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915612发布日期:2022-02-15 10:52阅读:78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声音输出功能的电子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对于具有通话以及音视频播放功能的电子设备,在通话中需要通过单独的受话器实现声音输出,在播放音频或是视频时,需要通过单独的扬声器实现声音输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方案如下:

一种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音频输出组件的工作模式,所述工作模式包括扬声器输出模式和受话器输出模式;

如果确定所述音频输出组件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

其中,所述配置参数至少包括指示用于降低处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工作电流的控制操作。

优选的,在上述控制方法中,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第三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之间具有N匝线圈,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之间具有n匝线圈,N和n均为正整数,且N>n;

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包括:控制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与功放连接,在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线圈,将所述功放输出的音频数据转换为声音。

优选的,在上述控制方法中,还包括:

如果所述音频输出组件需要工作在扬声器输出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与所述功放连接,在所述扬声器输出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之间的线圈,将所述功放输出的音频数据转换为声音。

优选的,在上述控制方法中,所述功放具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有开关元件;

控制所述音频输出组件进行工作模式切换的方法包括:

基于开关切换指令,控制所述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二接线端连接,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或,控制所述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三接线端连接,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处于扬声器输出模式。

优选的,在上述控制方法中,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包括:

通过检测元件实时获取感应电参数,所述感应电参数能够表征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受到的电磁噪声;

基于所述感应电参数,确定补偿电压;

在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基于所述补偿电压,控制所述音频输出组件输出声音。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功放,所述功放用于输出音频数据;

音频输出组件,所述音频输出组件用于基于所述音频数据,输出声音;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具有扬声器输出模式和受话器输出模式;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用于确定所述音频输出组件的工作模式,如果确定所述音频输出组件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

其中,所述配置参数至少包括指示用于降低处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工作电流的控制操作。

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第三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之间具有N匝线圈,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之间具有n匝线圈,N和n均为正整数,且N>n;

在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功放连接,在所述扬声器输出模式下,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与所述功放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功放具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有开关元件;

所述控制组件通过开关切换指令,控制所述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二接线端连接,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或,控制所述开关元件与所述第三接线端连接,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处于扬声器输出模式。

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检测元件以及反向电路,所述检测元件用于实时获取感应电参数,所述感应电参数能够表征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受到的电磁噪声;

所述反向电路用于基于所述感应电参数,输出补偿电压;

其中,在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基于所述补偿电压,控制所述音频输出组件输出声音。

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检测元件为包围所述音频输组件的检测线圈;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边具有开口,所述音频输出组件位于所述开口内;所述功放固定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的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确定音频输出组件的工作模式,所述工作模式包括扬声器输出模式和受话器输出模式;如果确定所述音频输出组件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其中,所述配置参数至少包括指示用于降低处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工作电流的控制操作。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同一音频输出组件分别工作在扬声器输出模式和受话器输出模式,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集成度,降低制作成本,缩小设备体积,而且在处于受话器工作输出模式时,还能够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所述配置参数至少包括指示用于降低处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工作电流的控制操作,从而降低通过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工作电流和射频信号共振导致的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一种音频输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输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中控制电路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的方法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电路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中控制电路;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向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波形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消除噪声的原理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实施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背景技术中所述,对于具有通话以及音视频播放功能的电子设备,在通话中需要通过单独的受话器实现声音输出,在播放音频或是视频时,需要通过单独的扬声器实现声音输出。受话器和扬声器的主体结构相同,

如图1所示,图1为一种音频输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磁路组件14、设置在磁路组件14上的盆架13,设置在盆架13上的音圈12,设置在音圈12上的振膜组件11。其中,磁路组件14包括:瓷碗141以及设置在瓷碗141上的华司143以及磁钢142,具有包围华司143的多个磁钢142。盆架13包括:塑胶支架133,位于塑胶支架133内侧壁的极板132,以及和极板132连接的焊盘131,焊盘131用于连接音圈12。振膜组件11包括振膜111以及包围振膜111的球顶112。

受话器和扬声器的主体结构相同,均如图1所示,不同在于,基于工作需求,受话器需要工作在低电压高电阻状态,工作电流较小,而扬声器需要工作在高电压低电阻状态,工作电流较大,因此,二者音圈12所采用线圈不同,受话器需要采用高阻抗的线圈,受话器需要采用低阻抗的线圈。

