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装置,其中使轿厢和对重升降的驱动装置配置在井道的上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平7-117957号专利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现有的电梯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卷扬机配置在井道的上部。各卷扬机分别具有驱动轮,由卷绕在这些驱动轮上的主绳索将轿厢和对重悬吊在井道中。
在如上所述的现有的电梯中,通过采用两台卷扬机而使得每一台卷扬机小型化,并且将小型化的卷扬机配置在井道内上部,从而实现装置整体设置空间的紧凑化,尽管如此,仍然还是存在通过进一步有效地对卷扬机和对重等进行配置,而使设置空间具有进一步紧凑化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整体设置空间更加紧凑的电梯装置。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其具有第一驱动装置,该第一驱动装置配置在井道的上部,并具有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装置,该第二驱动装置配置在上述井道的上部,并具有第二驱动轮;轿厢,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该轿厢在上述井道内升降;第一和第二对重,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该第一和第二对重在上述井道内升降;主绳索体,该主绳索体卷绕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轮上,并且将上述轿厢以及上述第一和第二对重悬吊在上述井道中;以及控制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所采用的运行模式包括同时驱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二者的双机运行模式,以及仅驱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中任意一方的单机运行模式。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四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五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七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八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九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1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一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5是图14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1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二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7是图16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1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三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9是图18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四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1是图20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2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五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3是图22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2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5是图24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一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上述图中,在井道1内设置着一对轿厢导轨2、一对第一对重导轨3、以及一对第二对重导轨4。
轿厢导轨2的配置方式为,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两根轿厢导轨2的直线与层站出入口的开口方向相平行地延伸着。第一对重导轨3的配置方式为,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两根第一对重导轨3的直线沿着井道1的进深方向延伸着。第二对重导轨4的配置方式为,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两根第二对重导轨4的直线沿着井道1的进深方向延伸着。这里,图2中省略了导轨2,3,4的图示。
轿厢5沿着轿厢导轨2在井道1内升降。第一对重6沿着第一对重导轨3在井道1内升降。第二对重7沿着第二对重导轨4在井道1内升降。
轿厢5具有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部5a,5b、带轿厢出入口的前面部5c、以及与前面部5c相对的背面部5d。在前面部5c上设有开闭轿厢出入口的轿厢门8。另外,在第一侧面部5a的下部固定着第一绳索连接部5e,在第二侧面部5b的下部固定着第二绳索连接部5f。
