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53276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将图像读取部安装于装置主体的框体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图像形成部的上方配置有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已知有利用多个支柱支承图像读取部的下部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I)。并且,一直以来也已知有通过分别独立地支承图像形成部以及图像读取部,由此防止从图像形成部以及图像读取部的一方向另一方传递振动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3-0845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070606号公报在此,在利用图像形成部执行印刷处理的情况下,以及/或者利用图像读取部执行读取处理的情况下,产生起因于马达等的驱动部的振动。进而,在专利文献I的技术中,从图像形成部以及图像读取部中的一方向另一方传递振动,其结果是产生印刷性能以及读取性能降低这一问题。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虽然消除了在图像形成部以及图像读取部相互之间传递振动这一问题,但新产生了图像形成装置的重量、尺寸以及制造成本增大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在本发明中,以提供能够良好地执行图像形成以及图像读取的图像形成装置作为目的。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I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备框体;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收纳于由上述框体围成的空间;图像读取部,该图像读取部配置在上述图像形成部的上方;第一支承部件,该第一支承部件固定在上述框体的上部以及上述图像读取部的底部之间,相对于上述框体以悬臂状支承上述图像读取部;第二支承部件,该第二支承部件固定在上述框体的上部,承接由上述第一支承部件以悬臂状支承的上述图像读取部的底部。并且,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图像读取部的长边侧端部固定于上述第一支承部件。并且,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或2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接受来自使用者的输入的操作部设置在上述第二支承部件的正上方附近。并且,技术方案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 3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图像读取部具有按压作为读取对象的原稿的原稿按压部、以及使上述原稿按压部进行开闭的铰链,上述铰链设置在上述第一支承部件的正上方附近,上述原稿按压部以上述铰链的摆动轴作为中心而摆动,由此使上述原稿按压部的上述第二支承部件侧进行开闭。
并且,技术方案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 3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图像读取部具有自动原稿输送部,该自动原稿输送部通过输送作为读取对象的原稿,从上述原稿读取图像;以及铰链,该铰链使上述自动原稿输送部进行开闭,上述铰链设置在上述第一支承部件的正上方附近,上述自动原稿输送部以上述铰链的摆动轴作为中心而摆动,由此使上述自动原稿输送部的上述第二支承部件侧进行开闭。并且,技术方案6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 5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框体形成为长方体形状,上述第一支承部件与上述框体的一边连接,并且,上述第二支承部件与上述框体的不支承上述第一支承部件的一侧的边的端部连接。并且,技术方案7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支承上述第一支承部件的边在上述图像形成部中沿着记录材料被输送的方向延伸。并且,技术方案8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图像读取部具备稿台玻璃;图像传感器;以及能够移动的反射镜组,该反射镜组在上述稿台玻璃的下部进行移动而向上述图像传感器引导来自上述稿台玻璃上的原稿的反射光, 支承上述第一支承部件的边位于与上述反射镜组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且,技术方案9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 8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供纸部具备能够装卸的供纸盒,上述记录材料收纳在上述供纸盒内,并且,沿着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的上述供纸盒的尺寸比沿着与上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上述供纸盒的尺寸小。在技术方案I 9所记载的发明中,第一支承部件以悬臂状支承图像读取部,第一支承部件作为弹性体而形成。