固定部件的一面的固定突起;以及形成于所述引导止动部的固定槽,当所述引导止动部结合于所述贯通孔时,所述固定突起与所述固定槽相互配合,所述 引导止动部不可旋转地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部件旋转时,所述第一 自由端与第二自由端相互靠近,所述弹性部件积蓄弹性力;当经过所述第一自由端与第二 自由端最为靠近的位置时,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作为旋转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直线往复移动的往复部件;一端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驱动部件,另一端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往复部件的一端的链 接部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往复部件的另一端的支撑螺丝,所述弹性部件在缠绕于所述往复部件的外表面的状态下,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支撑于 所述往复部件的另一端,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支撑于所述固定部件,以提供使所述往复 部件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弹性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铰链轴隔离的位置设置 有从所述旋转部件沿所述铰链轴方向延伸的链接销,所述链接销贯穿所述驱动部件而可旋转地紧固于所述链接部件的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设置于所述旋转部件,且外围面上形成至少一个平面的圆筒形的第一支撑轴; 形成于所述驱动部件,且位于所述贯通孔内的第二支撑轴;以及 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撑轴,且与所述第一支承轴配合的支撑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铰链轴隔离的位置设置 有从所述第一支撑轴的端部沿所述铰链轴方向延伸的链接销,所述链接销贯穿所述驱动部件而可旋转地紧固于所述链接部件的一端。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形成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引导部;贯穿所述引导部一端的壁的引导孔;以及 设置于所述往复部件的一端的连接部,所述链接部件的另一端可旋转地紧固于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引导部内进行直线往复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部件的一端通过所述引 导孔延伸而位于所述引导部的外侧,所述弹性部件以缠绕的形式在所述引导部的外侧结合 于所述往复部件的外围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支撑于所 述引导部一端的外侧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型便携式终端,该便携式终端具备第一机壳及第二机壳,还包含固定部件,其具有贯穿两面的贯通孔,固定于所述第一机壳的一面;旋转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第二机壳的一面,并与所述固定部件的一面相互面对布置;驱动部件,其在所述固定部件的另一面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贯通孔,并固定于所述旋转部件;以及弹性部件,其一端支撑于所述固定部件,另一端支撑于所述驱动部件,以提供旋转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力,所述第二机壳根据所述弹性部件的驱动力而与所述旋转部件及驱动部件一起以垂直于所述第一机壳的一面的铰链轴为中心旋转,由此重叠于所述第一机壳或移动至所述第一机壳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机壳并排布置。
文档编号H04M1/02GK201781514SQ20102027858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8日
发明者朴相俊, 许荣祐, 赵珌济, 金原兑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思能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