第一对重6以与第一侧面部5a相对的方式配置于轿厢5的侧方。第二对重7以与第二侧面部5b相对的方式配置于轿厢5的侧方。也就是说,第一和第二对重6,7相互对称地配置于轿厢5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另外,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对重6,7配置于轿厢导轨2的后侧。
在井道1内的上部配置有使轿厢5和第一和第二对重6,7升降的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卷扬机)9,12。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按以下方式配置于轿厢5的正上方,即,在垂直投影面内,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整体上与轿厢5相重叠。
进一步具体地讲,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将轿厢5的上面二等分的直线以及在进深方向上将轿厢5的上面二等分的直线,将轿厢5的上面划分成为四等分,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驱动装置9配置于第二侧面部5b侧的前侧(轿厢门8侧)的区域的大致正上方,第二驱动装置12配置于第一侧面部5a侧的后侧(轿厢门8的相反侧)的区域的大致正上方。
第一驱动装置9具有包含电动机和制动器的第一驱动装置主体10以及通过第一驱动装置主体10而进行旋转的第一驱动轮11。第二驱动装置12具有包含电动机和制动器的第二驱动装置主体13以及通过第二驱动装置主体13而进行旋转的第二驱动轮14。
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按以下方式水平(包括大致水平)地进行配置,即,第一和第二驱动轮11,14的旋转轴垂直(包括大致垂直)地延伸着。另外,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采用薄型卷扬机,该薄型卷扬机的轴向尺寸小于驱动轮11,14的直径尺寸或驱动装置主体10,13的直径尺寸。此处采用两台同规格卷扬机。
另外,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被支承架(未图示)支承。支承架也可以分为支承第一驱动装置9的第一支承架和支承第二驱动装置12的第二支承架。另外,通过将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安装于共同的支承架上,能构成一个单元。
支承架可以被固定于建筑物一侧上的支承梁、或导轨2,3,4中的至少一根支承。另外,在支承架与支承梁或导轨2,3,4之间,或在支承架与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之间可以设置橡胶等的防振部件。
在第一和第二驱动轮11,14上卷绕着主绳索体15,该主绳索体15将轿厢5以及第一和第二对重6,7悬吊在井道1内。主绳索体15具有卷绕在第一驱动轮11上的多根(图中仅表示出1根)第一主绳索16和卷绕在第二驱动轮14上的多根(图中仅表示出1根)第二主绳索17。
第一主绳索16具有连接在第一绳索连接部5e上的第一端部和连接在第一对重6的上部的第二端部。第二主绳索17具有连接在第二绳索连接部5f上的第三端部和连接在第二对重7的上部的第四端部。
通过第一和第二主绳索16,17,以1∶1的卷绕方式将轿厢5以及第一和第二对重6,7悬吊在井道1内。
在井道1内上部配置着将第一主绳索16引导至第一绳索连接部5e的第一轿厢侧返回轮18、将第一主绳索16引导至第一对重6的第一对重侧返回轮19、将第二主绳索17引导至第二绳索连接部5f的第二轿厢侧返回轮20、以及将第二主绳索17引导至第二对重7的第二对重侧返回轮21。
主绳索16,17从驱动轮11,14大致水平地延伸,通过返回轮18~21,被转换为大致垂直向下的方向。因此,返回轮18~21与井道1内的驱动装置9,12配置于大致相同的高度。
这些返回轮18~21能被支承驱动装置9,12的支承架支承。另外,返回轮18~21的配置方式为,它们的旋转轴处于水平状态且相对于井道1的进深方向倾斜地延伸着。相对于轿厢5的宽度方向,第一和第二主绳索16,17位于驱动轮11,14与返回轮18~21之间的部分倾斜地延伸着。
第一驱动装置9、第一绳索连接部5e、第一主绳索16和返回轮18,19、与第二驱动装置12、第二绳索连接部5f、第二主绳索17、以及返回轮20,21以在垂直投影面内相互对称(点对称)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第一主绳索16相对第一驱动轮11的包角和第二主绳索17相对第二驱动轮14的包角相等。
换而言之,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第一和第二绳索连接部5e,5f、以及第一和第二对重6,7配置为,使得第一主绳索16相对第一驱动轮11的包角和第二主绳索17相对第二驱动轮14的包角相等。
另外,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由控制装置(控制板)100(图2)进行控制。控制装置100可以配置在井道1内下部或上部。另外,控制装置100也可以安装在支承驱动装置9,12的支承架上。
接下来对电梯装置的运行动作进行说明。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按照来自同一控制装置100的信号同步驱动。因此,第一和第二驱动轮11,14同步旋转,从而使轿厢5以及第一和第二对重6,7升降。第一和第二对重6,7的移动方向始终相同。
在该电梯装置中,采用了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还采用了第一和第二对重6,7,而且将第一和第二对重6,7分别配置在轿厢5的左右两侧,从而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9,12以及对重6,7等,使整体的设置空间更加紧凑。
另外,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按以下方式水平地配置在井道1的上部(顶部),即,第一和第二驱动轮11,14的旋转轴垂直地延伸着,并且采用薄型卷扬机作为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由此能减小井道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进而,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按以下方式配置于轿厢5的正上方,即,在垂直投影面内,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整体上与轿厢5相重叠,由此能减小井道1的平面尺寸。
