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4461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的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発明涉及利用辊沿着导轨引导电梯的轿厢和平衡锤的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分别具有用于沿着导轨引导轿厢和平衡锤的引导装置。针对分别与轿厢及平 衡锤对应的导轨,引导装置设置在上部及下部各两处共计4处。作为引导装置,有在作为文 献1的日本的专利公开公报号“日本特开平10-059651号公报”中所公开的、具备分别从三 个方向接触导轨的刃的3个辊的辊式引导装置,以及在作为文献2的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号 “日本特开2002-104755号公报”所公开的、具备以从三个方向包围的方式接触导轨的刃的 导靴的滑动式引导装置。文献1及文献2的引导装置,为了吸收在沿着导轨移动时所产生 的振动,而具备防振橡胶(rubber vibration isolator (橡胶隔振器))。文献1所记载的引导装置具有用于对三个辊一体地进行支撑的支撑部材。该支撑 部材具有平板部分,该平板部分相对于沿着导轨移动的方向垂直地拓宽。防振橡胶在该平 板部分和轿厢的轿厢框架之间,夹在轿厢移动的铅垂方向上,配置在滚动接触到导轨上的 各辊的旋转面的延长线上的位置。文献2所记载引导装置具有形成为包围导靴的更外侧的安装框架。防振橡胶在该 安装框架和导靴之间,夹着导轨的刃的侧面安装一对。各防振橡胶配置成其主轴相对于与 导轨的刃的侧面垂直的方向倾斜。文献2所记载的滑动式引导装置的整体结构集中为较小。但是,在电梯的轿厢的 积载负荷较大的情况下,在轿厢移动时,滑动式引导装置成为阻力,所以采用文献1所记载 的辊式引导装置。此时,若在文献2所记载的方向上安装防振橡胶,则成为在各辊的外侧配 置防振橡胶,所以引导装置的体积变大。此外,引导装置在通过导轨的连结部时,或者由于轿厢内部的重量的偏置等,而在 沿着水平面的方向上受到振动和负荷。在文献1所记载的引导装置的情况下,施加到引导 装置上的振动和负荷在剪切方向上作用于防振橡胶。此外,在文献2所记载的引导装置的 情况下,用各个防振橡胶积极应对压缩拉伸变形和剪切变形的两种情形。特别是文献2所 示的具备导靴的滑动式引导装置,还沿着导轨作用摩擦力。因此,如文献2配置的防振橡胶 始终沿着轿厢移动的方向,在剪切方向上受到振动等负荷。当防振橡胶受到剪切负荷时,在与固定部的接合面上产生剥离,容易沿着剪切负 荷方向产生龟裂。一旦产生剥离和龟裂,则之后由于在压缩拉伸方向上受到负荷,而有可能 提前经过从该剥离和龟裂发生到断开。即,防振橡胶由于受到剪切负荷,所以作为消耗品的 耐用年限缩短。但是,若根据剪切负荷来设计防振橡胶,则在压缩方向上作用负荷时过硬, 担心不能对引起产生噪声的频带的振动充分进行衰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设置容积集中为较小、布置成在压缩方向上对阻尼器施加负荷的电梯的引导装置。一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沿着敷设在电梯的井道中的导轨引导轿厢。该引导装置具 备中心辊,侧辊,第一浮动部,第二浮动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一阻尼器,第二阻 尼器。中心辊滚动接触在导轨的刃的前端面上。侧辊被设置一对,分别滚动接触到导轨的 刃的两侧的侧面。第一浮动部保持中心辊。第二浮动部保持侧辊。第一支撑部固定在轿厢 上,配置成与导轨的刃的前端面平行。第二支撑部固定在轿厢上,配置成与导轨的刃的侧面 平行。第一阻尼器夹在第一浮动部和第一支撑部之间,承受与导轨的刃的前端面垂直的方 向的振动来作为压缩负荷,而使该振动衰减。第二阻尼器夹在第二浮动部和第二支撑部之 间,承受导轨的刃的厚度方向的振动来作为压缩负荷,而使该振动衰减。该情况下,导轨的刃的尺寸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为了保持各辊的相对位置,第一浮 动部和第二浮动部构成为连续的浮动体。并且,第一阻尼器配置在浮动体的固定有侧辊的 支撑轴的部分的附近,第二阻尼器配置在浮动体的固定有中心辊的支撑轴的部分的附近。 由于第一浮动部和第二浮动部连续构成,所以即使是这样的配置,也能够由第一阻尼器承 受中心辊所受到的振动而作为压缩负荷,第二阻尼器承受侧辊所受到的振动而作为压缩负 荷。并且,在该情况下,在导轨的延伸方向上夹着侧辊的支撑轴的位置配置一对第一 阻尼器,在导轨的延伸方向上夹着中心辊的支撑轴的位置配置一对第二阻尼器。通过分别 这样配置阻尼器,通过施加到第一阻尼器的压缩负荷,不会对侧辊施加扭应力,通过施加到 第二阻尼器的压缩负荷,不会对中心辊施加扭应力。此外,也可以是第一阻尼器相对于中心辊,配置在与导轨相反的一侧,第二阻尼器 配置在夹着中心辊的旋转面的两侧。通过这样配置阻尼器,容易施加较大的负荷,容易承受 中心辊的振动。或者,第二浮动部将一对侧辊保持为一体,第一浮动部和第二浮动部相互独立设 置。并且,第一阻尼器配置在夹着中心辊的旋转面的两侧,在导轨的延伸方向上夹着侧辊的 位置分别配置一对第二阻尼器。