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1606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终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终端,尤其涉及一种形成便携式终端的外壳的结合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所谓“便携式终端”泛指用户可以随身携带,并具有通信、日程管理、多媒体播放、游戏、电子词典等功能的电子设备。比如,手机就是一例。手机从单纯的语音通话功能开始,现在已经具有如前所述的日程管理、多媒体播放、游戏、电子词典等多种功能。近年来,手机也可以实现如无线网络链接、视频文件传送、数字多媒体广播(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DMB)等实时服务或者收发大容量的信息文件。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除了移动通信服务商提供的语音通信和多媒体服务之外, 在无线网络覆盖的区域,无需连接移动通信服务网,也可以通过手机连接网络。用户通过这种通信功能,使用较低的费用,也可以从网络下载所需的内容。另外,便携式终端由一个外壳形成,或者由一对外壳相互能够旋转或者能够滑动地结合而成,且各个外壳为了使内部的电路装置易于设置,将前盖和后盖面对面地结合。这时,通常前盖和后盖使用如螺栓(screw)的连接部件固定结合,但是边缘的结合部分为了防止翘起,在前盖、后盖的边缘布置有如挂钩(hook)的多个装配结构。该前盖和后盖的装配结构即使不用螺栓也十分牢固,在坠落等冲击中也可以保持稳定的装配状态。但是,修理时需要分离前面、后盖,不仅操作非常繁琐,而且使用专门的工具也可能会损坏终端的外观。尤其,操作人员为了分离前盖和后盖,施加过大的力量时,有可能损伤挂钩等装配结构。而且,使用螺栓牢固地结合前盖和后盖之后,为了隐藏螺栓,需要专门的后续处理,由此组装繁琐,不利于便携式终端外观的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形成外壳的前盖、后盖既维持稳定的装配,也易于分离的便携式终端。而且,本实用新型利用通过挤压工艺制作的壳体部件而结合形成外壳的前盖和后盖,提供一种容易组装的便携式终端。而且,本实用新型利用通过挤压工艺制作的壳体部件而结合形成外壳的前盖和后盖,提供一种牢固地结合前盖、后盖的便携式终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具备外壳,包含前盖和面对所述前盖并与前盖结合的后盖;导轨,形成于所述前盖的两侧面,沿着所述前盖的长度方向延伸;引导槽,形成于所述导轨和前盖之间,朝所述前盖的前方开放;以及壳体部件,结合于所述外壳,至少裹住所述外壳的两侧面和后面,并且,所述壳体部件具备收容所述导轨的导轨槽和啮合于所述引导槽的导向肋片,以朝紧贴于所述后盖的方向加压所述前盖。还具备设置于所述前盖的显示用窗口 ;形成于所述窗口的上侧或者下侧的装配槽;以及形成于所述壳体部件,以啮合于所述装配槽的装配凸起,并且,所述壳体部件还具备包裹所述窗口的上侧或者下侧的带状部件,所述装配凸起形成于所述带状部件的内侧所述装配槽和所述装配凸起具有“ T ”字状剖面。所述壳体部件还裹住所述后盖的外侧面,并具备暴露所述前盖的后面部分的开□。所述导轨槽分别形成于面对所述外壳的两侧面的所述壳体部件的内壁,并还具备分别形成于位于所述外壳的前方和后方侧的所述导轨槽的内壁、且通过所述导向肋片至少被裹住一部分的凹槽,并且,所述导轨的一部分啮合于位于所述外壳的前方侧的所述凹槽。还具备至少形成于所述壳体部件的一侧面的键孔;以及收容于所述键孔,以向所述壳体部件的一侧面突出的键部件。所述键部件具备从其底面向外侧延伸的支撑部;以及从所述支撑部的边缘延伸的装配销,且所述支撑部由所述导轨槽的内壁面支撑,所述装配销啮合于位于所述外壳的后方侧的凹槽。所述导轨的另一部分设置成面向所述支撑部的一部分。所述壳体部件还具备形成于所述导轨槽的一侧的台阶面,且所述台阶面在所述外壳的后方支撑所述后盖,以使所述后盖紧贴于所述前盖。所述壳体部件从所述外壳的上侧开始朝下侧方向滑动地结合。所述壳体部件的上端部开放,以暴露所述外壳上端面。还具备盖子部件,且所述盖子部件在所述壳体部件结合于所述外壳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外壳的上端面。还具备附着于所述盖子部件的外侧表面的装饰盖。还具备布置于所述外壳的上端面的至少一个连接器,且所述盖子部件以及装饰盖还具备暴露所述连接器的孔。具有如前所述的结构的便携式终端在装配前盖、后盖时,无需专门形成如螺栓、挂钩的连接部件或装配结构,可以利用壳体部件牢固地结合。此时,壳体部件能够以滑动方式进行结合、分离,由此具有容易结合、分离前盖和后盖的优点。尤其,若通过挤压工艺由金属材料制成壳体部件,则可以用壳体部件形成终端外壳的边角部分,由此即使受到了坠落等的冲击,也可以最小化前盖和后盖的损伤。同时,在终端的外壳侧面布置有按键时,无需利用双面胶或者超声波焊接凸起,也可以设置键部件,具有容易组装的优点。