由此,当在图像读取部产生振动时,第一支承部件挠曲,在图像读取部产生的振动利用第一支承部件进行吸收。因此,能够抑制该振动传递至收纳于框体的图像形成部,能够防止产生印刷不良。特别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从第一支承部件固定于框体的位置到由第一支承部件以悬臂状支承的图像读取部的自由端的位置的距离约为图像读取部的短边方向的大小。由此,与图像读取部的短边附近的底部固定于第一支承部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稳定地以悬臂状支承图像读取部。因此,能够利用第一支承部件更良好地吸收在图像读取部产生的振动。特别是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中,即使由使用者对操作部进行操作,第二支承部件也不会挠曲。因此,图像读取部不受操作部的使用状况影响,而能够良好地从原稿读取图像。特别是根据技术方案4以及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铰链设置在第一支承部件的正上方附近。由此,自动原稿输送部或者原稿按压部的第二支承部件侧进行开闭。即,在使自动原稿输送部或者原稿按压部进行开闭的情况下,以悬臂状支承图像读取部的第一支承部件侧不进行开闭。因此,即使在图像读取部被以悬臂状支承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使自动原稿输送部或者原稿按压部进行开闭。


图I是MFP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示出MFP的内部构造的正面剖视图。
图3是示出扫描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框体附近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示出框体附近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用于对产生于印刷图像的跳动(jitter)进行说明的图。图7是用于对产生于印刷图像的跳动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示出视觉的容许指数与跳动的空间频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9是示出振动的传递率与振动的频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符号说明l...MFP(图像形成装置);2….装置主体;3…扫描部;4 …ADF(自动原稿 输送部);5· ·.图像读取部;6·..图像形成部;9·..操作面板(操作部);100· 框体;108···空间;111···支承部件(第一支承部件);112···支承部件(第一支承部件);121(121a、121b). ·.铰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1、MFP 的概要图I是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复合机(以下也称作“MFP1”) I的外观立体图。MFPl具有复印功能、扫描功能、打印功能、扫描功能等多个功能,能够经由例如LAN、电话线路之类的网络(通信网)进行数据发送、接收。S卩,MFPl能够经由网络将从原稿读取并经过数字转换而成的数字图像数据输出至其他计算机,或者经由网络从其他计算机输入数字图像数据并基于该数字图像数据执行印刷,或者进行FAX数据的发送、接收。如图I所示,MFPl主要具备图像读取部5、图像形成部6、供纸部7、排纸贮存部8以及操作面板9。此外,在图I以及之后的各个附图中,为了明确上述方向关系而根据需要,适当地标注将Z轴方向设为铅垂方向、且以XY平面作为水平面的XYZ正交坐标系。并且,在以下说明中,在根据需要而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位置的词语(例如“左右”、“上下”等)的情况下,将图2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即Y轴方向)作为主视视角,以该方向作为基准。上述词语为了方便说明而使用,并不限定本申请发明的技术范围。在MFPl的装置主体2的上部,设置有由扫描部3和自动原稿输送部4 (以下称作“ADF”)构成的图像读取部5。图像读取部5构成为使扫描部3与ADF4同步工作,通过从放置于ADF 4的原稿一张一张地以光学方式读取图像而获得数字图像数据。即,构成为ADF 4朝扫描部3 —张一张地输送原稿,扫描部3在原稿通过规定的读取位置之际读取图像,从而取得数字图像数据。在装置主体2的下部设置有收纳记录材料P的供纸部7。在装置主体2中的图像读取部5与供纸部7之间设置有图像形成部6,该图像形成部6利用公知的电子照相方式在记录材料P印刷与数字图像数据相应的调色剂像。即,图像形成部6位于供纸部7的上方,图像读取部5位于图像形成部6的上方。供纸部7将记录材料P —张一张地供给至图像形成部6,图像形成部6构成为基于经由图像读取部5、网络取得的数字图像数据在记录材料P上印刷调色剂像。装置主体2中的位于图像读取部5与图像形成部6之间的凹陷空间是构成排纸空间的排纸贮存部8。利用图像形成部6印刷有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被排出到排纸贮存部8。操作面板9是接受来自MFPl的使用者(以下也仅称作“使用者”)输入的操作部。如图I所示,操作面板9具有设置于装置主体2的正面侧(前表面侧从使用者观察时的近前侧)的多个按键(按钮)。使用者通过一边观察操作面板9的显示屏等一边进行按键操作,由此,能够对从MFPl的各种功能中选择的功能进行设定操作,或者指示MFPl执行操作。MFPl是所谓的A4对应设备,在供纸部7中,能够将最大为A4尺寸的记录材料P以该记录材料P从该记录材料P的长边侧开始进入图像形成部6的横向输送姿态进行收纳。