进而,驱动装置9,12、绳索连接部5e,5f、以及对重6,7的配置方式为,第一和第二主绳索16,17相对第一和第二驱动轮11,14的包角相等,因此易于使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同步,轿厢5稳定升降。
实施方式二接下来,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上述图中,在轿厢5的下部设置着第一和第二轿厢悬吊滑轮22,23,并且第一轿厢悬吊滑轮22和第二轿厢悬吊滑轮23在轿厢5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第一和第二轿厢悬吊滑轮22,23的配置方式为,它们的旋转轴处于水平状态且与井道1的进深方向平行地延伸着。
通过主绳索体24将轿厢5和第一和第二对重6,7悬吊在井道1内。主绳索体24具有多根(图中仅表示出一根)主绳索25。主绳索25具有连接于第一对重6的第一端部和连接于第二对重7的第二端部。
按照从第一端部开始的顺序,主绳索25依次卷绕于第一对重侧返回轮19、第一驱动轮11、第一轿厢侧返回轮18、第一轿厢悬吊滑轮22、第二轿厢悬吊滑轮23、第二轿厢侧返回轮20、以及第二对重侧返回轮21,最后到达第二端部。
也就是说,第二实施方式实质上与实施方式一中的以下构成相同,即,在轿厢5的下部使第一主绳索16的第一端部和第二主绳索17的第三端部相互连接,并且卷绕于第一和第二轿厢悬吊滑轮22,23。其它的构成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通过这样的电梯装置,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9,12以及对重6,7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
另外,由于能防止主绳索25在轿厢5的左右两侧出现长度差,从而能使轿厢5稳定地升降。
实施方式三接下来,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该实施例中,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第二对重7配置在轿厢导轨2的前侧。第一和第二绳索连接部5e,5f的配置方式为,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第一绳索连接部5e和第二绳索连接部5f的直线通过轿厢5的重心C。也就是说,实质上由主绳索体15在重心位置处悬吊着轿厢5。
通过这样的电梯装置,也能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9,12以及对重6,7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即,也可以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使第一对重6的配置位置和第二对重7的配置位置相互错开。
另外,通过在重心位置处悬吊着轿厢5,能够使轿厢5更稳定地升降。
这里,第一驱动装置9、第一绳索连接部5e、第一主绳索16和返回轮18,19、与第二驱动装置12、第二绳索连接部5f、第二主绳索17和返回轮20,21也可以按在垂直投影面内相互中心对称的方式进行配置,以使第一主绳索16相对于第一驱动轮11的包角和第二主绳索17相对于第二驱动轮14的包角相等。
实施方式四接下来,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四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该图中,在井道1内的上部配置着作为包角调整机构的角度调整轮26。在角度调整轮26上卷绕着第一主绳索16的从第一驱动轮11延伸至第一对重侧返回轮19的部分,从而使从第一驱动轮11延伸出的第一主绳索16的方向发生变化。由此,使第一主绳索16相对于第一驱动轮11的包角增大,从而使其与第二主绳索17相对于第二驱动轮14的包角相等。其它构成与实施方式三相同。
这样,通过采用角度调整轮26,使第一和第二主绳索16,17相对第一和第二驱动轮11,14的包角相等,从而易于实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的同步运转,使轿厢5更稳定地升降。
这里,包角调整机构也可以配置在第一主绳索16的从第一驱动轮11延伸至第一轿厢侧返回轮18的部分上。
另外,包角调整机构也可以相对第二主绳索17配置,也可以同时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绳索16,17上。
另外,包角调整机构也可以用来减小包角。
实施方式五接下来,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五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该实施例中,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对重6,7都配置在轿厢导轨2的前侧。
通过这样的电梯装置,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9,12以及对重6,7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
另外,通过将第一和第二对重6,7都配置在轿厢导轨2的前侧,能减少配置在轿厢导轨2后侧的设备数量。由此,在将其适用于观光电梯的情况下能够确保开阔的视野。
实施方式六接下来,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以在轿厢5的宽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进行配置。另外,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配置在轿厢5的前部的正上方,该前部是指相对于轿厢5的进深方向的正中间的前部。另外,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对重6,7配置在轿厢导轨2的后侧。
另外,第一驱动装置9、第一绳索连接部5e、第一主绳索16和返回轮18,19、与第二驱动装置12、第二绳索连接部5f、以及第二主绳索17和返回轮20,21以轿厢5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为对称轴按照轴对称的方式进行配置。
