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装置、佩戴状态检测装置及佩戴状态检测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耳机装置、佩戴状态检测装置及佩戴状态检测方法。一种耳机装置,包括:外侧麦克风,该外侧麦克风附接至在用户佩戴该耳机装置的状态下外来声音不经过遮蔽物而被拾取的位置;内侧麦克风,该内侧麦克风附接至在用户佩戴该耳机装置的状态下外来声音经由遮蔽物而被拾取的位置;驱动器单元,该驱动器单元被配置为执行声学输出;以及佩戴状态检测单元,该佩戴状态检测单元被配置为使用非佩戴状态参考值和佩戴状态参考值,来检测佩戴状态或非佩戴状态。
【专利说明】耳机装置、佩戴状态检测装置及佩戴状态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涉及耳机装置、检测用户是否佩戴耳机装置的佩戴状态检测装置、以及佩戴状态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类似于配有所谓消噪系统的耳机、对应于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的无线耳机等,存在其内部包括有源电路并配有电池的耳机(有源耳机)。
[0003]在使用有源耳机之后,用户通常忘记关闭电源。如果用户在取下耳机之后忘记关闭电源,电池会被消耗,并且经常会在下次使用耳机时被耗尽。
[0004]还有在有源耳机内使用专用内建可充电电池的产品。在无法切换至“无源”的产品中,当用户忘记关闭电源并且电池耗尽时,用户会感到不便并且放弃使用该产品或使用外部电池盒。
[0005]此外,虽然存在有能够切换至“无源”的产品,但是即便如此也难以在最大化产品性能的同时进行收听。
【发明内容】
[0006]期望自动检测佩戴/非佩戴并且根据在有源耳机中检测到的佩戴/非佩戴执行合适的操作控制。
[0007]存在与检测耳机佩戴相关的若干技术。
[0008]例如,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0.2008-289033中,使用温度传感器检测佩戴。而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0.2002-281583中,设有特定机构(挂钩等)并且根据佩戴/非佩戴通过打开/关闭该挂钩而对电源进行控制。
[0009]附带地,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0.2008-289033的技术中,传感器所附至的部位由用户的使用决定。此外,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0.2002-281583的技术则影响了设计。另外,对尺寸增加的限制同样会在于耳内佩戴内耳耳机的情况下出现。
[0010]此外,虽然使用要被再现的声音信号频谱的方法已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0.2009-207053中提出,但是在具有通信功能的消噪耳机或蓝牙耳机进行通信时可能不存在声音信号。
[0011]虽然分析来自鼓膜的反射音的技术也已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0.2009-232423中提出,但是同样难以在消噪耳机仅用于消噪的情况下(在用户没有听音乐等的情况下)执行该技术。为了确定是否存在反射音,从驱动器输出某些声音的操作是必须的,与消噪相对的操作也是必须的。
[0012]例如,还存在其中用户在搭乘飞机时通过使用消噪耳机的消噪功能来阻隔外来声音来执行阅读、睡眠等的形式。然而,考虑上述使用,如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0.2009-207053和N0.2009-232423中使用要再现和输出的声音的技术是不适用的。
[0013]期望提供一种能够恰当检测耳机装置的佩戴/非佩戴的技术,在该技术中,即使在没有输出诸如音乐的再现声音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精确检测,并且几乎不出现对尺寸和设计的限制。
[0014]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装置,所述耳机装置包括:外侧麦克风,该外侧麦克风附接至在用户佩戴该耳机装置的状态下外来声音不经过遮蔽物而被拾取的位置;内侧麦克风,该内侧麦克风附接至在用户佩戴该耳机装置的状态下外来声音经由遮蔽物而被拾取的位置;驱动器单元,该驱动器单元被配置为执行声学输出;以及佩戴状态检测单元。该佩戴状态检测单元被配置为使用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作为预先存储的在非佩戴状态下外来声音到达时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非佩戴状态参考值、以及作为预先存储的在佩戴状态下外来声音到达时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佩戴状态参考值,来检测佩戴状态或非佩戴状态。
