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打印机或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从上升时间(从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源接通到定影装置能够定影的时间)的缩短以及节能等愿望出发,使用了能够减小热容量的加热旋转带的定影装置受到关注。并且,采用了电磁感应加热(IH induction heating) 方式的定影装置受到关注,在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方式中,作为加热旋转带的加热手段,与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对置地配置感应加热部,通过由感应加热部的感应线圈(磁通产生部) 产生的磁通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加热旋转带的发热层发热,由此对加热旋转带进行加热。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由于加压旋转辊的热膨胀等,加热旋转带的外周面与感应线圈的位置关系有时会发生变动。在该情况下,定影装置的加热效率会产生偏差而不能保持固定,因此容易发生电力消耗增加或者在各个定影装置之间上升时间产生偏差。与此相对,为了减少加热旋转辊与感应线圈的位置关系的变动,提出了构成为进行加热旋转辊的外周面相对于感应加热部的定位的定影装置。该被提出的定影装置具有以下的构成在感应加热部与加热旋转辊的轴承部之间配置施力部件,通过对感应加热部朝向加热旋转辊的轴承部施力来对感应加热部进行定位。但是,由于使用了能够减小热容量的加热旋转带的定影装置没有被提出的定影装置的轴承部,因此难以通过对感应加热部朝向加热旋转带侧施力来对感应加热部进行定位。如果不能进行这样的定位,则有可能导致加热旋转带的旋转轴方向(即纸张宽度方向) 上的加热旋转带的加热效率不能保持固定、或者制造出的定影装置各个之间的加热效率不同。在前者的情况下,在加热旋转带的旋转轴方向上有可能会产生温度不均,在后者的情况下,各个定影装置的上升时间有可能会产生偏差。因此,期望能够使得感应线圈与加热旋转带的外周面的距离固定的定影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能够使得感应线圈(磁通产生部)与加热旋转带的外周面的距离固定的定影装置。另外,本发明涉及包括所述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定影旋转体单元,所述定影旋转体单元具有加热旋转带;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侧,并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表面抵接;加压旋转体,所述加压旋转体被配置成与所述加热旋转带对置, 并且在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按压部件之间夹入所述加热旋转带并在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加热旋转带之间形成定影压印部;以及带引导部件,所述带引导部件具有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表面抵接的引导部和从所述引导部延伸的延伸部,对所述加热旋转带进行定位,并且引导所述加热旋转带的旋转,所述定影装置还包括感应加热部,所述感应加热部具有磁通产生部,所述磁通产生部被配置成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对置,并产生用于使所述加热旋转带发热的磁通;磁性体芯部,所述磁性体芯部形成由所述磁通产生部产生的磁通的磁路;以及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磁通产生部,并且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对置,其中,所述支承部具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延伸部抵接或卡合,来对所述带引导部件进行定位,使得所述磁通产生部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所述外表面的距离固定。本发明的其他方面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载像体,在载像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器,所述显影器将形成于所述载像体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转印部,所述转印部将形成于所述载像体的调色剂图像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片状的被转印材料;以及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将转印到所述被转印材料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被转印材料,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定影旋转体单元,所述定影旋转体单元具有加热旋转带; 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侧,并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表面抵接;加压旋转体,所述加压旋转体被配置成与所述加热旋转带对置,并且在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按压部件之间夹入所述加热旋转带并在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加热旋转带之间形成定影压印部;以及带引导部件,所述带引导部件具有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表面抵接的引导部和从所述引导部延伸的延伸部,对所述加热旋转带进行定位,并且引导所述加热旋转带的旋转,所述定影装置还包括感应加热部,所述感应加热部具有磁通产生部,所述磁通产生部被配置成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对置,并产生用于使所述加热旋转带发热的磁通;磁性体芯部,所述磁性体芯部形成由所述磁通产生部产生的磁通的磁路;以及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磁通产生部,并且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对置,其中,所述支承部具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延伸部抵接或卡合,来对所述带引导部件进行定位, 使得所述磁通产生部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所述外表面的距离固定。