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车离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27832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绞车离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绞车离合装置
(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种绞车离合装置,尤指一种绞车的减速机构中包含有一另行容置入的第二 内齿环,其外环壁上设有多数个等距间隔的定位槽,而组设于该减速机构外的离合装置设有
可被操作作纵向移动的离合杆,以该离合杆对减速机构的第二内齿环的定位槽作出固定定位 或解除定位的动作,使动力可以到达或中断到达绞车的钢索索轮,以完成离合作用。属于绞
车装置技术领域。
(二) 背景技术
众所周之,绞车是一种可以收放钢索以吊起或放下重物的吊重器具,也有称为吊重巻扬 机。绞车安装使用的地方如高楼吊挂货物垂直升降,或者安装于吉普车、越野车上用于拖挂 其它车移动(脱险)或险境拖救人员用。绞车因利用钢索的收、放动作来拉动重物或负载, 因此绞车的动力上就有可以带动钢索索轮作正、反转的设计与操作,也即利用绞车的动力来 控制钢索索轮的正反转动作,以进一步控制将钢索放出或收回(称为动力放(放出)、收(收 回)钢索)。
绞车既设计利用动力来收、放钢索,则受限于绞车内部动力逐步传动的必要,其收、放 钢索的速度势必无法过快,因此在用于紧急情况(例如险境救人)时,动力放出钢索的速度 常不符合期望,而令操作者着急。为改善此一缺失,习知绞车上即设计有离合装置存在,当 将离合装置操作于"离"的作用状态时,可将传达到钢索索轮的动力予以断开,使钢索索轮 的转动此时可以不受动力牵连与约束,以方便人力可以直接快速将钢索拉出(称为手动放(放 出)钢索),以早一步勾挂到待救援人员或待拖吊重物;然后再将该离合装置操作回复为"合" 的作用状态,使动力重行传达到钢索索轮以收回钢索,达成利用动力拉回重物或负载的作用。
但是,目前习知的绞车离合装置通常是由许多复杂的装配组件组成,以致组装步骤繁复 而导致生产速度慢且成本居高不下;且经常是离与合的动作区别没有很明确,造成操作者操 作上的困扰。(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一种绞车离合装置,其主要目的是-
1、 提供一种构造组成全新,而且能完全不同于习知同类产品的绞车离合装置。
2、 提供一种操作使用上离与合的动作区别很明确的绞车离合装置。
3、 提供一种构造简便,以便于装配及操作使用的绞车离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一种绞车离合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绞车离合装置,绞车是由一马达、 一减速机构、 一离合装置、及一钢索索轮所组成, 其中,钢索索轮组设于一索轮架内,马达由一第一侧架为依托而组设于该索轮架的一侧,减 速机构由一第二侧架为依托而设于该索轮架的另侧,然后离合装置再组设于该减速机构的外 部;该减速机构于第二侧架外部固接有一壳体,该壳体合并于该第二侧架内,该壳体合和第 二侧架的共同内部设有第-一、二、三内齿环,其中,第一内齿环直接成型于该壳体的内壁上 较为外侧处,在该第一内齿环邻侧凹设一卡槽,供一另行成型的第二内齿环容置入,该第二 内齿环的外环壁上向第一内齿环的侧开设有多数个等距间隔的定位槽;该卡槽的邻侧则直接 成型一直径较大的第三内齿环; 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容置于该第一内齿环内,两者啮接,其中 心接受一由马达动力传动的齿轮插设啮接,再由设于一侧的齿轮出力; 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容 置于该第二内齿环内,两者啮接,其中心供前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齿轮插接啮合,再由设于 一侧的齿轮出力; 一第三行星齿轮组容置于该第三内齿环内,两者啮接,其中心即供前述第 二行星齿轮组的齿轮插接啮合,再由设于一侧的齿轮出力;该壳体上远离第二侧架的侧面开 设有一大穿孔,并在其周缘上穿设有一定位卡孔向内通至卡槽,并与该等定位槽有对应关系; 其特征在于其中,
