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风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51319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离子风刀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除静电的离子风刀结构。
背景技术
自古以来,静电的产生就一直围绕在人类生活当中,例如从毛皮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静电,到现代的塑料薄膜摩擦时产生的静电,然而,静电通常不是使用者所需要产生的现象,尤其,一些电子产品(如半导体芯片、发光二极管芯片)的组装过程中所产生的静电,可能影响电路板上其它元件的安装及完整性,导致整个制程的良率下降。为了防止上述的现象,抗静电装置的需求应运而生,一般而言,是采用一离子产生棒,并于该离子产生棒的一侧设置吹风装置,该离子产生棒电性连接一交流电,该离子产生棒表面设有多个金属针尖,通过交流电正负电压不断转换以及尖端放电的原理,配合离子产生棒一侧的吹风装置将大量的正、负离子随着空气吹至欲消除静电物的表面,无论原先欲消除静电物是带正电或负电,大量的正、负离子会将欲消除静电物的表面上的静电中和,以达到消除静电的效果。然而,在一离子产生棒的一侧设置一吹风装置,其携带正、负离子的效果仍须有改良的空间。于是,本创作人有感于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携带正、负离子的效果较好的离子风刀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离子风刀结构,包括一供风本体,其具有一第一腰、一第二腰及一凹沟,该第一腰及该第二腰为供风本体的两个侧面,该凹沟上设有多个穿风孔;一第一离子产生单元,其位于该第一腰的侧边;一第二离子产生单元,其位于该第二腰的侧边;以及至少两个垫块,其分别位于该第一离子产生单元与该第一腰的侧边之间以及该第二离子产生单元与该第二腰的侧边之间。进一步地,供风本体另具有顶面、底面,顶面及底面为供风本体的两个相对的表进一步地,顶面及底面各设有风洞。进一步地,顶面或底面的风洞连接于输风管。进一步地,第一离子产生单元具有第一支架及第一离子产生棒,第一离子产生棒的上表面具有多个尖针。进一步地,第一支架具有底板及围板,所述围板呈“L”形且一端一体成型地与底板连接,第一离子产生棒位于底板与所述围板之间。进一步地,底板的上端及围板的另一端各形成限位部,第一离子产生棒的上表面的两侧分别受底板及围板的限位部所限位。[0013]进一步地,第二离子产生单元具有第二支架及第二离子产生棒,第二离子产生棒的上表面具有多个尖针。进一步地,第二支架具有底板及围板,围板呈“L”形且一端一体成型地与底板连接,第二离子产生棒位于底板与所述围板之间。进一步地,底板的上端及围板的另一端各形成限位部,第二离子产生棒的上表面的两侧分别受底板及围板的限位部所限位。进一步地,供风本体为三角柱形状。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通过供风本体两侧设置第一离子产生单元及第二离子产生单元,当穿风孔射出气流的同时附近的气压降低,有助于形成另两股气流,各穿过该第一离子产生单元与该第一腰的侧边之间以及该第二离子产生单元与该第二腰的侧边之间,有利于将正、负离子吹向需要消除静电的物体上。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及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者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离子风刀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离子风刀结构的局部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离子风刀结构的主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离子风刀结构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离子风刀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 供风本体11 顶面111 风洞12 底面121 风洞13 第一腰131 螺孔14 第二腰141 螺孔15:凹沟151 穿风孔2 第一离子产生单元21 第一支架211 底板2111:限位部2112:贯孔212:围板[0042]2121:限位部22 第一离子产生棒221 尖针3 第二离子产生单元31 第二支架311 底板3111:限位部3112:贯孔312:围板3121:限位部32 第二离子产生棒321 尖针4 垫块5 垫块6 输风管7:第一电源线8:第二电源线A 气流B 气流C: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子风刀结构,用以消除物体的静电,包括一供风本体1、一第一离子产生单元2、一第二离子产生单元3、至少一垫块4及至少一垫块5。该供风本体1以金属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为铝合金。