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各构成要素的配置的图;图2是用于说明使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盖部件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图;图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定影装置的各构成要素的截面图;图4是从纸张T的运送方向Dl看到的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的图;图5A是表示在将定影旋转体单元安装于感应加热部的状态下使盖部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5B是表示从图5A所示的状态在将定影旋转体单元安装于感应加热部的状态下使盖部件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5C是表示从图5B所示的状态将定影旋转体单元从感应加热部卸下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6A是从图5C所示的状态将定影旋转体单元安装到感应加热部时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6B是表示从图6A所示的状态将定影旋转体单元安装于感应加热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6C是表示从图6B所示的状态在将定影旋转体单元安装于感应加热部的状态下使盖部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7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定影装置的各构成要素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所记载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构思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使用图1和图2来说明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1的整体构造。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各构成要素的配置的图。图2是用于说明使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盖部件40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图。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包括装置主体M。装置主体M包括图像形成部GK,基于图像信息而在作为被转印材料的纸张T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以及供纸排纸部 KH,向图像形成部GK供应纸张T,并且排出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T。装置主体M的外形由作为框体的壳体BD构成。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部GK包括作为载像体(感光体)的感光鼓h、2b、2c、2d ; 带电部10£1、1013、10(3、10(1;作为曝光单元的激光扫描单元乜、413、如、4(1;显影器16a、16b、 16c、16d ;调色剂盒5a、5b、5c、5d ;调色剂供应部6a、6b、6c、6d ;鼓清洁部IlaUlbUlc, Ild ;除电器12a、12b、12c、12d ;中间转印带7 ;初次转印辊37a、37b、37c、37d ;二次转印辊 8 ;对置辊18 ;以及定影装置9。如图1所示,供纸排纸部KH包括供纸盒52、纸张T的运送路径L、校准辊对80、多个辊或辊对、以及排纸部50。以下,对图像形成部GK以及供纸排纸部KH的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对图像形成部GK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部GK中,沿感光鼓h、2b、2c、2d的表面依次从上游侧至下游侧依次进行基于带电部10a、IObUOcUOd的带电、基于激光扫描单元^、4b、k、4d的曝光、基于显影器16a、16b、16c、16d的显影、基于中间转印带7及初次转印辊37a、37b、37c、37d的初次转印、基于除电器12a、12b、12c、12d的除电、以及鼓清洁部11a、lib、11c、Ild的清洁。另外,在图像形成部GK中,还进行基于中间转印带7、二次转印辊8以及对置辊18 的二次转印、以及基于定影装置9的定影。感光鼓h、2b、2c、2d由圆筒形状的部件构成,作为感光体或载像体而发挥功能。 感光鼓h、2b、2c、2d能够以在与中间转印带7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沿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在感光鼓h、2b、2c、2d的表面上能够形成静电潜像。带电部10a、IObUOc以及IOd与感光鼓h、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对置地配置。 带电部10a、10b、IOc以及10(1使感光鼓加、213、2(3以及2d各自的表面均勻地带电为负(负极性)或正(正极性)。激光扫描单元^、4b、k、4d作为曝光单元而发挥功能,并被配置成离开感光鼓 2a,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激光扫描单元^、4b、k以及4d基于从PC(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信息对感光鼓h、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进行扫描曝光,由此能够在感光鼓h、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与感光鼓h、2b、2c以及2d分别对应地设置,并与感光鼓h、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对置地配置。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使各色的调色剂附着在形成于感光鼓加、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上,从而在感光鼓2a、 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上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显影器16a、16b、16c、16d分别对应于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这四种颜色。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具有与感光鼓 2a.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对置配置的显影辊、调色剂搅拌用的搅拌辊等。调色剂盒fe、5b、5c以及5d与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分别对应地设置,容纳分别对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供应的各色的调色剂。调色剂盒fe、5b、5c、5d分别容纳黄色的调色剂、青色的调色剂、品红色的调色剂、黑色的调色剂。调色剂供应部6a、6b、6c以及6d分别与调色剂盒fe、5b、5c以及5d对应地设置, 并且还与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对应地设置。调色剂供应部6a、6b、6c以及6d将分别容纳在调色剂盒fe、5b、5c以及5d中的各色的调色剂分别供应给显影器16a、16b、16c以及 16d。形成在感光鼓h、2b、2c、2d的表面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中间转印带7架设在从动辊35、作为驱动辊的对置辊18、张紧辊36等上。由于张紧辊36对中间转印带7从内侧向外侧施力,因此对中间转印带7施加预定的张力。在隔着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h、2b、2c以及2d的相反侧,初次转印辊37a、37b、 37c以及37d分别与感光鼓h、2b、2c以及2d对置地配置。中间转印带7分别被初次转印辊37a、37b、37c以及37d、感光鼓h、2b、2c以及2d 夹入。被夹入的中间转印带7的部分被按压于感光鼓加、213、2(3以及2d各自的表面。在感光鼓h、2b、2c以及2d与初次转印辊37a、37b、37c以及37d之间分别形成初次转印压印部 Nla, Nib, Nlc以及md。在初次转印压印部Wa、Nib, Nlc以及md中,形成于感光鼓加、 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的各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由此,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图像。