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线材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线材固定装置,特别是一种利用表面安装技术(SurfaceMount Technology)装设于一电路板上,用来固定装设在电路板上的线材的固定装置。
(2)背景技术现有电路板上的线路,如果不能把线直接印制在上面,大部份就是将导线路焊接在电路板上,或是利用印刷电路的方式,将欲连接的线路印制在电路板上。当必须在现有的电路板上加上额外的线材时,为了固定这些线材使不在电路板上任意移动而影响其它元件,必须采用一些方式固定。
例如麦克风所用等线材等,一般会另外将其接线从自电路板拉出,并用胶带黏合于电路板上。此种作法不但不美观,而且当胶带失去黏性时,线材会脱落。相反地,若胶带太黏,则将在更换接合于电路板上的线材时,会残留胶痕在电路板上,四处沾黏灰尘与杂物。而要更换线材时,又必须将原有的胶带撕离,换上新的胶带,因此非常不方便。
(3)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表面安装技术设置使线材稳固安装于一电路板上而不会轻易脱落的线材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多次更换线材而不需重新拆装的线材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牢靠地固定线材位置而无需顾虑胶合黏性逐渐劣化问题的线材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线材固定装置包含一接合于电路板上的安装段、一由安装段弧形向上延伸的弹性臂段及一由远离弹性臂段的一端缘往安装段同向延伸的吸附段;它们相配合界定出具有一开口用来放置线材的置线空间;安装段或吸附段具有至少一由远离弹性臂段的一侧往置线空间凸伸的一挡止部,以用来防止线材轻易脱离该置线空间。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4)
图1是装有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线材固定装置的电路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5)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线材固定装置300是安装在一电路板100上,用来固定电路板100上的一线材200。线材固定装置300包含一接合于电路板100的安装段310、一由安装段310的一端缘弧形向上延伸的弹性臂段320,及一远离弹性臂段320的一端缘且与安装段310同向延伸的吸附段330,安装段310、弹性臂段320及吸附段330相配合可界定出一具有一开口的置线空间350。
吸附段330具有一由远离弹性臂320的一侧往置线空间350弯折凸伸的挡止部340。挡止部340具有一由吸附段330弯折向置线空间350延伸的导滑段341及一由导滑段341向置线空间350的一端缘延伸且朝吸附段330延伸的挡抵段342。导滑段341、挡抵段342,及吸附段330大致呈一三角形。
欲要安装线材固定装置300于电路板100时,可以利用表面安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借助机械手臂上的吸嘴吸附线材固定装置的吸附段330,移动线材固定装置300使安装段310移动对应到所要安装在电路板100的位置上。最后再把将电路板100送进锡炉,就可以将线材固定装置300装设在电路板100上。线材固定装置300的安装与电路板100上其他的表面安装元件一起完成,不但省时,且固定效果良好。
使用时,可以将欲固定的线材200由导滑段341向置线空间350推挤,使弹性臂段320产生暂时变形,而让开口具有足够的高度让将线材200进置入。通过后,弹性臂段320恢复原本的状态。由于挡抵段342的顶抵,使得线材200不容易脱离置线空间350。要当欲置换线材200的时候,使用者可施力将线材200向挡抵段342方向拉,使弹性臂段320产生变形,而有足够的空间让线材200脱离。线材200通过后,弹性臂段320又恢复原本的状态,供后续使用。在本例中,导滑段341的坡度比挡抵段342的坡度缓,使线材200易进难出。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线材固定装置400和前一实施例同样包含一安装段410、一弹性臂段420、一吸附段430及一置线空间450,相同部分以下不多作说明。
