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1893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将在顶板上收容被烹调物的金属锅等被加热物从该顶板的下方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将金属制的锅等被加热物通过加热线圈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烹调器被消费者认识到安全、清洁、高效率这样的优良的特征,近年来逐渐普及扩大。这种感应加热烹调器根据设置方式大致区分为放置在洗碗池等的顶面(topside)来使用的放置型、和放置在位于洗碗池等厨房家具之中的设置空间的嵌入(装入)型,但是不论在哪种类型中,都是顶面的大致整体被由耐热玻璃板等形成的顶板(也称为顶面板)覆盖,在它的下方配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感应加热源。作为该感应加热源,使用了圆环状的加热线圈、和向加热线圈提供高频功率的高频产生功率电路(也称为逆变器(inverter)电路)。另外,为了检测被烹调物从锅等被加热物沸溢,以沿着加热线圈的边缘的方式在顶板的底面(underside)配置有沸溢检测电极(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另外作为其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有如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例如參照专利文献
2):在顶板的底面配置多个圆弧状的沸溢检测用的电极,在顶板上的被烹调物沸溢了的情况下,捕捉所述电极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来中止高频加热。另外作为其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有如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例如參照专利文献
3):在中央放置圆形的加热线圏,以与该中央加热线圈的两侧相邻接的方式配置多个侧部加热线圈,并将中央加热线圈和侧部加热线圈以各自的高频产生功率电路进行驱动,其中,通过考虑流经多个侧部加热线圈和中央加热线圈的高频电流的方向来抵消在侧部加热线圈与中央加热线圈之间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从而能够满足对宽平面区域同时进行加热的用途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82659号公报(第I页、图2)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82662号公报(第I页、图2)专利文献3:特许第3725249号公报(第I页、第2页、图3)

发明内容
然而,以往如金属锅等那样的ー个被加热物的底面整体由外形形状为圆形的圆环状线圈进行加热,或者由圆形的中央加热线圈和两侧的侧部加热线圈这三者来同时地进行加热,因此还不足以在被烹调物中产生如从锅的一个侧面朝向与它面对面的另ー侧面那样的对流路径长的对流。另外只提出了以圆环状的一个加热线圈为前提的沸溢检测,因此在进行如使被烹调物产生对流路径长的对流那样的加热控制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实现可靠性高的沸溢检测功能这样的课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在采用了能够促进在处于被加热物中的水、汤汁等液体中产生对流的控制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还附加可靠性高的沸溢检测功能。第I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且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静电电容检测单元,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下配置有多个电扱;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该控制部指示烹调动作,所述控制部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对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提供感应加热功率,在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并且所述电极具备位于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I电极和位于所述第2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2电极。由此,能够使对于被加热物的加热部分在位置上变化,促进在处于被加热物中的水、汤汁等的液体中产生对流,并且能够迅速地检测向第1、第2各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流出的沸溢现象并控制逆变器电路的驱动。第2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且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静电电容检测単元,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下配置多个电扱;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该控制部指示烹调动作,所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不满总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剩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所述控制部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对所述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和所述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提供感应加热功率,在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并且所述电极具备位于所述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I电极和位于所述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2电极。由此,能够使对于被加热物的加热部分在位置上变化,促进在处于被加热物中的水、汤汁等的液体中产生对流,并且能够极快地检测向第I组、第2组的各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流出的沸溢现象并控制逆变器电路的驱动。第3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且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静电电容检测单元,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下配置多个电扱;温度传感器,检测被加热物或者被加热物的温度;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该控制部指示烹调动作,在所述操作部设置选择重视加热温度的均匀性的烹调菜单的选择単元,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选择単元选择了重视加热温度的均匀性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根据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信息,在被加热物或者被加热物的温度超过了规定温度的阶段,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对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来提供感应加热功率,另外在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并且所述电极具备位于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I电极和位于所述第2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2电极。由此,能够使对于被加热物的加热部分在位置上变化,促进在处于被加热物中的水、汤汁等的液体中产生对流,并且能够极快地检测向第1、第2各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流出的沸溢现象并控制逆变器电路的驱动。而且在使用者希望进行重视加热温度的均匀性的烹调的情况下,如果由操作部进行选择,则能够进行促进了被烹调物的对流的控制。第4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且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静电电容检测単元,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下配置多个电扱;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该控制部指示烹调动作,在所述操作部设置选择重视加热温度的均匀性的烹调菜单的选择单元,所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不满总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剰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选择単元选择了重视加热温度的均匀性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根据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信息,在被加热物或者被加热物的温度超过了规定温度的阶段,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对所述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和所述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来提供感应加热功率,另外在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并且所述电极具备位于所述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I电极和位于所述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2电极。由此,能够使对于被加热物的加热部分在位置上变化,促进在处于被加热物中的水、汤汁等的液体中产生对流,并且能够极快地检测向第1、第2组的各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流出的沸溢现象并控制逆变器电路的驱动。而且在使用者希望进行重视加热温度的均匀性的烹调的情况下,如果由操作部进行选择,则能够进行促进了被烹调物的对流的控制。第5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且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静电电容检测单元,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下配置多个电扱;个别发光部,将在所述协同加热时所驱动的副加热线圈从所述顶板的下方以光进行显示;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该控制部指示烹调动作,所述控制部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对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提供感应加热功率,另外在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并且所述电极具备位于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I电极和位于所述第2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2电极,这两个电极位于所述个别发光部的光透过所述顶板的区域的附近。由此,能够使对于被加热物的加热部分在位置上变化,促进在处于被加热物中的水、汤汁等的液体中产生对流,并且能够极快地检测向第1、第2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流出的沸溢现象并控制逆变器电路的驱动。而且通过发光部,使用者变得容易确认沸溢检测区,使用者能够知晓放置锅的位置恰当与否等,能够提高方便性。第6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且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静电电容检测单元,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下配置多个电极;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在主加热线圈以及副加热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被加热物;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该控制部指示烹调动作,所述电极具备位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内侧电极和位于所述第1、第2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外侧电极,在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为在所述主加热线圈和第1、第2副加热线圈的上方同时载置有被加热物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得能够执行协同加热动作,在该协同加热期间内,所述控制部能够进行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对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来提供感应加热功率的控制,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在判别为被加热物的大小为不适于协同加热的小直径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仅执行主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动作,在协同加热时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外侧电极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并且在所述主加热线圈的非协同加热时,使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监视所述内侧电极和外侧电极的静电电容变化,在内侧电极和外侧电极中的任一个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停止驱动主加热线圈的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由此,能够将大直径、长圆形等的非圆形锅等由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进行协同加热,并且在非协同加热时由于主加热线圈的加热而产生被烹调物的沸溢的情况下,也能够由离主加热线圈的外周近的内侧电极早期地检测出沸溢,而且在扩散到它的外侧的情况下,由外侧电极检测沸溢,通过这种双重的沸溢检测动作,使用者能够安心地进行感应加热烹调,能够防止大量沸溢导致的烹调器及其周边的污垢附着、污损等。根据本发明,由主加热线圈和设置在它的两侧方的至少两个副加热线圈来促进被烹调物整体的加热时的对流,从而能够期待温度的均匀化。另外,根据本发明,在万一由于副加热线圈的驱动而从被烹调物有沸溢的情况下,能够由位于该副加热线圈的附近的电极迅速地进行检测并控制逆变器电路的驱动。通过以上,能够提供一种促进均匀加热、使用方便、带可靠性高的沸溢检测功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结构的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动作说明图1。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1。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的加热动作的控制步骤说明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2。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3。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动作说明图2。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俯视图。图1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进行部分分解而示出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卸下顶板部的状态下的主体部整体的立体图。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部整体的俯视图。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整体的配置的俯视图。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俯视图。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的布线说明图。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和它的周边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用线圈支撑体的俯视图。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整体图。图20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主要部分的全桥方式电路图。图2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主要部分的全桥方式电路的简要图。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要结构图。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部分的纵截面图。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的加热动作的控制步骤说明图。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1。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2。
图2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火力变更的情况下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3。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右IH加热部中的沸溢检测部和个别发光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4。图29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火力3KW和