该离合装置由一盖体、 一导引盘、 一离合盘、 一弹性体、 一转动体及一组装盖盘所组成, 该盖体盖合于该壳体的大穿孔上接合,向外凸伸一突体,其中央开设一穿孔; 该导引盘中央为一大穿孔而可套住该盖体的突体,周缘上开设有一推动凹槽,背向盖体 的本体上布列有一导引斜块;
该离合盘的中央为一大穿孔而可套住该盖体的突体,向着导引盘的侧伸出有一离合杆及 设有一定位突块,离合盘上并开设有一对应着该导引斜块的弧形穿槽,该离合杆穿设过盖体 而插置入壳体的定位卡孔内,并抵达第二内齿环的定位槽处,该定位突块则对应贴触着导引 盘的导引斜块;
该弹性体于该离合盘外套住该突体;该转动体中央形成一穿孔,向着离合盘的侧边形成一外罩壳,可罩住并压及该弹性体,进而推使离合盘、导引盘及盖体三者作贴触性接触; 该转动体于该外罩壳内部成型有一推动杆,可夹住对应的推动凸块;
该组装盖盘则放置于该转动体的穿孔处,并与该盖体的突体前端锁固接合。
其中,该壳体上所穿设的定位卡孔个数以三个为佳。
其中,该导引盘周缘上所开设的推动凹槽个以三个为佳。
其中,该导引盘上所布列的导引斜块个数以三个为佳。
其中,该导引斜块的最低点处设有一低定位凹槽。
其中,该导引斜块的最高点处设有一高定位凹槽。
其中,该离合盘伸出的离合杆个数以三个为佳。
其中,该离合盘上所设的定位突块个数以三个为佳。
其中,该离合盘上所丌设的弧形穿槽个数以三个为佳,且分别介于定位突块间。 本实用新型优点及功效在于提供-刮'构造组成全新,而且能完全不同于习知同类产品
的绞车离合装货,使操作使用上离与合的动作区别很明确,而且构造简便,以便于装配及操
作使用。


-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绞车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速机构与离合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速机构与离合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内齿环的外观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引盘的外观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离合盘的外观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操作为"合"状态时指示记号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操作为"合"状态时离合盘与导引盘的作用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操作为"合"状态时离合杆与第二内齿环的定位槽的作用示意图。
图IO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操作为"离"状态时指示记号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操作为"离"状态时离合盘与导引盘的作用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操作为"离"状态时离合杆与第二内齿环的定位槽的作用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如下
1—-绞车 10—马达 11—传动杆
20—减速机构 21—壳体 211—大穿孔
221 —-第 一 内齿环 222—第二内齿环2221 —定位槽
lll---传动齿轮 112---轴承 212-定位卡孔 213—组装孔 223—第三内齿环224—卡槽
231—第一行星齿轮组 233--第三行星齿轮组
2311—齿轮 2331…齿轮
232—第二行星齿轮组
2321—齿轮
30--离合装置 314---突体 321—大穿孔 325--高定位凹槽 334---定位突块 352—推动杆 362--组装件
31—-盖体 3141—小突块 322--推动突块 33—离合盘
311—组装件 3142…组装孔 323…导引斜块 331—大穿孔
335—-弧形穿槽 34—弹性体 353—指示记号 354—穿孔 40…钢索索轮 41--索轮架
312—穿孔 313—组装孔
315—容置孔 32—导引盘 324—低定位凹槽
332—环壁 333—-离合杆
35—转动体 351---外罩壳 36—组装盖盘 361…方孔
