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温板支撑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24927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均温板支撑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将均温板内部区隔为多个各自独立的相变化空间的均温板支撑体结构。
背景技术


图1所示,为一种公知的均温板1a。均温板1a具有一中空板体10a,板体10a由一上盖100a与一下盖101a相互盖合所构成,其内部填充有工作流体(working fluid),并在板体10a内部壁面处设有提供工作流体所需毛细力的毛细组织(wick structure)11a以及支撑在上、下盖100a、101a之间处的支撑结构12a。在板体10a内部抽真空时,可通过支撑构件12a将上、下盖100a、101a予以支撑而避免板体10a凹陷。由此,即可将均温板1a应用于如中央处理器(CPU)等发热源上,且通过均温板10a将发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吸收后,板体10a内部的工作流体会因遇热而由液态转变为气态,以产生相变化现象,使气化后的工作流体朝向板体10a四周处扩散;气化后的工作流体因远离发热源而逐渐降温冷却后,即可回复成液相,并通过板体10a内壁面上的毛细组织11a所提供的毛细力以及接近发热源处的液相工作流体不断被气化之故,使得冷却后的液态工作流体会朝向发热源处流动,由此,即可视板体10a内部的工作流体循环进行液变气、气变液的相变化现象。
由于均温板1a皆呈大面积的扁平板状体,其内部空间呈四周横向扩展,因此当工作流体因冷却而由气相变为液相时,由于毛细组织11a贴附在板体10的a内壁面,使得当工作流体回流至下盖101a中央处时,其所需的路径较长,以致造成液态工作流体的回流速度较慢,无法快速进行相变化,最终影响均温板1a的热传效率。
因此上述公知的均温板在实际使用上具有可加以改进的不便与缺陷存在。
鉴于此,本设计人为改进并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经过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进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其利用均温板内部的支撑结构,将该均温板内部原有单一且呈四周横向的扩展空间分隔为多个各自独立的相变化空间。由于每一相变化空间各有独立的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因此各区受热而冷却后的液相工作流体,可利用独自的毛细组织回流至均温板底部,以快速回流来达到较佳的热传导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包括一板体,该板体由一上盖与一下盖相互封合而成;在该板体内部设置有一用于支撑在其上、下盖之间处的支撑结构;其中,该支撑结构将该板体内部区分为多个区隔空间,并在各区隔空间内分别设有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以在该板体内部形成各自独立的相变化空间。从而实现上述的发明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支撑体结构能够使均温板具有较佳的热传导效果。
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为公知均温板的侧视剖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俯视剖面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a-均温板10a-板体 100a-上盖101a-下盖 11a-毛细组织12a-支撑结构1-均温板10-板体 100-上盖101-下盖 102-抽气管103-区隔空间 11-支撑结构110-环形壁111-破孔12-毛细组织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2、图3及图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俯视及侧视剖面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均温板1包括一中空板体10及一设置在板体10内部的支撑结构11;其中板体10由散热材料制成,如铜等,其由一上盖100与一下盖101相互封合而成,以使板体10内呈中空状;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在板体10的下盖101侧边处穿入一抽气管102,用于上、下盖100、101在封合后抽真。
支撑结构11设置在板体10内部,用于支撑在板体10的上、下盖100、101之间,使均温板1在抽真空的加工过程中,可利用支撑结构11将上、下盖100、101予以支撑而避免板体10的凹陷。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1一体成型在下盖101内侧底面处,当然,支撑结构11也可形成在上盖100内侧,或可与上、下盖100、101为分离的组件,并在上、下盖100、101相封合时,再被上、下盖100、101夹固在板体10内部。
本实用新型主要使支撑结构11将板体10内部区分为多个区隔空间103,并在各区隔空间103内分别设有毛细组织12及工作流体(图中未示出),以形成各自独立的相变化空间。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1由从小到大、并以同心方式顺序排列的多个环形壁110所构成。各环形壁110可呈圆形(图中未示出)、椭圆形(如图3所示)或方形(如图7所示),在各环形壁110之间形成所述区隔空间103;且在各环形壁110上也可开设有多个破孔111,供所述区隔空间103可彼此互通,使热量可由板体10中央的区隔空间103通过各破孔111而呈放射状扩散至外围各区隔空间103处。
由此,当板体10的上、下盖100、101相互封合前,先在各区隔空间103内壁上贴附毛细组织12后,再将工作流体注入于各区隔空间103内,然后将上、下盖100、101相互盖合并封合,即可由抽气管102对板体10内部进行抽真空作业,完成后再对抽气管102封口,即可完成均温板1的制造。
由上述的结构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支撑体结构。
如图4所示,上述形成于各环形壁110上的破孔111,除了可开设在各环形壁110上缘处外,如图5及图6所示,破孔111也可开设在各环形壁110下缘处(如图5所示)或中段处(如图6所示)。
由于本实用新型均温板支撑体结构中的支撑结构11将均温板1内部区分为多个区隔空间103,因此支撑结构11不仅可作为板体10的上、下盖100、101的支撑构件,更可将板体10内部形成多个各自独立的相变化空间。当均温板1吸收热量后,因均温板1接触热源的部位通常为其下盖101中央底部,故第一时间受热者即为位于板体10中央的区隔空间103,该区隔空间103即可先对大部份的热量进行热传导,而其余过多的热量可通过环形壁110上的破孔111向外围的区隔空间103传递,使中央的区隔空间103仍可维持其正常的相变化现象,并通过各区隔空间103将均温板1所吸收的总热量逐一向外传递,因此,各区受热而冷却后的液相工作流体可通过各区独立的毛细组织12回流至均温板1底部,以快速回流来达到较佳的热传导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为不可多得的新型实用新型产品,其确实可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解决公知技术中的缺陷,具有新颖性及创造性,完全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要求,根据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授予本案专利,以保障设计人的权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包括一板体,由一上盖与一下盖相互封合而成;及一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板体内部,用于支撑在所述上、下盖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将所述板体内部区分为多个区隔空间,并在各所述区隔空间内分别设有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以形成各自独立的相变化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由小到大并以同心方式顺序排列的多个环形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环形壁呈圆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环形壁呈椭圆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环形壁呈方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环形壁上开设有多个破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孔位于各所述环形壁的上缘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孔位于各所述环形壁的下缘处。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还破孔位于各所述环形壁的上、下缘处。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孔位于各所述环形壁的中段处。
专利摘要一种均温板支撑体结构,包括一板体,该板体由一上盖与一下盖相互封合而成;在该板体内部设有一用于支撑在其上、下盖之间处的支撑结构;其中,该支撑结构将该板体内部区分为多个区隔空间,并在各区隔空间内分别设有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以在该板体内部形成各自独立的相变化空间。
文档编号G12B15/00GK2774091SQ20052000014
公开日2006年4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6日
发明者林国仁, 崔惠民 申请人:珍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