1.5K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火力值(加热功率)的值的图。图30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火力500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火力值(加热功率)的值的图。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右侧主要部分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A:主体部;B:顶面板部;C:机壳部;D:加热单元;E:操作単元;F:控制单元;G:显示单元;W:宽度尺寸;CL1: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CL2:左IH加热源的左右中心线;DA 左IH加热线圈外径尺寸;DB:辅助线圈的配置外径尺寸;DC:广域显示体的最大外径尺寸;E1A:高速加热用的选择键;E1B:烧水用选择键;E1C:熬制选择键;E2A:预热用选择键;E2B:煮饭选择键;E3A:油炸食品选择键;E3B:烧水+保温的选择键;N:被加热物(锅);SC:副加热线圈(群);SC1 SC4:副加热线圈;MC:主加热线圈;MIV:主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SIV1 SIV4:副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SX:空间;STC: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X1:中心点;X2:中心点;2:主体壳体;2A:机身;2B:前部凸缘板;2S:倾斜部;2U:机身背面壁;3B:后方凸缘;3L:左侧凸缘;3R:右侧凸缘;6L 左IH加热源;6LC 左IH加热线圈;6LM:引导标记;6R:右IH加热源;6RC:右IH加热线圈;6RM:引导标记;7: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加热器);7M:引导标 记;8L:左侧冷却室;8R:右侧冷却室;9:烤架(grill)加热室;10:上部部件室;12:后部排气室;13:门;13A:中央开ロ部;13B:把手;14:排气导管;20:上框(框体);20B:右通风ロ ;20C:中央通风ロ ;20D:左通风ロ ;21:顶板;22:辐射式电加热源(加热器);23:福射式电加热源(加热器);24A:缺ロ部;25:水平隔板;28:后部隔板;28A:排气ロ ;31R:红外线传感器;31L、31L1 31L5:红外线传感器;33:驱动电路;40:第I电极(外侧电极);41:第2电极(外侧电极);42A:端子;42B:端子;43A:端子;43B:端子;45R:液晶显示画面;45L:液晶显示画面;46:冷却导管;47:平板;48:第I内侧电极;48C:内侧弯曲部;48D:臂部;48E:外侧弯曲部;49 第2内侧电极;49C:内侧弯曲部;49D:臂部;49E:外侧弯曲部;50:沸溢检测部;60:前面操作部;61:顶面操作部;62L:左侧前面操作框;62R:右侧前面操作框;63:主电源开关;63A:操作按钮;64R:右操作刻度盘;64L:左操作刻度盘;66R:右显示灯;66L:左显示灯;70: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1: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2:中央操作部;73:磁通泄露防止材料;74:电源部;75:交流电源(商用电源);76:整流电路;77A:开关元件;77B:开关元件;78A:开关元件;78B:开关元件;79A:开关元件;79B:开关元件;80:直流电源部;81A:开关元件;82B:开关元件;86:平滑用电容器;88A:开关元件;89A:开关元件;100:集成显示单元;100LX:显示部;101R:右火力显示灯;IOlL:左火力显示灯;102B:开关元件;103B:开关元件;104B:开关元件;105B:开关元件;IlOA:谐振电容器;110B:谐振电容器;121H:催化剂用电加热器;130:盖;200:通电控制电路;201:输入部;202:输出部;203:存储部;204:运算控制部(CPU) ;210R:右IH加热源的逆变器电路;210L:左IH加热源的逆变器电路;211: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2:加热器驱动电路;213:加热器驱动电路;214:加热器驱动电路;215:液晶画面驱动电路;221:整流桥电路;228:驱动电路;228A:驱动电路;228B:驱动电路;231:驱动电路;240:温度检测电路;241: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242:温度检测元件(箱内温度传感器);243: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244: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245: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250:面包专用键;251:复合烹调键;266:电流传感器;267A:电流传感器;267B:电流传感器;267C:电流传感器;267D:电流传感器;270 275:空间;276:个别发光部;277:广域发光部;278:驱动电路;280: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90:线圈支撑体;290A:支撑用突起部;290Y:线圈支撑体;291:防磁环;300:驱动电机;315:语音合成装置;316:扬声器;350:对流促进控制选择部(选择开关)。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
图1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图,示出嵌入(装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例子。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结构的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动作说明图1。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1。图5是示出本发明 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的加热动作的控制步骤说明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2。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3。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动作说明图2。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俯视图。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记。对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分别进行定义。加热单元的“动作条件”是指用于加热的电气的、物理的条件,统称通电时间、通电量(火力)、加热温度、通电模式(连续通电、间断通电等)等。即是指加热单元的通电条件。“显示”是指通过文字、记号、图示、色彩、发光有无、发光亮度等的变化,来以视觉的方式向使用者告知烹调器的动作条件、作为烹调參考的关联信息(包含注意异常使用的目的、告知异常运行状态的产生的目的。下面简单称为“烹调关联信息”)的动作。其中,后述的“广域发光部”、“个别发光部”发光、点亮而显示的情况以及“第I显示”、“第2显示”这样的情况下的“显示”仅指发光、点亮而发出规定颜色的光,在如光的顔色、亮度、连续点亮和闪烁状态那样地改变了点亮方式、视觉效果的情况下,有时表现为将显示表现为“变更”或者“切換”等。另外“发光”和“点亮”是相同的意思,但是将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自身发出光的情况称为发光、将灯(lamp)发出光的情况称为点亮的情况较多,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这样地一井记载。此外,在以电或者物理的方式发光或者点亮也只有使用者无法通过目视来确认的程度的弱的光到达使用者的情况下,使用者无法确认“发光”或者“点亮”的结果,因此只要没有特别指出,不与“发光”或者“点亮”这样的术语相当。例如后述的顶板一般不是无色透明而是在表面进行涂饰等之前该原材料自身具有淡色,所以可见光线的透射率不是100%,因此当例如发光二极管的光弱时导致从顶板的上无法视觉辨认该光。作为显示部的“显示单元”,只要没有特别指出,包含液晶(IXD)、各种发光元件(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ー个例子,有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LD (LaserDiode:激光二极管)两种)、有机电场发光(Electro Luminescence:EL)元件等。因此,显示単元包含有液晶画面、EL画面等显示画面。其中,后述的“广域发光部”、“个别发光部”的显示单元也可以只是灯、LED等发光单元。“报告”是指通过显示或者电的语音(是指电的方式制作或者合成的语音)将控制単元的动作条件、烹调关联信息以令使用者识别为目的进行告知的动作。只要没有特别指出,“报告单元”包含有蜂鸣器、扬声器等的可听音的报告单元,和基于文字、记号、图示、动画或者可见光的报告单元。“协同加热”是指对作为感应加热源的两个以上的加热线圈分别提供功率来将同一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动作。在本发明中后述的实施方式2以及3中示出协同加热的例子。以下,參照图1 图10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I。图1以及图2是概要性地图示本申请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I的感应加热线圈整体的俯视图。在图1以及图2中,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有ー个矩形的主体部A (參照图10)。该主体部A分别具备有:顶面板部B (未图示),构成主体部A的顶面,除了周围的一部分以外顶面整体的表面被顶板覆盖;机壳部C(未图示),构成主体部A的顶面以外的周围(轮廓);加热单元D (后述的主加热线圈MC等),将锅、食品等以电能等进行加热;操作単元E,由使用者进行操作;控制单元F,接受来自操作単元的信号来控制加热单元;以及显示单元G,显示加热单元的动作条件。另外,作为加热単元D的一部分,虽然没有在实施方式I中使用,但是也有具备被称为烤架箱(烤架加热室)或者烘烤器的电加热単元。在图1中El是对设置于主体部A的顶面前方部的操作単元E,通过使用静电电容变化来检测输入有无的触摸式的按键、通过具有机械式电触点的按压式按键等来进行输入操作的第I选择部,同样地E2是第2选择部,E3是同样为第3选择部,使用者通过操作这些选择部能够选择后述的各种烹调菜単。在后面对各选择部El E3的功能的特征进行详细叙述。在图1以及图2中,MC是感应加热源(以下称为“IH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与载置金属性的锅等被加热物N的顶板(未图示)的下方接近地配置。图中虚线的圆所示的是锅等被加热物N的外形。另外该主加热线圈以螺旋状将30根左右0.1mm 0.3mm左右的细线捆成束,拧卷ー根或者多根这种束(以下称为集合线),以中心点Xl为基点而以外形形状成为圆形的方式最终成形为圆盘形。主加热线圈MC的直径(最大外径尺寸)约为180mm 200mm左右,半径Rl为90 100mm。在该实施方式I中例如具有最大功耗(最大火力)1.5KW的能力。SCl SC4是4个长圆形副加热线圏,以所述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点Xl为基点在前后、左右等间隔地分别对称地配置,从中心点Xl以放射状看的情况下的横截尺寸、即“厚度”(也称为“宽度尺寸”)WA是所述主加热线圈MC的半径Rl的50% 30%左右的大小,在图1、图2的例子中使用WA设定为40mm的副加热线圏。另外长轴漏是所述Rl的2倍左右、即与主加热线圈MC的直径(最大外径尺寸)相同的180mm 200mm左右。此外,主加热线圈MC的“侧方”在与其它的说明没有特别矛盾的情况下,在图2中的话当然指右侧、左側,也包含上侧和下侧(跟前侧),“两侧”当然是指左右两者,也意味着前后以及倾斜方向。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在所述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保持规定的空间(几mm Icm左右的大小)的空间271而配置。副加热线圈SCl SC4相互为大致等间隔(相互保持空间273)。该副加热线圈SCl SC4也是拧卷一根或者多根集合线,向规定的方向卷绕集合线使得外形形状成为长圆形或椭圆形,之后为了保持形状而部分地用捆扎工具进行捆束、或者整体用耐热性树脂等来进行固定而形成。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平面的形状相同,纵、宽、高(厚度)尺寸也全都是相同尺寸。因而将ー个副加热线圈制造4个,并将其配置在4个位置。这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如图2所示,在距中心点Xl半径Rl的主线圈MC的周围,使其切线方向正好与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长方向的中心线一致。换句话说与长轴方向一致。副加热线圈SCl SC4各自的集合线弯曲为长圆形而延伸,并且电气上构成ー个闭合回路。另外主加热线圈MC的垂直方向尺寸(也称为高度尺寸、厚度)和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垂直方向尺寸相同,并且水平设置并固定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使得它们的顶面与所述顶板的底面的对置间隔为相同尺寸。在图2中,DW示出金属制的锅等被加热物N的外径尺寸。根据如所述那样的主加热线圈MC的直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厚度WA,在该图2的例子中被加热物N的外形尺寸DW是220mm 240mm左右。图1是内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I的电源装置的电路框图。本申请发明的电源装置概要性地具备:将三相交流电源变换为直流电流的转换器(例如也称为ニ极管桥电路,或者整流桥电路),连接于转换器的输出端的平滑用电容器,与该平滑用电容器并联连接的用于主加热线圈MC的主逆变器电路(电源电路部)MIV,以及同样地与平滑用电容器并联连接的用于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副逆变器电路(电源电路部)SIVl SIV4。50是沸溢检测部,具有后面说明的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该电极紧贴接合于后述的玻璃制的顶板底面。在从被加热物N的锅等洒出的被烹调物的液体到达该电极40、41的正上方位置的情况下,电极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因此沸溢检测部50捕捉该该变化,将有沸溢的判别信号发送给通电控制电路200。此外,判别的方法在后面详细叙述。主逆变器电路MC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将来自所述转换器的直流电流变换为高频电流,分别向主加热线圈MC以及副加热线圈SCl SC4 (相互)独立地进行提供。一般地,感应加热线圈的阻抗依赖于载置在感应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N的有无以及大小(面积)而变化,因此与之相伴,流经所述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的电流量也发生变化。在本发明的电源装置中,具有用于检测流经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各自的电流量的电流检测部(检测单元)280。该电流检测部是后述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的一种。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电流检测部280来检测流经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量,由此推定在各自的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被加热物N,或者被加热物N的底部面积是否比规定值大,并将该推定结果传达给控制部(以下称为“通电控制电路”)200,因此能够检测被加热物N的大小(底部直径)和载置位置等。此外,作为检测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的单元,使用了检测流经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的电流量的电流检测部28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机械式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其它任意的传感器来检测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本发明的电源装置的通电控制电路200如图所示地与电流检测部280连接,根据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向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提供控制信号。即,通电控制电路200接受与由电流检测部280检测出的流经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量有关的信号(表示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的数据),在判断为没有载置被加热物N、或者被加热物N的直径比规定值(例如120mm(p)小的情况下,选择性地控制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使得将向这些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高频电流的供给禁止或者(在已经开始供给的情况下将其)停止。根据本发明,通电控制电路200通过将与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相应的控制信号提供给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能够相互独立地控制向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供电。另外,通过不驱动位于中央的主加热线圈MC(设为OFF状态)、并且驱动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 (设为ON状态),能够实现煎锅等的锅表加热、还实现能够进行与锅的底面同时地连其侧面也同时预热这样的烹调方法。接着说明具体的动作,但是在这之前先说明由构成本发明所说的控制单元F的核心的通电控制电路200所能够执行的主要的烹调菜单。快速加热模式(使加热速度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I选择部El进行选择)能够手动地设定对被加热物N施加的火力。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火力在120W 30.0KW的范围内,从以下的9