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分别直接由第一阻尼器及第二阻尼器 承受施加到中心辊及侧辊的振动来作为压缩负荷。此外,由于第一浮动部和第二浮动部相 互独立,所以不受相互的影响。并且,此时,在导轨的延伸方向上,夹着中心辊的支撑轴配置一对第一阻尼器。通 过这样配置,在轿厢沿着导轨的刃面倾斜的情况下,用配置一对的第一阻尼器分来分散并 承受对中心辊施加的负荷,由此防止对第一阻尼器施加扭力。此外,为了提高轿厢的稳定性,第一阻尼器赋予在将中心辊推到导轨的刃的前端 面的方向上施力的预负荷。 根据一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滚动接触到导轨的辊分别承受的振动,在阻尼器的 压缩方向上被承受而衰减。阻尼器配置成被施加压缩负荷,所以在作为阻尼器而采用防振 橡胶的情况下,容易设定弹性系数及固有振动值,并且容易进行针对随时间劣化的设计。并 且,通过将用于吸收可听区域的振动的防振橡胶用作阻尼器,能够通过可听区域的振动来 减轻在轿厢的内部共振的噪声。此外,由于通过阻尼器来衰减可听区域的振动,所以能够将 容易与高频振动共振的轻量部件用作构成轿厢的部件。其结果,能够减轻轿厢的重量,所以 能够对节省能资源及节能作出贡献。
此外,根据由连续的浮动体构成第一浮动部和第二浮动部的实施方式的引导装 置,确立相对于导轨的刃的中心辊和侧辊的相对位置,并且在配置第一阻尼器及第二阻尼 器的基础上增加设置范围的自由度。在浮动体的固定了侧辊的支撑轴的部分的附近配置第 一阻尼器,在浮动体的固定了中心辊的支撑轴的部分的附近配置第二阻尼器,由此使得作 为引导装置的占有容积变小。根据在导轨的延伸方向上、在侧辊的支撑轴的两侧配置第一阻尼器,并在导轨的 延伸方向上、在中心辊的支撑轴的两侧配置第二阻尼器的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由于对第 一阻尼器施加的压缩负荷而不会对侧辊施加扭应力,因对第二阻尼器施加的压缩负荷,不 会对中心辊施加应力。根据在相对于中心辊与导轨相反的一侧配置第一阻尼器,在夹着中心辊的旋转面 的两侧配置第二阻尼器的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容易承受容易施加大的负荷的中心辊的振动。此外,第二浮动部一体地保持一对侧辊,根据用独立的其他部件分别构成第一浮 动部和第二浮动部的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中心辊和侧辊分别运动,所以不受相互的影响, 分别由第一阻尼器及第二阻尼器承受因振动施加到中心辊及侧辊上的负荷来作为压缩负 荷。并且,根据在导轨的延伸方向上、在中心辊的支撑轴的两侧配置一对第一阻尼器的实施 方式的引导装置,由配置成一对的第一阻尼器来分散并承受施加到中心辊上的负荷。因此, 即使在轿厢沿着导轨的刃面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扭力施加到第一阻尼器上。并且,根据由第一阻尼器施加在推到导轨的前端面的方向上对中心辊施力的预负 荷的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提高中心辊对导轨的随动性。因此,行使中的轿厢的稳定性变 好,乘坐感觉变好。在施加地震等过度的振动的况下,为了保护第一阻尼器及第二阻尼器,还具备第 一卡止片和第二卡止片。第一卡止片在第一支撑部上一体地设置,具有保持间隙来插入中 心辊的支撑轴的第一卡止孔。第二卡止片与第二支撑部一体地设置,具有保持间隙而插入 侧辊的支撑轴的第二卡止孔。中心辊的支撑轴和第一卡止孔及侧辊的支撑轴和第二卡止孔 的间隙,比第一阻尼器及第二阻尼器的容许振幅小。


图1是示出安装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的轿厢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引导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引导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2所示的引导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图2所示的引导装置的侧视图,省略了前方的第二支撑部。图6是图2所示的引导装置的侧视图,是省略外支架、从中心辊侧向导轨观察的状 态的侧视图。图7省略前方的第二支撑部来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的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的引导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图7所示的引导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引导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图10所示的引导装置的俯视图。