为了提高集成度,降低成本,可以采用兼具受话器功能的二合一扬声器。特别的,目前立体声扬声器设计的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相比于单个扬声器,采用双扬声器结构可以实现立体声场,能够极大的提高用户体验和产品满意度。采用一个二合一扬声器,以基于电子设备需求,工作在扬声器输出模式或是受话器工作模式。

二合一扬声器和普通受话器或者扬声器的工作原理相同,利用线圈通电之后产生磁场带动内部的磁体运动,从而推动振膜和空气发声。但是相比普通的受话器的尺寸为1206(长12mm宽6mm)或者0809(长8mm宽9mm),二合一扬声器的尺寸因为要兼顾扬声器和受话器功能,所以尺寸要大很多,比如常见的尺寸有1210(长12mm宽10mm)和1310(长13mm宽10mm)等。也就是说,二合一扬声器的线圈环路面积要比普通受话器的线圈的环路面积要大很多。

在电路设计的过程中,因为电磁效应的存在,如无特殊需求,电子设备中电路板结构设计需要尽可能地规避形成环路,否则极有可能导致电磁效应产生干扰。如在智能手机等集成度高的电子产品中,电路板中存在很多干扰信号。变化的电信号产生磁场,磁场经过电路环路产生电场,最终形成了干扰信号。

如图2所示,图2为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受限于电子设备内部空间以及电子元件尺寸,需要在电路板20的一侧设置一开口,用于放置安装音频输出组件21。音频输出组件21为二合一扬声器。由于音频输出组件21与电路板20距离较近,音频输出组件21中线圈容易被电路板20中射频信号干扰。特别是,当扬声器复用为受话器使用时,由于是复用电阻较小的扬声器作为受话器,对于需要工作在低电压高电阻的受话器,会导致其工作电流增大,而大的工作电流容易与射频信号共振,产生TDD(Time Division Distortion)噪声。

测试普通受话器(0809尺寸)和二合一扬声器(1210尺寸)在同一整机射频环境中的TDD干扰情况,基于电压-频率曲线的测试结果可知,0809尺寸的普通受话器的干扰杂音电信号幅度只有1210尺寸的二合一扬声器的一半不到;而且由于此TDD噪声干扰在低频段,无法通过磁珠或者电容滤除掉。

二合一扬声器,一般是将扬声器复用为受话器,由于使用的是扬声器的较小的电阻,受话器输出模式时,采用受话器的工作电压,由于电阻相对于单纯受话器较低,故电流会较大,容易和射频信号共振干扰,故需要降低此时工作电流。

对于二合一扬声器,更大的尺寸导致更大的环路面积,更容易引入干扰,且此低频电流音干扰无法通过电容或者磁珠等传统手段滤除,导致智能终端的GSM网络通话的时候有受话器下行电流音问题,影响音质,进而影响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控制方法用于具有音频输出组件的电子设备,该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1:确定音频输出组件的工作模式,所述工作模式包括扬声器输出模式和受话器输出模式。

步骤S12:如果确定所述音频输出组件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

其中,所述配置参数至少包括指示用于降低处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工作电流的控制操作。所述音频输出组件为二合一扬声器,在扬声器输出模式下可以作为扬声器使用,在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可以作为受话器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控制方法通过同一音频输出组件分别工作在扬声器输出模式和受话器输出模式,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集成度,降低制作成本,缩小设备体积,而且在处于受话器工作输出模式时,还能够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所述配置参数至少包括指示用于降低处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工作电流的控制操作,从而降低通过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工作电流和射频信号共振导致的噪声。

为了降低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工作电流,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改变音频输出组件,使得音频输出组件在扬声器输出模式和受话器输出模式下所连接到电路中电阻不同,且扬声器输出模式下接入电路的电阻小于受话器输出模式下接入电路的电阻。此时,所述音频输出组件的结构可以如图4所示。

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输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具有第一接线端121c和第二接线端121a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所述第二接线端121a之间的第三接线端121b;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第二接线端121a之间具有N匝线圈,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所述第三接线端121b之间具有n匝线圈,N和n均为正整数,且N>n。

图4所示音频输出组件包括线圈模组121。线圈模组121具有三个接线端。采用图4所示音频输出组件,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包括:控制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所述第二接线端121a与功放连接,在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所述第二接线端121a之间的线圈,将所述功放输出的音频数据转换为声音。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如果所述音频输出组件需要工作在扬声器输出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所述第三接线端121b与所述功放连接,在所述扬声器输出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所述第三接线端121b之间的线圈,将所述功放输出的音频数据转换为声音。