个等级中由使用者选定I个等级。120W、300W、500W、750W、1.0KffU.5KW、2.0KW、2.5KW、3.0Kff0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火力比(以下称为“主副火力比”)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决定,使得在不超出使用者所选定的上述合计火力的限度内、且为规定火力比的范围内,使用者不能任意地进行设定。例如主副火力比为(大火力时)2:3 (小火力时)1:1。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同时驱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控制为两者相邻接的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油炸食品模式(自动)(要求加热速度和保温功能的烹调菜单,由第3选择部E3进行选择)将放入有油炸食品油的被加热物N (天妇罗锅等)加热到规定的温度(第I工序),之后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调节火力,使得将被加热物N的温度维持在规定范围(第2工序)。第I工序:迅速加热到规定的温度(例如180°C)。主加热线圈火力是2.5KW第2工序:这里进行油炸,投入天妇罗的原料等。最大运行30分钟。在该工序中,禁止火力设定部的(任意的)火力设定。经过30分钟后加热动作自动结束(还能够发出延长指令)。主副火力比在第I工序、第2工序中都被自动地决定在规定范围内,使用者不能任意地设定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火力比。例如主副火力比自动地从(大火力时)2:3变化到(小火力时)1:1。主、副加热线圈在第I工序中被同时驱动,相互邻接的区域中的线圈的高频电流的流动一致。这是为了迅速加热到规定温度。在第2工序中也同样地被同时驱动,来使电流的流动一致。但是,在油炸过程中温度变化少的状态持续时,将电流的方向设为相反来实现加热的均匀化。预热模式(使加热的均匀性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2选择部E2进行选择)进行禁止火力设定、变更,而以预先确定的火力对被加热物N进行加热的第I预热工序,在第I预热工序结束后(使用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信号)进行将被加热物N维持在规定温度范围的保温工序。预热工序:主加热线圈1.0KW (固定)副加热线圈1.5KW (固定)保温工序:最大5分钟。在该期间没有进行(任意的)火力设定的情况下,在经过5分钟后加热动作自动结束。主加热线圈300W 100W (使用者不能设定)副加热线圈300W 100W (使用者不能设定)在保温工序期间进行了任意的火力设定的情况下,变得与高速加热相同。对于任意的火力设定,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火力在120W 3.0KW的范围内,能够由使用者从下面的9个等级中选择I个等级。120W、300W、500W、750W、1.0KffU.5KW、2.0KW、2.5KW、3.0KW。在这种情况下,主副火力比自动地由通电控制电路20来决定使得落入规定火力比的范围内,使用者无法任意地进行设定。例如主副火力比是(大火力时)2:3 (小火力时)1:1。主、副加热线圈在预热工序中被同时驱动,但是此时相互邻接的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流动为正相反方向。这是因为重视在邻接区域使从两者的加热线圈产生的磁通干涉,而均匀化加热强度的原因。在保温工序中也被同时驱动,但是相互邻接的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相反。这是为了整体的温度分布均匀化。此外,在保温工序中,(在被加热物N的温度为98°C以上的情况下)根据使用者的指令来开始对流促进控制。对于该对流促进控制将后述。烧水模式(使加热速度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I选择部El进行选择)使用者以任意的火力开始加热被加热物N内的水,水沸腾(通过温度传感器根据被加热物N的温度、温度上升度变化等信息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沸腾状态)时,通过显示单元G向使用者告知该情况。之后火力被自动设定,在该状态下将沸腾状态维持2分钟。烧水工序: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合计的火力是120W 3.0KW(从火力I到火力9的9个等级中任意设定。默认设定值是火力7=2.0Kff)o主副火力比在不超出由使用者所选定的上述合计火力的限度内,以落入规定火力比的范围内的方式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来决定,使用者无法任意地进行设定。例如主副火力比是(大火力时)2:3 (小火力时)1:1。保温工序:最大2分钟。经过2分钟后加热动作自动结束。主加热线圈1.0Kff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副加热线圈1.5KW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在该期间中,在使用者设定了任意的火力的情况下,变得与快速加热相同。火力也能够从处于120W 3.0Kff的范围的9个等级中任意选择一个。到沸腾为止,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同时驱动,被控制以使此时相互邻接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沸腾后电流的方向变得相反。煮饭模式(使加热的均匀性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2选择部E2进行选择)使用者放置放入了适当量的米饭和水的作为被加热物N的容器,将该容器按照规定的煮饭程序(吸水工序、加热工序、沸腾工序、焖蒸工序等的一系列的程序)进行加热,自动地进行煮饭。 吸水工序以及煮饭工序主加热线圈0.6KW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按照工序的进行而自动地变化)副加热线圈0.7KW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按照工序的进行而自动地变化)焖蒸工序:5分钟主线圈不加热(火力0W)保温工序:最大5分钟。主加热线圈200W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副加热线圈2KW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主、副加热线圈被同时驱动,但是被控制成其相互邻接的区域中的高频的电流的流动为相反方向。这是因为,重视在邻接区域中使从两者的加热线圈产生的磁通相互干涉,而均匀化加热强度。此外,在煮饭工序结束后,由检测电路部(被加热物载置检测部)280检测出被加热物N没有被放置在主、副加热线圈之上的情况下,或者在焖蒸工序或保温工序的某个工序中,由被加热物载置检测部同样地检测出被加热物N没有同时放置在主、副加热线圈之上的情况下,主、副加热线圈立即中止加热动作。熬制模式(使加热速度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I选择部El进行选择)加热工序(到沸腾为止):能够手动地设定施加于被加热物N的火力。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火力在120W 3.0KW的范围内,从下面的9
个等级中由使用者选定I个等级。120W、300W、500W、750W、1.0KffU.5KW、2.0KW、2.5KW、3.0KW。默认值是2KW (在使用者没有选择火力的情况下,以2KW开始加热)主副火力比以落入规定的火力比的范围内的方式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进行决定,使用者无法任意进行设定。例如主副火力比是(大火力时)2:3 (小火力时)1:1。沸腾以后:在水沸腾(通过温度传感器,根据被加热物N的温度、温度上升度变化等的信息由控制部推定为沸腾状态)时,向使用者告知该情况。之后连续30分钟(可延长),以维持沸腾状态的方式以默认值(600W)自动地继续加热动作,但是使用者也可以任意地选择沸腾以后的火力。在到沸腾为止的加热工序全域中,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同时驱动,被控制为使相互邻接的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另外沸腾以后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来开始对流促进控制。对于该对流促进控制将后述。烧水+保温模式(使加热速度和均匀性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3选择部E3进行选择)将被加热物N内的水由使用者以任意的火力开始加热,当水沸腾(通过温度传感器,根据被加热物N的温度、温度上升度变化等信息由控制部推定为沸腾状态)时,向使用者通过显示部G告知该情况。之后火力被自动设定,在该状态下将沸腾状态维持2分钟。烧水工序: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合计的火力是120W 3.0KW(从火力I 火力9的9个等级中任意设定。默认设定值是火力7=2.0Kff)o主副火力比在不超出由使用者所选定的上述合计火力的限度内,以落入规定火力比的范围内的方式自动地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来决定,使用者无法任意地进行设定。例如主副火力比是(大火力时)2:3 (小火力时)1:1。保温工序:最大10分钟。经过10分钟后加热动作自动结束。主加热线圈1.0Kff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副加热线圈1.5KW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到沸腾为止,被控制成使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邻接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沸腾后电流的方向变得相反。另外,沸腾以后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来开始对流促进控制。对于该对流促进控制将后述。下面,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基本动作。在首先接通主电源而使用者用操作部(未图示)发出加热准备动作的指令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电流检测部280来检测流经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量,判定在各自的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被加热物N、或者被加热物N的底部面积是否比规定值大,将该结果传达给作为控制部的通电控制电路200 (步骤MSI)。在为适当的锅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对于操作部E或者设置在其附近的显示单元G的、例如液晶显示画面,进行促使选择所希望的烹调菜单的显示(MS2)。在为不恰当的变形锅(底面凹陷的锅等)、异常小的锅等情况下,进行加热禁止处理(MS6)。在使用者用操作部选择、输入了烹调菜单、火力、烹调时间等的情况下,加热动作正式开始(MS4)。作为显示在显示单元G的烹调菜单,是上述的“快速加热模式”、“油炸食品模式”、“烧水模式”、“预热模式”、“煮饭模式”、“熬制模式”、“烧水+保温模式”这7个。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模式的记述,例如“快速加热模式”有时记载为“快速加热”。在使用者从这7个烹调菜单中选择了任意一个的情况下,与这些菜单相对应的控制模式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内置程序被自动地选择,设定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每一个可否通电、通电量(火力)、通电时间等。通过烹调菜单,在显示部进行促使使用者设定任意的火力、通电时间等的显示(MS5)。此外,所述第1、第2、第3选择部El、E2、E3合计为3个,与此相对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G的烹调菜单合计有7个,但是实际上例如在El中有能够选择“快速加热”、“烧水”、“熬制”这3个按键。同样地在选择部E2中有“预热”和“煮饭”这两个,另外在选择部E3中有“烧水+保温”和“油炸食品”这两个按键。(对流促进控制)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对流促进控制进行说明。对流促进控制大致分为3种。此外,在沸腾以后或者马上沸腾之前、例如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被加热物N的温度上升到98°C的情况下、或者根据从烹调开始起的经过时间而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接近沸腾状态的情况下等,希望在这以后使用者任意指示的时期,例如刚刚操作之后,开始对流促进控制,但是在特定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到了沸腾状态后,只要使用者没有禁止,或者没有在中途停止加热,可以自动转移到对流促进控制。(第I对流促进控制)该控制在主加热线圈MC没有被驱动的期间中,通过副加热线圈SCl SC4将被加热物N进行加热。图2的(A)示出由各逆变器电路SIVl SIV4向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同时提供闻频电流的状态。同图2的(B)示出不向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提供高频电流而停止加热动作、另一方面只有主加热线圈MC提供来自主逆变器电路MIV的高频电流而被加热驱动的状态。图3的(A)示出对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内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3的组(下面称为“群组”)通过各逆变器电路SIV1、SIV3个别地、并且同时提供高频电流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为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3的正上方和跨越该两者之间的带状的部分。因而以该发热部为基准而收容在被加热物N的内部的被烹调物,例如味增汁、煨炖菜等由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3的正上方和跨越该两者之间的带状的部分进行加热,产生上升流。因而当该状态继续时,如图3 (A)中箭头YC所示,能够产生从副加热线圈SC1、SC3朝向最远的相对侧的长对流。变得容易产生在相对侧成为下降流,在被烹调物的底部横向流动并再次返回到副加热线圈SC1、SC3 一方的环流。
换句话说,能够加长温度上升从而自然上升的液体被烹调物再次温度下降而返回来的一系列路径(还称为循环通路,或者对流环路)的长度。RLl示出上升的被烹调物的液体朝向相对侧移动,直到改变为下降流为止的长对流路径的长度。RLl的起点是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中心点XS。另外RL2表示从一个副加热线圈SCl到作为被加热物N的锅等的相对侧的壁面为止的长度。如从图3 (A)可知RLl 和 RL2 相同(RL1=RL2)。接着如图3的(B)所示,示出对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内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2,由各逆变器电路SIV1、SIV2个别地、同时地提供高频电流IB的状态。流经副加热线圈SC1、SC2的电流IB的方向是互相相反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为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2的正上方和跨越该两者之间的带状的部分,因此所产生的对流的方向如图3 (B)中箭头YC所示。同样地,如图3的(C)所示,示出对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内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2、SC4的组,由各逆变器电路SIV2、SIV4同时地、个别地提供高频电流IB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为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2、SC4的正上方和跨越该两者之间的带状的部分,因此所产生的对流的方向如图3 (C)中箭头YC所示,成为与图3 (A)中所示的状态正相反的方向。如以上的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第I对流促进控制是通过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内的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的组进行主要的加热的方式。换句话说,是同时驱动4个副加热线圈内的、半数以上且不满总数的副加热线圈的方式。该第I对流促进控制不是只在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情况下实现,例如使用6个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可以同时驱动3个或者4个副加热线圈。即,将3个或者4个副加热线圈设为一组来按该组单位进行加热驱动。根据该第I对流促进控制,能够跨过锅的宽度整体,以从其一个侧方向相对置的相对侧、并且相反地从相对侧向其一个侧方返回的方式,诱发促进对流的流动。另外即使不引起对流,被副加热线圈SCl SC4进行加热的锅的位置在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侧发生变化,因此还能够抑制特别是在对稠的粘性高的烹调液体进行加热时,由于热只集中在一个地方从而导致水分蒸发而局部被烧糊这样的情况。由于从图3 (A)向图3 (B)、从图3 (B)向图3 (C)依次切换的优选的定时根据被烹调物而不一样,但是至少从被烹调物的温度达到沸腾以后、或者接近马上沸腾之前的100°C的状态开始,以后例如以10 15秒间隔进行切换。或者在设定了 30分钟的炖烹调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从烹调结束前的5分钟前开始切换,在到结束为止的5分钟内实施。另外,为了汤汁容易被蔬菜、肉类等的原料吸收,也可以重复进行数次例如每次30秒的切换。实际上即使对相同的副加热线圈以相同的火力进行加热驱动,所产生的对流的强度受被烹调物的液体的粘性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希望根据各种烹调的实验结果来选定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火力、通电间隔、顺序等。根据该第I对流促进控制,通过驱动与被加热物N的周缘部相对应的(在同一圆周上以规定间隔配置的)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 (设为ON状态),还能够实现煎锅等锅表加热、即连锅的侧面也预热这样的烹调方法(加热方法)。图4是示出流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的定时的说明图,将施加了被加热驱动的高频电流的ON状态表示为“0N”,将没有施加的OFF状态表示为“OFF”。在该图4中如虚线所示,主加热线圈MC没有被通电,但是在该非通电期间中,通过半数以上且不满总数的在该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构成的I组副加热线圈群进行感应加热。由该图4可知,在确定为规定的时间间隔的最初的通电区间(下面,通电区间省略为“区间”)Tl中,副加热线圈SC1、SC2是0N,在接下来的区间T2中,副加热线圈SCl成为OFF, SC2 继续为 ON。SC3 成为 0N。在接下来的区间T3中,副加热线圈SCl继续为0FF,SC2成为OFF。SC3继续为0N,SC4新成为0N。在接下来的区间T4中,SC3成为OFF。SC4继续为0N,SC1重新成为0N。该图中所示的区间Tl T4可以是如所述那样的10 15秒左右。以后像这样地流经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以规定的间隔进行ON、OFF。(副加热线圈的组的变形例)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区间(T1、T2、T3等),构成一个组的副加热线圈的构成发生变化,但是也可以不变化而固定化。例如也可以始终分为SC1、SC2的组和SC3、SC4的组,并以一个组为ON的期间内另一个组成为OFF的方式,将两个组交互地进行通电。(副加热线圈的变形例)也可以如图6所示将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设为两个。即,图6所示的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是如连结了图1 图3所示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2那样的线圈,以沿着主加热线圈MC的右侧外周缘的大致整体的方式而整体弯曲。左侧副加热线圈SCL成为以沿着主加热线圈MC的左侧外周缘的大致整体的方式而整体弯曲的形状,隔着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点Xl而成为左右对称形状。右侧副加热线圈SCR、左侧副加热线圈SCL完全相同,能够只是通过改变朝向进行设置来共用。另外两个副加热线圈SCR、SCL的宽度是主加热线圈MC的半径的一半左右,在主加热线圈MC直径为180 200mm左右的情况下,副加热线圈SCR、SCL的宽度分别为45 50mm左右。对于提高扁平度而形成更细长的形状,存在集合线的卷绕方法等各种技术上的制约。