图13是图10所示的引导装置的侧视图,省略了前方的第二支撑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 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该引导 装置10安装在电梯1的轿厢4的轿厢框架41上。从轿厢4的乘口 4a侧观察,电梯1在两 侧部具备一对导轨2。引导装置10对应于该导轨2,配置在轿厢框架41的上梁411及下梁 412的各个两端部的共计4处。此时,配置在下梁412的两端部的引导装置10通过异常固 定装置5而安装。轿厢4悬吊在被卷扬机卷起来的主绳索上。主绳索也可以与轿厢框架41 的上梁411的中央部连结,也可以经由绳轮通过轿厢4的下方而处理。引导装置10在沿着 井道6敷设的导轨2上引导轿厢4。4个引导装置10均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从轿厢4的乘口 4a侧观察位于右上 的引导装置10为代表进行说明。剩下的引导装置10根据所设置的位置而上下左右不同, 所以根据设置位置,适当替换读取。如图2所示,该引导装置10具备中心辊11,侧辊12,第一浮动部111,第二浮动 部112,第一支撑部121,第二支撑部122,第一阻尼器131,第二阻尼器132。如图2及图4 所示,中心辊11滚动接触到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侧辊12设成夹着导轨2的刃21 的一对,滚动接触到导轨2的刃21的两侧的侧面21b。此外,如图2 图4所示,第一浮动部111具有第一侧壁Illa和第一法兰盘部 111b。第一侧壁Illa配置成与中心辊11的旋转面平行。第一法兰盘部Illb与该第一侧 壁Illa连续形成,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平行地延伸。第一浮动部111在第一侧 壁111a,将中心辊11的旋转面相对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垂直地保持。如图2 图4所示,第二浮动部112具有第二侧壁112a和第二法兰盘部112b。第 二侧壁112a配置成与侧辊12的旋转面平行。第二法兰盘部112b形成为与第二侧壁112a 连续,与导轨2的刃21的侧面21b平行地延伸。第二浮动部112在第二侧壁112a,将侧辊 12的旋转面相对于导轨2的刃21的侧面21b垂直地保持。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 图4所示,第一浮动部111和第二浮动部112以连 续的部件形成。即,第一浮动部111的第一法兰盘部Illb是与第二浮动部112的第二侧壁 112a相同的部分。此外,第二浮动部112的第二法兰盘部112b是与第一浮动部111的第一 侧壁Illa相同的部分。如上所示,第一浮动部111及第二浮动部112设置成一体而构成内 支架(inner-bracket) 1101,对中心辊11及一对侧辊12进行支撑。并且,内支架1101通过 基部板113和连结片114构成设成一体的浮动体110。基部板113沿着与导轨2延伸的方向垂直的平面扩展。连结片114安装在第二浮 动部112的与第二侧壁112a相反侧的第二法兰盘部112b的端部彼此之间。中心辊11及 侧辊12通过该浮动体110保持为一体,由此确保相互的辊的相对位置。由于导轨2的刃21 的尺寸基本上不变化,所以通过确保中心辊11和侧辊12的相对位置,增加所移动的轿厢4 的稳定性。 第一支撑部121通过基板123固定在轿厢4的上梁411上,配置成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平行。第二支撑部122通过基板123固定到轿厢4的上梁411上,配置成 与导轨2的刃21的侧面21b平行。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21及第二支撑部 122以包围浮动体110的方式连续设置。基板123沿着与导轨2延伸的方向垂直的平面配置,并通过螺栓固定在轿厢4的 轿厢框架41上。此外,如图2 图5所示,从导轨2离开的一侧的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 在导轨2的厚度方向上,通过结合部材124焊接连接。此外,结合部材124进一步通过杆 125固定在基板123上。这样,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设成一体来构成外支架 (outer-bracket) 12010此外,外支架1201、基板123、结合部件124和杆125相互焊接,构 成如图3所示一体的支撑体120。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阻尼器131配置在第一浮动部111的第一法兰盘部Illb 和第一支撑部121之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法兰盘部Illb和第二侧壁112a相同。因 此,第一阻尼器131在保持在第二侧壁112a上的、侧辊12的支撑轴12a被固定的部分的附 近,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6所示,在导轨2的延伸方向上,在夹着侧辊12的支撑轴 12a的位置配置成一对。