42---第一侧架 43-—第二侧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阁,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为一绞车l,如图1所示,大部的构造包括有一马达10、 一减速 机构20、 一离合装置30、及一钢索索轮40。组装上该钢索索轮40组设于一索轮架41内, 该钢索索轮40会转动,但该索轮架41则固定不动;该马达10由一第一侧架42为依托而组 设于该索轮架41的一侧,该减速机构20则由一第二侧架43为依托而设于该索轮架41的另 侧,然后该离合装置30再组设于该减速机构20的外部。绞车l的作用由马达10转动带动 轴心,经过减速机构20内部逐段减速,再带动该钢索索轮40转动,在该钢索索轮40上则 会绕有钢索,因钢索索轮40的转动而被动力放出或收回;而在该减速机构20的传动过程中 可因使用者操作该离合装置30以产生"离"或"合"的作用;当其操作于"离"的状态时, 可将减速机构20内的动力传输作用断开,使无法传达到钢索索轮40上,以方便人力快速将 钢索索轮40上的钢索拉出,达到手动放(放出)钢索的作用;而当该离合装置30被操作回 复为"合"的状态时,该减速机构20内的动力传输作用即重新接上,使动力可以传达到钢索索轮40,并由动力收回钢索。而本实用新型的特殊即在于减速机构20与离合装置30 二 者内部组件的组成及所产生的功效。
如图2和图3所示,该减速机构20是于该第二侧架43的外部固接有一壳体21,并于 该壳体21合并该第二侧架43的共同内部设有第一、二、三内齿环221、 222、 223,如图9 和图12所示,第一内齿环221直径较小并直接成型于该壳体21的内壁上较为外侧处;然后 在该第一内齿环221邻侧凹设一卡槽224,可供另一成型的第二内齿环222 (如图4所示) 容置入,该第二内齿环222的外环壁上向第一内齿环221的侧开设有多数个(例如12个) 等距间隔的定位槽2221;在该卡槽224的邻侧则直接成型一直径较大的第三内齿环223;组 装时,该第一内齿环221内供一第一行星齿轮组231容置入啮接,而由设于一侧的齿轮2311 出力;该第二内齿环222内则供一第二行星齿轮组232容置入啮接,其中心即供前述的齿轮 2311插接啮合,再由设于一侧的齿轮2321出力;该第三内齿环223内则供一第三行星齿轮 组233容置入啮接,其中心即供前述的齿轮2321插接啮合,再由设于一侧的齿轮2331出力; 当上述组件皆组装于该壳体21与该第二侧架43共同的内部并由该第二侧架43与索轮架41 完成组装后,该第二内齿环222即已被该卡槽224与第三内齿环223限制而无法脱出;该壳 体21上远离第二侧架43的侧面开设有一大穿孔211 (如图3所示),并在其周缘上分别穿 设有若干定位卡孔212及组装孔213 (例如螺孔),其中,定位卡孔212向内通至卡槽224, 并与该等定位槽2221有对应关系,且其个数以三个为佳。
该离合装置30包括有一盖体31、 一导引盘32、 一离合盘33、 一弹性体34、 一转动体 35及一组装盖盘36;其中,该盖体31的周缘上开设有与前述定位卡孔212及组装孔213分 别对应配合的穿孔312 (其个数也配合以三个为佳)及穿孔313,当将该盖体31盖合于该壳 体21的大穿孔211上时即可利用组装件311 (例如螺栓)穿设该等穿孔313后与组装孔213 接合;该盖体31中央向外凸伸一截面为十字形的突体314,其前端更形成一小突块3141及 于中央开设一组装孔3142,该盖体31的后侧中央设有一容置孔315;有一由马达10所带动 转动的传动杆1未接触穿过第一侧架42、钢索索轮40、齿轮2331、齿轮2321及齿轮2311, 于接近末端处套设有一段传动齿轮111插置入该第一行星齿轮组231中心内啮合传动,其末 端再插设于一容置于该容置孔315内的轴承112内以为依托,如此可将马达动力经由该传动 杆11及传动齿轮111传导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231使其旋转而由齿轮2311作第一段减速出 力;再由该齿轮2311带动第二行星齿轮组232旋转(必须在该第二内齿环222固定不动时) 而由齿轮2321作第二段减速出力;最后则由该齿轮2321带动第三行星齿轮组233旋转而由齿轮2331作第三段减速出力;再由该齿轮2331啮接带动钢索索轮40转动,以达成动力收、 放钢索的作用。
如图5所示,该导引盘32中央为一大穿孔321,周缘上开设有若干(例如三个)推动 突块322,背向盖体31的本体上则布列有若干(例如三个)导引斜块323,其最低点处设为 一低定位凹槽324及最高点处设为一高定位凹槽325,组装时该导引盘32以其大穿孔321 套住盖体31的突体314,且其最外周缘不会超出穿孔312、 313的范围;