在该变形中,如果向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和左侧副加热线圈SC分别从逆变器电路交互地以规定间隔(也可以不是固定间隔)施加高频电流,则被加热物N被该右侧外周缘部和左侧外周缘部交互地集中地感应加热,因此在被烹调物中从左右交互地产生对流。在这种情况下,与同时将右侧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R、SCL设为ON状态来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的最大火力时的、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的火力、左侧副加热线圈SCL的火力相比,力口大对流促进模式中的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单独加热时的火力、或者左侧副加热线圈SCL单独加热时的火力是有效的。此外,主加热线圈MC中箭头IA所示是示出在主加热线圈MC驱动时在其中流过的高频电流IA的方向。在将主加热线圈MC、右侧副加热线圈SCR或者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中的某一个或者两者同时地进行加热驱动的情况下,流经主加热线圈MC的高频电流IA和分别流经左右的副加热线圈SCR、SCL的高频电流IB的方向如图6中实线的箭头所示,在邻接侧变成相同方向,这从加热效率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在图6中示出主加热线圈MC为顺时针、左右的副加热线圈SCR、SCL为逆时针的情况)。这是因为,在这样两个独立的线圈的邻接的区域中电流向相同方向流动的情况下,由该电流所产生的磁通相互增强,使与被加热物N交链的磁通密度增大,能够在被加热物底面大量生成涡电流来高效地进行感应加热。在由右侧副加热线圈SCR、左侧副加热线圈SCL以及主加热线圈MC这三者同时加热一个锅的情况下的火力为3KW,在这种情况下,右侧副加热线圈SCR以IKW进行加热、左侧副加热线圈SCL也以IKW进行加热、主加热线圈MC也以IKW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在上述的对流促进模式中,例如将右侧副加热线圈SCR以1.5KW、左侧副加热线圈SCL也以1.5KW交互地设为ON状态。此外,在这样将副加热线圈只设为两个的情况下,能够减少进行驱动的逆变器电路的数量,能够期待由电路结构的减少带来的成本下降、由电路基板的面积减少带来的小型化等优点。如从图6的变形例可知,在第I对流促进控制中具有: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SCR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SCL,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MC以及第I副加热线圈SCR、第2副加热线圈SCL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向所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火力设定等,所述控制部设置不向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提供感应加热功率的期间,在该期间内对所述第2副加热线圈从所述逆变器电路提供感应加热功率,之后设置停止向所述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功率的期间,在该期间内对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从所述逆变器电路提供感应加热功率,所述控制部包含多次重复对于第1、第2副加热线圈的所述通电切换动作。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1,在显示加热条件的显示单元E,以静电电容式开关的按键等方式显示为所述第1、第2、第3选择部的选择用按键E1、E2、E3能够由使用者进行选择操作的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选择作为目的的烹调菜单。通过该选择由控制部自动地决定恰当的加热驱动模式,因此能够以与重视加热时间、重视温度均匀性等使用者的目的、希望相应的加热线圈的驱动方式来执行加热烹调。通过这样能够在显示部操作烹调菜单的选择键,具有还能够解除使用者的误用、减轻精神负担等这样的优点。作为该变形例的应用,当将中心部的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以及右侧副加热线圈SCR和左侧副加热线圈SCL的通电时期设为交互时,能够产生其它的对流路径。例如最初将右侧副加热线圈SCR以IKW的火力驱动15秒钟,接着将左侧副加热线圈SCL以IKW的火力驱动15秒钟,将其重复两次之后,只将主加热线圈MC以IKW驱动15秒钟。由此能够形成从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上升,接着向锅的外周缘侧以放射状扩散的对流。由此结合通过左右的副加热线圈SCR、SCL的来自锅底外周部的加热所引起的路径长的对流而形成两种对流,能够期待锅内部的被烹调物整体的搅拌效果、温度均匀化、沸溢抑制等效果。(第2对流促进控制)该控制如下:在不驱动主加热线圈MC的期间内,通过副加热线圈SCl SC4内的、相邻的多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的组(也称为群组)来加热被加热物N,但是在副加热线圈的组之间对驱动功率附加差别。即,其特征在于,将比提供给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群的感应加热功率更大的功率提供给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群,接着减小提供给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群的感应加热功率,将比该功率大的功率提供给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群,并将这些动作重复多次。换句话说,以同时驱动由4个副加热线圈内的、半数以上且不满总数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组的方式,在剩余的副加热线圈单个或者其组之间对驱动功率附加差别,使由半数以上且不满总数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组的火力总和比剩余的副加热线圈单个或者其组的火力总和大。下面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3的(B)所示对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内的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2同时地由各逆变器电路SV1、SIV2提供高频电流。在这种情况下,对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2分别设定各自1.0KW的火力(第2火力)。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2和隔着中心点Xl而位于对称位置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4、SC3分别以火力500W(第I火力)进行驱动。接着如同图2的(C)所示,在所述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2内使SCl的火力减半而设为500W (第I火力)、使SC2维持原来的火力的状态下,将与SC2邻接的副加热线圈SC4以1.0KW (第2火力)进行驱动。SC3设为原来的500W (第I火力)。接着如同图2的(D)所示,在所述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2、SC4内使SC2的火力减半而设为500W、使SC4维持原来的火力的状态下,将与SC4邻接的副加热线圈SC3以1.0Kff进行驱动。SCl设为原来的500W。从以上的说明可知,具有如下特征:将邻接的两个副加热线圈的群组以大火力进行驱动,剩余的两个副加热线圈的群组以比其小的火力进行驱动,通过切换该大火力群组和小火力群组来在位置上改变强力加热的部分。根据该控制,还能够实现将煎锅等的中心部进行加热、并且有效地对锅表(锅的侧面)进行预热这样的烹调方法、加热方法。另外由副加热线圈SCl SC4进行加热的锅的中心部位在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变化,因此还能够抑制特别是在对稠的粘性高的烹调液体进行加热时局部被烧糊这样的情况。这样,第2对流促进控制是由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内的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的组进行主要的加热的方式。换句话说,是如下方式:同时驱动4个副加热线圈内的、半数以上且不满总数的副加热线圈,在与剩余的一个或者多个副加热线圈的组之间附加驱动火力的差别。该第2对流促进控制不是只在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情况下实现,而也可以在例如使用6个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同时驱动3个或者4个副加热线圈。此外,希望第2火力为第I火力的2倍以上,但是也可以是1.5倍以上。另外在将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分为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和其它的组(第2组)来进行驱动的方式中,希望所述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的第2火力总和为第2火力总和的2倍以上,但是也可以是1.5倍以上。另外,作为副加热线圈的变形例而在前面叙述了如图6所示那样将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设为两个的例子,但是该变形例还能够适用于该第2对流促进控制。即能够通过如下结构来实现,该结构具有:顶板,载置放入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配置在该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SCR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SCL,与该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逆变器电路,向主加热线圈MC以及第I副加热线圈SCR、第2副加热线圈SCL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控制部,控制该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向该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火力设定等,所述控制部将比从所述逆变器电路提供给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SCR的感应加热功率更大的功率提供给所述第2副加热线圈SCL,之后减小提供给所述第2副加热线圈SCL的感应加热功率,并将比该功率大的功率从所述逆变器电路提供给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SCR,所述控制部将对第I副加热线圈SCR、第2副加热线圈SCL的所述通电切换动作重复多次。(第3对流促进控制)该控制涉及第3发明。驱动主加热线圈MC、并且与该驱动期间同时地、或者在驱动暂停的期间内,通过副加热线圈SCl SC4来将被加热物N进行加热。即,其特征在于,将配置在主加热线圈的两侧的、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的扁平形状的多个副加热线圈分为第I组和第2组,并将这些组分别配置在主加热线圈的两侧,在向所述主加热线圈以第I火力连续地或者间断地提供感应加热功率的期间内,以停止向所述第I组的感应加热功率的状态,对所述第2组从所述逆变器电路提供比所述第I火力大的第2火力,接着停止向所述第I组的感应加热功率,对所述第2组从所述逆变器电路提供比所述第I火力大的第3火力,通过将这些动作重复多次来在所述被加热物内的被烹调物中产生长的路径的对流。由此即使在不产生对流的情况下,由副加热线圈SCl SC4进行加热的锅的中心部位在主加热线圈的外侧变化,因此还能够抑制特别是在加热稠的粘性高的烹调液体时局部烧糊这样的情况。图7是示出流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的定时的图,将施加了加热驱动的高频电流的ON状态表示为“0N”、将没有施加的OFF状态表示为“OFF”。如图7中虚线所示,主加热线圈MC在最初的区间Tl T4连续通电,但是接下来的4个区间为非通电期间。在该通电以及非通电期间内,通过半数以上、不满总数(在该例子中为两个)的副加热线圈的组来进行感应加热。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时的火力的总和设为比“非对流促进控制用的驱动时”的主加热线圈的火力(第I火力)更大的火力。这里,“非对流促进控制用的驱动时”是指下面分别揭示的两个情况。但是,在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以满足下述的两个情况两者的条件来决定第I火力,而由某一个情况来设定第I火力。(I)当进行如将主加热线圈MC和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同时地进行驱动来发挥最大加热量那样的常规运行来进行烹调时。例如在将主加热线圈MC和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同时地进行驱动,最大火力设定为3KW,在该3KW加热时分配给主加热线圈的火力比例是IKW的情况下,该IKW为“非对流促进控制用的驱动时”的主加热线圈的火力。(2)在将主加热线圈MC单独地进行普通的加热驱动而烹调的情况下,当以最大的火力设定来进行运行时,例如主加热线圈MC单个的最大火力是1.2KW的情况下,该1.2KW为“非对流促进控制用的驱动时”的主加热线圈的火力。如从图7可知,在全部的区间中,半数以上、不满总数的副加热线圈的组(第I组)由副加热线圈SC1、SC2这两者构成,第2组由SC3、SC4这两者构成。在最初的区间Tl第I组是0N,第2组是OFF。在接下来的区间T2,第I组成为0FF,第2组进行0N。在接下来的区间T3中,第I组再次成为0N、第2组成为OFF。该图中所示的区间Tl T4例如可以是10 15秒左右。以后这样以规定的间隔将流经第I组和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群的电流交互地进行ON、OFF。(第3对流促进控制的变形例)
图8是示出流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的定时的图,将施加了加热驱动的高频电流的ON状态表示为“0N”、将没有施加的OFF状态表示为“OFF”。畐Ij加热线圈以其半数以上、不满总数的副加热线圈来构成副加热线圈的组(第I组),由副加热线圈SC1、SC2这两者构成。另一方面,第2组由剩余的SC3、SC4这两者构成。该组的构成在加热烹调中不变更,固定为第I组始终为副加热线圈SC1、SC2这两者。如该图8中虚线所示,主加热线圈MC在最初的区间Tl T2连续(以第I火力)通电,但是接下来的4个区间(T3 T6)为非通电期间。在该最初的2区间中的主线圈MC的(第I火力的)感应加热期间内,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全部停止驱动。接着当到了区间T3时,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停止。代替地,当进入该区间T3时,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被加热驱动。该感应加热时的火力的总和是比所述主加热线圈的第I火力(例如1KW)更大的(第2)火力(例如L 5KW或者2KW)。副加热线圈的第2组不被加热驱动。接着当到了区间T4时,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还是保持停止状态,但是在该区间T4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被停止加热。代替地,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SC3、SC4被加热驱动。该感应加热时的火力的总和是比所述主加热线圈的第I火力(IKW)更大的(第3)火力(例如1.5KW或者2KW)。此外,第3火力和第2火力是相同的火力,但是只要比第I火力(IKW)更大,则也可以不同。接着当到了区间T5时,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还是保持停止状态,但是在该区间T5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再次被加热驱动。在该情况下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2的驱动火力的总和是比第I火力大的所述第2火力(例如1.5KW或者2KW)。在该区间T5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SC3、SC4被停止加热。接着当到了区间T6时,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还是保持停止状态,代替地,在该区间T6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再次停止加热,但是第2组被加热驱动。在该情况下的第2组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3、SC4的驱动火力的总和是比第I火力大的第3火力。接着当到了区间T7时,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重新开始。此时的火力是第I火力。另外在该区间T7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再次被加热驱动,在该情况下的第I组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2的驱动火力的总和是比第I火力大的火力2。第2组停止加热。接着当到了区间T8时,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还是维持火力I,但是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的SC1、SC2被停止加热。代替地副加热线圈的第2组再次被加热驱动,在该情况下的火力级别是第3火力。如以上那样,主加热线圈MC在两个区间被加热驱动,在4个区间停止加热。以后是它的重复。另一方面,是如下型式:副加热线圈的第1、第2组在4个区间加热停止之后,每隔一个区间被交互地加热驱动。此外,对图8的区间Tl附加(A)、对区间T3附加(B)、对T4附加(C)、对区间T7附加(D)这样的标记,但是该(A)、(B),(O, (D)的区间与图9的(A)、(B)、(C)、(D)相对应,理解在图9中驱动时期依次切换的情况。这样,通电型式合计有五种。此外,通电的切换的优选的定时、即各区间(Tl T9等)根据被烹调物而不一样,但是至少从被烹调物的温度达到沸腾之后、或者从接近马上沸腾之前的100°C的状态开始,以后以例如10 15秒间隔来进行切换。或者在设定了 30分钟的炖烹调的情况下,也可以从烹调结束之前的5分钟前开始切换,在到结束为止的5分钟内实施。