[0015]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装置的佩戴状态检测方法,所述耳机装置包括附接至在用户佩戴该耳机装置的状态下外来声音不经过遮蔽物而被拾取的位置的外侧麦克风、附接至在用户佩戴该耳机装置的状态下外来声音经由遮蔽物而被拾取的位置的内侧麦克风、以及被配置为执行声学输出的驱动器单元,所述佩戴状态检测方法包括:使用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作为预先存储的在非佩戴状态下外来声音到达时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非佩戴状态参考值、以及作为预先存储的在佩戴状态下外来声音到达时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佩戴状态参考值,来检测佩戴状态或非佩戴状态。
[0016]在上述公开中,使用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外来声音信号的信号特性在用户正佩戴耳机装置的状态和非佩戴状态之间有所不同的事实来检测佩戴/非佩戴。
[0017]内侧麦克风附接至在用户佩戴该耳机装置的状态下外来声音经由遮蔽物而被拾取的位置。在此情况下,遮蔽物例如是耳机壳体。也就是说,由内侧麦克风拾取的外来声音的信号特性取决于佩戴/非佩戴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外侧麦克风直接拾取外来声音而与佩戴/非佩戴无关。
[0018]因此,在非佩戴状态下,由内侧麦克风和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理想地具有相似的特性。在佩戴状态下,由内侧麦克风和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理想地展现出取决于声音拾取路径差异(遮蔽物的存在与否)的不同特性。
[0019]因此,可以使用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非佩戴状态参考值和佩戴状态参考值来检测佩戴状态或非佩戴状态。
[0020]根据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有利效果在于能够在几乎不出现对尺寸和设计的限制的技术中恰当检测耳机装置的的佩戴/非佩戴,而无需考虑来自耳机装置的输入声音输出执行的存在与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的说明图;
[0022]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耳机的信号处理装置的框图;[0023]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反馈(FB)型消噪系统的说明图;
[0024]图4是在没有第一实施例的再现音输入时各部分的特征的说明图;
[0025]图5是在有第一实施例的再现音输入时各部分的特征的说明图;
[0026]图6A和6B是一个实施例的参考特征的预先测量的说明图;
[0027]图7A和7B是该实施例的参考特征的测量和实际操作特征之间的比较的说明图;
[0028]图8是一个实施例的预先测量操作的说明图;
[0029]图9是一个实施例的佩戴状态检测操作的说明图;
[0030]图1OA和IOB是一个实施例的佩戴判定处理和电源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0031]图11是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佩戴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0032]图12是第二实施例的耳机的信号处理装置的框图;
[0033]图13是第二实施例的前馈(FF)型消噪系统的说明图;
[0034]图14是在没有第二实施例的再现音输入时各部分的特征的说明图;
[0035]图15是在有第二实施例的再现音输入时各部分的特征的说明图;
[0036]图16是第三实施例的耳机的信号处理装置的框图;
[0037]图17是第三实施例的(FF+FB)型消噪系统的说明图;
[0038]图18是在没有第三实施例的再现音输入时各部分的特征的说明图;