接着,如图6所示,该离合盘33的中央为一大穿孔331,该大穿孔331的周缘有一环 壁332,离合盘33的最外周缘必须比该导引盘32大,向着导引盘32的侧伸出有若干(例 如三支)离合杆333,及设有若干(例如三个)定位突块334,在各定位突块334的间则各 开设有一对应着该等导引斜块323的弧形穿槽335,组装时该离合盘33以其大穿孔331套 住盖体31的突体314,并使该等离合杆333对应穿设过该盖体31的穿孔312而插置入该壳 体21的定位卡孔212内,并抵达该第二内齿环222的定位槽2221处(如图9和图12所示); 该等定位突块334则对应贴触着该导引盘32的导引斜块323;接着,该离合盘33外将一弹 性体34套住该突体314,同时也套住该离合盘33的环壁332;
该转动体35向着离合盘33的侧外缘形成一外罩壳351,其内部主要成型有若干推动杆 352(例如三支),而在背向离合盘33的侧主要成型有一指示记号353及中央形成一穿孔354; 该组装盖盘36则为一恰可放置于该穿孔354处的圆盘,盘面上开设有一与该盖体31的小突 块3141对应的方孔361;组装时,将该转动体35以其推动杆352围出的范围罩住并压及该 弹性体34,并使该等推动杆352对应夹住该等推动凸块322,然后将该组装盖盘36放置于 该穿孔354处,并使其方孔361套住小突块3141,即由组装件362与该组装孔3142作锁接 接合;此时该弹性体34所受的推压力会压及该离合盘33、导引盘32及盖体31,使三者间 作贴触性接触而不会任意脱开。
完成上述组装后的绞车l,由手握持该转动体35作一小角度的转动或回转(可由指示 记号353辨识转动方向)即可选择令该离合杆333作出插置入或退出定位槽2221的动作。 如图7、 8、 9所示,当将该转动体35向左(以图7的方向为准)转动时,因该等推动杆352 夹住该导引盘32上对应的推动凸块322,故该等推动杆352的转动动作会带动该导引盘32 也作转动,则离合盘33的定位突块334原先站立于导引盘32的高定位凹槽325的状态,会 因导引盘32的转动而沿着导引斜块323下降,直至抵入低定位凹槽324为止,在此过程中 因该弹性体34的推压,该等离合杆333的尾端即会插置入对应到的定位槽2221内(如图9所示),使该第二内齿环222受到固定定位,如此则其内所啮接的第二行星齿轮组232可以 转动,以将动力减速后传达出去。
接着,如10、 11、 12图所示,当以图10的方向为准将该转动体35向右转动时(相对 于图7即为回转),该等推动杆352会带动该导引盘32也作回转动作(如图ll所示),则离 合盘33的定位突块334由原先站立于导引盘32的低定位凹槽324的状态,会因该导引盘 32的转动而沿着导引斜块323上升,直至抵入高定位凹槽325为止,在此过程中该等离合 杆333即被迫抗拒该弹性体34的推压,而退出对应的定位槽2221 (如图12所示),使该第 二内齿环222解除所受的固定定位而变成本身可以转动,也因此导致其内所啮接的第二行星 齿轮组232不会转动,所以动力即中断而不会传达出去,因此钢索索轮40即不受动力控制, 而可以进行手动放出钢索的操作。
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绞车是由马达、减速机构、离合装置、及钢索索轮所组 成,其中,离合装置更系由导引盘、离合盘、弹性体、转动体及组装盖盘所组成;藉由操作 该转动体带动该导引盘作一小角度的转动,可以推动该离合盘作纵向移动,以由其离合杆对
减速机构中的第二内齿环作出固定定位或解除定位的动作,进而使动力可以到达或中断到达 钢索索轮上,以达成离合作用。
权利要求1. 一种绞车离合装置,绞车是由一马达、一减速机构、一离合装置、及一钢索索轮所组成,其中,钢索索轮组设于一索轮架内,马达由一第一侧架为依托而组设于该索轮架的一侧,减速机构由一第二侧架为依托而设于该索轮架的另侧,然后离合装置再组设于该减速机构的外部;该减速机构于第二侧架外部固接有一壳体,该壳体合并于该第二侧架内,该壳体合和第二侧架的共同内部设有第一、二、三内齿环,其中,第一内齿环直接成型于该壳体的内壁上较为外侧处,在该第一内齿环邻侧凹设一卡槽,供一另行成型的第二内齿环容置入,该第二内齿环的外环壁上向第一内齿环的侧开设有多数个等距间隔的定位槽;该卡槽的邻侧则直接成型一直径较大的第三内齿环;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容置于该第一内齿环内,两者啮接,其中心接受一由马达动力传动的齿轮插设啮接,再由设于一侧的齿轮出力;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