即使实际将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以第1、第2火力进行加热驱动,由于第1、第2、第3火力之差、第1、2、3的火力的各绝对值所产生的对流的强度受被烹调物的液体的粘性的影响大,因此希望根据各种烹调的实验结果来选定火力值、通电间隔、顺序等。下面,以适用于实际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的具体例来进行说明。例如对以2.0Kff进行“熬制”的烹调菜单的情况进行说明。即使不由未图示的火力设定部最初输入2.0KW,也如上述那样默认值为2.0Kff,因此最初以2.0KW来开始加热。在这种情况下,主副火力比可以自动地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来决定,而不由使用者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加热线圈MC的火力设定为800W,副加热线圈4个内的合计火力设定为(比所述“第I火力”大的)1200W。然后,在以2.0KW进行加热,水沸腾(通过温度传感器,根据被加热物N的温度、温度上升度变化等的信息,由控制部推定为沸腾状态)时,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报告信号,并由显示加热单元的动作条件的显示单元G以文字、光来进行显示,向使用者告知该情况。此时,在不再次设定火力的情况下,自动地报告降低火力的意思。在使用者不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当成为沸腾状态时,通电控制电路200将降低火力的指令信号输出给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例如主加热线圈MC的火力设定为300W,4个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火力设定为300W。该状态最长继续30分钟,当在这期间未进行任何操作时,全部的感应加热源自动地停止驱动。在到该沸腾为止的工序中,被控制成使主加热线圈MC与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邻接的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另一方面,在沸腾后使用者再次设定了火力的情况下,自动地实施第3对流促进控制。例如,在沸腾后不是保持默认值(600W)不变,而是使用者将火力提高为2.0Kff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将主加热线圈MC的火力(第I火力)设定为500W (第I火力),相互邻接的两个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火力设定为1.5KW,另一个副加热线圈的组的合计火力(第3火力)设定为1.5KW。在将主加热线圈MC以500W进行连续驱动的期间内,将邻接的4个副加热线圈例如分为SC1、SC2这两个的组、和SC3、SC4这两个的组,将这两个群组交互地每次15秒、分别以合计1.5KW进行加热驱动(一个副加热线圈被输入750W的火力)。另外在刚刚沸腾之后使用者不是将火力设定为2KW、而是提高到作为最大火力的3.0Kff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将主加热线圈MC的火力(第I火力)设定为1.0Kff (第I火力),将相互邻接的两个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火力设定为2.0KW,将另一个副加热线圈的组的合计火力(第3火力)设定为2.0KW。到所述沸腾工序为止,被控制成使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邻接的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来输出强的火力,但是在沸腾后,电流的方向被切换为相反,例如在主加热线圈MC与副加热线圈SCl的邻接区域以及主加热线圈MC与副加热线圈SC2的邻接区域高频电流以相反方向流动。此外,在上述说明中,是在将沸腾后火力设为2KW的情况下,将主加热线圈MC以500W间歇地进行驱动的方式,但是也可以连续地进行驱动。不管如何,都是通过至少邻接的两个副加热线圈来产生更多的对流。即,在离被加热物N的周缘部尽可能近的地方通过两组的副加热线圈群而被交互地感应加热,因此在被烹调物的外周缘部比重变轻,在被烹调物中形成自然上升的流动。此外,本发明对如上述那样的主加热线圈MC的火力和副加热线圈侧的合计火力的例子没有任何限定。另外,为了提高对流促进效果,希望使被加热物N的外周缘部的加热比中心部更强,因此假设在对所述主加热线圈MC作为第I火力而设为1.5KW、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邻接的多个副加热线圈合计(作为第2火力)而设为1.5KW的情况下,将主加热线圈MC始终进行通电率控制,例如如果将沸腾以后的时间中的通电率设为50%,则实际上成为与750W相当的火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本发明的对流促进效果。如图3所示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时间选择性”的通电切换控制也抑制了进行煮菜、熬制品时的沸溢。即,如所述的“烧水+保温模式”那样,在按使加热速度和均匀性优先的烹调菜单到了沸腾后的熬制的阶段时,如果能够进行如图3所示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通电切换控制,则能够避免只对锅的中央或特定的一个部位进行强力加热这样的状态,而成为使对于锅的底部的感应加热部依次移动的形式。虽然由通电的副加热线圈部来对锅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在位于与它分离的部位的非通电状态的副加热线圈部分的锅底不进行加热,但是成为将来自加热部的热在锅底传递来进行预热的形式,由此能够期待使热均匀地传递到锅内部的被烹调物整体的效果。这里所谓的“时间选择性”的意思是指:不仅是固定的周期(例如每30秒),也可以是在相同烹调菜单中改变最初的开始定时和结束定时、即改变接下来的切换周期,或者根据烹调菜单、被烹调物的种类来改变周期和重复次数。这样第3对流促进控制是如下方式:通过主加热线圈来对中心部进行加热,并且通过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内的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的组来进行周边部的加热。换句话说,是如下方式:将4个副加热线圈内的、半数以上且不满总数的副加热线圈同时地进行驱动,并在与剩余的一个或者多个副加热线圈的组之间附加驱动火力的差别。该第3对流促进控制不是只在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情况下实现,例如使用6个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可以同时驱动3个或者4个副加热线圈。(副加热线圈的组的变形例)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全部的区间(T1、T2、T3等),固定化构成副加热线圈的组的副加热线圈,分为SC1、SC2的组和SC3、SC4的组,但是也可以使其以规定时间间隔进行变化。例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每个区间中变化。即在每一个区间,构成一个组的两个副加热线圈的组合可以沿顺时针方向或者右转方向依次变化。此外,作为副加热线圈的变形例,示出了在第I对流促进控制中将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合并为两个的例子(参照图6),但是该变形例还能够适用于该第3对流促进控制。S卩,使用了第I副加热线圈SCR、第2副加热线圈SCL的情况下的第3对流促进控制能够通过如下结构来实现,即具备:锅等被加热物N,放入被烹调物;顶板,载置该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配置在该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SCR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SCL,与该主加热线圈的单侧分别接近而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逆变器电路,向主加热线圈MC以及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SCR、第2副加热线圈SCL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向所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火力设定等,所述控制部在向所述主加热线圈MC以第I火力(例如800W)提供感应加热功率的期间内,向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SCR从所述逆变器电路以比所述第I火力大的第2火力(例如1.2KW)来提供感应加热功率,之后停止向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SCR的感应加热功率,向所述第2副加热线圈SCL从所述逆变器电路以比所述第I火力大的第3火力(例如1.2KW)提供感应加热功率,所述控制部将对于第I副加热线圈SCR、第2副加热线圈SCL的所述通电切换动作进行重复多次。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在主加热线圈MC和右侧副加热线圈SCR或者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被同时地加热驱动的期间内,流经主加热线圈MC的高频电流IA和分别流经左右的副加热线圈SCR、SCL的高频电流IB的方向如图6中实线箭头所示那样,如上所述,在邻接侧设为相同的方向时,从加热效率的观点出发是优选的。因而在对流促进模式中,如果进行控制使得在这样两个独立的线圈的邻接的区域中,电流在相同方向流过,则由该电流所产生的磁通相互增强,使与被加热物N交链的磁通密度增大,能够在被加热物底面大量生成涡电流来高效地进行感应加热,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用于产生对流的加热。接着对使用了如以上那样的感应加热源的加热烹调器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在图10中,主体部A的顶面整体由周围被画框状的金属制框体(也称为上框)20覆盖的顶板21所覆盖。20B是形成在框体20的右后部的右通风口,20C是形成在框体20的后部中央的中央通风口,20D同样是形成在框体20的左后部的左通风口,从左右的通风口 20B、20D强制地将室内的空气导入到主体部A的内部空间,冷却了感应加热源、功率控制用半导体部件等之后从中央通风口 20C排出。在顶板21的下方空间,隔着顶板21的左右中心线CLl而在其左右对称的位置配置有左感应加热源(下面称为“左IH加热源”)6L和右感应加热源(下面称为“右IH加热源”)6R。右IH加热源6R是如图1 图3所示那样在主加热线圈MC的前后、左右分别配置一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形状。左IH加热源6L是与右IH加热源6R基本相同的结构,为如下结构:在设置于主体部A中的状态下,与右IH加热源6R相比将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位置顺时针转动45度。右IH加热源6R的中心点X2和左IH加热源6L的中心点Xl都位于通过主体部A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的直线VL之上。此外,SL是对于所述直线VL在中心点Xl以45度的角度交叉的直线,如图10所示地,该直线SL横切副加热线圈SC2和SC3的中心部。此外,所述主线圈MC以该直线SL的方向稍微长一些的方式为大略椭圆形状,与之相伴,副加热线圈SC2与SC3的对置间隔相比于SCl与SC4的对置间隔稍微大一些。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直线SL方向放置直径更长的大的椭圆锅等来使用。40是在右IH加热源6R和左IH加热源6L的外周附近设置于顶板21的底面的第I电极,形成如覆盖副加热线圈SCl以及与其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3的外周侧整体那样的半圆形状。42A是该第I电极40的一个连接端子,42B是第I电极40的另一个连接端子,这两个端子42A、42B之间的第I电极40的静电电容的值始终按规定的短时间(例如I秒以下)间隔向沸溢检测部50输入。其中,虽然未图示,但是根据从顶板21的下方检测被加热物N的温度的红外线传感器方式的温度传感器的信息来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推定被加热物N的温度,在被加热物N的温度没有上升到100°C或者98°C的情况下,使沸溢检测部50不工作。41是所述第2电极,形成如覆盖副加热线圈SC2以及与其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4的外周侧整体那样的半圆形状。43A是该第2电极41的一个连接端子,43B是第2电极41的另一个连接端子。这两个端子43A、43B之间的第2电极41的静电电容的值始终按规定的短时间(例如I秒以下)间隔向沸溢检测部50进行输入。其中,虽然未图示,但是根据从顶板21的下方检测被加热物N的温度的红外线传感器方式的温度传感器的信息来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推定被加热物N的温度,在被加热物N的温度没有上升到100°C或者98°C的情况下,使沸溢检测部50不工作。在该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所述的第I对流促进控制。其中,如图3 图4所示那样的、在每一个区间(Tl、T2、T3等)构成一个组的副加热线圈的构成不发生变化而固定化。具体地说始终分为由两个副加热线圈SC1、SC2构成的第I组和由两个副加热线圈SC3、SC4构成的第2组,以在一个组为ON的期间内另一个组为OFF的方式将两个组交互地进行通电,与所述的第I对流促进控制的变形例相当。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沸溢检测动作”进行说明。在烹调开始时,主加热线圈MC和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同时地加热驱动,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出被加热物N中的被烹调物的温度上升到98°C或者其以上的沸腾温度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将开始第I对流促进控制的指令发给各逆变器电路SIVl SIV4。此外,如所述的变形例那样,在交互地进行中心部的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以及右侧副加热线圈SCR和左侧副加热线圈SCL的通电这样的控制的情况下,主逆变器电路MIV也当然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进行对流促进控制。当继续对流促进控制时,能够形成从第1、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向正上方上升的对流。该对流为从该位置朝向远的锅的相对侧的边缘的对流。由此,来自基于第1、第2组的4个副加热线圈的锅底外周部的加热的、路径长的对流在被加热物N的内部中产生,能够期待锅内部的被烹调物整体的搅拌效果、温度均匀化、抑制沸溢等效果。然而,当烹调的过程推进时,也有时被烹调物的液体表面产生的小泡逐渐增大而大大地涌起。另外也有时使用者在中途将液体调味料、水、其它的烹调汁投入被加热物中,在实施对流促进控制的过程中担心被烹调物的液体越过该被加热物的边缘而沸溢。因此在该发明中作为这种沸溢的对策而进行如下的沸溢检测动作。在检测出沸溢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立即发出停止驱动中的全部的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减小火力的指令。作为降低火力的例子,在所述那样由使用者将火力设定在9个等级中的情况下、例如以IKW使用的情况下,降低3个等级而设为300W。或者与所使用的火力值无关地一律降低为300W。接着对沸溢检测方法进行说明。沸溢检测方法如下地有3种方法,但是在该实施方式I中以采用(3)的方法为中心。有时将(I) (2)的方法组合而同时使用,但是以(3)的判定结果优先。(I)捕捉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的各自的静电电容变化。作为它的一个例子,以对流促进控制的开始时间点、或者沸溢检测的开始时间点的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的各自的静电电容的值为基准值来捕捉相对该基准值的变化。因此,静电电容以规定的时间间隔蓄积在沸溢检测部50中,每次比较前次的值和本次的值,在本次的值与前次的值相比例如增加5%的情况下判定为检测到沸溢。或者设定对流促进控制的开始时间点、或者沸溢检测的开始时间点的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幅度,例如以初始的值为基准,通过与前次的值的比较而产生了(相对前次的值)超过10%的幅度的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判定为沸溢。(2)捕捉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之间的静电电容值的差异变化。例如在静电电容值的相对比较中,该比率为1:1 1:1.1的情况下判定为没有沸溢。1:1.11以上则判定为有沸溢。(3)以对流促进控制的开始时间点、或者沸溢检测的开始时间点的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的各自的静电电容的值为基准值,捕捉位于被加热驱动的副加热线圈(单个或者组)的外周侧附近的第I电极40或者第2电极41的静电电容值的变化。例如,在副加热线圈SC1、SC3的组和副加热线圈SC2、SC4的组以15秒间隔交互地分别以IKW进行加热驱动的情况下,在副加热线圈SC1、SC3的组被驱动的期间,优先捕捉第I电极40的静电电容变化来判定有无沸溢。这里“优先”是指在第I电极40的侧的静电电容变化超过了规定值的情况下,即使第2电极41侧的静电电容没有变化的意思。也可以将检测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的各自的静电电容的值的动作与对于副加热线圈SC1、SC3的组和副加热线圈SC2、SC4的组的加热驱动动作同步地切换。如果这样则在只有副加热线圈SC1、SC3的组被加热驱动的情况下,只由第I电极40进行沸溢检测动作。在副加热线圈SC1、SC3的组和副加热线圈SC2、SC4的组以规定时间间隔、例如15秒间隔交互地被加热驱动的情况下,当看被烹调液的运动时,发现该加热驱动的组的副加热线圈SC1、SC3侧的被烹调液表面由于对流而涌起的倾向。特别是将火力设大来进行加热驱动的情况。即假定由于该涌起现象而越过锅等的边缘的情况,因此如果这样由离加热驱动的侧的副加热线圈近的电极来进行沸溢检测,则在有沸溢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测,能够提高沸溢检测的可靠性。此外,以上的说明是右IH加热源6R的加热烹调时的沸溢检测。以下对如图10那样在左IH加热源6L同时地感应加热的情况进行说明。这样在右IH加热源6R中,在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SC1、SC3被加热驱动的期间内,由离这些第I组近的第I电极40来进行沸溢检测,但是在与此同时由左IH加热源6L进行加热烹调的情况下,右IH加热源6R中的沸溢检测的方法发生变化。具体地说,在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SC1、SC3被加热驱动的期间内,不仅通过离这些第I组近的第I电极40而且还通过位于远的位置的第2电极41来进行沸溢检测。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在左IH加热源6L中由离进行加热驱动侧的副加热线圈近的电极来进行沸溢检测时,在有沸溢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测,能够提高检测沸溢的可靠性,因此在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SC1、SC3被加热驱动的期间内,在左IH加热源6L也由第I电极40来进行沸溢检测,在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SC2、SC4被加热驱动的期间内,由左IH加热源6L的第2电极41来进行沸溢检测。但是,这样检测到包括相邻加热源有无沸溢是如下情况:从相邻加热源的烹调内容、烹调的进行状态来看,处于进行离沸腾状态近的状态的烹调、或者即将进行沸腾状态的烹调之前的状态。换句话说,在处于容易产生沸溢的烹调过程的情况下,不是右IH加热源6R的沸溢电极始终检测左IH加热源6L的沸溢、或者与其相反的关系。基本上左右IH加热源6R、6L分别由配置在自己的部分的两个电极来进行沸溢检测。能够这样相互利用左右IH加热源6R、6L的电极的沸溢检测信息来进行更确切的沸溢检测是因为沸溢检测部50在左右IH加热部6R、6L中共用,还因为通电控制电路200整体控制全部的感应加热源的动作。此外,第1、第2电极40、41位于离主加热线圈MC远的位置,另外沿着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外周缘形状成为弯曲状,因此主加热线圈MC当然不易受到副加热线圈的驱动时的电场的影响。而且当第1、第2电极40、41在主加热线圈MC的直径方向、副加热线圈的宽度WA方向上设得较长而接近它们时,受到流经这些线圈的强的高频电流的电场的影响,可能发生在感应加热动作中静电电容减少的现象,从而变得无法捕捉正确的静电电容变化,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没有这种担心。另外两个电极40、41的各端子42、43、44、45的位置配置在形成于相邻的副加热线圈的端部之间的空间,因此具有如下优点:除了主加热线圈MC的电场的影响以外,也不易受到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驱动时的电场的影响。实施方式2.