该第一阻尼器131将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垂直的方向的 振动作为压缩负荷来承受,并使其衰减。第一阻尼器131是防振橡胶,以可听音频带的振动 为中心进行衰减。此外,第一阻尼器131在导轨2的延伸方向上,配置成夹着侧辊12的支撑轴12a 的一对,由此能够防止对侧辊12的支撑轴12a施加以与导轨2的刃21的侧面21b垂直的 轴为中心的扭应力。即,能够防止侧辊12沿着导轨2的刃21的侧面21b蛇行而产生新的 振动和旋转阻力。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阻尼器132配置在第二浮动部112的第二法兰盘部112b 和第二支撑部122之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法兰盘部112b和第一侧壁Illa是同一 个。即,第二阻尼器132在保持于第一侧壁Illa中的中心辊11的支撑轴Ila被固定的部 分的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6所示,在导轨2的延伸方向上,在夹着中心辊11 的支撑轴Ila的位置配置成一对。第二阻尼器132承受与导轨2的刃21的侧面21b垂直 的方向的振动,作为压缩负荷,以使其衰减。第二阻尼器132是防振橡胶,以可听音频带的 振动为中心进行衰减。此外,通过第二阻尼器132在导轨2的延伸方向上夹着中心辊11的支撑轴Ila配 置成一对,由此能够防止对中心辊11的支撑轴Ila施加以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 垂直的轴为中心的扭应力。即,能够防止中心辊11沿着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蛇行 而产生新的振动和旋转阻力。并且,如图2、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向 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离开的方向上,在2处配置有第二阻尼器132。第一阻尼器131和第二阻尼器132是具有相同的结构的防振橡胶。第一阻尼器131 和第二阻尼器132在压缩方向的一个端面安装有阳螺纹133,在另一端部开口了螺孔134。 此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辊11安装到设在第一侧壁Illa上的螺 孔中,是用垫圈(washer) lib、弹簧垫圈(spring washer) 11c、螺母Ild固定的单臂支撑。因 此,在中心辊11的没有保持支撑轴Ila的一侧的第二浮动部112的第二法兰盘部112b和 第二支撑部122之间配置的第二阻尼器132,相对于第二阻尼器132,配置在夹着中心辊11 而成镜像的位置,该第二阻尼器132配置在支撑中心辊11的第一浮动部111的第一侧壁Illa上。中心辊11也可以设置成将这些作为第一浮动部111的第一侧壁Illa来保持,以 便跨过对配置成一对的侧辊12的各个进行支撑的第二浮动部112的第二法兰盘部112b。如图4及图6所示,中心辊11的支撑轴Ila保持间隙而插入于第一卡止孔122a 中,该第一卡止孔122a设在第二支撑部122上。此外,侧辊12的支撑轴12a保持间隙而插 入于设在第一支撑部121上的第二卡止孔121a中。中心辊11的支撑轴11a、第一卡止孔 122a及侧辊12的支撑轴12a和第二卡止孔121a均在地震等大的横向摇动施加到轿厢4上 的情况下,通过相互接触,不会对第一阻尼器131及第二阻尼器132作用过剩的剪切力。当施加到第一阻尼器131的剪切方向的位移超过容许振幅的情况下,只要将中心 辊11的支撑轴Ila设置成可干扰第一卡止孔122a就可以。因此,第一卡止孔122a也可以 设置在与第二支撑部122独立的第一卡止片上。在该情况下,第一卡止片限制第一阻尼器 131的位移量,所以只要与对中心辊11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部121相对地固定就可以。因 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成与第一支撑部121—体的第二支撑部122相当于第一卡止片, 在其上设置第一卡止孔122a。同样,在施加到第二阻尼器132的剪切方向的位移超过容许振幅的情况下,只要 将侧辊12的支撑轴12a设置成干扰第二卡止孔121a就可以。因此,第二卡止孔121a也可 以设置在与第一支撑部121独立的第二卡止片上。在该情况下,第二卡止片限制第二阻尼 器132的位移量,所以只要相对于对侧辊12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部122固定就可以。在本 实施方式中,与第二支撑部122—体地设置的第一支撑部121相当于第二卡止片,在其上设 置第二卡止孔121a。此外,如图3及图6所示,各第二浮动部112具有长孔112c,该长孔112c用于将侧 辊12的固定位置能够向与导轨2的刃21的侧面21b垂直的方向调节。侧辊12通过支撑 轴12a,从相反侧夹着垫圈12b用螺母12c固定在该长孔112c上。通过构成为能够改变侧 辊12之间的距离,也能够适应用于导轨2的刃21的尺寸规格不同的装置中。下面说明如上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的组装顺序的一例。