除电器12a、12b、12c以及12d与感光鼓h、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对置地配置。鼓清洁部11a、lib、Ilc以及Ild与感光鼓h、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对置地配置。二次转印辊8使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的全色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纸张T 上。通过未图示的二次转印偏压施加部对二次转印辊8施加用于使形成于中间转印带7的全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T的二次转印偏压。二次转印辊8有时与中间转印带7抵接,有时离开中间转印带7。具体地说,二次转印辊8能够移动到与中间转印带7抵接的抵接位置和离开中间转印带7的离开位置。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7的与二次转印辊8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对置辊18。中间转印带7被二次转印辊8和对置辊18夹入。并且,纸张T被按压在中间转印带7的外表面(初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面)。在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辊8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压印部N2。 在二次转印压印部N2中,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的全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纸张T上。定影装置9对构成二次转印到纸张T的调色剂图像的各色的调色剂进行溶融和加压,并使其定影到纸张T。后面叙述与定影装置9相关的构成的详细情况。接着,对供纸排纸部KH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装置主体M的下部配置有容纳纸张T的供纸盒52。在供纸盒52中配置有载置纸张T的载置板60。被载置在载置板60上的纸张T被盒供纸部51输送到运送路径L。盒供纸部51包括重叠输送防止机构,该重叠输送防止机构包括用于取出载置板60上的纸张T的前输送滚轮61以及用于逐张地将纸张T输送到运送路径L的供纸辊对 81。运送纸张T的运送路径L包括从盒供纸部51到二次转印压印部N2的第一运送路径Li、从二次转印压印部N2到定影装置9的第二运送路径L2、从定影装置9到排纸部50 的第三运送路径L3、以及使在第三运送路径L3中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运送的纸张T正反反转后返回到第一运送路径Ll的返回运送路径LB。另外,在第一运送路径Ll的中途设置有第一合流部Pl及第二合流部P2。在第三运送路径L3的中途设置有第一分岔部Q1。在第一运送路径Ll的中途(详细地说,第二合流部P2和二次转印压印部N2之间)配置有用于检测纸张T的纸张检测传感器(未图示)、用于进行纸张T的歪斜(倾斜供纸)修正以及使图像形成部GK中的调色剂图像的形成和纸张T的运送的定时一致的校准辊对80。在第一运送路径Ll的第一合流部Pl与第二合流部P2之间配置有中间辊对82。 中间辊对82配置在供纸辊对81的纸张T的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并将从供纸辊对81运送出的纸张T运送到校准辊对80。在第一分岔部Ql中设置有调整部件58。调整部件58将从定影装置9运出并在第三运送路径L3中被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运送的纸张T的运送方向向朝向排纸部50的方向调整,并且将从排纸部50在第三运送路径L3中被从下游侧向上游侧运送的纸张T的运送方向向朝向返回运送路径LB的方向调整。在第三运送路径L3的纸张运送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排纸部50。排纸部50被配置在装置主体M的上方部。排纸部50将纸张T排到装置主体M的外部。在排纸部50的开口侧形成有排纸堆积部Ml。排纸堆积部Ml形成在装置主体M的上表面(外表面)。另外,在各运送路径的预定位置配置有纸张检测用的传感器。接着,对用于消除主运送路径Ll L3(以下,将第一运送路径Li、第二运送路径 L2以及第三运送路径L3合称为“主运送路径”)中的卡纸(JAM)的构造进行简单说明。如图1所示,主运送路径Ll L3及返回运送路径Lb以主要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并列配置在装置主体M的左侧面侧(在图1中为左侧)。在装置主体M的左侧面侧(在图1中为左侧)设置有形成装置主体M的侧面的一部分的盖部件40。盖部件40在其下端部经由支点轴43与装置主体M连结。支点轴43的轴方向沿横穿主运送路径Ll L3及返回运送路径Lb的方向配置。盖部件40能够以支点轴43为中心在关闭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与打开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盖部件40包括通过支点轴43可自由转动地与装置主体M连结的第一盖部41 ; 以及通过相同的支点轴43可自由转动地与装置主体M连结的第二盖部42。第一盖部41位于比第二盖部42更靠装置主体M的外侧(侧面侧)的位置。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由于具有上述构成的盖部件40,从而当在主运送路径 Ll L3中发生了卡纸(JAM)时,将盖部件40从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向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转动,敞开主运送路径Ll L3,由此能够去除卡在主运送路径Ll L3中的纸张T。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由于具有上述构成的盖部件40,从而能够将定影装置9 (后述)的定影旋转体单元910相对于装置主体M装卸。后面叙述定影装置9的装卸构造及装卸动作的详细情况。接着,对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特征部分的定影装置9涉及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的各构成要素的截面图。 图4是从纸张T的运送方向Dl看到的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9的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将感光鼓加至2d、定影装置9等各种旋转体 (辊、带等)的旋转轴方向称为“Y方向”(贯穿图1的方向)。Y方向也是与纸张T的运送方向Dl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D2。在Y方向中,前侧也称为“ + (正)侧”,后侧也称为“_(负) 侧”。将水平方向且与Y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X方向”。在X方向中,右侧也称为“+侧”, 左侧也称为“_(负)侧”。将垂直方向称为Z方向(也是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Z方向中,上侧也称为“ + (正)侧”,下侧也称为“_(负)侧”。如图3所示,定影装置9包括加热旋转带9a、与加热旋转带9a压接(抵接)的加压旋转体%、感应加热部70、按压部件92、带引导部件77、以及多个温度传感器95。