图11 3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图,图1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部分分解而示出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卸下顶板部的状态下的主体部整体的立体图。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部整体的俯视图。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整体的配置的俯视图。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俯视图。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的布线说明图。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和它的周边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用线圈支撑体的俯视图。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整体图。图20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主要部分的全桥方式电路图。图2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主要部分的全桥方式电路的简要图。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要构成图。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部分的纵截面图。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的加热动作的控制步骤说明图。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1。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2。图2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火力变更的情况下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3。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沸溢检测和个别发光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4。图29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火力3KW和1.5K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火力值(加热功率)的值的图。图30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火力500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火力值(加热功率)的值的图。此外,对于与所述实施方式I的结构相同或者相当部分附加相同标记。另外只要没有特别明示,在实施方式I中使用的术语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以相同的意思来使用。(加热烹调器主体)该实施方式2中的加热烹调器也分别具备:一个矩形的主体部A ;构成主体部A的顶面的顶面板部B ;构成主体部A的顶面以外的周围(轮廓)的壳体部C ;将锅、食品等以电能等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D ;由使用者进行操作的操作单元E ;接受来自操作单元的信号来控制加热单元的控制单元F ;以及显示加热单元的动作条件的显示单元G。另外,作为加热单元D的一部分,如下面所说明的那样,具备有称为烤架箱(烤架加热室)或者烘烤器的电加热单元。该实施方式2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普通大小的锅等是由以往的主加热线圈MC进行加热,在直径远大于普通锅的圆形锅、长方形的大形锅(也称为大直径锅)等放置在感应加热部上的情况下,通过离其放置的位置近的(设置在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的多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与主加热线圈的联动来进行协同加热,与该副加热线圈SC的外侧位置相对应而只使位于顶板21的下方的个别发光部发光、点亮,使得能够确定执行这种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SC。另外,以包围能够进行主加热线圈MC和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协同加热的广域加热部的方式,将示出该广域加热域的边界的广域发光部277配置在顶板21的下方这点与所述的实施方式I大为不同。(主体部A)如图11所示,主体部A将顶面整体由后述的顶面板部B覆盖,该主体部A是外形形状为覆盖形成在洗碗池等厨房家具(未图示)的设置口的大小、即符合空间的规定的大小,形成为大致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图12所示的主体壳体2形成该壳体部C的轮廓面,由将一张平板状的金属板通过冲压成型机械多次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机身2A以及在该机身的端部通过焊接或者铆钉、螺丝等固定单元接上的金属板制的前部凸缘板2B构成,在将这些前部凸缘板2B和机身2A用固定单元结合了的状态下,成为顶面开放的箱形。该箱形的机身2A的背面部下部是倾斜部2S,它的上方为垂直的背面壁2U。图12所示的主体壳体2的顶面开口的后端部、右端部以及左端部这3个部位分别具有向外侧以L字形一体地折弯而形成的凸缘,后方的凸缘3B、左侧的凸缘3L、右侧的凸缘3R以及前部凸缘板2B载置在厨房家具的设置部顶面来支撑加热烹调器的负荷。并且,在加热烹调器完全收容在厨房家具的设置口的状态下,从形成在厨房家具的前方的开口部露出加热烹调器的前面部,能够从厨房家具的前面侧操作加热烹调器的前面(左右)操作部60 (参照图12)。倾斜部2S将机身2A的背面和底面进行连接(参照图12),在将加热烹调器嵌入在厨房家具而设置的情况下,以不与厨房家具的设置口后缘部冲突或干涉的方式进行裁剪。即,在这种加热烹调器嵌入在厨房家具地设置时,加热烹调器的主体部A的跟前侧倾斜而在下,在该状态下从跟前侧先落入厨房家具的设置口。之后稍后将后侧以描绘出弧的方式落入设置口(这种设置方法例如详细地记载于日本特开平11-121155号公报)。由于这种设置方法,前部凸缘板2B成为在将加热烹调器设置到厨房家具中时在与厨房家具的设置口前缘部之间确保足够的空间那样的大小。
在主体壳体2的内部具备有:用于将载置在后述的顶板21的具有磁性的、例如由金属形成的锅等被加热物N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源6L、6R ;由辐射热进行加热的电加热器,例如称为辐射加热器的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 ;控制该加热单元的烹调条件的后述的控制单元F ;向该控制单元输入所述烹调条件的后述的操作单元E ;以及显示通过该操作单元所输入的加热单元的动作条件的显示单元G。下面分别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作为被加热物N的锅而假定使用直径为12cm以上的锅,作为锅(单提梁锅、双提梁锅等)能够使用直径为16cm、18Cm、20Cm、24Cm的锅,作为煎锅能够使用直径20cm的锅,、作为天妇罗锅能够使用直径22cm的锅,作为炒锅能够使用直径29cm等各种锅。壳体部C的内部如图12所示大致分为在前后方向长长地延伸的右侧冷却室8R、同样地在前后方向长长地延伸的左侧冷却室8L、箱形的烤架(或者烘烤器)加热室9、上部部件室10、后部排气室12而分区形成,但是各腔室并非相互完全隔绝。例如右侧冷却室SR以及左侧冷却室8L对后部排气室12分别经由上部部件室10来连通。烤架加热室9在其前面开口 9A部关闭了后述的门13的状态下成为大致独立的密闭空间,但是经由排气导管14与壳体部C的外部空间、即厨房等的室内空间连接(参照图12)。(顶面板部B)顶面板部B如以下所述由上框(也称为框体)20和顶板(也称为上板、顶玻璃、顶面板)21这两个大的部件构成。上框20的整体由非磁性不锈钢板或者铝板等金属制板形成为画框状,具有如塞住主体壳体2的顶面开口那样的大小(参照图13)。顶板21具有如将设置在画框形状的上框20的中央的大的开口部无间隙地完全覆盖那样的宽度尺寸W (参照图14),叠加在主体壳体2上方而设置。该顶板21的整体由耐热钢化玻璃、晶化玻璃等使红外线以及来自LED的可见光线透过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材料构成,与上框20的开口部的形状配合地形成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此外,在透明的情况下,导致使用者能够从顶板21的上方看到全部内置部件,有时有损美观,所以有时在顶板21的表面、背面施以遮蔽用的涂饰,或者在细小的斑点状、格子上实施印刷不通过可见光线的部分等。而且顶板21的前后左右侧缘在与上框20的开口部之间插入橡胶制填料或密封材料(未图示)而固定为不透水状态。因而,水滴等不会从顶板21的顶面通过形成在上框20与顶板21的对置部分的间隙而侵入到主体部A的内部。在图11中,右通风口 20B在上框20的形成时由冲压机同时冲压形成,成为送风机30 (未图示)的吸气通路。中央通风口 20C同样地在上框20的形成时冲压形成,左通风口20D同样地在上框20的形成时冲压形成。此外,在图11中只示出上框20的后部部分,但是在如图13那样从上方看的情况下,将主体壳体2的顶面整体覆盖为画框状。有时顶板21在实际的烹调的阶段通过在后面详细叙述的右IH加热源6R、左IH加热源6L来感应加热,接受来自达到高温的锅等被加热物N的热而甚至成为300度以上。而且在顶板21的下方设置有作为后述的辐射式的电加热器的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情况下,由来自该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热来使顶板21直接加热到高温,该温度有时甚至达到350度以上。
在顶板21的顶面,如图11以及图13所示地分别以印刷等的方法显示表示后述的右IH加热源6R、左IH加热源6L、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大概的位置的圆形的引导标记6RM、6LM、7M。左右引导标记6RM、6LM的直径分别是220mm。(加热单元D)在该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作为加热单元D而具备有:位于主体部A的上部右侧位置的右IH加热源6R ;相反地位于左侧的左IH加热源6L ;在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上位于靠近后部的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以及在烤架加热室9的内部用于烘烤器的上下I对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这些加热源以通过控制单元F来相互独立地控制通电的方式构成,在后面参照附图详细叙述。(右IH加热源)右IH加热源6R设置在分区形成在主体壳体2的内部的所述上部部件室10内部。并且在所述顶板21的右侧的底面侧配置有右IH加热线圈6RC。该线圈6RC的上端部与顶板21的底面隔着微小间隙而接近,成为IH (感应)加热源。在该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具备最大功耗(最大火力)3KW的能力的加热源。右IH加热线圈6RC是以螺旋状将30根左右0.1mm 0.3mm左右的细线捆成束,拧卷一根或者多根这种束(下面称为集合线),如图14所示以中心点X2为基点而以外形形状成为圆形的方式最终成形为圆盘形。右IH加热线圈6RC的直径(最大外径尺寸)约为180mm 200mm左右。可以使作为显示在顶板21的圆(在图13中以实线显示)的引导标记6RM的位置与右IH加热源6R的右IH加热线圈6RC的最外周位置完全一致,但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完全一致不是必须的条件。所述左右引导标记6RM、6LM的直径是220mm,因此在右IH加热线圈6RC的直径(最大外径尺寸)是200mm的情况下,离右IH加热线圈6RC的最外周缘各自IOmm外侧的正上方为右引导标记6RM的位置。该引导标记6RM不过是示出恰当的感应加热区域的标记。如图11所示的右侧的虚线的圆大体示出右IH加热线圈6RC的最外周位置。(左IH加热源)左IH加热源6L隔着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CLl (参照图14)而(以左右中心线CL2为中心)设置在与右IH加热源6R大致线对称的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了具备最大功耗(最大火力)3KW的能力的加热源。另外左IH加热线圈6LC由具有图15所示地配置成设为以中心点Xl为基点的半径Rl的两个同心状的环状的外形形状的线圈形成,其直径(最大外径尺寸)约为180mm,但是这是不包含后述的副加热线圈SC的尺寸。另外,约180mm的尺寸是构成左IH加热线圈的、后述的外侧线圈6LC1和内侧6LC2内的该外侧线圈6LC1的最大外径尺寸(与图18的DA相当)。为了示出与后述的副线圈SC的差异,下面将构成左IH加热线圈6LC的外侧线圈6LC1和内侧线圈6LC2这两者称为“主加热线圈MC”(参照图17)。可以使显示在顶板21的圆形的引导标记6LM的位置与左IH加热线圈6LC的最外周位置完全一致,但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完全一致不是必须的条件。引导标记是示出恰当的感应加热区域的标记。图13的左侧的虚线的圆大体示出左IH加热线圈6LC的最外周位置。显示在顶板21的圆形的引导标记EM是示出包含后述的主加热线圈MC和在其前后左右位置大致等间隔配置的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 (合计4个)的宽的圆形的区域(下面称为“协同加热区标记”)的标记。另外将该协同加热区标记EM的位置与用于将所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的协同加热时优选的被加热物载置场所的外侧界限从所述顶板21的下面发射光而示出的、后述的“广域发光部277”的位置设为大体一致。与右IH加热线圈6RC同样地,在左IH加热线圈6LC的内侧空间设置有红外线式的温度检测元件(下面称为红外线传感器)31L (参照图15、图22、图23)。在后面对此详细叙述。所述左IH加热源6的IH加热线圈6LC由在半径方向分割的外侧线圈6LC1、内侧线圈6LC2构成,该两个线圈是如图16所示那样串联连接的一系列线圈。此外,也可以不设为分为隔着空间而定位的两个部分的线圈,而是整体形成为一个固定的线圈。在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的底面(背面),如图18、图23所示,作为来自这些加热线圈的磁通泄露防止材料73而配置有由高透磁材料、例如铁氧体形成的方形截面的棒。例如在左IH加热线圈6LC,从其中心点Xl以放射状配置有4根、6根或者8根(不一定必须是偶数根)。S卩,磁通泄露防止材料73不需要覆盖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的底面整体,只要以将以截面为例如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等成形为棒状的磁通泄露防止材料73与右IH加热线圈6RC的线圈线交叉的方式以规定间隔设置多个即可。因而在该实施方式2中,从左IH加热线圈的中心点Xl以放射状设置了多个。通过这种磁通泄露防止材料73,能够使从IH加热线圈产生的磁力线集中于顶板21上的被加热物N。所述右IH加热线圈6RC和左IH加热线圈6LC的主加热线圈MC也可以分为分别独立地通电的多个部分。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在最内侧螺旋状地以小的直径卷绕IH加热线圈,在该IH加热线圈的外周侧在与其在同心圆上且大致同一平面上放置卷绕为其它大直径的螺旋状的IH加热线圈,以内侧的IH加热线圈通电、外侧的IH加热线圈通电、以及内侧和外侧的IH加热线圈一起通电这样3种通电型式来将被加热物N进行加热。根据这样流过两个IH加热线圈的高频功率的输出级别、占空比、输出时间间隔的至少一个或者将它们进行组合,也可以将小型到大形(大直径尺寸)的被加热物(锅)N高效地进行加热(作为使用这种能够独立通电的多个加热线圈的代表性技术文献,已知有特许第 2978069 号)。温度检测元件31R是设置于设在右IH加热线圈6RC的中央部的空间内部的红外线式的温度检测元件,将位于上端部的红外线受光部朝向顶板5的底面(参照图22)。另外,在左IH加热线圈6LC中也同样地,在设置于该中央部的空间内部设置有红外线式的温度检测元件31L (参照图22),在后面详细说明。红外线式的温度检测元件31R、31L (下面称为红外线传感器)由能够检测从锅等被加热物N发射的红外线的量而测量温度的光电二极管等构成。此外,所述温度检测元件31R(温度检测元件31L也相同,因此以下在对两者为共同的情况下,只以温度检测元件31R为代表来进行说明)是传热式的检测元件,例如也可以是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这样将从被加热物根据其温度而产生的红外线通过红外线传感器从顶板5的下方迅速地进行检测的方法例如通过日本特开2004-953144号公报(特许第397586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1011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18787号公报等而已知。在温度检测元件31R为红外线传感器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汇集从被加热物N发射的红外线,且实时地(几乎没有时间差地)接收并根据该红外线量来检测温度,因此(比热敏电阻式)优良。即使位于被加热物N的跟前的耐热玻璃、陶瓷制等的顶板21的温度与被加热物N的温度不相同,并且不论顶板21的温度如何,该温度传感器都能够检测被加热物N的温度。即,这是因为下功夫而使得从被加热物N发射的红外线不会被顶板21吸收或切断的缘故。例如顶板21选择了使4.0 μ m或者2.5 μ m以下的波段的红外线透过的原材料,另一方面温度传感器31R选择了检测4.0 μ m或者2.5 μ m以下的波段的红外线的传感器。另一方面,在温度检测元件31R是热敏电阻等传热式的传感器的情况下,与所述的红外线式温度传感器相比,在实时地捕捉急剧的温度变化上是逊色的,但是能够接受来自顶板21、被加热物N的辐射热来可靠地检测位于被加热物N的底部、其正下方的顶板21的温度。另外在没有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也能够检测顶板21的温度。此外,在温度检测元件为热敏电阻等的传热式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温度感测部直接接触在顶板21的底面或者插入如传热树脂等那样的构件来尽可能正确地掌握顶板21自身的温度。因为当在温度感测部与顶板21的底面之间有空隙时温度的传递产生延迟。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左右共通配置的构件所共有的内容,有时省略名称中的“左、右”以及符号中的“L、R”的记载。(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 (参照图12)配置在主体部A的内部、即在顶板21的左右中心线CLl上(参照图14)、且靠近顶板21的后部的位置。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使用通过辐射进行加热的类型的电加热器(例如镍铬线、卤素加热器、辐射加热器),通过顶板21从其下方将锅等被加热物N进行加热。并且,例如使用了具备最大功耗(最大火力)1.2kff的能力的加热源。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具有顶面整体开口的圆形容器形状,构成其最外周部分的隔热材料制的容器状盖的最大外径尺寸约为180mm,高度(厚度)为15mm。作为显示在顶板21的圆(在图13中以实线显示)的引导标记7M的位置并不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最外周位置完全一致。该引导标记7M只不过是示出恰当的加热区域的标记。图13中实线的圆所示的引导标记7M大体示出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容器状盖的最外周位置。(辐射式电加热源)右侧的上下隔板24R被垂直地设置(参照图12),起到在壳体部C的内部将右侧冷却室SR与烤架加热室9之间进行隔绝的隔壁的作用。左侧的上下隔板24L同样地被垂直地设置(参照图12),起到在壳体部C的内部将左侧冷却室8L与烤架加热室9之间进行隔绝的隔壁的作用。此外,上下隔板24R、24L与烤架加热室9的外侧壁面保持几mm左右的间隔而设置。水平隔板25 (参照图12)具有将左右的上下隔板24L、24R之间整体划分为上下两个空间的大小,该隔板25的上方是所述上部部件室10。另外该水平隔板25与烤架加热室9的顶面板面保持几_ IOmm左右的规定的空隙而设置。缺口部24A分别形成在左右的上下隔板24L、24R,设置成在水平设置后述的冷却导管时不与其冲突。