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组装完图1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壳体部件的结合中间过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是示出切开图3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局部立体图;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键部件的立体图;[0030]图7是示出图1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壳体部件装配于前盖的立体图。100为便携式终端,IOla为前盖,IOlb为后盖,102为壳体部件,117a为导轨,119 为装配槽,121a为键部件,125a为导轨槽,129为装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时,若对相关的公知功能或者结构的具体说明影响了本实用新型的宗旨,则省略对这部分的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100具备由前盖IOla和后盖 IOlb结合而形成的外壳101和至少包裹着所述外壳101的两侧面而结合于所述外壳101的两侧面的壳体部件102。这时,所述壳体部件102通过挤压工艺而形成,并以滑动方式结合于所述外壳101,且将所述前盖IOla朝紧贴所述后盖的方向加压。所述前盖IOla以使用合成树脂材料的注塑(injection)或者以使用金属材料的压铸(die casting)方式制作,且其内部设置显示装置。优选地,由于所述壳体部件102通过挤压工艺而形成,且以滑动方式结合于所述外壳101,因此所述前盖IOla优选使用金属材料并通过压铸(die casting)等工艺制作。所述显示装置由窗口 111保护,所述显示装置,即所述窗口 111的上侧设置有听筒115,下侧设置有键盘组件113和未图示的话筒。为了与所述壳体部件102结合,所述前盖IOla的两侧面上分别形成有导轨117a,且其上端部形成有沿所述壳体部件102的滑动方向延伸的装配槽119。这时,所述导轨117a在所述前盖IOla的两侧面,沿着所述前盖IOla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装配槽119从所述前盖IOla的上端延伸至与所述听筒115相邻的位置。而且, 所述导轨117a和前盖101之间形成有引导槽117b,且所述引导槽117b沿着所述前盖IOla 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朝着所述前盖IOla的前方开放。另外,所述便携式终端100的两侧面可以设置音量调节键、电源按钮、用于转换相机模式和广播视听模式的快捷键(hot key)等,且与这些按键对应的导光膜(dome sheet) 117c设置于所述前盖IOla的两侧面。为了设置所述导光膜117c,在所述前盖IOla 的两侧面除去部分导轨117a。所述后盖IOlb结合于所述前盖IOla的后面,以形成所述外壳101。这时,所述后盖IOlb被除去一部分,使所述前盖IOla的后面的一部分向所述外壳101的后方暴露,且暴露于所述外壳101的后方的所述前盖IOla的后面的一部分提供用于安装电池的安装槽。另外,所述外壳101的下端提供有结合部件191。所述结合部件191的内部可以设置用于形成话筒的麦克风(micro phone)或者天线模块。在所述前盖IOla和所述后盖 IOlb结合的状态下,所述结合部件191设置成包裹所述前盖IOla和后盖IOlb的下端部分。 这时,所述便携式终端100可以具备贯穿所述前盖IOla和后盖101b,并装配于所述结合部件191的连接部件。图2示出组装所述前盖10la、后盖101b、结合部件191的状态下,设置所述壳体部件102的立体图。参照图4和图5,所述壳体部件102至少裹住所述外壳的两侧面,优选地,还分别裹住所述外壳101的前面和后面的一部分。大致地,所述壳体部件102裹住所述后盖IOlb的外侧面,此时,对应于所述后盖IOlb的被除去的部分,裹住所述后盖IOlb的部分的局部形
6成有开口。由此,优选地组装所述壳体部分102之后,安装所述便携式终端100的电池的槽暴露于外部,且所述壳体部件102的开口能够装卸电池盖。所述壳体部件102的两侧内壁上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导轨槽125a,且所述导轨槽12 面对所述外壳101的两侧面。所述壳体部件102结合于所述外壳101时,所述导轨槽12 收容所述导轨117a,以引导所述壳体部件102的滑动移动;所述壳体部件102 与所述外壳101结合之后,所述导轨槽102维持与所述导轨117a的吻合状态。此时,所述壳体部件102的内侧形成有导向肋片(guide rib) 125c,以与所述引导槽117b啮合。随着所述导向肋片125c的形成,位于所述外壳101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的所述壳体部件102的内壁具备由所述导向肋片125c裹住一部分的凹槽12恥。所述导轨117a的局部与所述凹槽 125b中,位于所述外壳101的前方侧的凹槽啮合。所述导轨槽12 和导向肋片125c与所述导轨117a、引导槽117b啮合,给所述前盖IOla朝紧贴所述后盖101的方向加压。另外,所述壳体部件102的内侧面提供支撑所述后盖IOlb的边缘部分的台阶面 125d(参照图幻。在所述台阶面125d支撑所述后盖101的状态下,所述导轨槽12 和导轨117a可以加压所述前盖101a,使所述前盖固定地紧贴于所述后盖101b。