加热旋转带9a是圆环状(无端带状)。加热旋转带9a是热容量小的带。加热旋转带9a能够以与纸张宽度方向D2平行的第二旋转轴J2为中心在第一周方向Rl上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周方向Rl正交的方向D2也称为“纸张宽度方向D2”。加热旋转带9a 使用后述的感应加热部70通过利用了电磁感应的电磁感应加热(IH induction heating) 来发热。在加热旋转带9a的内部配置有后述的按压部件92以及后述的带引导部件77。加热旋转带9a在被施加了预定的张力的状态下架设在带引导部件77以及按压部件92上。按压部件92在后述的加压旋转体9b侧(加热旋转带9a的内部的X方向的负侧) 与加热旋转带9a的内周面(内表面)抵接,并且带引导部件77在后述的中央芯部73侧 (加热旋转带9a的内部的X方向的正侧)与加热旋转带9a的内周面(内表面)抵接。加热旋转带9a具有作为第一发热层的磁性金属层。磁性金属层通过电铸镍等强磁性材料形成。利用不穿透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而经过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的磁通产生的电磁感应,在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上产生涡流(感应电流)。由于涡流流过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从而利用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具有的电阻而产生焦耳热。在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的外周面设置有硅橡胶的弹性层。另外,在弹性层的外周面设置有由PFA(四氟乙烯一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或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制的耐热性薄膜构成的脱模层。加热旋转带9a配置在利用后述的感应加热部70的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经过的区域,从而形成利用感应加热部70的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的磁路。作为加压旋转体的加压辊9b具有圆筒状(圆环状)。加压辊9b在从加热旋转带 9a观察时在X方向的负侧与加热旋转带9a对置配置。加压辊9b能够以与纸张宽度方向 D2平行的第一旋转轴Jl为中心沿第二周方向R2旋转。加压辊9b在第一旋转轴Jl方向上长。加压辊9b被配置成其外周面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外表面)抵接。加压辊9b被配置成经由加热旋转带9a对按压部件92 (后述)进行按压。加压辊9b在与按压部件92之间夹入加热旋转带9a的一部分,在加压辊9b与加热旋转带9a之间形成定影压印部F。在定影压印部F中纸张T被夹入并被运送。加压辊9b具有加压辊主体941、以及与第一旋转轴Jl同轴的一对轴部件942。加压辊主体941具有圆筒状的芯骨部件、形成于芯骨部件的外周面的弹性层、以及形成于弹性层的外周面的脱模层。对加压辊9b进行旋转驱动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与加压辊9b的一个轴部件 942连接。加压辊9b被旋转驱动部以预定速度旋转驱动,并且与加压辊9b的外周面抵接的加热旋转带9a从动于加压辊9b的旋转而旋转。按压部件92被配置在加热旋转带9a的内侧。按压部件92在加热旋转带9a的内侧的加压辊9b侧与加热旋转带9a的内周面抵接并对加热旋转带9a向加压辊9b侧按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按压部件92的材料,使用了铁或SUS (不锈钢)。按压部件92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长并且其位置被固定。按压部件92在其与加压辊9b之间夹入加热旋转带9a,在加热旋转带9a与加压辊9b之间形成定影压印部F。按压部件92在加热旋转带9a的内周面滑动的情况下与其接触。被运送到定影压印部F的纸张T在通过定影装置9的纸张通过区域内被运送的情况下,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纸张T。这里,“纸张通过区域”是被运送到定影压印部F的纸张 T被加热旋转带9a和加压辊9b夹住而通过的区域。另外,作为比纸张T被运送到定影压印部F时的纸张通过区域靠外侧的区域的、纸张T不通过的区域也称为“非纸张通过区域”。对感应加热部70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感应加热部70包括作为磁通产生部的感应线圈71、磁性体芯部72、作为支承部的支承部件78、以及定位部781。感应线圈71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离开预定距离并沿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配置。感应线圈71在从图3的X方向的正侧观察时通过将线材卷绕成纸张宽度方向D2 长的形状而形成。感应线圈71的纸张宽度方向D2方向的长度比加热旋转带9a的长度长。感应线圈71以包围中央区域718的方式卷绕铜制的利兹线的线材而形成,所述中央区域718被配置成沿纸张宽度方向D2延伸。感应线圈71被配置成与加热旋转带9a的 X方向的正侧的近似半周的外周面对置。另外,将形成为预先卷绕的形状的感应线圈71以其长度方向与纸张宽度方向D2平行的方式配置在加热单元70。支承部件78支承感应线圈71。支承部件78被配置成与X方向的正侧的加热旋转带9a对置并离开加热旋转带9a。支承部件78被固定于磁性体芯部72的一对侧芯部76。另外,如图4所示,支承部件78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长,并具有与感应线圈71的纸张宽度方向D2的长度相同的长度。支承部件78是从纸张宽度方向D2观察时弯曲成圆弧状的部件。支承部件78具有加热旋转带9a侧的内侧圆弧面78A、以及与加热旋转带9a相反侧的外侧圆弧面78B。在支承部件78的外侧圆弧面78B上配置有感应线圈71。支承部件78例如由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定位部781在支承部件78的纸张宽度方向D2的两端部78C附近与支承部件78 一体地形成。定位部781对带引导部件77进行定位,以使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距离固定。
如图3所示,定位部781由从支承部件78的内侧圆弧面78A向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突出形成的多个肋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781在支承部件78的纸张宽度方向D2的两端部具有作为抵接部的三个第一肋783、以及作为卡合部的两个第二肋784。第二肋784被配置在支承部件78的第一周方向Rl的上游侧端部及下游侧端部。三个第一肋 783位于第二肋784之间,并分别配置成离开预定的距离。另外,第一肋783与支承部件78 一体地构成,第二肋784例如是由被耐热性粘接剂粘接在支承部件78上的硅橡胶等耐热性弹性部件形成的弹性部件。或者,第二肋784也可以是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等弹性部件与支承部件78连接的与支承部件78相同的耐热树脂制的部件。感应线圈71与未图示的感应加热用电路部连接。从感应加热用电路部对感应线圈71施加交流电流。感应线圈71通过被感应加热用电路部施加交流电流,而产生用于使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第一发热层)发热的磁通。例如,对感应线圈71施加频率为30KHz左右的交流电流。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被引导到磁路,所述磁路是由加热旋转带9a及磁性体芯部72 (后述)形成的磁通的路径。磁路由加热旋转带9a及磁性体芯部72 (后述)形成,以使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在绕转方向R3上绕转。绕转方向R3是通过感应线圈71的内周缘71IA的内侧和外周缘711B的外侧并以包围感应线圈71的线材的部分的方式绕转的方向。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通过磁路。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由于被感应加热用电路部(未图示)施加交流电流,因此其大小及方向根据交流电流向正或负的周期性的变动而变化。