通过这样的电梯装置,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9,12和对重6,7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
另外,由于轴对称地配置上述机构,易于适应轿厢5在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的尺寸变化。
实施方式七接下来,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七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该实施例中,在轿厢5的进深方向上,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配置在轿厢5后部的正上方,该后部是指相对于轿厢5进深方向正中间的后部。另外,在轿厢5的进深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对重6,7配置在轿厢导轨2的前侧。
另外,第一驱动装置9、第一绳索连接部5e、第一主绳索16和返回轮18,19与第二驱动装置12、第二绳索连接部5f、以及第二主绳索17和返回轮20,21以轿厢5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为对称轴按照轴对称的方式进行配置。
通过这样的电梯装置,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9,12和对重6,7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
实施方式八接下来,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八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该实施例中,以第一主绳索16和第二主绳索17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其它构成与实施方式六相同。
通过这样的电梯装置,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9,12和对重6,7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
实施方式九接下来,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九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该实施例中,以第一主绳索16和第二主绳索17相互交叉的方式来配置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其它构成与实施方式七相同。
通过这样的电梯装置,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9,12和对重6,7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
这里,在实施方式八,九中,为了避免第一主绳索16和第二主绳索17之间的干涉,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错开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的配置位置,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错开返回轮18,19的配置位置和返回轮20,21的配置位置。
实施方式十接下来,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轿厢5的第一和第二侧面部5a,5b的下部设有第一和第二轿厢悬吊滑轮27,28。第一和第二轿厢悬吊滑轮27,28配置为,它们的旋转轴处于水平状态且与轿厢5的宽度方向相平行地延伸着。并且,第一和第二轿厢悬吊滑轮27,28配置为,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第一和第二轿厢悬吊滑轮27,28的直线通过轿厢5的重心。
在第一对重6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对重悬吊滑轮29。在第二对重7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对重悬吊滑轮30。
第一主绳索16具有与井道1内上部相连接的第一和第二端部。第二主绳索17具有与井道1内上部相连接的第三和第四端部。第一和第三端部与固定在井道1内上部的绳索连接部31相连接。第二和第四端部与固定在井道1内上部的绳索连接部32相连接。绳索连接部31,32例如可以设置在支承驱动装置9,12的支承架上。
按照从第一端部开始的顺序,第一主绳索16依次卷绕于第一轿厢悬吊滑轮27、第一轿厢侧返回轮18、第一驱动轮11、第一对重侧返回轮19、以及第一对重悬吊滑轮29,最后到达第二端部。
按照从第三端部开始的顺序,第二主绳索17依次卷绕于第二轿厢悬吊滑轮28、第二轿厢侧返回轮20、第二驱动轮14、第二对重侧返回轮21、以及第二对重悬吊滑轮30,最后到达第四端部。
在2∶1的卷绕方式下,通过第一和第二主绳索16,17,来悬吊轿厢5以及第一和第二对重6,7。
这样,通过2∶1的卷绕方式的电梯装置,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9,12和对重6,7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
另外,在实施方式一,三至九所示的电梯装置中,也可以如实施方式十所示的那样,设置轿厢悬吊滑轮以及第一和第二对重悬吊滑轮,从而适用2∶1的卷绕方式。
另外,在实施方式一至十所示的方案中,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配置绳索体的、从驱动轮向轿厢侧延伸的部分以及绳索体的、从驱动轮向对重侧延伸的部分,即,使上述部分相互交叉地被分别引导至轿厢侧返回轮和对重侧返回轮,且不发生相互干涉。
实施方式十一接下来,图1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一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5是图14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这些图中,在井道1内设置着一对对重导轨33。对重导轨33的设置方式为,在垂直投影面内,连接两根对重导轨33的直线与层站出入口的开口方向相平行地延伸着。