由于N>n,故可以通过改变所连接的接线端,使得受话器输出模式与扬声器输出模式下分别具有所需的线圈匝数,以分别具有适配的电阻,从而能够保证在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具有较大的电阻,以降低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工作电流,以降低设置是避免与射频信号的共振,从而解决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干扰问题。

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中控制电路图,所述电路图采用图4所示音频输出组件21,功放22具有第一输出端D1和第二输出端D2;所述第一输出端D1与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D2连接有开关元件K;控制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进行工作模式切换的方法包括:基于开关切换指令,控制所述开关元件K与所述第二接线端121a连接,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或,控制所述开关元件K与所述第三接线端121b连接,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处于扬声器输出模式。

可以设置开关元件K连接控制组件23,控制组件23通过所述开关切换指令,自动控制所述开关元件K的开关状态。其中,控制组件23包括电子设备的中央处理器(CPU),通过CPU自动控制所述开关元件K的开关状态。控制组件23与功放22连接,二者连接方式可以基于需求设置,不局限于图4中I2C总线和I2S总线的连接方式。

为了降低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工作电流,第二种方式中,不改变音频输出组件,两种输出模式下接入通路的线圈相同,即电阻相同,可以基于受话器输出模式下所述音频输出组件的电磁噪声,对所述音频输出组件的工作电压进行补偿,在不改变接入电阻的情况下,通过电压补偿解决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干扰问题。此时,所述控制方法可以如图6所示。

另一种方式中,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的方法示意图,包括:

步骤S21:通过检测元件实时获取感应电参数,所述感应电参数能够表征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受到的电磁噪声。

步骤S22:基于所述感应电参数,确定补偿电压。

步骤S23:在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基于所述补偿电压,控制所述音频输出组件输出声音。

电子设备包括:检测元件以及反向电路,所述检测元件用于实时获取感应电参数。所述检测元件为包围所述音频输组件的检测线圈。所述反向电路用于基于所述感应电参数,输出补偿电压。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中,通过同一音频输出组件分别工作在扬声器输出模式和受话器输出模式,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集成度,降低制作成本,缩小设备体积,而且在处于受话器工作输出模式时,还能够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所述配置参数至少包括指示用于降低处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工作电流的控制操作,从而降低通过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工作电流和射频信号共振导致的噪声。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电路图,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功放22,所述功放22用于输出音频数据;

音频输出组件21,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用于基于所述音频数据,输出声音;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具有扬声器输出模式和受话器输出模式;

控制组件23,所述控制组件23用于确定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的工作模式,如果确定所述音频输出组件的工作模式为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

其中,所述配置参数至少包括指示用于降低处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工作电流的控制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通过同一音频输出组件21分别工作在扬声器输出模式和受话器输出模式,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集成度,降低制作成本,缩小设备体积,而且在处于受话器工作输出模式时,控制组件23还能够基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所述配置参数至少包括指示用于降低处于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工作电流的控制操作,从而降低通过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工作电流和射频信号共振导致的噪声。

所述电子设备中,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的结构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图4所示,具有第一接线端121c和第二接线端121a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所述第二接线端121a之间的第三接线端121b;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第二接线端121a之间具有N匝线圈,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所述第三接线端121b之间具有n匝线圈,N和n均为正整数,且N>n。可以基于需求涉及N和n,如可以设置N=2n,此时在整个线圈组件绕线厚度的一半位置设置第三接线端121b。

在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所述控制组件23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所述第二接线端121a与所述功放连接,在所述扬声器输出模式下,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所述第三接线端121b与所述功放连接。在所述扬声器输出模式下,所述控制组件23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所述第三接线端121b与所述功放连接,基于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和所述第三接线端121b之间的线圈,将所述功放输出的音频数据转换为声音。

所述电子设备中,结合图4、图5和图7所示,所述功放22具有第一输出端D1和第二输出端D2;所述第一输出端D1与所述第一接线端121c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D2连接有开关元件K;所述控制组件23通过开关切换指令,控制所述开关元件K与所述第二接线端121a连接,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或,控制所述开关元件K与所述第三接线端121b连接,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处于扬声器输出模式。所述开关元件K位电子开关,能够通过控制组件23自动控制开关状态切换。

控制组件23通过开关控制信号自动控制开关状态切换,使得所述功放22基于需求在扬声器输出模式和受话器输出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可以设置处于状态为扬声器输出模式,当需要工作在受话器输出模式时,通过开关状态控制切换到受话器输出模式,任可以采用功放22驱动通路。