[0039]图19是在有第三实施例的再现音输入时各部分的特征的说明图;
[0040]图20是第四实施例的耳机的信号处理装置的框图;
[0041]图21是在没有第四实施例的再现音输入时各部分的特征的说明图;
[0042]图22是在有第四实施例的再现音输入时各部分的特征的说明图;
[0043]图23是第五实施例的佩戴状态检测单元的框图;
[0044]图24是第五实施例的佩戴判定处理的流程图;以及
[0045]图25是第五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佩戴状态检测单元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到,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基本相同功能和结构的结构性元件由相同的参考编号所指示,并由此省略对这些结构性元件的重复解释。
[0047]下面,将按如下次序描述各实施例
[0048]〈1.耳机装置配置〉
[0049]〈2.第一实施例(FB型消噪系统)>
[0050][2-1:信号处理装置配置>
[0051][2-2:佩戴判定技术]
[0052][2-3:预先测量和佩戴判定处理]
[0053]<3.第二实施例(FF型消噪系统)>
[0054]<4.第三实施例((FF+FB)型消噪系统)>
[0055]〈5.第四实施例(未安装消噪系统)>
[0056]<6.第五实施例>
[0057]<7.变形例 >[0058]〈1.耳机装置配置>
[0059]图1图示了本实施例的耳机I的说明性配置。
[0060]本实施例的耳机I例如用作头上密封型立体声耳机装置,并且具有佩戴在用户左耳和右耳部分上的左壳体2L和右壳体2R。
[0061]在左壳体2L中设有被配置为执行声学输出的驱动器单兀3L,在右壳体2R中设有被配置为执行声学输出的驱动器单兀3R,并且立体声声学输出由驱动器单兀3L和3R执行。
[0062]此外,在本实施例耳机I的左壳体2L中,设有其中拾音孔朝向壳体外布置的外侧麦克风4L以及被配置为拾取左壳体2L内声音的内侧麦克风5L。
[0063]类似地,在右壳体2R侧,设有其中拾音孔朝向壳体外布置的外侧麦克风4R以及被配置为拾取右壳体2R内声音的内侧麦克风5R。
[0064]在用户佩戴耳机I的状态下,左壳体2L和右壳体2R的内部空间(即,驱动器单元3L和3R的声音释放空间),用作通过壳体和用户头部而相对于外部空间大致密封的空间。
[0065]于是,内侧麦克风5L和5R被设置为在用户佩戴耳机I的状态下附接至经由遮蔽物(壳体2L和2R)拾取外来声音的位置。
[0066]另一方面,外侧麦克风4L和4R被设置为在用户佩戴耳机I的状态下附接至无需通过遮蔽物拾取外来声音的位置。
[0067]此外,耳机I是所谓的有源耳机并且具有信号处理装置6。虽然将在随后对其进行描述,但是信号处理装置6具有其上形成电路单元以执行声音信号处理等的基板、用作操作电源的电池等。
[0068]具体地说,基板或电池被装入壳体2L或2R内,或以其中在连接至再现装置等的线缆中间设有壳体的状态下被装入。
[0069]例如,在使用耳机I听音乐等时,用户可以通过将耳机I连接至再现装置100来使用该耳机I。再现装置100例如可被认为是各种装置,诸如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固定音乐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个人计算机和便携式计算机。也就是说,假设被配置为输出声音信号的各种设备。
[0070]由再现装置100再现的声音信号被输入耳机I的信号处理装置6。在执行了各种处理之后,从驱动器单兀3L和3R中生成声学输出作为立体声声音。在信号处理装置6中,对输入的再现声音信号执行诸如均衡的声学处理,或是执行用于消噪操作的处理。
[0071]此外,耳机I也可以在不被特别连接至再现装置100的情况下使用。具体地,当在信号处理装置6中提供有消噪操作功能时,用户可以获取其中外来声音已经通过佩戴耳机I而显著降低的状态。例如,还存在其中用户期望仅佩戴耳机1、打开电源并执行消噪操作以在诸如飞机或火车上得到安静环境的使用形式。
[0072]〈2.第一实施例(FB型消噪系统)>
[0073][2-1:信号处理装置配置>
[0074]将主要描述上述图1的耳机I的信号处理装置6的配置。
[0075]将描述其中安装有FB型消噪系统的配置例作为第一实施例。
[0076]首先,将参考图2描述第一实施例的配置例。
[0077]虽然在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描述中仅示出并描述了 L和R通道中的一个,但是将在随后描述的与输入再现声音信号有关的作为立体声型耳机的配置、用于消噪处理的配置、以及用于检测佩戴的配置在另一通道中大致相同。
[0078]此外,因为仅在附图中示出了一个通道,所以不分配像是图1所示“3L和3R”中的参考标记L和R,而是在不分配“L”和“R”的情况下做出诸如“驱动器单元3”、“外侧麦克风4”和“内侧麦克风5”的记号。