如图3所 示,通过第一阻尼器131及第二阻尼器132,在支撑体120上组装浮动体110来构成引导装 置10。首先,向设在支撑体120的各部位的安装孔120a中插入第一阻尼器131及第二阻 尼器132的阳螺纹133,并用螺母135进行固定。接着,对安装有第一阻尼器131及第二阻 尼器132的支撑体120,沿着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垂直的方向,安装组装了中心 辊11及侧辊12的浮动体110。通过浮动体110的各螺栓孔110a,向第一阻尼器131及第 二阻尼器132的螺孔134中紧固螺栓136。此外,第一阻尼器131即使先安装在浮动体110 侧,也能够组装。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由第一阻尼器131支撑与导轨2的刃21的前 端面21a垂直的方向的振动,作为压缩负荷,由第二阻尼器132支撑导轨2的刃21的厚度 方向的振动,作为压缩负荷。将在导轨2和引导装置10之间产生的振动作为压缩方向的负 荷,分别由第一阻尼器131及第二阻尼器132分担并支撑,以便不会施加剪切负荷。因此, 在各阻尼器使用合成树脂性的材料的情况下,基于剪切负荷的材料的劣化减轻,并且容易 设定阻尼器的衰减系数等。 在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的情况下,第一浮动部111及第二浮动部112 — 体地构成为浮动体110。因此,通过将第一阻尼器131配置在侧辊12的支撑轴12a的附近,将第二阻尼器132配置在中心辊11的支撑轴Ila的附近,能够将引导装置10的设置容积 抑制为较小。相对于导轨2的中心辊11及侧辊12的接触面积较小。若在相对于导轨的触 点相反侧的位置,对各辊进行支撑,则在产生振动时,中心辊11及侧辊12所受的负荷所作 用的方向很容易变得不稳定。此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第一阻尼器131及第二 阻尼器132沿着在导轨2延伸的方向、夹着中心辊11及侧辊12地分别分开配置一对。通 过这样配置,各第一阻尼器131及第二阻尼器132能够将施加到中心辊11及侧辊12的负 荷分别均等地支撑为压缩负荷。参照图7 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进行说明。如图7及图9所示,在 该引导装置10中,第一阻尼器131及第二阻尼器132的形状及配置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 引导装置10。此外,随之,第一支撑部121的结构及配置不同。关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 引导装置10相同的功能的结构,参照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记载及附图,在各图7 图9中标 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省略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中,第一阻尼器131配置在相对于中心辊11与导 轨2相反侧。第一浮动部111及第二浮动部112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设成一体,构成浮动 体110。中心辊11、侧辊12及基板123的大小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大小。因此,如用 图比较可知,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相比,在导轨2的 延伸方向上较长。浮动体110除了基部板113之外,如图7及图8所示,在从基板123离开 的第一浮动部111及第二浮动部112的端部,安装有端部桥115。此外,浮动体110具有凸缘部110b,该凸缘部IlOb是相当于第二浮动部112的第 二法兰盘部112b的末端部的部分向相互离开的方向折返形成的。浮动体110具备连结板 114a,该连结板114a用于将相对于中心辊11与导轨2相反侧的范围的凸缘部IlOb相互连 接。在该连结板114a上,通过螺栓和螺母紧固了第一阻尼器131。第二支撑部122以中心辊11为中心,与配置有第一浮动部111的该外侧平行地配 置,焊接到基板123上。第二支撑部122通过基板123固定到轿厢4的上梁411上,与导轨 2的刃21的侧面21b平行地配置。再有,在第二支撑部122的基部上局部有缺口,以便能够 安装用于将基板123紧固到上梁411上的螺栓。此外,第二支撑部122具有推压基部122b,该推压基部122b在从导轨2离开的一 侧的边缘,朝向中心辊11的旋转面而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平行地弯曲。该推压 基部122b设在夹着中心辊11的旋转面的两侧。第一阻尼器131超过该推压基部122b而 向从导轨2离开的方向突出。如图7及图9所示,第一支撑部121通过螺栓紧固在突出的第一阻尼器131的端 部。第一支撑部121通过推压螺栓(pressing bolt) 121b与推压基部122b连结。