而且,所述壳体部件102朝紧贴于所述后盖IOlb的方向加压所述前盖101a,由此所述壳体部件102也紧贴于所述前盖101a,并在所述前盖IOla的两侧维持与所述前盖IOla—致的外观。而且,所述壳体部件102形成有装配凸起129,且所述装配凸起1 与所述前盖 IOla的装配槽119啮合。所述壳体部件102具备裹住所述前盖IOla的上侧的带状部件 (band member) 127,且所述装配凸起1 形成于所述带状部件127的内侧面,并具有“T”字形状。如图7所示,所述装配凸起1 啮合于所述装配槽119时,所述带状部件127紧贴所述前盖101a。比如,所述导轨槽12 、导向肋片125c紧贴着所述前盖101a,显得所述壳体部件102和前盖IOla具有一致的外观一样,随着所述装配凸起1 啮合于所述装配槽119, 所述带状部件127可以维持与所述前盖IOla的前面一致的外观。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壳体部件102是从所述外壳101的上侧开始结合。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只要所述装配槽119可以形成于所述窗口 111 的下侧,即所述键盘组件113所设置的地方,则所述壳体部件102可以从所述外壳101的下侧开始向上滑动地结合。这时,显然所述结合部件191需要变成结合于所述外壳101的上端的结构。如上所述,所述便携式终端100在其侧面可以设置音量调节键、电源按钮、用于转换相机模式或者广播视听模式的快捷键等(以下简称“侧面键”)。为了设置这些侧面键,所述壳体部件102形成有键孔(key hole) 123,且所述键孔123分别设有键部件(key member) 121a,并向所述壳体部件102的侧面出没。所述壳体部件102可以用金属材料通过挤压工艺而制作。挤压工艺之后需要边角部分的后续处理或形成所述键孔123等,但是通过挤压工艺制作所述壳体部件102,可以大量生产规格相同的部件。如图6所示,所述键部件121a在其底部具有向外侧延伸预定长度的支撑部 (support portion) 121b,而且,还具备从所述支撑部121b边缘延伸的装配销121c。若所述键部件121a设置于所述键孔123,则所述支撑部121b支撑于所述导轨槽12 的内壁面。 若所述键部件121a由如氨基甲酸乙酯(ure thane)或者硅胶(silicon)的弹性材料而成,
7则用户按压动作可以充分地传达至所述导光膜117c,且使所述键部件121a在所述键孔123 内的位置保持稳定而不发生晃动。而且,为了与所述壳体部件102的外观保持一致,所述键部件121a的外侧面可以进行涂装或者附着注塑物或者金属片。所述装配销121c啮合于所述导轨槽125a,更具体的啮合于所述外壳101的后方侧的凹槽。随着所述支撑部121b位于所述导轨槽125a,所述壳体部件102结合于所述外壳 101时,所述支撑部121b可能与所述导轨117a产生干涉。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所述壳体部件102结合于所述外壳101时,沿着所述支撑部121b通过的路径,在导轨槽117a形成有回避槽117d。即,即使所述支撑部121b位于所述导轨槽12 的内部,也不会与所述导轨117a
产生干涉。另外,所述壳体部件102完全结合于所述外壳101时,所述支撑部121b的局部面对所述导轨117a的外壁。如前所述,所述导轨117a的一部分为了设置所述导光膜117c而被去除,且所述键部件121a对应于所述导光膜117c而布置。所述支撑部121b是其边缘部分面对所述导轨117a,更具体是面对所述回避槽117d的内壁,所述支撑部121b被所述回避槽Ild支撑,以将键部件121a恢复至原来的位置,即向所述壳体部件102的外侧面突出的位置。最终,无需用两面胶或者形成焊接凸起,仅仅将所述键部件121a布置于所述键孔 123内,并通过所述装配销121c啮合于所述凹槽125b,就可以设置所述键部件121a。所述便携式终端100可以具备用于连接充电装置、个人计算机、免提设置、广播观看用装卸式天线等的连接器或者存储卡插座(socket)。这样的连接器或者插座(未图示) 利用专门的帽盖或者盖子来进行保护,并根据需要打开使用,并设置于所述外壳101的上端。而且,除了所述听筒以外,还可以设置利用于所述多媒体功能的专门的扬声器,用于输出该扬声器的音量的孔可以布置于所述外壳101的上端。而且,用于音量输出的孔可以布置于便携式终端的侧面,以提供立体声功能。将用于音量输出的孔布置于所述便携式终端 100的侧面时,所述壳体部件102也要追加形成用于音量输出的孔或为了暴露扬声器的音量输出孔而进行开放。用户根据需要打开所述连接器或者插座而使用,由此暴露所述壳体部件102的上端部,为了隐藏所述外壳101的上端部,在所述外壳101的上端,更具体地是在所述壳体部件102的上端,盖子部件193和装饰盖195进行结合。所述盖子部件193以啮合于所述壳体部件102的上端的状态,通过螺栓等连接部件固定地结合于所述外壳101的上端。由此, 所述壳体部件102固定于所述外壳101。虽然未图示,但是所述盖子部件193可以设置暴露连接器或者插座的孔和关闭所述孔的帽盖或者盖子。同时,所述装饰盖195并不是必须设置的,只是为了隐藏固定所述盖子部件193的螺栓等和保持所述便携式终端100的美观,而优选安装于所述盖子部件193的外侧。显然,当所述装饰盖195安装于所述盖子部件193 时,所述装饰盖195需要形成露出连接器或者插座的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修改。例如,如前所述,所述壳体部件可以从所述外壳的下端开始滑动结合,这时,结合部件需要变成组装于所述便携式终端的上端。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出直板型(bar type)便携式终端的结构,但是只要是具备以结合前盖和后盖的方式形成的外壳的便携式终端,则无论是翻盖型终端还是滑盖型终端,都可以使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壳体部件而结合前盖和后盖的结构。