[0079]在第一实施例中,包括算术单元10、模数(Α/D)转换器11、12、13、功率放大器14、控制单元15、供电单元16、操作单元17、麦克风放大器18和19作为信号处理装置6。
[0080]算术单元10例如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并且执行声学处理、消噪处理和佩戴判定处理。于是,算术单元10被配置为具有作为再现声音信号处理单元21、消噪信号处理单元22、加法器23、佩戴状态检测单元24和存储器25的功能。
[0081]来自再现装置100的再现声音信号(音乐等)从输入端7输入并由Α/D转换器11转换成数字信号。该数字信号被输入至再现声音信号处理单元21。再现声音信号处理单元21例如执行用于音质校正的均衡处理、声音音量处理等。当然,也可以执行诸如混响或回声的声学效果处理。
[0082]经再现声音信号处理单元21处理的再现声音信号经由加法器23供应至功率放大器14并被放大,然后从驱动器单兀3生成声学输出。
[0083]在第一实施例中,安装的是FB型消噪系统。于是,内侧麦克风5被用作消噪麦克风。
[0084]Α/D转换器13将由内侧麦克风5拾取并由麦克风放大器18放大的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该数字信号提供给消噪信号处理单元22。消噪信号处理单元22通过对拾取的声音信号执行用于消噪的数字滤波处理而生成消噪信号。
[0085]加法器23将消噪信号添加至再现声音信号,并且经由功率放大器14从驱动器单兀3生成声学输出。
[0086]在FB型消噪系统中,在声音信号的声学再现声音和噪声于用户(佩戴耳机I的人)的音乐听取位置处合成的声学合成位置处拾取噪声。也就是说,该位置是驱动器单元3的振动膜的前表面,这通常是靠近耳朵的位置。
[0087]因此,仅需要使用内侧麦克风5作为用于噪声声音拾取的麦克风。
[0088]因此,通过消噪信号处理单元22的滤波处理生成由内侧麦克风5拾取的外来噪声的逆相成分,并将该逆相成分作为消噪信号进行声学再现,由此减少自耳机壳体2L和2R外部输入的噪声成分。
[0089]此外,在该实施例的耳机I中,检测用户是否正佩戴该耳机I。
[0090]于是,Α/D转换器12将由外侧麦克风4拾取并由麦克风放大器19放大的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该数字信号提供给佩戴状态检测单元24。此外,Α/D转换器13将由内侧麦克风5拾取并由麦克风放大器18放大的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该数字信号提供给佩戴状态检测单元24。进一步地,还供应由Α/D转换器11转换成数字信号的再现声音信号。
[0091]此外,佩戴状态检测单元24被配置为参考存储在存储器25中的佩戴状态参考值和非佩戴状态参考值。
[0092]佩戴状态检测单元24在由外侧麦克风4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5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执行信号比较。因此,使用信号比较结果以及存储在存储器25中的佩戴状态参考值和非佩戴状态参考值来做出佩戴判定。
[0093]佩戴状态参考值是在用户正佩戴耳机I的状态下外来声音到达时由外侧麦克风4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5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理想值。该值被预先测量并存储在存储器25中。
[0094]非佩戴状态参考值是在用户没有佩戴耳机I的非佩戴状态下外来声音到达时由外侧麦克风4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5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理想值。该值同样被预先测量并存储在存储器25中。
[0095]佩戴状态检测单元24在由外侧麦克风4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5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连续执行信号比较。根据信号比较结果,通过与非佩戴状态参考值和佩戴状态参考值进行各自的相似性判定来检测该状态是佩戴状态还是非佩戴状态。因此,佩戴状态检测单元24向控制单元15输出指示佩戴/非佩戴检测结果的佩戴检测信号Sdet。
[0096]控制单元15例如包括微型计算机并且将控制信号Sc输出至耳机I的信号处理装置6的每个部分以执行必要的控制。