如图2所示,供纸部7具备能够装卸的供纸盒31,并且,记录材料P被收纳在供纸盒31内。并且,供纸盒31的沿着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的尺寸小于供纸盒31的沿着与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在该情况下,横向放置的A4记录材料P的长边尺寸L(宽 度尺寸)为297mm,短边尺寸N (输送方向尺寸)为210mm。2、MFP的内部构造图2是示出MFPl的内部构造的正面剖视图。图3是示出扫描部3的结构的俯视图。在此,参照图2以及图3对MFPl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位于装置主体2的上部的图像读取部5中的扫描部3具备稿台11,该稿台11在上表面侧具有稿台玻璃12 ;光源装置13,该光源装置13向原稿D照射光;图像传感器14,该图像传感器14将来自原稿D的反射光光电转换成图像信号;成像透镜15,该成像透镜15使反射光在图像传感器14上成像;以及反射镜组16,该反射镜组16使来自原稿D的反射光依次反射而射入成像透镜15。光源装置13、图像传感器14、成像透镜15以及反射镜组16设置在稿台11的内部。在读取稿台玻璃12上的原稿D的情况下,在使光源装置13、反射镜组16沿着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方向(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移动的同时从光源装置13向原稿D照射光。从原稿D反射的反射光在反射镜组16依次被反射而入射至成像透镜15,并成像在图像传感器14上。如此,反射镜组16设置为能够沿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方向移动,该反射镜组16在稿台玻璃12的下部移动而向图像传感器14引导来自稿台玻璃12上的原稿D的反射光。图像传感器14根据入射光的强度对每个像素执行光电转换,生成与原稿D的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RGB信号)。图像信号(RGB信号)被输出至后述的控制基板42。如图3所示,在稿台11的上表面侧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铰链121 (121a、121b)。上述铰链121 (121a、121b)使ADF4相对于扫描部3的稿台11进行开闭。ADF4还具有通过覆盖稿台玻璃12上的原稿D而使原稿D与稿台玻璃12紧贴的功能。ADF4具备原稿载置托盘17与原稿排出托盘18。在读取载置于原稿载置托盘17的原稿D的情况下,该原稿D利用由多个辊等构成的原稿输送机构19输送至读取位置。此时,从光源装置13向原稿D的读取位置部分照射光,其反射光经由反射镜组16以及成像透镜15而被成像在图像传感器14上。进而,图像传感器14将其转换成与原稿D的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RGB信号),将该图像信号输出至控制基板42。然后,原稿D被排出到原稿排出托盘18。
在利用图像读取部5读取最大尺寸、亦即A4尺寸的原稿D之际,从装置主体2的正面侧观察,将原稿D设置成其长边方向沿着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即,以长边方向与图像形成部6的通纸宽度方向(装置主体2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式设置原稿D。ADF4的原稿载置托盘17上的原稿D以从短边侧开始纵向输送的姿态沿着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被输送。从该情况可知,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方向沿着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短边方向沿着装置主体2的前后方向。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6在利用公知的电子照相方式将形成于作为像担载体的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材料P之后,将转印后的记录材料P输送至定影器28而进行加热以及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材料P。在感光鼓21的周围,沿着其旋转方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依次配置有带电器22、曝光器23、显影器24、转印辊25、分离器26以及清洁器27。带电器22使感光鼓2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曝光器23在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器24将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可视像)。转印辊25使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材料P。感光鼓21与转印辊25的抵接部分为转印位置。 分离器26使感光鼓21与记录材料P分离。清洁器27除去残留在感光鼓21上的未转印调色剂。另外,感光鼓21、转印辊25等的最大通纸宽度(与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尺寸的最大值)比横向放置的A4记录材料P的长边尺寸L( = 297mm)略长,以便能够转印至横向放置的A4记录材料P。定影器28具备内置有卤素灯等定影加热器的定影辊、以及与定影辊对置的加压辊。定影辊与加压辊的抵接部分为定影位置。