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佩戴组件及非入耳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54913发布日期:2023-04-20 02:25阅读:36来源:国知局
耳机佩戴组件及非入耳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耳机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耳机佩戴组件及非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1、跑步、骑自行车等做为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很多跑步者和骑行者都喜欢在平时跑步中听音乐,因为这样可以帮助跑步者和骑行者更快进入状态,保持节奏。

2、现有的非入耳式耳机一般将耳机头组件设置于耳挂的一端、控制仓/电池仓则设置于耳挂的另一端,该结构使得非入耳式耳机结构相对复杂、且重量相对较大。并且,在这些非入耳式耳机中,将导电线缆和弹性金属丝与硅胶层注塑在一起,不利于生产和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上述非入耳式耳机中导电线缆维修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耳机佩戴组件及非入耳式耳机。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机佩戴组件,包括呈弧形的后挂部及分别位于所述后挂部的两端的耳挂部;所述后挂部包括弹性金属丝、导电线缆以及由软性材料构成的基体,所述基体包括沿所述基体的轴向设置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弹性金属丝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内,所述导电线缆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内,且所述弹性金属丝和导电线缆的两端分别延伸到所述基体外并分别形成两个所述耳挂部。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挂部的主体部分位于第一平面,所述耳挂部的主体部分位于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相垂直,且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后挂部的对称面之间的夹角为30±5°。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挂部的主体部分由位于第一平面内的第一圆弧构成,且所述第一圆弧的直径为110±20mm、对应的圆心角为150±30°;

5、所述耳挂部的主体部分由位于第二平面内的第二圆弧构成,且所述第二圆弧的直径为27±5mm、对应的圆心角为120±30°。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耳挂部与所述后挂部之间形成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由位于第二平面内的第三圆弧构成,所述第三圆弧的直径为50±8mm、对应的圆心角为60±15°。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耳挂部的顶端至第一平面的距离为33±6mm。

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非入耳式耳机,包括两个耳机头组件和如上所述的耳机佩戴组件;

9、两个所述耳机头组件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耳挂部上远离后挂部的一端,且在所述非入耳式耳机佩戴到人体时,两个所述耳机头组件分别位于耳廓的前方。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金属丝对应于每一所述耳挂部上远离所述后挂部的一端具有夹装部;

11、每一所述耳机头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扬声器模组,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沿垂直于人体面部的方向装配在一起,并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扬声器模组装设于所述容置腔内;

12、所述第一壳体上具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二壳体上具有第二通槽,且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装配在一起时,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扣合形成夹装孔,并由所述夹装孔将所述弹性金属丝的夹装部夹持固定,所述导电线缆穿过所述夹装孔延伸到所述容置腔内。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上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主体部分的第一耳挂连接部,所述第一通槽贯穿所述第一耳挂连接部;

14、所述第二壳体上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主体部分的第二耳挂连接部,所述第二通槽贯穿所述第二耳挂连接部,且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装配在一起时,所述第一耳挂连接部和第二耳挂连接部组合成柱状连接部。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金属丝上具有钩部,且所述钩部连接于所述夹装部上远离所述后挂部的一端;

16、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内壁具有限位槽,所述弹性金属丝的钩部插入到限位槽内。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非入耳式耳机还包括包裹所述耳挂部的耳挂套,且所述耳挂套的一端套接并固定到所述柱状连接部上。

18、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后挂部和耳挂部一体,同时将弹性金属丝和导电线缆均穿设于基体,不仅能简化耳机佩戴组件的结构,而且由于基体并非与导电线缆注塑在一起,因此在导电线缆中间断裂时方便对其进行更换,提高了耳机佩戴组件的可维护性。同时,由于基体并非与弹性金属丝注塑在一起,便于调整弹性金属丝的长度以及耳挂部的塑形。



技术特征:

1.一种耳机佩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弧形的后挂部及分别位于所述后挂部的两端的耳挂部;所述后挂部包括弹性金属丝、导电线缆以及由软性材料构成的基体,所述基体包括沿所述基体的轴向设置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弹性金属丝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内,所述导电线缆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内,且所述弹性金属丝和导电线缆的两端分别延伸到所述基体外并分别形成两个所述耳挂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佩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挂部的主体部分位于第一平面,所述耳挂部的主体部分位于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相垂直,且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后挂部的对称面之间的夹角为30±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佩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挂部的主体部分由位于第一平面内的第一圆弧构成,且所述第一圆弧的直径为110±20mm、对应的圆心角为150±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佩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挂部与所述后挂部之间形成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由位于第二平面内的第三圆弧构成,所述第三圆弧的直径为50±8mm、对应的圆心角为60±1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佩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挂部的顶端至第一平面的距离为33±6mm。

6.一种非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耳机头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佩戴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金属丝对应于每一所述耳挂部上远离所述后挂部的一端具有夹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主体部分的第一耳挂连接部,所述第一通槽贯穿所述第一耳挂连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金属丝上具有钩部,且所述钩部连接于所述夹装部上远离所述后挂部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入耳式耳机还包括包裹所述耳挂部的耳挂套,且所述耳挂套的一端套接并固定到所述柱状连接部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耳机佩戴组件及非入耳式耳机,所述耳机佩戴组件包括呈弧形的后挂部及分别位于所述后挂部的两端的耳挂部;所述后挂部包括弹性金属丝、导电线缆以及由软性材料构成的基体,所述基体包括沿所述基体的轴向设置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弹性金属丝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内,所述导电线缆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内,且所述弹性金属丝和导电线缆的两端分别延伸到所述基体外并分别形成两个所述耳挂部。本技术可在导电线缆中间断裂时方便对其进行更换,同时便于调整弹性金属丝的长度以及耳挂部的塑形。

技术研发人员:邓家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邓家雄
技术研发日:20220906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