[0097]例如,对于算术单元10,执行与再现声音信号处理单元21内各个模式相对应的均衡系数指示,执行消噪信号处理单元22内的滤波器系数的设置,执行消噪功能的开/关控制等。
[0098]作为用于消噪的滤波处理,可以根据外部环境执行各种设置(消噪模式)。例如,可以对滤波器系数进行切换,由此执行适应噪声环境(诸如火车内、飞机内或户外)的消噪操作。在此情况下,控制单元15还根据消噪模式设置滤波器系数。
[0099]此外,控制单元15控制用于供电单元16的电源开/关。
[0100]供电单元16使用内建电池作为电源,并且向每个部分供应操作电源电压VdcL基于来自控制单元15的指令执行电源电压Vdd的供应的开/关(耳机I的电源开/关)。
[0101]作为操作单元17,设有要由用户使用的操作元件。例如,设有电源按钮、模式按钮(声学模式或消噪模式的操作元件)等。
[0102]控制单元15根据电源按钮的操作指令供电单元16打开/关闭电源。此外,控制单元15根据模式按钮的操作指示算术单元10的处理模式。
[0103]同样地,本实施例的耳机I可以是其中耳机I通过有线或无线连接至再现装置100的类型。
[0104]在无线连接类型的情况下,接收单元被配置为在Α/D转换器11的前级提供。
[0105][2-2:佩戴判定技术]
[0106]将详细描述上述配置的耳机I中的佩戴判定技术。
[0107]图3例示了在已经安装有FB型消噪系统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各部件的特性。
[0108]耳机I (壳体2)佩戴在用户头部(耳廓)200上。例示的特性如下。
[0109]声场301表示来自声源N的外来噪声到达内侧麦克风5和外侧麦克风4所沿着的声学路径。同样地,虽然参考图4描述,但假设“F”或“F’”指代声学路径,而声学特性则由“F。”或“F/,指代。
[0110]加法器302展现来自驱动器单元3的输出声音和外来噪声的空间合成。空间合成的声压(用户听到的声压)由“P”指示。
[0111]麦克风和麦克风放大器303表示内侧麦克风5和麦克风放大器18的声音拾取声音信号路径。麦克风和麦克风放大器303的声音信号特性被称为“M”。
[0112]消噪(NC)滤波器304FB展现用于算术单元10中的消噪信号处理单元22的消噪信号生成的滤波处理。滤波特性被称为“ -β ”。
[0113]均衡器305展现要由算术单元10中的再现声音信号处理单元21所执行的均衡处理。该处理特性被称为“Ε”。同样地,输入再现声音信号被称为“S”。
[0114]功率放大器306展现功率放大器14内的放大处理。其特性被称为“Α”。
[0115]驱动器和声学器件307展现驱动器单元3以及作为声音释放空间的输出声音路径。其声学特性被称为“H”。
[0116]首先,以上述特性为前提,将参考图4描述在再现声音信号S没有从再现装置100输入时由内侧麦克风5和外侧麦克风4获取的声音信号。
[0117]在图4中,虚线500的左侧用作壳体2的外部声音信号系统,而右侧则用作壳体2的内部声音信号系统。在此情况下,虚线500的右侧用作如图3中的FB型消噪系统的元件,而虚线500的左侧则不用作该消噪系统的元件。
[0118]在此,声学路径F和声学路径F’示出为声场301。
[0119]声学路径F是从声源N (外部噪声源)到外侧麦克风4的声学路径的名称,而声学路径F’则是从声源N到内侧麦克风5的声学路径的名称。
[0120]在此,将考虑其中使用具有相同特性的内侧麦克风5和外侧麦克风4的情况。
[0121]麦克风和麦克风放大器303如上所述是内侧麦克风5和麦克风放大器18的声音拾取声音信号路径,而麦克风和麦克风放大器308则是外侧麦克风4和麦克风放大器19的声音拾取声音信号路径。这两个特性都被称为“Μ”。
[0122]虽然“P”如上所述是用户听到的声压,但是这如图4所示变为由内侧麦克风5拾取的声压。
[0123]“R”指示由外侧麦克风4拾取的声压。
[0124]从声源N到内侧麦克风5和外侧麦克风4存在两种类型的特性。
[0125]没有遮蔽物时的特性被称为“匕”,而有遮蔽物时(耳机被安装)的特性被称为“F/’。
[0126]也就是说,从外来声音的声源N到外侧麦克风4的声学路径F的特性是恒定的“F/。另一方面,从外来声音的声源N到内侧麦克风5的声学路径F’的特性可以是Itl”(非佩戴状态)或“F/’(佩戴状态)。
[0127]类似地,在驱动器和声学器件307的特性“H”中,非佩戴状态被称为“H/,而佩戴状态则被称为“H/’。
[0128]特性“F0,,、"F1 ”、“H0”和"H1 ”被预先测量,并且能够获得每个特性。
[0129]在此,将参考方程(I)至(J)。
【权利要求】