在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上由于该磁通的周期性的变化而产生感应电流(涡流)。如图3所示,磁性体芯部72形成在绕转方向R3绕转的磁路。磁性体芯部72被配置在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经过的区域,并且以强磁性材料为主体而构成,因此形成作为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的路径的磁路。磁性体芯部72具有中央芯部73、多个拱形芯部74、以及一对侧芯部76。中央芯部73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观察时被配置在加热旋转带9a的X方向的正侧(中央区域718的附近)的、加热旋转带9a在纸张T的运送方向Dl上的近似中央处。中央芯部73在磁路的绕转方向R3上形成拱形芯部74与加热旋转带9a之间的磁路。中央芯部73被配置在中央区域718的附近(感应线圈71的内周缘711A的附近)。中央芯部73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离开预定距离而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对置。中央芯部73具有不夹入感应线圈71而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731。另外,中央芯部73是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长的近似长方体。中央芯部73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比与最大纸张通过区域对应的区域长。多个拱形芯部74被配置成隔着感应线圈71而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对置。多个拱形芯部74被形成为沿旋转带9a的周方向延伸的拱形状。多个拱形芯部74在磁路的绕转方向R3上形成相对于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相反侧(感应线圈71的外侧)的磁路。
另外,多个拱形芯部74被配置成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隔开预定距离。多个拱形芯部74形成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隔开而在绕转方向R3上绕转的多个磁路。一对侧芯部76在磁路的绕转方向R3上形成加热旋转带9a与多个拱形芯部74的每个之间的磁路。一对侧芯部76在磁路的绕转方向R3上并列配置在多个拱形芯部74的每个上。一对侧芯部76被配置在感应线圈71的外周缘711B的附近。一对侧芯部76被配置为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离开预定距离而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对置。一对侧芯部76具有不夹入感应线圈71而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对置的第二对置面761。另外, 一对侧芯部76形成为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长的近似长方体形状。一对侧芯部76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形成为比与最大纸张通过区域对应的区域长。对带引导部件77进行说明。带引导部件77被配置在加热旋转带9a的内周面侧。如图3所示,带引导部件77 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观察时其截面是圆弧状,如图4所示,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长。带引导部件77由厚度为0. 2 0. 5mm左右的刚性材料、例如SUS304等非磁性金属材料形成。如图4所示,带引导部件77可在X方向上移动地支承在与定影旋转体单元910 (后述)的连结部件911(后述)连结的侧板920上。带引导部件77在距其两端部预定距离的内侧的部分被侧板920支承。带引导部件77在加热旋转带9a的X方向的正侧的近似三分之一与加热旋转带9a 的内周面抵接。带引导部件77相对于感应线圈71对加热旋转带9a进行定位,并且引导以第二旋转轴J2为中心旋转的加热旋转带9a的旋转。如图3及图4所示,带引导部件77具有引导部771、以及延伸部772。引导部771 是带引导部件77的纸张宽度方向D2的中央侧的部分。引导部771在加热旋转带9a的内部被配置为隔着加热旋转带9a与感应线圈71对置,并且与加热旋转带9a的内周面抵接。延伸部772从引导部771的纸张宽度方向D2的两端部向纸张宽度方向D2的外侧延伸。延伸部772不夹入加热旋转带9a而与感应加热部70的支承部件78对置。延伸部772具有与支承部件78对置的对置面773、以及形成在延伸部772的第一周方向Rl的上游侧端部及下游侧端部的被卡合部774。三个第一肋783的球面状的顶点与延伸部772的对置面773抵接。通过第一肋783与延伸部772的对置面773抵接,带引导部件77被定位,使得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距离固定。第二肋784与延伸部772的被卡合部774卡合。通过第二肋784与延伸部772的被卡合部774卡合,带引导部件77被定位,使得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距离固定。温度传感器95检测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温度。温度传感器95在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被配置。接着,对定影装置9的定影旋转体单元910(后述)的装卸构造进行说明。图5A 是表示在将定影旋转体单元910安装于感应加热部70的状态下使盖部件4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5B是表示从图5A所示的状态在将定影旋转体单元910安装于感应加热部70的状态下使盖部件40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5C是表示从图5B所示的状态将定影旋转体单元910从感应加热部70卸下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6A是从图5C所示的状态将定影旋转体单元910安装到感应加热部70时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6B是表示从图6A所示的状态将定影旋转体单元910安装于感应加热部70 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6C是表示从图6B所示的状态在将定影旋转体单元910安装于感应加热部70的状态下使盖部件4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如图5A至图6C所示,打印机1包括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装置主体M ;配置于装置主体M的内部的定影装置9 ;以及盖部件40。定影装置9包括感应加热部70、以及定影旋转体单元910。感应加热部70如上所述具有感应线圈71、磁性体芯部72以及支承部件78。感应加热部70以可调整位置的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M。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至图6C所示,感应加热部70被构成为能够保持一定的姿势而在水平方向(X方向)上移动,并且能够调整相对于装置主体M的X方向上的位置。作为感应加热部70能够在X方向上移动的构成,打印机1具有一对支柱791、一对滑动部件792、以及一对轨道793。一对支柱791从一对侧芯部76向上方侧或下方侧延伸。 一对滑动部件792被固定于一对支柱791。一对滑动部件792与一对轨道793连结,以能够沿一对轨道793移动。一对轨道793在水平方向(X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长。定影旋转体单元910是具有加热旋转带9a、加压辊%、按压部件92以及带引导部件77的单元。