因此,该 第一支撑部121通过推压螺栓121b、推压基部122b、第二支撑部122、基板123,固定在轿厢 4的上梁411上,配置成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平行。该推压螺栓121b能够调节从第一支撑部121到推压基部122b的距离。通过用推 压螺栓121b缩短第一支撑部121和推压基部122b的距离,中心辊11能够调节用于推压导 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的预负荷。通过设定适当的预负荷,提高中心辊11对导轨2的 随动性。 如图7及图8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导轨2的延伸方向上夹着中心辊11的支撑轴Ila的位置,配置一对第二阻尼器132。第二阻尼器132通过螺栓分别紧固到第 二浮动部112的第二法兰盘部112b、且第一浮动部111的第一侧壁Illa和第二支撑部122上。此外,从基板123离开的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如图9所示,用拉杆(tie rod) 126连结。该拉杆126贯通限制孔116,该限制孔116设在安装有端部桥(end bridge) 115的浮动体110的端部。沿着中心辊11的旋转面,振动超过施加容许值,从而支 撑体120和浮动体110相对位移的情况下,限制孔116通过干扰拉杆126,而将施加到第二 阻尼器132的剪切方向的位移限制在容许值以内。即,图7所示的限制孔116和拉杆126 之间的间隙是不超过对第二阻尼器132的剪切方向的容许位移量的大小。下面,对如上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的组装顺序的一例进行说明。首 先,将中心辊11安装在第一浮动部111和第二浮动部112—体设置的内支架1101之间。用 基部板113及端部桥115连结内支架1101的两端部,安装有第一阻尼器131的连结板114a 组装到凸缘部110b。侧辊12固定在内支架1101的第二浮动部112,第二阻尼器132利用 螺栓固定在内支架1101的第一浮动部111。安装了中心辊11及侧辊12和第一阻尼器131及第二阻尼器132的浮动体110组 装到支撑体120上,第二阻尼器132用螺栓固定在外支架1201的第二支撑部122。支撑体 120包括外支架1201,第二支撑部122和推压基部122b —体地设置;与外支架1201焊接 的基板123 ;以及第一支撑部121,用推压螺栓121b与推压基部122b连结。当浮动体110组装到支撑体120中时,第一阻尼器131从第一支撑部121之间突 出。向该突出的第一阻尼器131安装第一支撑部121,用推压螺栓121b对第一阻尼器131 施加预负荷来予以固定。如上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相同 的功能及效果。此外,第一阻尼器131配置在相对于导轨2与中心辊11的相反侧,所以在 承受沿着中心辊11的旋转面的方向的负荷的情况下,不会对侧辊12作用扭应力。参照图10 图13,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进行说明。如图10 13所示, 在该引导装置10中,构成浮动体110的第一浮动部111和第二浮动部112独立设置。因 此,随之,第一浮动部111及第二浮动部112的结构、第一支撑部121及第二支撑部122的 结构、第一阻尼器131及第二阻尼器132的配置,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引 导装置10。此外,如图11所示,第一阻尼器131及第二阻尼器132均在压缩方向的两侧安 装有阳螺纹133。其中,第一浮动部111保持中心辊11,第一支撑部121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 21a平行地配置,第一阻尼器131配置在第一浮动部111和第一支撑部121之间,第二浮动 部112保持侧辊12,第二支撑部122与导轨2的刃21的侧面21b平行地配置,第二阻尼器 132配置在第二浮动部112和第二支撑部122之间,第一阻尼器131承受与导轨2的刃21 的前端面21a垂直的方向的振动作为压缩负荷,第二阻尼器132承受导轨2的刃21的厚度 方向的振动作为压缩负荷,这些情况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完全 相同。因此,关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相同功能的结构,参照第一实施方式 的记载及附图,在图10 图13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省略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中心辊11的支撑轴Ila在旋转面的两侧延伸,分别保持在第一浮动部111的第一侧壁111a。第一浮动部111的第 一法兰盘部Illb从离开导轨2的一侧的边缘起向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平行的方 向折返。如图11及图12所示,侧辊12保持在连续形成为同一平面状的第二浮动部112的 第二侧壁112a上。