形成为矩形箱状的烤架加热室9由不锈钢、钢板等金属板来形成左右、上下以及背面侧的壁面,以在上部顶面板附近以及底部附近以大致水平地扩展的方式设置辐射式的电加热器、例如外壳加热器的上下I对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 (参照图19)。这里“扩展”是指以外壳加热器中途在水平面多次弯曲而尽可能在平面上占据宽范围的面积的方式蛇行的状态,平面形状成为W字形是代表性的例子。通过将该上下两个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同时或者个别地进行通电能够进行烤肉烹调(例如烤鱼)、烤架烹调(例如披萨、奶汁烤菜(gratin))、设定烤架加热室9内的环境温度来进行烹调的烤箱烹调(例如,点心、烤蔬菜)。例如,烤架加热室9的上部顶面板附近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使用最大功耗(最大火力)1200W,底部附近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3使用最大功耗800W。形成在所述水平隔板25与烤架加热室9的外框9D之间的间隙最终与后部排气室12连通,空隙26内的空气通过后部排气室12引导到主体部A的外面而排出。在图12中,后部隔板28是隔开上部部件室10和后部排气室12的部件,具有下端部到达所述水平隔板25、另外上端部具有到达上框20的高度尺寸。排气口 28A形成在后部隔板28的两个部位,用于对进入上部部件室10的冷却风进行排气。(冷却用送风机)在该实施方式2中,作为对主体部A的内部进行冷却的送风机30 (未图示),使用了离心型多翼式送风机(作为代表性的送风机有多翼式风扇),其驱动电机300 (参照图19)能够由驱动电路33来驱动。另外送风机分别设置在所述右侧冷却室SR和左侧冷却室8L,使得将左右的左IH加热线圈6LC、6RC用的电路基板和这些加热线圈自身进行冷却,下面详细地进行说明。内置了对主体部A的内部进行冷却的所述送风机30的箱形形状的冷却单元(未图示)从上方插入到所述冷却室8R、8L而固定,收容有构成逆变器电路MIV、SIV的电路基板。前面说明了在从上方插入到所述冷却室8R、8L而设置的箱形形状的冷却单元中内置有电路基板的情况,但是在该电路基板上安装有构成逆变器电路MIV、SIV的各种电子、电气部件。46是如图18、图23所示那样分别载置了左右IH加热源6R、6L的加热线圈用的线圈支撑体290的冷却导管,整体由耐热性树脂一体地形成,在底面整体具有开口。右IH加热源6R和左IH加热源6L的各加热线圈的大小不同,因此冷却导管46在右IH加热源6R用和左侧IH加热源6L用时大小、形状不同,但是在为了喷出冷却风而分别形成多个喷出孔46C这点上是共通的。47是覆盖冷却导管46的底面整体、并能够在与该底面之间形成冷却用的空气流Y5 (参照图23)的平板。该空气流Y5是对主体部A的内部进行冷却的来自所述送风机30的风。(操作单元E)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操作单元E由前面操作部60和顶面操作部61构成(参照图11、图13)。(前面操作部)在主体壳体2的左右两侧的前面安装有塑料制的前面操作框62R、62L,该操作框前面为前面操作部60。在该前面操作部60,分别设置有:将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以及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全部的电源一起开启、切断的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63A (参照图12);将控制右IH加热源6R的通电和其通电量(火力)的右电源开关(未图示)的电接点进行开闭的右操作刻度盘64R;以及同样地控制左IH加热源6L的通电和其通电量(火力)的左控制开关(未图示)的左操作刻度盘64L。经由主电源开关63向图19所示的全部电路结构部件提供电源。在前面操作部60,设置有只在通过左操作刻度盘64L对左IH加热源6L进行通电的状态下点亮的左显示灯66L,以及只在通过右操作刻度盘64R对右IH加热源6R进行通电的状态下点亮的右显示灯66R。此外,左操作刻度盘64L和右操作刻度盘64R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以不从前面操作部60的前方表面突出的方式向内侧塞入,在使用的情况下,当使用者用手指按下一次后拿开手指时,由于内置于前面操作框62的弹簧(未图示)的力而突出(参照图
12),成为使用者握住周围而转动的状态。并且,在该阶段中,如果向右或者左旋转一个刻度,则初次在左IH加热源6L以及右IH加热源6R中分别开始(最小设定火力120W的)通电。因此,如果将突出的左操作刻度盘64L、右操作刻度盘64R中的某一个进一步向相同方向旋转,则所述控制单元F读取由内置的旋转编码器(未图示)根据该转动的量所产生的规定的电脉冲,决定该加热源的通电量,从而能够进行火力设定。此外,左操作刻度盘64L、右操作刻度盘64R都是不论是初始的状态还是在途中向左右旋转的状态,在使用者用手指按一次而按入(退回)不从操作部10的前方表面突出的规定的位置时,保持在该位置,且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都能够瞬时地停止通电(例如,即使在烹调中,如果按入右操作刻度盘64R,则右IH加热源6R立即停止通电)。此外,如果对所述主电源开关63 (参照图11)的操作按钮63A进行打开(opening)操作,则这以后右操作刻度盘64R以及左操作刻度盘64L的操作同时变成无效。同样地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和设置在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通电也被全部切断。另外,在前面操作框62的前面下部设置有未图示的3个独立的定时器刻度盘。这些定时器刻度盘是分别用于操作对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从通电开始起通电所期望的时间(定时器设定时间)量,经过该设定时间之后自动地切断电源的定时器开关(也称为定时器计数器。未图示)进行操作的刻度盘。(顶面操作部)顶面操作部61如图13所示由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1以及中央操作部72构成。S卩,在顶板21的顶面前部,隔着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在右侧配置有右IH加热源6R的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在中央部配置有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以及设置于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中央操作部72,在左侧配置有左IH加热源6L的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1。在该顶面操作部,设置有使用不锈钢制或者铁制的烹调容器(未图示)的情况下的各种按键,其中设置有面包专用键250。此外也可以是如下方式:不设置特定的烹调(例如面包)的专用键,而是设置一个用于烹调容器使用的专用的共用按键,每当按下它时,在后述的集成显示装置100中显示所期望的烹调名(例如面包)的能够操作的按键(未图示),使用者用手指触碰该按键的区域而输入该所期望的烹调开始指令。此外,所述烹调容器还能够向烤架加热室9的内部从其前面开口插入而使用。而且在顶面操作部61,设置有用于在将所述烹调容器通过IH加热源和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这两者使用而进行烹调的情况下(以下称为“复合加热烹调”或者“复合烹调”)的复合烹调键251。在该实施方式I中设为能够进行右IH加热源6R与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复合加热,所述复合烹调键251靠近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而设置(参照图13)。此外所述复合烹调键251也可以是如下方式:不是固定式的按键、按钮、旋钮等,而是在后述的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显示画面(液晶画面等)中显示所期望的按键,能够通过使用者用手指触碰该按键的区域来实现复合烹调的输入。即也可以是如下方法: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显示画面中显示能够通过软件而适时地输入的按键形状,并触摸它来进行输入操作。(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在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设置有使用者只按下一次就能够简单地设定右IH加热源6R的火力的各火力的单触设定用按键部(未图示)。具体地说,对各火力的每一个设置了多个能够通过单触来进行火力设定的按键。(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同样地在用于左IH加热源6L的火力设定的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1也设置有与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相同的单触按键群。(中央操作部)在中央操作部72也排列设置有开始烤架(烤肉)烹调以及烤箱烹调所使用的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通电的操作开关的操作按钮和停止其通电的操作开关的操作按钮。另外这里还设置有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电源通断开关按钮、使火力每次I个等级地递增或者递减而设定的设定开关。当对使所述的定时器计数器(未图示)操作、启动的启动开关进行操作时,测量从该启动时间点起的经过时间并以数字来显示在配置于顶板21的左右的液晶显示画面45R、45L。液晶显示画面45R、45L的显示光透过顶板21,经过时间以“分”和“秒”单位清楚地显示给使用者。液晶显示画面45R用于右IH加热源6R,左侧的液晶显示画面45L用于左IH加热源6L。(火力显示灯)在顶板21的右前侧的、右IH加热源6R与右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0之间的位置设置有显示右IH加热源6R的火力的大小的右火力显示灯101R。右火力显示灯IOlR以经由(透过)顶板21从其底面向顶面侧放出显示光的方式设置在顶板21的底面附近。同样地,显示左IH加热源6L的火力的大小的左火力显示灯IOlL设置在顶板21的左前侧的、左IH加热源6L与左火力设定用操作部71之间的位置,以经由(透过)顶板21从其底面向顶面侧放出显示光的方式设置在顶板21的底面附近。此外,这些显示灯101R、IOlL在图19的电路结构图中省略表示。(显示单元G)
该实施方式2中的加热烹调器的显示单元G由集成显示单元100构成。集成显示单元100设置在顶板2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前后方向的前侧。该集成显示单元100主要由液晶显示面板构成,设置为经由(透过)顶板21从其底面向顶面侧放出显示光。集成显示单元100能够输入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以及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等的通电状态(火力、时间等),或确认工作状况。该集成显示单元100中使用的液晶画面是众所周知的点阵型液晶画面。液晶画面的显示区域的大小是纵向(前后方向)约为4cm、横向约为IOcm的长方形。另外将显示信息的画面区域对每个加热源分割为多个。例如将画面分配为合计6个区域,如下地进行定义。(I)用于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2)用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3)用于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4)用于烤架加热室9的对应区域。(5)用于将各种烹调中的参考信息随时或者通过使用者的操作来进行显示、并且在异常运行检测时或者不恰当操作使用时报告给使用者的导向区域。(6)用于具有能够直接输入各种烹调条件等的功能的相互独立的多个输入按键显示区域。在由后述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为被加热物N的底部直径比规定的值更小的情况下,烹调菜单选择用的7个按键E1A、E1B、E1C、E2A、E2B、E3A、按键E3B不被显示在集成显示单元的液晶画面。即只有在如跨越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每一个那样大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才能够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上选择烹调菜单选择用的7个按键 E1A、E1B、E1C、E2A、E2B、E3A、按键 E3B。上述的合计6个区域(显示区域)的每个是实现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之上的,但不是在画面本身中物理上个别地形成、或者被划分的。即,因为是通过画面显示的软件(微型计算机的程序)来确立的,因此能够根据该软件视情况而改变面积、形状、位置,但是考虑使用者的使用方便性,按照左IH加热源6L、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右IH加热源6R等各加热源的左右的排列顺序来始终设为相同的排列顺序。S卩,在画面上,左侧显示关于左IH加热源6L的信息,正中间显示关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信息,右侧显示关于右IH加热源6R的信息。另外烤架加热室9的烹调用显示区域一定显示在比上述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更为跟前侧。而且输入按键的显示区域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定显示在最跟前。(烤架加热室9)如图12所示,烤架加热室9的前面开口 9A由门13自由开闭地覆盖,门13被轨道、辊子等支持机构(未图示)保持在所述烤架加热室9,使得通过使用者的操作在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另外,在门13的中央开口部13A设置耐热玻璃制的窗板,能够从外侧视觉辨认烤架加热室9的内部。13B是为了将门13进行开闭操作而向前方突出的把手。此外,在烤架加热室9的后部设置排气导管14,使得排出内部的高温空气。在该烤架加热室9设置有检测该室内温度的箱内温度传感器242 (参照图19),还能够将箱内温度维持为所期望的温度来进行烹调。连接于烤架加热室9的后部的金属制排气导管14连通到位于其末端部的、开口形成在上框20的中央通风口 20C附近。并且在该排气导管14的内部通过除臭用催化剂用的电加热器121H (参照图19)进行加热来活化,起到从通过排气导管14的烤架加热室9内部的热的排气消除臭味成分的作用。(排气结构,吸气结构)如前所述,在上框20的后部分别形成了横向长的右通风口(作为吸气口)20B、中央通风口(作为排气口)20C、左通风口 20D。在这3个后部通风口之上,装卸自由地载置有以覆盖上方整体的方式在整体形成无数小的连通孔的金属制平板状的盖130 (参照图11)。盖130除了在金属板由冲压加工而形成连通孔用的小孔的板(也称为穿孔金属板)以外,也可以是金属丝网、细小的格子状的部件。只要是如使用者的手指、异物等无论如何也不会从上方进入到各通风口 20B、20C、20D那样的部件即可。所述排气导管14的上端部位于所述后部排气室12中的状态。换句话说在排气导管14的左右两侧确保有与形成在所述烤架加热室9的周围的空隙进行连通的后部排气室12。烤架加热室9在与所述的水平隔板25之间具有规定的空隙而设置,但是该空隙116最终连通到后部排气室12。如前所述通过形成在后部隔板28的I对排气口 28A,上部部件室10的内部与后部排气室12进行连通,因此将加热线圈进行冷却的冷却风(图23的箭头Y5)向主体I的外部如图12的箭头Y9那样排出,但是此时,受其引导,水平隔板25与其下方的烤架加热室9的顶面板面的空隙的空气也一起被引导而排出。(控制单元F)该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单元(控制部)F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构成(参照图19)。图19是示出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整体的构成要素图,该控制电路由内置一个或者多个微计算机而构成的通电控制电路200来形成。通电控制电路200由输入部201、输出部202、存储部203、以及运算控制部(CPU) 204这4个部分构成,经由恒压电路(未图示)被提供直流电源,起到控制全部的加热源和显示单元G的中心控制单元的作用。在图19中,对100V或者200V电压的商用电源76经由整流电路(也称为整流桥电路)221连接了右IH加热源6R用的逆变器电路210R。同样地,与该右IH加热源6R用的逆变器电路210R并联地,与图19所示的右IH加热线圈6RC (感应加热线圈)的基本结构相同的左IH加热源6L用的逆变器电路2IOL经由所述整流桥电路221连接于所述商用电源。该逆变器电路210L包含主逆变器电路MIV和4个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左IH加热源6L用的逆变器电路2IOL与右IH加热源6R用的逆变器电路2IOR的大的不同点在于具有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因此,如图21所示,左IH加热源6L用的逆变器电路2IOL由内侧线圈LC2和外侧线圈LCl这两者、即对主加热线圈MC提供功率的主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MIV和对后述的4个独立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分别个别地提供功率的副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SIVl SIV4构成。并且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通电定时、通电量全都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来决定。主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MIV采用了可变频率输出控制方式,因此通过改变其频率能够使逆变器功率、即所获得的火力为可变。当将逆变器电路MIV的驱动频率设定得高时,逆变器功率下降,后述的开关单元(IGBT)77A、81A、88A、谐振电容器IlOA等电路构成电气、电子元件的损耗增加,发热量变多从而不是优选的,因此以决定规定的上限频率,使得在其以下变化的方式进行控制。能够以上限频率连续地进行控制时的功率成为最低功率,但是在提供小于它的功率的情况下,能够并用间断地进行通电的通电率控制来获得最终的小火力。