对重34沿着对重导轨33,在井道1内升降。在实施方式一至十中,采用了两个对重6,7,但在实施方式十一中采用一个对重34。
另外,对重34以与背面部5d相对的方式配置在轿厢5的后方。因此,第一和第二对重侧返回轮19,21配置在背面部5d和对重34的上方。主绳索16,17的从驱动轮11,14延伸至对重侧返回轮19,21的部分与轿厢5进深方向相平行地延伸着。
在井道1内上部配置着卷绕有第一主绳索16的第一转向轮35和卷绕有第二主绳索17的第二转向轮36。第一和第二转向轮35,36的配置方式为,它们的旋转轴垂直或大致垂直地延伸着。
第一和第二转向轮35,36将第一和第二主绳索16,17从驱动轮11,14引导至轿厢侧返回轮18,20。另外,通过使主绳索16,17经过转向轮35,36,能增大主绳索16,17相对于驱动轮11,14的包角。
另外,第一驱动装置9、第一绳索连接部5e、第一主绳索16、第一转向轮35、返回轮18,19与第二驱动装置12、第二绳索连接部5f、第二主绳索17、第二转向轮36、返回轮20,21以轿厢5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为对称轴,轴对称配置。
通过这样的电梯装置,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9,12以及对重34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
另外,由于轴对称地配置上述设备,易于适应轿厢5在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的尺寸变化。
实施方式十二接下来,图1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二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7是图16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该实施例中,在轿厢5的下部安装着轿厢悬吊滑轮22,23,在对重34的上部安装着对重悬吊滑轮37。
主绳索体具有多根(图中仅表示出一根)连续的主绳索38。按照从第一驱动轮11开始的顺序,主绳索38依次卷绕于第一转向轮35、第一轿厢侧返回轮18、第一轿厢悬吊滑轮22、第二轿厢悬吊滑轮23、第二轿厢侧返回轮20、第二转向轮36、第二驱动轮14、第二对重侧返回轮21、对重悬吊滑轮37以及第一对重侧返回轮19,最后返回至第一驱动轮11。
通过这样的电梯装置,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9,12以及对重34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
这里,在实施例一至十二中,说明了采用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9,12的电梯装置,但是驱动装置9,12的控制方法,并不仅限于对两者同时进行驱动的运行模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包含对两者同时进行驱动的双机运行模式和仅对其中任意一方进行驱动的单机运行模式的控制装置。因此,在对驱动装置9,12中的每一台分别进行保养检查时,能够在单机运行模式下驱动未进行保养检查的那一台。
另外,也可以根据轿厢的负荷来进行单机运行模式和双机运行模式的切换。也就是说,也可以在轿厢的荷重与对重的荷重相差较大时采用双机运行模式,而在轿厢的荷重与对重的荷重相差较小时采用单机运行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单机运行模式中,未参与驱动的驱动装置的驱动轮在制动器释放的状态下空转。
另外,也可以采用包含以下两种运行模式的控制装置,即,一个是由同一驱动指令信号(运行方式信号)来驱动两个驱动装置9,12的运行模式,另一个是由分别对应各驱动装置9,12而相互独立形成的两个驱动指令信号来控制驱动装置9,12的运行模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驱动装置为两个的情况,也可以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驱动装置。另外,还可以采用尺寸彼此不同的多个驱动装置。
另外,对重的个数也可以为三个或三个以上。另外,还可以采用尺寸彼此不同的多个对重。
实施方式十三接下来,图1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三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9是图18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这些图中,在井道1内上部配置有驱动装置(薄型卷扬机)41。驱动装置41具有包含电动机和制动器的驱动装置主体42、以及在驱动装置主体42的作用下旋转的驱动轮43。另外,驱动装置41水平(包含大致水平)地配置为,驱动轮43的旋转轴垂直(包含大致垂直)地延伸着。
在井道1内上部配置有轿厢侧转向轮44。轿厢侧转向轮44配置为,其旋转轴垂直(包含大致垂直)地延伸着。在驱动轮43上卷绕着主绳索体45。轿厢5和对重34通过主绳索体45悬吊在井道1内。
主绳索体45具有多根(图中仅表示出一根)第一主绳索46和多根(图中仅表示出一根)第二主绳索47。第一主绳索46具有与第一绳索连接部5e相连接的第一端部和与对重34的上部相连接的第二端部。第二主绳索47具有与第二绳索连接部5f相连接的第三端部和与对重34的上部相连接的第四端部。
在井道1内上部配置有将第一主绳索46引导至第一绳索连接部5e的第一轿厢侧返回轮48、将第二主绳索47引导至第二绳索连接部5f的第二轿厢侧返回轮49、以及将第一和第二主绳索46,47引导至对重34的对重侧返回轮50。返回轮48~50配置为,它们的旋转轴水平地延伸着。
第二主绳索47的位于驱动轮43和第二轿厢侧返回轮49之间的部分卷绕在轿厢侧转向轮44上。
第一绳索连接部5e配置在轿厢导轨2的后方,第二绳索连接部5f配置在轿厢导轨2的前方。
通过这样的电梯装置,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41和对重34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
实施方式十四接下来,图2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四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1是图20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该实施例中,与实施例十三相比,减小了对重34宽度方向的尺寸,并且将对重34配置在轿厢5的第一侧面部5a侧。另外,第一和第二绳索连接部5e,5f配置在轿厢导轨2的前方。