利用控制基板42对朝定影加热器的通电进行控制,使得定影加热器被维持在定影所需要的温度。另外,定影器28的最大通纸宽度也比横向放置的A4记录材料P的长边尺寸L( = 297mm)略长,以便能够对横向放置的A4记录材料P进行加热以及加压。根据感光鼓21、转印辊25等的最大通纸宽度,以及定影器28的最大通纸宽度的关系可知,在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部6的最大通纸宽度设定成能够在横向放置的A4记录材料P进行印刷的长度。如图2所示,供纸部7具备上下多层的供纸盒31,该供纸盒31收纳记录材料P ;输出辊32,该输出辊32将各个供纸盒31内的记录材料P从最上层开始输出;分离辊对33,该分离辊对33将所输出的记录材料P —张一张地分离;以及定位辊对34,该定位辊对34设置将所输出的记录材料P送出至转印位置的时刻;等等。借助对应的输出辊32以及分离辊对33的旋转驱动,各个供纸盒31内的记录材料P从最上层的记录材料P开始一张一张地经由供给路Rl被朝主输送路RO送出。主输送路RO是经过图像形成(印刷)的工序的记录材料P的主要通道。针对每个供纸盒31设置有供给路Rl。各个供给路Rl在定位辊对34的输送上游侧与主输送路RO汇合。在此,供纸盒31的长边方向沿着装置主体2的前后方向。对于A4尺寸的记录材料P,在记录材料P被收纳于供纸盒31的状态下,该记录材料P的长边方向沿着装置主体2的前后方向。因而,A4尺寸的记录材料P从长边侧开始以横向输送的姿态进入图像形成部6。并且,形成为供纸盒31的长边方向与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方向正交的位置关系。从这点也可知,在装置主体2中,构成图像读取部5的上半部的前后尺寸比内置有供纸盒31等的下半部的前后尺寸短,在俯视图中,上述下半部(装置主体2)在与上述上半部(图像读取部5)局部重叠的状态下,至少从上述上半部(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近前侧伸出。在实施方式中,在俯视图中,在上述上半部(图像读取部5)的前后,因与上述下半部(装置主体2)的外形之间的关系而形成有空余空间S。在图像读取部5的附近、且是在前侧的空余空间S,作为操作部的操作面板9配置为,相比供纸部7中的沿着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的短边一侧部(在实施方式中为前表面部)的外侧面不向外侧突出(参照图3)。供纸部7的短边一侧部是与A4尺寸的记录材料P的一方的短边侧对应的部分。操作面板9的前端侧位于比装置主体2 (供纸部7)的前表面靠内侧的位置,操作面板9整体被收纳于前侧的空余空间S内。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6配置在供纸部7的上方,排纸辊对36配置在图像形成部6的上方。主输送路RO构成为,沿着从下向上的纵向输送记录材料P。在该情况下,图像形成部6配置于供纸盒31中的在装置主体2的前后方向较长的长边一侧部的上方。供纸盒31的长边一侧部是与A4尺寸的记录材料P的一方的长边侧对应的部分。实施方式的 图像形成部6偏靠装置主体2内的右方配置。不仅是图像形成部6,主输送路R0、排纸辊对36以及循环输送部37也偏靠装置主体2内的右方配置。如图2所示,作为副供纸部使用的手动供纸部7a具备能够收纳记录材料P的手动供纸托盘35。即,在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右侧部),设置有能够从外部供给规定尺寸的记录材料P的手动供纸托盘35。手动供纸托盘35是除了位于装置主体2内的普通的供纸部7之外辅助性地设置的托盘,且安装成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部转动而开闭。通过驱动搓纸辊等旋转,手动供纸托盘35上的记录材料P从最上层的记录材料P开始一张一张地经由手动供纸路R1’而被送出至主输送路RO0另外,由于MFPl的图像形成部6的最大通纸宽度与横向放置的A4记录材料P的长边尺寸L对应,因此能够从手动供纸托盘35纵向输送A3尺寸的记录材料而进行印刷。并且,在手动供纸部7a中,在将载置记录材料P的部分定义为“载置部分”的情况下,手动供纸部7a形成为满足以下条件。即,载置部分的沿着与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即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设定成,与供纸盒31的框架31a的沿着同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相同。在主输送路RO中的相比定影器28靠下游侧的位置,配置有排出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P的排纸辊对36。通过驱动排纸辊对36旋转,印刷完毕的记录材料P被排出到排纸贮存部8。在实施方式的装置主体2内设置有循环输送部37,该循环输送部37用于使单面印刷后的记录材料P表里反转而进行双面印刷。循环输送部37具备使单面印刷后的记录材料P表里反转的反转辊对、以及多组双面输送辊对38。在循环输送部37,使单面印刷后的记录材料P表里反转,并经由循环输送路R2再次输送至定位辊对34。在该情况下,通过将排纸辊对36构成为能够进行正反旋转,使排纸辊对36兼具作为反转辊对的功能。通过排纸辊对36的正反旋转,能够将记录材料P排出到MFPl外,或者使记录材料P改变方向(反向输送)而返回MFPl内。循环输送路R2的上游侧从主输送路RO中的定影器28与排纸辊对36之间分支。循环输送路R2的下游侧与定位辊对34的上游侧汇合。