1.一种耳机装置,包括: 外侧麦克风,该外侧麦克风附接至在用户佩戴该耳机装置的状态下外来声音不经过遮蔽物而被拾取的位置; 内侧麦克风,该内侧麦克风附接至在用户佩戴该耳机装置的状态下外来声音经由遮蔽物而被拾取的位置; 驱动器单元,该驱动器单元被配置为执行声学输出;以及 佩戴状态检测单元,该佩戴状态检测单元被配置为使用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作为预先存储的在非佩戴状态下外来声音到达时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非佩戴状态参考值、以及作为预先存储的在佩戴状态下外来声音到达时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佩戴状态参考值,来检测佩戴状态或非佩戴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耳机装置,其中佩戴状态检测单元通过把非佩戴状态参考值和佩戴状态参考值各自与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进行相似性判定来检测佩戴状态或非佩戴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的耳机装置,其中佩戴状态检测单元执行将用作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频率特性与用作非佩戴状态参考值和佩戴状态参考值的频率特性相比较的处理,作为所述相似性判定。
4.根据权利要求2的耳机装置,其中佩戴状态检测单元执行将用作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时间轴幅度与用作非佩戴状态参考值和佩戴状态参考值的时间轴幅度相比较的处理,作为所述相似性判定。
5.根据权利要求2的耳机装置,其中佩戴状态检测单元针对每个给定周期在相似性判定结果被判定为非佩戴状态的持续时间段或累积时间已经超过阈值时输出具有非佩戴状态的检测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1的耳机装置,还包括: 消噪处理单元,该消噪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拾取的外来声音信号生成消噪信号,并将该消噪信号设置为从驱动器单元输出的声音信号, 其中要被供应至该消噪处理单元的所述外来声音信号被配置为由外侧麦克风和内侧麦克风之一或两者获取。
7.根据权利要求1的耳机装置,还包括: 声音信号处理单元,该声音信号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将从外部装置输入的声音信号作为从驱动器单元输出的声音信号来进行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的耳机装置,还包括: 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佩戴状态检测单元检测到非佩戴状态时执行电源关闭控制。
9.一种检测耳机是处于佩戴状态还是非佩戴状态下的佩戴状态检测装置,所述检测使用如下做出: 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其中该外侧麦克风附接至在用户佩戴该耳机的状态下外来声音不经过遮蔽物而被拾取的位置,而该内侧麦克风附接至在用户佩戴该耳机的状态下外来声音经由遮蔽物而被拾取的位置, 作为预先存储的在非佩戴状态下外来声音到达时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非佩戴状态参考值,以及 作为预先存储的在佩戴状态下外来声音到达时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佩戴状态参考值。
10.一种耳机装置的佩戴状态检测方法,所述耳机装置包括附接至在用户佩戴该耳机装置的状态下外来声音不经过遮蔽物而被拾取的位置的外侧麦克风、附接至在用户佩戴该耳机装置的状态下外来声音经由遮蔽物而被拾取的位置的内侧麦克风、以及被配置为执行声学输出的驱动器单元,所述佩戴状态检测方法包括: 使用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作为预先存储的在非佩戴状态下外来声音到达时由外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非佩戴状态参考值、以及作为预先存储的在佩戴状态下外来声音到达时由外 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和由内侧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信号之间的信号比较结果的佩戴状态参考值,来检测佩戴状态或非佩戴状态。
【文档编号】H04R3/00GK103581796SQ201310317627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日
【发明者】村田康信, 浅田宏平 申请人:索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