在定影旋转体单元910中,加压辊9b的轴部件942和按压部件92在纸张宽度方向D2的两端部通过连结部件911连结。定影旋转体单元910能够相对于安装到装置主体M的感应加热部70装卸。定影旋转体单元910在支承部件78的第二肋784与带引导部件77的被卡合部774卡合并且第一肋783与带引导部件77的对置面773抵接的状态下被安装到感应加热部70。盖部件40在将定影装置9容纳在装置主体M的内部的状态下能够在露出定影装置9的打开位置(参照图2、图5B、图5C、图6A以及图6B)和覆盖定影装置9的关闭位置 (参照图1、图5A以及图6C)开闭。在盖部件40的内表面形成有在盖部件40为关闭位置时容纳定影装置9的凹部44。另外,盖部件40在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M敞开到图2所示的程度,因此在图5B、图5C、图6A及图6B中未示出盖部件40 (关闭位置的盖部件40以双点划线图示)。打印机1包括施力部913。施力部913被配置在可摆动的芯抵接部件914与装置主体M的固定部M3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913由螺旋弹簧构成。芯抵接部件914被固定于摆动臂916的中间部分。芯抵接部件914通过摆动臂 916的摆动而能够抵接到拱形芯部74的外表面的中央部。摆动臂916能够以被配置于比装置主体M的内部的感应加热部70靠下方的支点轴915为中心在+X及-X方向上摆动。摆动臂916的上端部与盖部件40的开闭连动地与在+X及-X方向上移动的可动杆917的顶端抵接。可动杆917与盖部件40的关闭动作连动而向装置主体M的+X方向移动。并且,由于可动杆917的移动,可动杆917的顶端按压摆动臂916。由此,摆动臂916以支点轴915 为中心向+X方向摆动。并且,由于与盖部件40的打开动作连动,摆动臂916不能被可动杆 917按压。因此,摆动臂916通过施力部913的施加力而向-X方向摆动,并在与可动杆917抵接的状态下使可动杆917向-X方向移动。通过摆动臂916的摆动,芯抵接部件914能够被移动到与拱形芯部74的外表面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从拱形芯部74的外表面离开的离开位置。芯抵接部件914的抵接位置是施力部913的施加力被传递给感应加热部70的位置。芯抵接部件914的离开位置是施力部913的施加力未传递给感应加热部70的位置。如图5B所示,当芯抵接部件914处于抵接位置时,感应加热部70通过施力部913 的施加力移动到比预定的基准位置更向-χ方向的离开的位置。预定的基准位置是定影装置9进行定影动作时感应加热部70所处的感应加热部70的基准位置。接着,对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9的打印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打印机1的接收部(未图示)在打印机1的电源为接通状态时接收例如基于配置于打印机1的外部的操作部(未图示)被操作而产生的图像形成指示信息。接着,打印机1开始印刷动作。具体地说,从校准辊对80送出的纸张T经过第一运送路径Ll被运送到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辊8之间的转印压印部N2。这样,当纸张T被运送到转印压印部N2时,首先,带电部10a、IObUOc以及IOd使感光鼓h、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均勻地带负电(负极性)或带正电(正极性)。接着,激光扫描单元^、4b、k以及4d从激光光源(未图示) 向感光鼓加、213、2(3以及2d的各个照射激光,对感光鼓h、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进行扫描曝光。由此,在感光鼓加、213、2(3以及2d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接着,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使各色的调色剂附着于形成在感光鼓h、2b、 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而将各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h、2b、2c以及 2d各自的表面上。然后,形成在感光鼓h、2b、2c、2d的表面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图像。接着,全色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通过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辊8之间的二次转印压印部N2的纸张T上。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T经过第二运送路径L2被运向定影装置9。具体地说,被形成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T被运向通过定影装置9的加热旋转带 9a和加压辊9b形成的定影压印部F。然后,一旦开始向定影装置9的驱动控制部供应电力,则加压辊9b被旋转驱动部 (未图示)旋转驱动。随着加压辊%的旋转驱动,加热旋转带9a从动旋转。接着,定影装置9开始发热动作。由此,从感应加热用电路部(未图示)向感应线圈71施加交流电流。感应线圈71产生用于使加热旋转带9a发热的磁通。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经过由加热旋转带9a、中央芯部73、多个拱形芯部74 以及一对侧芯部76形成的磁路,即在连结感应线圈71的内周缘711A的内侧和外周缘711B 的外侧的绕转方向R3方向上在构成感应线圈71的线材的周围绕转。并且,根据通过磁路的磁通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在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 (第一发热层)上通过电磁感应而产生涡流(感应电流)。通过涡流流过加热旋转带9a 的磁性金属层,从而通过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具有的电阻产生焦耳热,加热旋转带 9a (磁性金属层)被加热。接着,通过加热旋转带9a的旋转,加热旋转带9a的通过电磁感应加热(IH)而发热的部分(磁性金属层)向由定影装置9的加热旋转带9a和加压辊9b形成的定影压印部F依次移动。打印机1在定影压印部F中控制感应加热用电路部(未图示),以成为预定的温度。并且,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T被导入到定影装置9的定影压印部F,从而在定影压印部F中调色剂溶融,调色剂被定影到纸张T上。这里,如图5A所示,在定影旋转体单元910被安装到感应加热部70的状态下,盖部件40位于关闭位置。在该状态下,芯抵接部件914离开拱形芯部74,施力部913的施加力未被传递给感应加热部70。由此,带引导部件77通过被卡合部774与第二肋784卡合,感应加热部70被固定于带引导部件77,并且对置面773与第一肋783抵接。由此,能够相对于感应线圈71对带引导部件77进行定位,使得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距离固定。其结果是,能够使得加热旋转带9a的加热效率不产生偏差而成为固定值。即,通过使得纸张宽度方向D2上的加热旋转带9a的加热效率成为固定值,能够使得纸张宽度方向D2上的加热旋转带9a的温度分布固定。并且,通过消除制造出的定影装置9各个之间的加热效率的偏差而成为固定值,能够使得制造出的定影装置9各个的上升时的升温时间没有偏差而成为固定值。另外,带引导部件77在延伸部772的被卡合部774与定位部781的第二肋784卡合的状态下朝向感应加热部70侧对加热旋转带9a施加预定的张力。由此,加热旋转带9a 能够稳定地旋转。因此,定影装置9能够稳定地进行预定的定影动作。另外,带引导部件77对加热旋转带9a的旋转轨道进行定位,并且引导加热旋转带 9a的旋转。由此,带引导部件77能够使加热旋转带9a的旋转稳定。接着,对定影装置9的定影旋转体单元910的装卸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将定影旋转体单元910从装置主体M卸下(脱离)的动作进行说明。使盖部件40从图5A所示的关闭位置移动到图5B所示的打开位置。在此情况下, 摆动臂916与盖部件40的移动连动而经由可动杆917以支点轴915为中心向装置主体M的外方摆动。