如图2所示,在装置主体2内,隔着供纸部7,在其短边方向的一方配置有图像形成部6,在另一方配置有电气部件部40。隔着供纸部7位于与图像形成部6相反一侧的电气部件部40是具备以下部件的单元电源基板41,该电源基板41对向装置主体2的各个部分(例如图像读取部5、图像形成部6以及供纸部7等)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以及控制基板42,该控制基板42执行对上述各个部分的所有动作控制。电源基板41以及控制基板42由通过将金属板形成为箱状而构成的屏蔽框体43围成。通过利用屏蔽框体43围成两个基板41、42,能够防止从各个基板41、42放出的噪声的扩散、且能够强化各个基板41、42等的接地。如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部6位于最上层的供纸盒31的长边右侧部的上方。电气部件部40位于供纸盒31的长边左侧部的左方。在该情况下,屏蔽框体43形成为在上下以及前后方向较长,在左右方向厚度较薄的箱型,纵向设置在供纸盒31的长边左侧部的左方。电源基板41以及控制基板42纵向设置在屏蔽框体43内。如图2所示,在装置主体2的左侧板,以面向电气部件部40的方式形成有进气口 51,另一方面,在装置主体2的右侧板,以面向转印辊25以及循环输送路R2中途部的双面输送辊38的方式形成有排气口 52。在构成电气部件部40的屏蔽框体43的左侧板,形成有用于从进气口 51取入外部空气的框体侧吸入口 44,在屏蔽框体43的上面板,形成有用于排出屏蔽框体43内的空气的框体侧排出口 45。在屏蔽框体43的框体侧排出口 45的上方配置有冷却风扇53。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2内的与排气口 52对置的位置设置有排气风扇54。当驱动冷却风扇53以及排气风扇54旋转时,屏蔽框体43内的空气从下向上流动,装置主体2内的空气从左向右流动,从而内部压力降低,在屏蔽框体43内外以及装置主体2内外产生压力差。因此,从进气口 51取入外部空气。从进气口 51取入并通过框体侧吸入口 44后的空气在屏蔽框体43内流通,夺取电源基板41以及控制基板42的热量,并从上面板的框体侧排出口 45经由冷却风扇53被引导至曝光器23。其次,被引导至曝光器23的空气(在屏蔽框体43内流通而变热的空气)对曝光器23以外的图像形成部6 (感光鼓21、显影器24以及转印辊25等)进行冷却,并从排气口 52被排出至外部(参照图6的箭头W方向)。g卩,如图2中箭头W所示,从进气口 51取入的空气以经由电气部件部40、曝光器23以及曝光器23以外的图像形成部6而从排气口 52被排出的方式流通。从进气口 51经由电气部件部40、曝光器23以及曝光器23以外的图像形成部6而到达排气口 52的路径成为空气流路W (空气通道)。由此可知,冷却风扇53位于空气流路W中的电气部件部40以及图像形成部6 (具体地说是曝光器23)之间。另外,实施方式的排气口 52在装置主体2的右侧板、且是在转印辊25与定影器28之间附近开口。因此,通过图像形成部6周边的空气边夺取定影器28周边的热量边从排气口 52被排出(流过空气流路W的空气也承担夺取定影器28周边的热量的作用)。在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2的左侧板中的与冷却风扇53对置的位置形成有与进气口 51不同的其他的空气取入口 55。从空气取入口 55取入的外部空气不通过电气部件部40就被引导至冷却风扇53,并与曝光器23之后的空气流路W汇合。因而,来自空气取入口 55的空气的温度低于通过电气部件部40之后的空气的温度,空冷效果高。从空气取入口 55不通过电气部件部40而到达冷却风扇53的路径形成为与空气流路W不同的其他的空气导入路W’。在该情况下,由于空气取入口 55、冷却风扇53、图像形成部6、排气风扇54以及排气口 52几乎排列成横向的一条直线状,因此,未通过电气部件部40的温度低的空气流动极其顺滑,在对图像形成部6的空冷中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简单地对由MFPl进行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MFPl接收开始信号、图像信号等而开始印刷动作。在单面印刷的情况下,从供纸部7 (供纸盒31或者手动供纸托盘35)输出的记录材料P沿着主输送路RO被输送至图像形成部6。在图像形成部6,根据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到达转印位置的时刻,利用定位辊对34将记录材料P输送至转印位置,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21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清洁器27刮取,并被从感光鼓21上去除。在单面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在通过定影器28的定影位置之际被加热以及加压,对未定影调色剂像进行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后(单面印刷后)的记录材料P被排出到排纸贮存部8。在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将单面印刷后的记录材料P输送到双面印刷用的循环输送路R2而使其表里反转,并再次返回主输送路R0,由此,将调色剂像转印以及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另一面。