常规二合一扬声器中,无论是在扬声器输出模式还是在受话器输出模式,都是采用一个智能运放驱动,两种输出模式是采用同一电路通路,需要兼顾外放模式,电路通路不能够使用改变电阻方式降低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工作电流。采用图4所示音频输出组件,使得不同输出模式下接入电路的线圈电阻不同,从而能够降低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电阻,降低工作电流,进而消除了噪声干扰。该方式可以通过开关元件K实现不同输出模式下接入电路线圈电阻的适配切换,使得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干扰杂音幅度至少降低一半,大大降低电流音水平。

如图8所示,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中控制电路,结合图7和图8所示,所述控制组件23包括:检测元件232以及反向电路(图8中未示出),所述检测元件232用于实时获取感应电参数,所述感应电参数能够表征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受到的电磁噪声;所述反向电路用于基于所述感应电参数,输出补偿电压;其中,在所述受话器输出模式下,基于所述补偿电压,控制所述音频输出组件输出声音。

所述控制组件23还包括控制器231,用于为控制所述功放22输出所述音频数据。所述控制器231可以为电子设备的CPU。所述控制器231可以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运行程序确定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的工作模式,如电子设备运行语音通话程序,则确定应该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如果电子设备运行音频或是视频播放器程序,则确定处于扬声器输出模式。

其中,所述检测元件232为包围所述音频输组件12的检测线圈,所述感应电参数为检测线圈基于电磁感应生成的感应电流和/或感应电压。所述反向电路可以集成在功放22的电路中,也可以单独集成在功放22之外。

采用图8所示方式,基于反馈的形式对功放22的输入信号进行补偿调节,抵消由于电磁干扰导致的电流噪声影响。

在图8所示方式中,在常规二合一扬声器基础上增加一个检测线圈作为检测元件232,用于感应电子设备中电路板的回流电磁辐射干扰。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具有第一引脚d1和第二引脚d4,连接功放22的两个输出端。检测元件232具有第三引脚d2和第四引脚d3,输出感应电参数,将所述感应电参数反馈至功放22,在功放22的反向电路中进行反向处理,以获得补偿电压。

如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向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反向电路是反向放大器电路,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接入设定电压,负相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R1接入输入电压Vin,且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输出端,输出端输出补偿电压Vout。输入电压Vin为所述感应电参数。

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波形图,输出端输出补偿电压Vout是输入电压Vin反向放大后的信号。

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消除噪声的原理示意图,补偿电压Vout与干扰噪声电压Vnoise反向,且幅值满足相同条件,二者叠加后等于或是近似等于零电位,最终抵消由于电磁辐射产生的电流声,从而可以消除受话器输出模式下的电磁干扰,

如图12所示,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采用图8所示控制电路,结合图8和图12所示,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电路板20,所述电路板20的一侧边具有开口,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位于所述开口内;所述功放固定连接在所述电路板20上。所述控制组件23中,控制器231固定在所述电路板20上,所述检测元件232设置在所述开口中,位于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下方。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但不局限于为手机、智能穿戴设备以及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所述电子设备具有一个常规扬声器以及一个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作为二合一扬声器,使得电子设备具有双扬声器输出模式。

如果采用图5所示控制电路,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如图13所示,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电子设备的系统基于接收的相关指令,判断系统是否需要进入双扬声器模式。如果是,线圈默认到扬声器输出模式,即开关元件K与所述第三接线端121b连接,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处于扬声器输出模式,而后CPU控制功放驱动二合一扬声器通路,系统进入双扬声器模式。如果否,系统需要进入受话器输出模式,线圈切换到受话器输出模式,即所述开关元件K与所述第二接线端121a连接,以使得所述音频输出组件21处于受话器输出模式,而后CPU控制功放驱动二合一扬声器通路,系统进入受话器输出模式,该模式下,通路电阻增大,可以降低受话器下行电流音水平。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根据工作模式通路配置完成之后,手机进入对应的工作模式。

如果采用图8所示控制电路,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CPU控制功放驱动二合一扬声器通路,二合一扬声器无输出信号时通过检测元件是否有电磁辐射干扰感生出的感应电参数,如果存在,反馈到功放进行处理,输出对应反向信号实现抵消,而后CPU控制功放进行双扬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有效地优化二合一扬声器内线圈环路引入的电流音问题,同时也不会影响电子设备在双扬声器模式的输出,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和用户的满意度。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或递进和并列结合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