芯抵接部件914通过施力部913的施加力而与拱形芯部74抵接。因此,施力部 913的施加力被传递给感应加热部70。由此,通过施力部913的施加力,感应加热部70被施力,使其与预定的基准位置相比位于装置主体M的外侧。因此,由于定影旋转体单元910 位于装置主体M的外侧,因此定影旋转体单元910位于容易从感应加热部70卸下的位置。并且,通过从图5B所示的状态使带引导部件77的被卡合部774从支承部件78的第二肋784脱离,能够如图5C所示使定影旋转体单元910相对于感应加热部70脱离(卸下)。此时,通过带引导部件77按住具有弹性的第二肋784,第二肋784暂且向-X方向变形,然后在带引导部件77与第二肋784接触并通过之后,第二肋784由于其弹性而复原到原来的姿势。接着,对将定影旋转体单元910安装到感应加热部7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6A所示,在盖部件40位于打开位置并且定影旋转体单元910从装置主体M卸下的状态下,感应加热部70与预定的基准位置相比位于装置主体M的外侧。在该状态时, 将定影旋转体单元910安装到感应加热部70。由于感应加热部70与预定的基准位置相比位于装置主体M的外侧,因此能够将定影旋转体单元910容易安装到感应加热部70。
此时,通过带引导部件77按住具有弹性的第二肋784,第二肋784暂且向+X方向变形,并且在带引导部件77与第二肋784接触并通过后,第二肋784由于其弹性而复原到原来的姿势。并且,第二肋784与带引导部件77的被卡合部774抵接,由此使带引导部件 77与支承部件78卡合。第二肋784由于其弹性将带引导部件77向支承部件78 (感应加热部70)施力。并且,如图6B所示,使带引导部件77的被卡合部774与支承部件78的第二肋784 卡合,并且使带引导部件77的对置面773与第一肋783抵接。由此,带引导部件77被定位, 使得感应加热部70的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距离固定。并且,将盖部件40从图6B所示的打开位置移动到图6C所示的关闭位置。如图6C 所示,摆动臂916与盖部件40的移动连动而经由可动杆917以支点轴915为中心向装置主体M的内侧摆动。由于芯抵接部件914抵抗施力部913的施加力而离开拱形芯部74,因此施力部913的施加力不会被传递给感应加热部70。此时,定影旋转体单元910被盖部件40按压,并与感应加热部70 —起向+X方向移动。并且,一旦定影装置9到达能够对纸张T定影的预定位置,则作为定影旋转体单元910 的构成要素的加压辊9b的轴部件942与形成于装置主体M的用于对轴部件942进行定位的未图示的轴承嵌合。即,加压辊9b的轴部件942位于定影装置9的预定的基准位置。如上所述,定影旋转体单元91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安装到装置主体M的感应加热部70进行装卸。由此,能够在将昂贵且具有耐久性的感应加热部70保留在装置主体M侧的情况下仅将定影旋转体单元910从装置主体M卸下。这样,能够容易进行定影旋转体单元910的更换、维修以及检查等。另外,支承部件78包括具有弹性的第二肋784,所述第二肋784用于使带引导部件77与支承部件78 (感应加热部70)卡合。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带引导部件77的位置进行定位,使得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距离固定。另外,在第二肋784与被卡合部774卡合的状态下,通过具有弹性的第二肋784的施加力,使带引导部件77位于预定的基准位置,能够对加热旋转带9a施加预定的张力。由此,能够减少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能够使得定影装置9的加热效率没有偏差而成为固定。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例如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感应加热部70具有与带引导部件77的延伸部772 抵接或卡合的定位部781。因此,通过使定位部781与延伸部772抵接或卡合,能够对带引导部件77的位置进行定位,使得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距离固定。因此, 能够使得定影装置9的加热效率没有偏差而成为固定值。结果,能够使得定影装置9的上升时间没有偏差而成为固定值。另外,能够在使感应加热部70的第二肋784与带引导部件77的延伸部77的被卡合部774卡合的状态下对带引导部件77进行定位。因此,第二肋784与被卡合部774的卡合状态被保持,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距离稳定。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定影装置9的加热效率没有偏差而成为固定值。另外,能够根据定位部781的第一肋783的高度来设定延伸部772的对置面773 与支承部件78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对带引导部件77进行定位。因此, 能够进一步使定影装置9的加热效率没有偏差而成为固定值。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定影旋转体单元910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安装在装置主体M上的感应加热部70装卸。由此,能够在将昂贵且具有耐久性的感应加热部 70保留在装置主体M侧上的情况下,仅将定影旋转体单元910从装置主体M卸下。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定影旋转体单元910的更换、维修以及检查等。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包括定位部781的第二肋784,所述第二肋784在将定影旋转体单元910安装到感应加热部70的状态下将带引导部件77向感应加热部70 侧施力。由此,能够使带引导部件77的位置相对于感应加热部70高精度地进行定位。另外,在第二肋784与被卡合部774卡合的状态下,通过第二肋784的施加力能够对加热旋转带9a施加预定的张力。由此,能够减少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能够使得定影装置9的加热效率没有偏差而成为固定。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主要着重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图7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的各构成要素的截面图。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旋转带9a以作为第一发热层的磁性金属层为主体而构成。 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第一发热层)构成为比表皮深度(磁场浸透深度)薄。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带引导部件77具有基材层775、以及比基材层775更靠加热旋转带9a侧的第二发热层776。第二发热层776通过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而发热。基材层775由SUS304等非磁性金属材料形成,其厚度为0. 2 0. 5mm左右。第二发热层776 例如由镍或SUS403等的磁性金属形成,其厚度为100 μ m左右。这里,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的厚度比表皮深度薄,因此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穿透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表皮深度为43. 7 μ m,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第一发热层)的厚度是40 μ m。因此,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的大约50%穿透加热旋转带 9a (磁性金属层)。