3、装置主体的框体附近的结构图4以及图5是示出框体100附近的结构的一例的外观立体图。框体100是形成装置主体2的骨架的构造物,例如利用金属板形成。如图4以及图5所示,框体100主要具有支柱103、104、105、以及框架106、107。并且,在框体100的上部设置有支承部件111、112。框架106、107是利用金属形成的板体,配置在空间108的周围。由此,图像形成部6收纳在被框体100 (更具体地说是框架106、107)围成的空间。即,框体100形成为长方体形状。支柱103、104分别是从框架106的左端上部以及右端上部向上方延伸的部件。支柱105是与框架107的右端邻接设置的部件,向上方延伸。进而,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支柱103以及支柱104的上部固定有支承部件111,在支柱105的上部固定有支承部件112。支承部件111 (第一支承部件)利用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应力而容易弹性变形的金属板形成,且作为弹性体而形成。如图4所示,支承部件111固定在框体100的上部(更具体地说是从对操作面板9进行操作的使用者的角度观察时位于里侧的框体100的上部)与图像读取部5的扫描部3的底部(更具体地说是扫描部3的长边附近的底部)之间。SP,支承部件111与从使用者的角度观察时位于里侧的框体100的一边(支柱103以及104)连接。并且,支承支承部件111的边在图像形成部6中沿着记录材料P被输送的方向,且沿着与反射镜组16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上下方向)延伸。由此,图像读取部5由支承部件111相对于框体100以悬臂状支承。在该情况下,支承部件111随着从固定于框体100的位置沿着图像读取部5的短边方向分隔而挠曲。如图4所示,支承部件112 (第二支承部件)被固定于框体100的上部(更具体地说,是从使用者的角度观察时位于近前侧的框体100的上部)。即,支承部件112与框体100的不支承支承部件111的一侧的边(支柱105)的端部连接。由此,支承部件112承接由支承部件111以悬臂状支承的图像读取部5的扫描部3的底部。在此,如图3所示,多个铰链121 (121a、121b)设置在支承部件111的正上方,或者设置在能够将因ADF4的开闭所导致的振动的影响抑制为最小限的支承部件111的正上方附近。并且,通过设置上述多个铰链121 (121a、121b),由此ADF4以支承部件111附近的摆动轴作为中心而摆动,ADF4的支承部件112侧(从对操作面板9进行操作的使用者的角度观察时的近前侧)进行开闭。即,在使ADF4进行开闭的情况下,以悬臂状支承图像读取部5的支承部件111侧(从对操作面板9进行操作的使用者的角度观察时的里侧)不进行开闭。因此,即使在图像读取部5被以悬臂状支承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使ADF4进行开闭。并且,从图I以及图4显而易见,操作面板9设置在支承部件112的正上方附近。由此,即使由使用者对操作面板9进行操作,支承部件112也不会挠曲。因此,图像读取部5不受操作面板9的使用状况影响,而能够良好地从原稿读取图像。4、基于支承部件的振动的吸收图6以及图7是用于对产生于印刷图像的跳动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示出视觉的 容许指数与跳动的空间频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9是示出振动的传递率与振动的频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在此,所谓跳动原本是指,为了沿着一个方向等间隔地进行印刷,多个印刷要素之间的各个间隔与赋予图像形成部的振动的频率相应地形成为不同的大小(各个间隔产生波动)。例如,在传递至图像读取部5的振动不影响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印刷图像130的各个印刷要素131 (131a、131b)如图6所示那样以等间隔Dll进行印刷。与此相对,例如,在从图像读取部5向图像形成部6传递振动的情况下,印刷图像135的印刷要素136 (136a 136d)的各个间隔D21、D22如图7所示那样产生偏差。并且,在人的视觉特性能够容许的范围(视觉的容许指数)与跳动的空间频率之间,存在图8那样的关系。如图8所示,众所周知容许范围最窄的跳动的空间频率fl为I. O (LP/mm)左右。进而,虽然与空间频率f I对应的振动的频率f2取决于图像形成部6的印刷速度,但一般约为50 200 (Hz)。由此,为了良好地执行图像形成,需要防止从图像读取部5向图像形成部6传递该范围内的振动的频率f2。并且,振动的传递特性与振动的频率之间存在图9所示那样的关系。如图9所示,虽然在共振点RP附近振动放大,但在比共振点RP更高的频率下,传递率急剧降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承部件111是悬臂构造,因此共振频率设定在20 (Hz)左右。即,产生起因于跳动的印刷不良情况的振动的频率f2( = 50 200)比支承部件111的共振频率小。由此,成为产生跳动的原因的振动利用支承部件111来吸收,不会传递至框体100以及图像形成部6。因此,能够防止产生跳动等印刷不良情况,能够得到良好的印刷图像。并且,在图像形成部6产生的振动也利用支承部件111来吸收。因此,能够利用图像读取部5获得良好的读取图像。5、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优点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MFPl中,支承部件111 (第一支承部件)以悬臂状支承图像读取部5,支承部件111作为弹性体而形成。由此,当在图像读取部5产生振动时,支承部件111挠曲,在图像读取部5产生的振动利用支承部件111来吸收。因此,能够抑制该振动传递至收纳于框体100的图像形成部6,能够防止产生印刷不良情况。并且,如图3所示,图像读取部5的长边附近的底部固定于支承部件111。由此,从支承部件111固定于框体100的位置到由支承部件111进行悬臂支承的图像读取部5的自由端的位置的距离,约为图像读取部5的短边方向的大小。因此,与图像读取部5的短边附近的底部固定于支承部件111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稳定地以悬臂状支承图像读取部5,能够利用支承部件111更良好地吸收在图像读取部5产生的振动。