不同在于,线材固定装置400的挡止部440是形成在安装段400,挡止部440同样包括一由安装段410弯折向置线空间450延伸的导滑段441,及一由导滑段441向置线空间450的一端缘延伸、且朝安装段410延伸的挡抵段442。导滑段441、挡抵段442,及安装段410大致呈一三角形,其作用与第一较佳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中,线材固定装置500同样包含一安装段510、一弹性臂段520、一吸附段530及一置线空间560。和前二实施例不同在于吸附段530形成一具有一导滑段541及一挡抵段542的第一挡止部540;安装段510则形成有一具有一导滑段551及一挡抵段552的第二挡止部550。通过第二挡止部550配合第一挡止部540,使得线材更难轻易脱出置线空间560。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中,线材固定装置600同样包含一安装段610、一弹性臂段620、一吸附段630及一置线空间650。挡止部640也和第一实施例一样位于吸附段630上,而且包括一导滑段641及一挡抵段642,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吸附段630具有一靠近该弹性臂段620且大致与该安装段610平行的接承段,挡抵段642由接承段弯折向置线空间650延伸,导滑段641是从该挡抵段向远离安装段610弯折延伸。挡抵段642与导滑段641形成一朝向置线空间650的凸起。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中,线材固定装置700中大部份的构件与第四较佳实施例中的线材固定装置相同。
线材固定装置700同样具有一安装段710、一吸附段730,及一置线空间750。不同点在于,一挡止部740于安装段710上。挡止部740的构造与第四较佳实施例中的挡止部640相同,同样具有一导滑段741及一挡抵段742。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线材固定装置800大部份的构造与第四、第五较佳实施例相同,包含一安装段810、一弹性臂段820、一吸附段830及一置线空间860。不同点在于,吸附段830及安装段810分别具有一第一挡止部840及一第二挡止部850。第一挡止部840与第二挡止部850分别具有一导滑段841、851及一挡抵段842、852。第二挡止部850与第一挡止部840的构造及作用相同,都可限制并抵挡置入的线材。
综上所述,线材固定装置利用表面安装技术安装在电路板上,不但安装方便,且不易松脱于电路板上。利用线材固定装置来固定线材,不但可借助挡止部的作用,将电路板上的线材抵顶固定,也可使欲置换线材时,方便抽取更换。
当然,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线材固定装置,适用于固定在一电路板上的线材,该线材固定装置包含一接合于该电路板上的安装段,一由该安装段的一端缘延伸的弹性臂段及一由该弹性臂段远离该安装段的一端缘朝与该安装段对应方向延伸的吸附段,该吸附段与安装段、弹性臂段相配合界定出具有一开口的一置线空间,其特征在于该线材固定装置还具有一挡止部,位于至少该安装段或该吸附段上,且朝向该置线空间凸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挡止部位于该安装段上,且该挡止部具有一位于该安装段远离该弹性臂段的导滑段及一靠近该弹性臂段且连接于该导滑段与该安装段的挡抵段;该挡止部的导滑段为安装段由远离弹性臂段的一端缘向置线空间弯折延伸成,该挡抵段为导滑段以一角度朝向该安装段折回延伸成,该导滑段、挡抵段与该安装段大致呈三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挡止部位于该安装段上,且该挡止部具有一位于该安装段远离该弹性臂段的导滑段及一靠近该弹性臂段且连接于该导滑段与该安装段的挡抵段;该安装段具有一接合于电路板上且大致与吸附段平行的接合段,该挡抵段为由该接合段弯折向置线空间延伸成,该导滑段是自该挡抵段向远离吸附段弯折延伸成,该挡抵段与导滑段形成一朝向置线空间的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挡止部位于该吸附段上,且该挡止部具有一位于该吸附段远离该弹性臂段的导滑段及一靠近该弹性臂段且连接于该导滑段与该安装段的挡抵段;该挡止部的导滑段为吸附段由远离弹性臂段的一端缘向置线空间弯折延伸成,该挡抵段为导滑段以一角度朝向该吸附段折回延伸成,该导滑段、挡抵段与该吸附段大致呈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挡止部位于该吸附段上,且该挡止部具有一位于该吸附段远离该弹性臂段的导滑段及一靠近该弹性臂段且连接于该导滑段与该安装段的挡抵段;该吸附段具有一靠近该弹性臂段且大致与该安装段平行的接承段,该挡抵段为由该接承段弯折向置线空间延伸成,该导滑段是自该挡抵段向远离安装段弯折延伸成,该挡抵段与导滑段形成一朝向置线空间的凸起。
专利摘要一种线材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接合在一电路板上的线材,线材固定装置包含一安装段、一弹性臂段及一吸附段,它们相配合界定出一用来放置线材的置线空间,安装段或吸附段具有至少一远离弹性臂的一侧且往置线空间凸伸的挡止部,当线材置入线材固定装置时使弹性臂段变形,并使线材得以进入,通过后,弹性臂段便恢复未变形的状态,并通过挡止部的作用,防止线材脱离置线空间。
文档编号H05K7/02GK2539380SQ02208159
公开日2003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25日
发明者陈惟诚 申请人:陈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