这样,在将对重34配置在轿厢5的侧方的情况下,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41和对重34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
实施方式十五接下来,图2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五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3是图22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这些图中,在井道1内上部设置有对重侧转向轮51。对重侧转向轮51配置为,其旋转轴垂直(包含大致垂直)地延伸着。
另外,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在轿厢5的第一侧面部5a侧配置有第一对重6,在第二侧面部5b侧配置有第二对重7。在井道1内上部设置有第一对重侧返回轮52,该第一对重侧返回轮52将第一主绳索46引导至第一对重6。第一对重侧返回轮52配置在第一对重6的正上方。在井道1内上部设置有第二对重侧返回轮53,该第二对重侧返回轮53将第二主绳索47引导至第二对重7。第二对重侧返回轮53配置在第二对重7的正上方。
另外,第一和第二对重侧返回轮52,53配置为,它们的旋转轴水平地延伸着。第一主绳索46的第二端部连接于第一对重6的上部。第二主绳索47的第四端部连接于第二对重7的上部。
通过这样的电梯装置,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41和对重6,7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第一主绳索46的第二端部连接于第一对重6,将第二主绳索47的第四端部连接于第二对重7,但也可以将第一主绳索46的第二端部连接于第二对重7,而将第二主绳索47的第四端部连接于第一对重6。
实施方式十六接下来,图2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十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5是图24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这些图中,在轿厢5的下部安装着第一和第二轿厢悬吊滑轮22,23。主绳索体由多根(图中仅表示出一根)主绳索55构成,通过该主绳索体悬吊轿厢5和对重34。
在井道1内上部配置有轿厢侧返回轮54,该轿厢侧返回轮54将从驱动轮43延伸的主绳索55引导至第一轿厢悬吊滑轮22。轿厢侧返回轮54配置为,其旋转轴水平地延伸着。在井道1内上部固定有绳索连接部56。绳索连接部56也可以设置在支承驱动装置41的支承架上。
主绳索55具有与绳索连接部56相连接的第一端部以及与对重34的上部相连接的第二端部。另外,按照从第一端部侧开始的顺序,主绳索55依次卷绕于第二轿厢悬吊滑轮23、第一轿厢悬吊滑轮22、轿厢侧返回轮54、驱动轮43、以及对重侧返回轮50,最后到达第二端部。
因此,在2∶1的卷绕方式下,轿厢5通过主绳索55悬吊在井道1内,在1∶1的卷绕方式下,对重34通过主绳索55悬吊在井道1内。
根据这样的电梯装置,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驱动装置41以及对重34等,使整体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
另外,在实施方式一至十六中,构成主绳索体的绳索,可以使用树脂包覆绳索,该树脂包覆绳索的外周部为由高摩擦系数树脂材料构成的外层包覆体。通过采用这样的树脂包覆绳索,能以较小的包角来确保较大的牵引力。并且,与单纯的钢制绳索相比,树脂包覆绳索具有较高的柔性,能够减小驱动轮的直径。
另外,在实施方式一至十六的各电梯装置中,可以将配置在井道1内上部的机构(驱动装置、返回轮、转向轮等)安装于共同的支承架上,从而实现单元化。
另外,在实施方式一至十六中,以驱动轮位于驱动装置主体上部的方式配置驱动装置,与此相对,也可以按驱动轮位于驱动装置主体下部的方式配置驱动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装置,其具有第一驱动装置,该第一驱动装置配置在井道的上部,并具有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装置,该第二驱动装置配置在上述井道的上部,并具有第二驱动轮;轿厢,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该轿厢在上述井道内升降;第一和第二对重,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该第一和第二对重在上述井道内升降;主绳索体,该主绳索体卷绕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轮上,并且将上述轿厢以及上述第一和第二对重悬吊在上述井道中;以及控制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所采用的运行模式包括同时驱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二者的双机运行模式,以及仅驱动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中任意一方的单机运行模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其具有第一驱动轮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具有第二驱动轮的第二驱动装置配置在井道上部。由卷绕于第一和第二驱动轮的主绳索体将轿厢和第一和第二对重悬吊在井道内。另外,在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轿厢以及第一和第二对重在井道内升降。
文档编号B66B11/04GK101041407SQ20071010475
公开日2007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9日
发明者桥口直树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