该供风本体1在本实施例中近似三角柱,该供风本体1具有一顶面11、一底面12、一第一腰13、一第二腰14及一凹沟15。如图1至图2所示,该顶面11及该底面12为近似三角柱的供风本体1的两个相对的表面,该顶面11及该底面12均近似三角形,该顶面11及该底面12各设有一风洞111及一风洞121。该第一腰13及该第二腰14为近似三角柱的供风本体1的两个侧面,该第一腰13及该第二腰14在本实施例中为等宽,然而实际型况并不受限。该第一腰13及该第二腰14上分别设有至少一螺孔131及至少一螺孔141。该第一腰13及该第二腰14上端交会之处向下凹设一凹沟15,该凹沟15的长度为该顶面11到该底面12的长度,该凹沟15上设有多个穿风孔151。该第一离子产生单元2位于第一腰13的侧边但不与该第一腰13直接接触,该第一离子产生单元2具有一第一支架21及一第一离子产生棒22。该第一支架21在本实施例中近似“ H ”形,该第一支架21为金属材质。该第一支架21具有一底板211及一围板212,该围板212呈“L”形且一端一体成型地与该底板211连接,使得该围板212的一边与该底板211呈垂直,该围板212的另一边与该底板211呈平行,该底板211的上端及该围板212的另一端各形成一限位部2111及一限位部2121,该底板211的限位部2111及该围板212的限位部2121呈对向延伸并呈勾状。该第一离子产生棒22位于该底板211及该围板212之间,且该第一离子产生棒22的上表面的两侧分别受该底板211的限位部2111及该围板212的限位部2121所限位,使得该第一离子产生单元2在倒置时该第一离子产生棒22也不会脱离该第一支架21。该底板211另设有至少一贯孔2112,该贯孔2112的位置对应于该第一腰13的螺孔131,使用者可利用螺丝(未图式)穿过该贯孔2112而螺接至螺孔131。该第一离子产生棒22的上表面具有多个尖针221,该第一离子产生棒22的后方与一第一电源线7连接,该第一电源线7连接交流电,通电时这些尖针221因尖端放电而释出大量的正、负离子。当然,连接交流电仅为上述的举例,该第一电源线7也可依需求选择连接直流点。该第二离子产生单元3位于第二腰14的侧边但不与该第二腰14直接接触,该第二离子产生单元3具有一第二支架31及一第二离子产生棒32。该第二支架31在本实施例中近似“ H ”形,该第二支架31为金属材质。该第二支架31具有一底板311及一围板312,该围板312呈“L”形且一端一体成型地与该底板311连接,使得该围板312的一边与该底板311呈垂直,该围板312的另一边与该底板311呈平行,该底板311的上端及该围板312的另一端各形成一限位部3111及一限位部3121,该底板311的限位部3111及该围板312的限位部3121呈对向延伸并呈勾状。该第二离子产生棒32位于该底板311及该围板312之间,且该第二离子产生棒32的上表面的两侧分别受该底板311的限位部3111及该围板312的限位部3121所限位,使得该第二离子产生单元3在倒置时该第二离子产生棒32也不会脱离该第二支架31。该底板311另设有至少一贯孔3112,该贯孔3112的位置对应于该第二腰14的螺孔141,使用者可利用螺丝(未图式)穿过该贯孔3112而螺接至螺孔141。该第二离子产生棒32的上表面具有多个尖针321,该第二离子产生棒32的后方与一第二电源线8连接,该第二电源线8连接交流电,通电时这些尖针221也释出大量的正、负离子。当然,连接交流电仅为上述的举例,该第二电源线8也可依需求选择连接直流电。该至少一垫块4位于该供风本体1的第一腰13与该第二支架31的底板211之间,该垫块4与该第一腰13—体成型或与该底板211 —体成型,又或为独立的个体连接在该第一腰13或该底板211上,通过该垫块4位于该第一腰13与该底板211之间而存在着间隙。在本实施例中,该垫块4的数量为两个,该两个垫块4分别靠近顶面11及底面12。类似地,该至少一垫块5位于该供风本体1的第二腰14与该第二支架31的底板311之间,该垫块5与该第二腰14 一体成型或与该底板311 —体成型,又或为独立的个体连接在该第二腰14或该底板311上,通过该垫块5位于该第二腰14与该底板311之间而存在着间隙。在本实施例中,该垫块5的数量为两个,该两个垫块5分别靠近顶面11及底面1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在本实施例中,该供风本体1的顶面11的风洞111呈封死状态,该供风本体1的底面12的风洞121连接一输风管6,空气从输风管6灌入该供风本体1的内部,并从该凹沟15的这些穿风孔151射出气流A,这些穿风孔151成直线地设置,并且多而密,气流A离开该凹沟15时会呈现风刀状,当然,若本实用新型供风本体1较长并需要较大的风压时,可打开封死的顶面11的风洞111,该风洞111连接另一输风管(未图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连接输风管6的个数。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供风本体1、第一离子产生单元2、第二离子产生单元3在使用时均接地。请再参阅图5,在气流A流出的同时,由于伯努利原理的关系,气流A的快速流动造成该凹沟15附近的气压较低,该供风本体1相对于该凹沟15的一侧的气压较高,该第一腰13和该底板211之间以及该第二腰14和该底板311之间的空气将往斜上方流动,并分别形成气流B及气流C。通过气流A、气流B及气流C,该第一离子产生单元2及该第二离子产生单元3所产生的正、负离子将更有效率地顺着气流A、气流B及气流C往需要消除静电的物体上。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供风本体1两侧设置第一离子产生单元2及第二离子产生单元3,当产生气流A的同时,气流B及气流C相应产生,有利于将正、负离子吹向需要消除静电的物体上。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非意欲局限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等效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合与陈明。