第二浮动部112的第二法兰盘部112b朝向与导轨2的刃21的侧面21b 平行的方向,向从中心辊11的支撑轴Ila离开的方向折返。如图10及图12所示,该第二 法兰盘部112b在导轨2的延伸方向上,在夹着侧辊12的位置设成一对。在第二侧壁112a 的中央部部位,设有用于中心辊11滚动接触到导轨2的开口窗112d。中心辊11的外表面 和开口窗112d的边缘之间的间隙,比第二阻尼器132的容许扁平尺寸大。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一支撑部121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平行地配置 在相对于中心辊11与导轨2的相反侧,在导轨2的刃21的厚度方向上,设置成大致与第一 浮动部111的第一法兰盘部Illb外倾斜度(O >9 )大致相同的宽度。此外,第一支撑部 121具有相对于基板123平行地弯曲的安装部121d。如图11及图13所示,该安装部121d通过螺栓紧固到工作台127上。工作台127 在与基板123垂直地设置的杆125的前端,与基板123平行地安装。使得设在安装部121d 及工作台127上的螺栓孔中的某一个设成较大,或者将某一个设成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 面21a垂直的方向的长孔,另一个设成与前端面21a平行的方向的长孔。通过这样设置,能 够对第一支撑部121的位置进行微调。如图12所示,第二支撑部122与导轨2的刃21的侧面21b平行地配置在夹着中心 辊11、第一浮动部111、第一支撑部121的两侧,焊接固定在基板123及工作台127上。从 导轨2离开的一侧的第二支撑部122的边缘,朝向中心辊11的旋转面与第一支撑部121平 行地弯曲,来形成推压基部122b。在推压基部122b中,沿着通过中心辊11和导轨2的触点及中心辊11的支撑轴Ila 的平面,与导轨2的刃21的侧面21b平行地通过推压螺栓121b。通过紧固推压螺栓121b, 如图13所示,将第一支撑部121推向导轨2。如图11所示,设置四个第一阻尼器131。如图12所示,该4个第一阻尼器131在 夹着中心辊11的旋转面的两侧各配置2个。并且,这些各两个的第一阻尼器131,如图13 所示,在导轨2的延伸方向上,在夹着中心辊11的支撑轴Ila及侧辊12的支撑轴12a的位 置各配置1个而成一对。如图11所示,设置了四个第二阻尼器132。4个第二阻尼器132在夹着导轨2的 刃21的两侧各设置2个。并且,各两个第二阻尼器132在导轨2的延伸方向上夹着侧辊12 的位置分别各配置1个而成一对。如图12及图13所示,该4个第二阻尼器132配置在侧 辊12的旋转面上。因此,第二支撑部122延伸到在导轨2的刃21的厚度方向上夹着第二 阻尼器132的位置。此外,如图11所示,第二支撑部122在安装第二阻尼器132的部位,分 别具有与基板123平行地朝向导轨2侧延伸到边缘的槽(slot) 122c。 下面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的组装步骤的一例。首先,将中心辊11安 装到第一浮动部111。在第一浮动部111和第一支撑部121之间安装第一阻尼器131,并用 螺母予以固定。用螺栓及螺母,将中心辊11、第一浮动部111、第一阻尼器131、第一支撑部 121构成一体的部分临时固定在工作台127上。基板123、杆125、工作台127及第二支撑部122预先通过焊接,一体地组装成支撑体120。侧辊12夹着垫圈12b,用螺母12c临时固定在第二浮动部112上。并且,在第二浮 动部112的4个第二法兰盘部112b上分别安装第二阻尼器132。在安装于第二支撑部122 上的一侧的第二阻尼器132的阳螺纹133上,如图11所示,预先安装螺母。将4个第二阻 尼器132的各阳螺纹133插入到第二支撑部122的槽122c中,由此将组装了侧辊12和第 二阻尼器132的第二浮动部112组合到第二支撑部122上。此外,侧辊12的组装作业与中 心辊11的组装作业并行地进行,有利于缩短工序。在将如上组装的引导装置10组装到轿厢4中的情况下,将基板123用螺栓固定到 上梁411上。接着,将临时固定的侧辊12调节为接触导轨2,并予以固定。最后,调节临时 固定的中心辊11的位置,并用推压螺栓121b调节中心辊11对导轨2的预负荷,并固定第 一支撑部121和工作台127。第三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在第二阻尼器132和第二支撑部122的接合部,具有 槽122c。因此,为了提高电梯1的设置现场的作业性,能够分为由中心辊11、第一浮动部 111、第一阻尼器131、第一支撑部121及支撑体120构成的第一单元,以及由侧辊12、第二 浮动部112及第二阻尼器132构成的第二单元来装入,组装在导轨2和轿厢4之间。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10,能够得到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 10同样的效果。并且,第一浮动部111和第二浮动部112独立。因此,在与导轨2的刃21 的前端面21a垂直的方向上作用的振动传递到中心辊11,在压缩方向上作用于第一阻尼器 131,并且,不会作为剪切负荷作用于第二阻尼器132。此外,作用于导轨2的刃21的厚度 方向的振动传递到侧辊12,在压缩方向上作用于第二阻尼器132,不会作为剪切负荷作用 于第一阻尼器131。即,能够使得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垂直的方向的振动和刃21 的厚度方向的振动独立地衰减,所以容易设定各自的阻尼器的衰减系数等。并且,因为第二 阻尼器132配置在侧辊12的旋转面上,所以能够有效衰减在导轨2的刃21的厚度方向上 作用的振动。