权利要求1.一种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包含前盖和面对所述前盖并与所述前盖结合的后盖; 形成于所述前盖的两侧面的导轨,沿着所述前盖的长度方向延伸; 形成于所述导轨和前盖之间的引导槽,朝所述前盖的前方开放;以及结合于所述外壳的壳体部件,至少裹住所述外壳的两侧面和后面, 并且,所述壳体部件具备收容所述导轨的导轨槽和啮合于所述引导槽的导向肋片,以朝紧贴于所述后盖的方向加压所述前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设置于所述前盖的显示用窗口;形成于所述窗口的上侧或者下侧的装配槽;以及形成于所述壳体部件,以啮合于所述装配槽的装配凸起,并且,所述壳体部件还具备包裹所述窗口的上侧或者下侧的带状部件,所述装配凸起形成于所述带状部件的内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槽和所述装配凸起具有 “T”字状剖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件还裹住所述后盖的外侧面,并具备暴露所述前盖的后面部分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槽凹陷于分别面对所述外壳的两侧面的所述壳体部件的内壁而成,并且还具备分别形成于位于所述外壳的前方和后方侧的所述导轨槽的内壁、且通过所述导向肋片至少被裹住一部分的凹槽,并且,所述导轨的一部分啮合于位于所述外壳的前方侧的所述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至少形成于所述壳体部件的一侧面的键孔;以及收容于所述键孔,以向所述壳体部件的一侧面突出的键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键部件具备 从其底面向外侧延伸的支撑部;以及从所述支撑部的边缘延伸的装配销,且所述支撑部由所述导轨槽的内壁面支撑,所述装配销啮合于位于所述外壳的后方侧的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的另一部分设置成面向所述支撑部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件还具备形成于所述导轨槽的一侧的台阶面,且所述台阶面在所述外壳的后方支撑所述后盖, 以使所述后盖紧贴于所述前盖。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件从所述外壳的上侧开始朝下侧方向滑动结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件的上端部开放,以暴露所述外壳上端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盖子部件,且所述盖子部件在所述壳体部件结合于所述外壳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外壳的上端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附着于所述盖子部件的外侧表面的装饰盖。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布置于所述外壳的上端面的至少一个连接器,且所述盖子部件以及装饰盖还具备暴露所述连接器的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终端,具备外壳,包含前盖和面对所述前盖并与所述前盖结合的后盖;形成于所述前盖的两侧面的导轨,沿着所述前盖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于所述导轨和前盖之间的引导槽,朝所述前盖的前方开放;以及结合于所述外壳的壳体部件,至少裹住所述外壳的两侧面和后面,并且,所述壳体部件具备收容所述导轨的导轨槽和啮合于所述引导槽的导向肋片,以朝紧贴于所述后盖的方向加压所述前盖。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无需专门设置如螺栓、挂钩的连接部件或装配结构,可以利用壳体部件牢固地结合。此时,壳体部件能够以滑动方式进行结合、分离,由此具有易于结合、分离前盖和后盖的优点。
文档编号H05K5/02GK201947560SQ201020686429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11日
发明者朴赞燮, 李洞一, 申旼锡, 金东学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