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中,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的一部分穿透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第一发热层),带引导部件77的第二发热层776由于该穿透的磁通而发热。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效果以外,可以起到以下的效果。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中,加热旋转带9a的磁性金属层(第一发热层)被构成为比表皮深度(磁场浸透深度)薄。并且,带引导部件77具有第二发热层 776。因此,能够通过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使加热旋转带9a的第一发热层及带引导部件77的第二发热层776发热。由此,能够对加热旋转带9a高效地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9缩短上升时间,能够减低消耗电力。以上,以实施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螺旋弹簧构成了施力部913,但是不限于此, 可以使用公知的其他的施力部件。
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具有通过经过加热旋转带9a的磁通而发热的第二发热层776的部件进行了说明。作为该第二发热层776,也可以由小于预定的温度时发热且大于等于预定的温度时不发热的整磁合金构成。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种类不特别限定,除了打印机以外也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数码复合机等。片状的被转印材料不限于纸张,例如也可以是薄膜片材。
权利要求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定影旋转体单元,所述定影旋转体单元具有加热旋转带;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侧,并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表面抵接;加压旋转体,所述加压旋转体被配置成与所述加热旋转带对置,并且在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按压部件之间夹入所述加热旋转带并在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加热旋转带之间形成定影压印部;以及带引导部件,所述带引导部件具有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表面抵接的引导部,对所述加热旋转带进行定位,并且引导所述加热旋转带的旋转;以及感应加热部,所述感应加热部具有磁通产生部,所述磁通产生部被配置成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对置,并产生用于使所述加热旋转带发热的磁通;磁性体芯部,所述磁性体芯部形成由所述磁通产生部产生的磁通的磁路;以及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磁通产生部,并且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对置,所述带引导部件还具有从所述弓I导部延伸的延伸部,所述支承部还具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延伸部抵接或卡合,来对所述带引导部件进行定位,使得所述磁通产生部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所述外表面的距离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部具有卡合部,所述延伸部具有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部由弹性部件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延伸部具有与所述支承部对置的对置面, 所述定位部具有与所述对置面抵接的抵接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定影旋转体单元能够相对于所述感应加热部接触或分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加热旋转带具有第一发热层,所述第一发热层被形成为比表皮深度薄,所述表皮深度是磁场浸透的深度,所述带引导部件具有通过经过所述加热旋转带的磁通而发热的第二发热层。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载像体,在载像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器,所述显影器将形成于所述载像体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转印部,所述转印部将形成于所述载像体的调色剂图像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被转印材料;以及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将转印到所述被转印材料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被转印材料,其中,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定影装置是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盖部件,所述盖部件能够在将所述定影装置容纳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内部的状态下在露出所述定影装置的打开位置和覆盖所述定影装置的关闭位置打开或关闭;以及施力部,所述施力部在所述盖部件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对所述感应加热部施力,使其与基准位置相比位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外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施力部在所述盖部件位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不对所述感应加热部施力。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可动杆,所述可动杆与所述盖部件的开闭连动而移动;以及摆动臂,所述摆动臂与所述可动杆抵接,并能够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摆动;所述摆动臂包括用于所述施力部件抵接的芯抵接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定影旋转体单元,所述定影旋转体单元具有加热旋转带;按压部件,与加热旋转带的内表面抵接;加压旋转体,在加压旋转体与按压部件之间形成定影压印部;以及带引导部件,具有引导部和延伸部,对加热旋转带进行定位,并且引导其旋转;以及感应加热部,所述感应加热部具有磁通产生部、磁性体芯部、以及支承磁通产生部的支承部,支承部包括定位部,定位部与延伸部抵接或卡合,来对带引导部件进行定位,使得磁通产生部与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的距离固定。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磁通产生部与加热旋转带的外周面的距离固定,能够高效地对加热旋转带进行加热。
文档编号H05B6/10GK102540829SQ201110391828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7日
发明者江木诚 申请人:京瓷美达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