6、变形例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具有扫描部3和ADF4的图像读取部5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图像读取部5也可以代替ADF4而具有不具备ADF功能的原稿按压部。在该情况下,由于原稿按压部以支承部件111附近的摆动轴作为中心而摆动,因此,原稿按压部的支承部件112侧(从对操作面板9进行操作的使用者的角度观察时的近前侧)进行开闭。因此,即使在图像读取部5被以悬臂状支承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原稿按压部良好地进行开闭。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a)框体; (b)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收纳于由所述框体围成的空间; (C)图像读取部,该图像读取部配置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上方; (d)第一支承部件,该第一支承部件固定在所述框体的上部以及所述图像读取部的底部之间,该第一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框体以悬臂状支承所述图像读取部;以及 (e)第二支承部件,该第二支承部件固定在所述框体的上部,承接由所述第一支承部件以悬臂状支承的所述图像读取部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部的长边侧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承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接受来自使用者的输入的操作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的正上方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部具有 (c-1)原稿按压部,该原稿按压部按压作为读取对象的原稿;以及 (c-2)铰链,该铰链使所述原稿按压部进行开闭, 所述铰链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的正上方附近, 所述原稿按压部以所述铰链的摆动轴作为中心而摆动,由此使所述原稿按压部的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侧进行开闭。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部具有 (c-1)自动原稿输送部,该自动原稿输送部通过输送作为读取对象的原稿,从所述原稿读取图像;以及 (c-2)铰链,该铰链使所述自动原稿输送部进行开闭, 所述铰链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的正上方附近, 所述自动原稿输送部以所述铰链的摆动轴作为中心而摆动,由此使所述自动原稿输送部的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侧进行开闭。
6.根据权利要求I 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形成为长方体形状, 所述第一支承部件与所述框体的一边连接,并且, 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与所述框体的不支承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的一侧的边的端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支承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的边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中沿着记录材料被输送的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部具备 稿台玻璃; 图像传感器;以及 能够移动的反射镜组,该反射镜组在所述稿台玻璃的下部进行移动而向所述图像传感器引导来自所述稿台玻璃上的原稿的反射光, 支承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的边位于与所述反射镜组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纸部具备能够装卸的供纸盒, 所述记录材料被收纳在所述供纸盒内,并且, 所述供纸盒的沿着所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的尺寸比所述供纸盒的沿着与所述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能够良好地执行图像形成以及图像读取。在框体(100)的上部设置有支承部件(111、112)。支承部件(111)利用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应力而容易弹性变形的金属板形成。支承部件(111)固定在框体(100)的上部与图像读取部(5)的扫描部(3)的底部之间。支承部件(112)固定在框体(100)的上部。并且,支承部件(112)承接由支承部件(111)以悬臂状支承的扫描部(3)的底部。由此,当在图像读取部产生振动时,支承部件(111)挠曲,在图像读取部产生的振动利用支承部件(111)进行吸收。
文档编号H04N1/00GK102833443SQ201210190408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6日
发明者仓桥秀幸, 冈田修, 永岛照夫, 鹤谦治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