权利要求
1.一种引导装置(10),沿着敷设在电梯⑴的井道(6)中的导轨(2)引导轿厢,其 特征在于,具备中心辊(11),滚动接触在上述导轨O)的刃的前端面(21a)上; 一对侧辊(12),分别滚动接触在上述导轨(2)的刃的两侧的侧面Olb)上; 第一浮动部(111),保持上述中心辊(11); 第二浮动部(112),保持上述侧辊(12);第一支撑部(121),固定在上述轿厢(4)上,配置成与上述导轨( 的刃的前端面 (21a)平行;第二支撑部(122),固定在上述轿厢(4)上,配置成与上述导轨O)的刃的侧面 (21b)平行;第一阻尼器(131),夹在上述第一浮动部(111)和上述第一支撑部(121)之间,承受与 上述导轨O)的刃的前端面(21a)垂直的方向的振动来作为压缩负荷,而使该振动衰 减;以及第二阻尼器(132),夹在上述第二浮动部(11 和上述第二支撑部(12 之间,承受上 述导轨O)的刃的厚度方向的振动来作为压缩负荷,而使该振动衰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浮动部(111)和上述第二浮动部(112)由连续的浮动体(LlO)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阻尼器(131)配置在上述浮动体(110)的固定有上述侧辊(1 的支撑轴 (12a)的部分的附近;上述第二阻尼器(13 配置在上述浮动体(110)的固定有上述中心辊(11)的支撑轴 (Ila)的部分的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导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轨( 的延伸方向上,在上述侧辊(1 的支撑轴(12a)的两侧配置一对上述 第一阻尼器(131)在上述导轨( 的延伸方向上,在上述中心辊(11)的支撑轴(Ila)的两侧配置一对上 述第二阻尼器(13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阻尼器(131)相对于上述中心辊(11),配置在与上述导轨(2)相反的一侧; 上述第二阻尼器(13 配置在夹着上述中心辊(11)的旋转面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浮动部(11 将一对上述侧辊(1 保持为一体; 上述第一浮动部(111)和上述第二浮动部(11 相互独立; 上述第一阻尼器(131)配置在夹着上述中心辊(11)的旋转面的两侧; 在上述导轨O)的延伸方向上,在上述侧辊(1 的两侧配置一对上述第二阻尼器 (1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导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轨( 的延伸方向上,在上述中心辊(11)的支撑轴(Ila)的两侧配置一对上 述第一阻尼器(131)。
8.根据权利要求5 7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阻尼器(131)被施加用于在将上述中心辊(11)推到导轨O)的刃的前 端面Ola)的方向上施力的预负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装置(10),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第一卡止片,一体地设置在上述第一支撑部(121)上,具有用于保持间隙地插入上述 中心辊(11)的支撑轴(Ila)的第一卡止孔(122a);以及第二卡止片,一体地设置在上述第二支撑部(12 上,具有用于保持间隙地插入上述 侧辊(12)的支撑轴(12a)的第二卡止孔(121a)。
全文摘要
一种引导装置(10),具备中心辊(11)、侧辊(12)、第一浮动部(111)、第二浮动部(112)、第一支撑部(121)、第二支撑部(122)、第一阻尼器(131)以及第二阻尼器(132)。第一浮动部(111)保持中心辊(11)。第二浮动部(112)保持侧辊(12)。第一支撑部(121)配置成与导轨(2)的刃(21)的前端面(21a)平行。第二支撑部(122)配置成与导轨(2)的刃(21)的侧面(21b)平行。第一阻尼器(131)夹在第一浮动部(111)和第一支撑部(121)之间,第二阻尼器(132)夹在第二浮动部(112)和第二支撑部(122)之间,分别承受振动作为压缩负荷。
文档编号B66B7/04GK102107807SQ20101060321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5日
发明者三代努, 和泉一裕, 村尾洋辅, 矢崎雄一, 藤田善昭 申请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