权利要求1.一种离子风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刀结构包括供风本体,其具有第一腰、第二腰及凹沟,所述第一腰及所述第二腰为供风本体的两个侧面,所述凹沟上设有多个穿风孔;第一离子产生单元,其位于所述第一腰的侧边;第二离子产生单元,其位于所述第二腰的侧边;以及至少两个垫块,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离子产生单元与所述第一腰的侧边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离子产生单元与所述第二腰的侧边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风本体还具有顶面、底面,所述顶面及所述底面为供风本体的两个相对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风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及所述底面各设有风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风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或所述底面的风洞连接于输风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子产生单元具有第一支架及第一离子产生棒,所述第一离子产生棒的上表面具有多个尖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子风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底板及围板,所述围板呈“L”形且一端一体成型地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离子产生棒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围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子风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上端及所述围板的另一端各形成限位部,所述第一离子产生棒的上表面的两侧分别受所述底板及所述围板的限位部所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子产生单元具有第二支架及第二离子产生棒,所述第二离子产生棒的上表面具有多个尖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子风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具有底板及围板,所述围板呈“L”形且一端一体成型地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二离子产生棒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围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子风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上端及所述围板的另一端各形成限位部,所述第二离子产生棒的上表面的两侧分别受所述底板及所述围板的限位部所限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风本体为三角柱形状。
专利摘要一种离子风刀结构,其包括供风本体、第一离子产生单元及第二离子产生单元。供风本体具有第一腰、第二腰及凹沟,第一腰及第二腰为供风本体的两个侧面,且凹沟上设有多个穿风孔。第一离子产生单元位于该第一腰的侧边。第二离子产生单元位于该第二腰的侧边。至少两个垫块分别位于第一离子产生单元和第一腰的侧边之间以及第二离子产生单元和第二腰的侧边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供风本体两侧设置有第一离子产生单元及第二离子产生单元,当穿风孔射出气流的同时附近的气压降低,有助于形成另两股气流,有利于将正、负离子吹向需要消除静电的物体上。
文档编号H05F3/06GK202310262SQ2011203750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9日
发明者邱思岚 申请人:越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