容置于该第二内齿环内,两者啮接,其中心供前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齿轮插接啮合,再由设于一侧的齿轮出力;一第三行星齿轮组容置于该第三内齿环内,两者啮接,其中心即供前述第二行星齿轮组的齿轮插接啮合,再由设于一侧的齿轮出力;该壳体上远离第二侧架的侧面开设有一大穿孔,并在其周缘上穿设有一定位卡孔向内通至卡槽,并与该等定位槽有对应关系;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离合装置由一盖体、一导引盘、一离合盘、一弹性体、一转动体及一组装盖盘所组成,该盖体盖合于该壳体的大穿孔上接合,向外凸伸一突体,其中央开设一穿孔;该导引盘中央为一大穿孔而可套住该盖体的突体,周缘上开设有一推动凹槽,背向盖体的本体上布列有一导引斜块;该离合盘的中央为一大穿孔而可套住该盖体的突体,向着导引盘的侧伸出有一离合杆及设有一定位突块,离合盘上并开设有一对应着该导引斜块的弧形穿槽,该离合杆穿设过盖体而插置入壳体的定位卡孔内,并抵达第二内齿环的定位槽处,该定位突块则对应贴触着导引盘的导引斜块;该弹性体于该离合盘外套住该突体;该转动体中央形成一穿孔,向着离合盘的侧边形成一外罩壳,可罩住并压及该弹性体,进而推使离合盘、导引盘及盖体三者作贴触性接触;该转动体于该外罩壳内部成型有一推动杆,可夹住对应的推动凸块;该组装盖盘则放置于该转动体的穿孔处,并与该盖体的突体前端锁固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车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上所穿设的定位卡孔个 数为三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车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盘周缘上所开设的推动 凹槽个为三个。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车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盘上所布列的导引斜块 个数为三个。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绞车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引斜块的最低点处设有一低定位凹槽。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绞车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引斜块的最高点处设有一高定位凹槽。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车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离合盘伸出的离合杆个数为 三个。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车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离合盘上所设的定位突块个 数为三个。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车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离合盘上所开设的弧形穿槽 个数为三个,且分别介于定位突块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绞车离合装置,主要是绞车的减速机构中包含有一另行容置入的第二内齿环,其外环壁上设有多数个等距间隔的定位槽,而组设于该减速机构外的离合装置设有可被操作作纵向移动的离合杆,以该离合杆对减速机构的第二内齿环的定位槽作出固定定位或解除定位的动作,使动力可以到达或中断到达绞车的钢索索轮,以选择性操作离合作用。
文档编号B66D1/02GK201254436SQ20082012834
公开日2009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0日
发明者黄事吉 申请人:川方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