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智能终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管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基于分布式技术,多屏协同功能能够实现跨系统、跨设备协同。通过多屏协同功能,将一电子设备和其他电子设备建立协同连接之后,可以实现资源快速共享,可利用平板/电脑的运算能力和专业系统能力,在平板/电脑上操作手机,浏览手机界面、接听手机音视频通话等协同控制操作。但是由于电子设备的设备性能限制,可能会导致多屏协同系统中数据传输性能(如电子设备之间数据传输性能、电子设备与接入点之间的数据传输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管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dbac场景(dbsc场景)带来的数据传输较差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无线接入点之间存在第一链路,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用户操作,确定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和所述无线接入点之间存在第二链路;建立用于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第三链路;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中有一电子设备不具备第一能力,且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断开所述第一链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四链路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提供无线通信网络;或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保持所述第一链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四链路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提供无线通信网络;所述第三链路所处的频段和预设频段不同。
3、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改变传统的组网模式,提高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构建的系统中数据传输性能,提高了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效率。
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中至少有一电子设备不具备第一能力。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都具备第一能力时,传输性能好时,不对传统的组网模式进行改变;在第一电子设备或第二电子设备不具备第一能力时,对传统的组网模式进行改变,可以改善传输性能。
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还包括:所述第一链路所处的频段和所述第二链路所处的频段中至少有一频段为所述预设频段。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根据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所处的频段判断是否对传统的组网模式进行改变,可以使得做出的决策更具有准确性。
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能力为双频双发能力。
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不具备第一能力包括采用双频自适应并发的方式进行传输。
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频段为2.4ghz,所述第三链路所处的频段为5ghz。
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链路为p2p链路。
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保持所述第一链路包括: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具备所述第一能力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不具备所述第一能力时,或者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都不具备所述第一能力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理论峰值速率小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理论峰值速率时,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保持所述第一链路。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准确地确定是否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四链路并保持第一链路,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传输场景中使用双频自适应并发模式工作的电子设备个数。
1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断开所述第一链路连接包括: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不具备所述第一能力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具备所述第一能力时,或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都不具备所述第一能力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理论峰值速率大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理论峰值速率时,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断开所述第一链路。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准确地确定是否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四链路并断开所述第一链路,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传输场景中使用双频自适应并发模式工作的电子设备个数。
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断开所述第一链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二链路所处的频段与所述第三链路所处的频段相同且所述第二链路工作的信道与所述第三链路工作的信道不同,切换所述第二链路工作的信道,所述第二链路切换后的信道与所述第三链路的信道相同。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二链路和第三链路之间的同频异信道变为同屏同信道,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1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为组织者,所述组织者用于发起所述第二链路工作信道的切换。上述技术方案,用于将作为模拟路由器的第二电子设备确定为组织者,可以便利地确定当前的系统是否为同频异信道,提高了确定是否信道切换的速度。
1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保留所述第一链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一链路所处的频段与所述第三链路所处的频段相同且所述第一链路工作的信道与所述第三链路工作的信道不同,切换所述第一链路工作的信道,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后的信道与所述第三链路的信道相同。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链路和第三链路之间的同频异信道变为同屏同信道,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1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确定为组织者,所述组织者用于发起所述第一链路工作信道的切换。上述技术方案,用于将作为模拟路由器的第一电子设备确定为组织者,可以便利地确定当前的系统是否为同频异信道,提高了确定是否信道切换的速度。
16、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该处理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如上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
17、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该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
18、另外,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方法部分各设计的方法相关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一种数据传输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无线接入点之间存在第一链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中至少有一电子设备不具备第一能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还包括:所述第一链路所处的频段和所述第二链路所处的频段中至少有一频段为所述预设频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能力为双频双发能力。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具备第一能力包括采用双频自适应并发的方式进行传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频段为2.4ghz,所述第三链路所处的频段为5ghz。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链路为p2p链路。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保持所述第一链路包括: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具备所述第一能力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不具备所述第一能力时,或者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都不具备所述第一能力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理论峰值速率小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理论峰值速率时,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保持所述第一链路。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断开所述第一链路连接包括: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不具备所述第一能力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具备所述第一能力时,或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都不具备所述第一能力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理论峰值速率大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理论峰值速率时,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断开所述第一链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断开所述第一链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二链路所处的频段与所述第三链路所处的频段相同且所述第二链路工作的信道与所述第三链路工作的信道不同,切换所述第二链路工作的信道,所述第二链路切换后的信道与所述第三链路的信道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为组织者,所述组织者用于发起所述第二链路工作信道的切换。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的第四链路并保留所述第一链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一链路所处的频段与所述第三链路所处的频段相同且所述第一链路工作的信道与所述第三链路工作的信道不同,切换所述第一链路工作的信道,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后的信道与所述第三链路的信道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确定为组织者,所述组织者用于发起所述第一链路工作信道的切换。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