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耳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耳机。
背景技术:
1、tws(真无线耳机)近年来高速发展,功能日益丰富,同时,使用者的佩戴舒适性也被厂商高度重视,经过长期演变,目前tws主流佩戴方式已形成以下几种形态:
2、1、半入耳式:耳机主体放入耳甲腔,利用耳屏和对耳屏对耳机主体包裹(如图1)。这种佩戴方式的缺点是:由于不同使用者的耳朵大小差异,存在胀耳或佩戴不牢固,容易掉落的现象发生。
3、2、入耳式:耳机主体放入耳甲腔,再辅以耳塞(硅胶或海绵材质等)深入耳道,加强佩戴稳定性(如图2)。这种佩戴方式的缺点是:由于耳塞深入耳道,长时间佩戴后容易产生胀耳感;由于耳道密闭、不通风,导致耳道闷热,油脂分泌物增多,引发耳朵卫生和健康问题。
4、3、耳挂式:利用耳朵上耳根,耳机被悬挂在上耳根(如图3)。这种佩戴方式的缺点是:耳机佩戴时没有足够稳定的定位,容易摇摆和位移,进而影响耳机出声孔的辐射精准度;耳挂式耳机体积增大,质量增加;另外,当使用者已经佩戴眼镜,在佩戴耳机时会形成干扰。
5、4、耳夹式:耳机通过夹住耳轮,被固定在耳朵上(如图4)。这种佩戴方式的缺点是:当使用者长时间佩戴,会加重耳轮的疼痛和不适感;耳夹式耳机体积增大,质量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耳机及其佩戴方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问题。
2、为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新型耳机,包括耳机本体,所述耳机本体包括内置喇叭单体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入耳侧设有声孔,所述壳体的入耳侧且位于声孔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呈弯曲状的耳触一和耳触二,所述耳触一的形状与人耳甲艇区域形状一致,所述耳触二的形状与人耳耳屏和对耳屏的连接区域形状一致,所述耳触一和耳触二分别位于声孔的两侧,所述耳触一的端部、耳触二的中部连接在壳体上;
4、所述耳机本体佩戴在耳朵上时,所述耳触一的另一端位于人耳耳甲艇区域内,所述耳触二的两端分别位于耳屏和对耳屏内。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耳触一、耳触二与壳体为可拆卸连接。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耳触一、耳触二的材质相同均采用软胶制成。
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耳机的佩戴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8、将所述耳触二先放入耳屏和对耳屏内,再将耳触一放入耳甲艇内,即佩戴完成。
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0、①本实用新型对耳触进行仿生设计并利用耳屏、对耳屏、耳甲艇三个区域,形成三辐式“触手”固定结构,带来更好的佩戴稳定性。
11、②本实用新型减少了耳机和人耳的接触面积,提升了佩戴有效接触率,实现微感知佩戴,更好地提高了佩戴舒适性。
12、③本实用新型的耳触结构体积小且隐蔽,佩戴后可见性极低,且可更换不同的大小规格,适配更多的使用者。
13、④采用本实用新型佩戴方式佩戴后不堵耳、通透、安全,佩戴方式不同于以往任何耳机佩戴方式,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同比现有佩戴方式有着显著进步。
1.一种新型耳机,包括耳机本体(1),所述耳机本体(1)包括内置喇叭单体的壳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的入耳侧设有声孔(2),所述壳体(11)的入耳侧且位于声孔(2)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呈弯曲状的耳触一(3)和耳触二(4),所述耳触一(3)的形状与人耳甲艇区域形状一致,所述耳触二(4)的形状与人耳耳屏和对耳屏的连接区域形状一致,所述耳触一(3)和耳触二(4)分别位于声孔(2)的两侧,所述耳触一(3)的端部、耳触二(4)的中部连接在壳体(1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触一(3)、耳触二(4)与壳体(11)为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触一(3)、耳触二(4)的材质相同均采用软胶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耳机,其特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