副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SIVl SIV4也能够同样地进行火力控制。另外用于逆变器电路MIV的驱动的驱动频率基本与副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SIVl SIV4的驱动频率相同。在改变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进行控制使得两者的驱动频率之差不会成为可听频率域、即驱动频率之差在15 20kHz的范围之外。这是因为,在同时驱动两个以上的感应加热线圈的情况下,其频率之差成为如被称为拍频音或者干扰音那样的、不舒服的声音的原因。此外,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SIVl SIV4不需要始终同时驱动,例如,根据通电控制电路200所指示的火力,也可以以短的时间间隔进行切换使得交互地进行加热动作。这里“同时”是指通电开始的定时和通电停止的定时全都同时的情况。加热器驱动电路211是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2是驱动烤架加热室9的箱内加热用辐射式电加热源22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3是同样地驱动烤架加热室9的箱内加热用辐射式电加热源23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4是驱动设置在所述排气导管14的途中的催化剂加热器121H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5是驱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的驱动电路。在左右IH加热源6R、6L的逆变器电路,分别有电流检测传感器(未图示)。在左IH加热源6L的主加热线圈MC的情况下,有检测流经包含主加热线圈MC与谐振电容器IlOA的串联电路的谐振电路的电流的电流传感器266 (参照图22)。这些电流检测传感器的检测输出被输入后述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经由它对通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入部提供是否有被加热物N这样的判定信息,进行被加热物N的存在判定。另外在不恰当的锅(被加热物N)等被用于感应加热的情况下,或者检测出由于某些事故等与标准的电流值相比有规定值以上的差的过小电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经由驱动电路228A、228B来控制IGBT等开关元件79A、81A、88A、89A,瞬时停止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此外作为电流检测传感器,有使用电阻器来测量电流的分流器、使用电流互感器来构成的方法。同样地,向4个独立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分别个别地提供功率的副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SIVl SIV4也是与主加热线圈MC的逆变器电路MIV等同的电路结构,因此在后面详细说明,但是总结它们的共通的电路结构,在图22中表示为左IH加热源6L的逆变器电路210L。此外,在图19中224是谐振电容器,在将主加热线圈MC和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总称为左IH加热线圈的情况下,作为对后述的谐振电容器100AU00B等进行统称的标记而使用。在图22中,驱动电路228A是驱动所述主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MIV的电路,与图20、图21的驱动电路228A和228B相当。它们起到与所述(右IH加热源6R用的)驱动电路228相同的作用。同样地驱动电路228C是驱动所述副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SIVl的电路,与图20、图21的驱动电路228C和228D相当。同样地驱动电路228E是驱动所述副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SIV2的电路。同样地有分别驱动副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SIV3、SIV4的驱动电路。即在后面叙述,但是作为驱动副加热线圈用逆变器电路SIVl SIV4的驱动电路,有228C、228D、228E、228F、228G、228H、2281、228J (这些都没有图示)。在图22中,267A、267B、267C (未图示)、267D (未图示)是起到与主逆变器电路MIV的电流检测传感器266相同的功能的电流检测传感器。在以如本发明那样的感应加热方式来将被加热物N进行加热的加热烹调器中,用于在左右的IH加热线圈6LC、6RC流过高频功率的功率控制电路被称为所谓的谐振型逆变器。是如下结构:通过对开关电路元件以20 40kHz左右的驱动频率进行通断控制来向将包含被加热物N (金属物)的左右的IH加热线圈6LC、6RC的电感和谐振电容器进行连接的电路提供闻频电流。在谐振型逆变器,有可以说适于200V电源的电流谐振型和可以说适于100V电源的电压谐振型。这种谐振型逆变器电路的结构根据如何切换左右的IH加热线圈6LC、6RC和谐振电容器224的连接目标,而分为被称为所谓的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的方式。在使用谐振型逆变器电路来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当被加热物N为铁、磁性不锈钢等磁性材料的情况下,对加热有贡献的电阻成分(等效电阻)大,施加功率容易,因此容易加热,但是在被加热物N为铝等非磁性材料的情况下等效电阻变小,因此在被加热物N感应的涡流难以变成焦耳热。因此,已知进行如下控制(例如,日本特开平5-251172、日本特开平9-185986、日本特开2007-80751号公报):当判定被加热物N的材质为磁性材料时,自动地将逆变器电路结构变为半桥方式,并且在使用了磁性体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切换为全桥方式。本发明只要没有特别明示,逆变器电路210R、210L既可以由半桥电路也可以由全桥电路构成。图19为了使说明简单而没有详细地说明右IH加热源的逆变器电路210R和左IH加热源的逆变器电路210L的内部结构,但是为了实际实施本发明,希望是如图20、图21那样的全桥电路的结构。当以下参照图20、图21具体地进行说明时,加热烹调器具有商用电源部(电源电路)74。电源部74具有直流电源部80、主逆变器电路MIV、以及4个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此外,在图20中只记载了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这两个,但是与具有连接点CP1、CP2的逆变器电路SIVl相同结构的、3个副逆变器电路SIV2 SIV4如图21所示那样地对于通电控制电路200分别并联连接。即与副逆变器电路SIVl同样地,作为其它的3个副逆变器电路SIV2、SIV3、SIV4的两端部的连接点CP3、CP4、CP5、CP6、CP7、CP8分别连接于连接点CP1、CP2的电路。此外,对3个副逆变器电路SIV2 SIV4,连接了具有与图20所示的驱动电路228A、228B相同的功能的驱动电路。关于驱动电路228A、228B将在后面详细地叙述。如从以上的说明可知,4个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为对于直流电源部80和通电控制电路200分别并联连接的结构。
直流电源部80连接于交流电源75。交流电源75是单相或者三相的商用交流电源。交流电源75连接于将从该交流电源75输出的交流电流进行全波整流的整流电路76。整流电路76连接于将由该整流电路进行了全波整流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化的平滑电容器86。主逆变器电路MIV和4个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是在将交流变换为直流之后、进一步将该直流变换为高频的交流的全桥逆变器。各逆变器电路MIV、SIV1 SIV4连接于电源部74的直流电源部80。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分别具有两组开关元件的对(也称为对(pair)、组)77A、78A、77B、78B。如图所示,主逆变器电路MC的开关元件对77A和78A分别具有串联连接的两个开关元件79A、81A和88A、89A。副逆变器电路SIVl的开关元件对77B和78B分别具有串联连接的两个开关元件102BU03B和104BU05B。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图24所示的副逆变器电路SIV2、SIV3、SIV4分别具有如所述那样的两组开关元件。并且,在开关元件79A、81A的输出点之间和开关元件88A、89A的输出点之间,连接有包含主加热线圈MC和谐振电容器IlOA的串联谐振电路。另外,在开关元件102B、103B的输出点之间和开关元件104BU05B的输出点之间连接有包含副加热线圈SCl和谐振电容器IlOB的串联谐振电路。同样地虽然未图示,但是对其它3个副逆变器电路SIV2、SIV3、SIV4也同样地连接有包含副加热线圈SC2 SC4和谐振电容器(未图示)IlOA的串联谐振电路。对主逆变器电路MIV的两组开关元件对77A、78A分别连接有驱动电路228A、228B。对副逆变器电路SIVl的两组开关元件对77B、78B连接有驱动电路228C、228D。对剩余的3个副逆变器电路SIV2 SIV4,也分别一个个地连接有驱动电路228E、228F、228G、228H、2281、228只均未图示)。并且,这些全部的驱动电路228A 228J经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连接于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通电控制电路200具有使输出给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全部的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的开关驱动信号的频率相同的功能。根据以上的结构,当使用者通过前面操作部60接通了主电源之后,通过顶面操作部61、前面操作部60向通电控制电路200指示加热驱动开始时,在交流电源75的输出由直流电源部80变换为直流之后,根据从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的指令信号(开关驱动信号)来从各驱动电路228A、228B、228C、228C (省略这些其它的驱动电路的工作说明)发出驱动信号。由此,开关元件79A、89A和81A、88A、开关元件102B、105B和103B、104B分别交互地通断,所述直流被再次变换为高频的交流,向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施加高频电流。由此开始感应加热动作。此外,以使得从通电控制电路200输出给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的所述开关驱动信号的频率变得相等的方式自动地进行设定。根据以上的结构,通电控制电路200具有如下功能:在主加热线圈MC流过顺时针方向的高频电流的情况下,控制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使得在相互邻接的区域(主加热线圈的外周区域)中,施加给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高频电流IB与流过主线圈MC的高频电流IA在相同方向(逆时针方向)流动。相反地,当在主加热线圈MC流过逆时针方向的高频电流IA的情况下,控制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全部的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使得施加给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高频电流IB在相互的邻接区域中在相同方向(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前所述,这能够抑制由频率之差而引起的异常声音的产生。在如上述那样将被加热物N通过左右的IH加热线圈6LC、6RC的通电进行感应加热时,在被加热物N是由铁等磁性材料制成的情况下,可以在对IH加热线圈6LC、6RC分别连接谐振电容器(在图19中为224,在图21中为IlOA和110B)的谐振电路中,通过对开关电路元件(在图 21 中为开关元件 77A、81A、88A、89A、102B、103B、104B、105B)以 20 40KHz左右的驱动频率进行通断控制,使得流过20 40KHz左右的频率的电流。另一方面,在被加热物N是由铝、铜等高导电率的材料制成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所期望的加热输出而需要在左右的IH加热线圈6LC、6RC流过大电流来在被加热物N的底面感应出大的电流。因此在是由高导电率的材料制成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以60 70KHz的驱动频率来进行通断控制。在图19中,马达驱动电路33是为了将图11的主体部A的内部空间保持为固定的温度范围的所述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0的驱动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在图19中,对温度检测电路240输入来自以下的各温度检测元件的温度检测信
肩、O(I)设置在右IH加热线圈6RC的大致中央的温度检测元件31R。(2)设置在左IH加热线圈6LC的中央部的温度检测元件31L。(3)在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电加热器附近设置的温度检测元件241。(4)烤架加热室9的箱内温度检测用的温度检测元件242。(5)设置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附近的温度检测元件243。(6)紧贴左右的冷却室8R、8L中的冷却单元中内置的(主,副逆变器电路用的)两个散热风扇而安装、并个别地检测这两个散热风扇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244、245。此外,也可以将温度检测元件对温度检测对象物设置在两个以上的部位。例如也可以将右IH加热源6R的温度传感器3IR设置在该右IH加热线圈6RC的中央部和外周部分,来更正确地实现温度控制。另外,也可以设为利用不同的原理来构成温度检测元件。例如设为右IH加热线圈6RC的中央部的温度检测元件为红外线方式,设置在外周部分的温度检测元件为热敏电阻式。控制电路200根据来自温度检测电路240的温度测量状况始终控制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0的马达驱动电路33来使送风机30运转使得各自的温度测量部分不会达到规定温度以上的高温,从而用风进行冷却。设置在所述左IH加热线圈6LC的中央部的所述温度检测元件31L由5个温度检测元件31L1 31L5构成,对此在后面详细地叙述。(副加热线圈)在图16以及图17中,左IH加热线圈6LC的外侧线圈6LC1是具有中心点Xl的最大外径为DA (=半径Rl的2倍)的环状线圈,内侧线圈6LC2是在外侧线圈6LC1的内侧隔着空间270卷绕为环状的线圈,具有相同的中心点XI。由这种位于同心圆上的两个环状线圈构成主加热线圈MC。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在所述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保持规定的空间271而配置,如图17所示沿着以所述中心点Xl为中心的半径R2的同一圆周上而弯曲,且相互大致等间隔地散布而配置,其外形形状是弯曲的长圆形或者椭圆形。该副加热线圈SCl SC4也是搓卷一根或者多根集合线,以外形形状成为长圆形、椭圆形的方式,部分地用捆扎工具进行捆束,或者整体用耐热性树脂等来进行固定而形成。如图17所示,这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在距离中心点Xl半径R3的圆上,相互保持固定尺寸的空间273而配置,该半径R3的圆周线正好与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长方向的中心线一致。换句话说,在构成一个闭合回路的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以在内侧(与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对置的侧)形成距该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点Xl描绘规定的半径R2的圆弧的方式,配置有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所述集合线以沿着所述圆弧的曲率半径进行弯曲而延伸从而构成闭合电路。主加热线圈MC的高度尺寸(厚度)与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高度尺寸(厚度)相同,并且以它们的顶面与所述顶板21的底面的对置间隔为相同尺寸的方式,在所述的线圈支撑体(线圈台)290之上水平设置而固定。图15所示的直线Ql是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内侧的弯曲缘、换句话说是连接弯曲的圆弧的一个端RA (换句话说,起点)与中心点Xl的直线。同样地,直线Q2是连接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圆弧的另一个端RB (换句话说,终点)与中心点Xl的直线。从加热效率的观点考虑,希望该两个端RA与端RB之间(起点与终点之间)的长度、即沿着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以半径R2进行弯曲的(副加热线圈SC的)圆弧的长度大。这是因为,如后述那样,下功夫使得在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缘与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间高频电流以相同的方向流动而降低磁干扰。然而实际上,在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间高频电流的方向变得相反,因此它带来影响成为问题。为了抑制该影响,隔开固定距离(后述的空间273)。因此,圆弧的长度有一定的限制。具体地说在图15、图17所示的结构中,在作为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间的电绝缘距离的空间271假设为5mm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的外径是Rl的2倍=180mm,因此R2=180mm+5mm+5mm=190mm, R2的圆周的长度成为约596.6mm(=直径R2的190mmX圆周率3.14)。因而在副加热线圈SCl SC4为4个均等地(每个角度90度)配置的情况下,四分之一的长度为149.15mm。由Ql和Q2构成的角度不是90度,而是例如60度 75度。因此在70度的情况下,所述149.15mm根据70度+90度的比率(约0.778) X 149.15mm的式子而为约116mm。S卩,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最内侧的圆弧的长度约为116mm。另外如该实施方式2那样副加热线圈SC为4个的情况下,可以说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360度内的、280度(=所述的70度的4倍)的范围是沿着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以曲率半径R2)进行弯曲的(副加热线圈SC的)圆弧,因此在约77.8% (=280度+360度)的范围(将该比率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吻合率”)中主加热线圈MC外周缘与副加热线圈SCl SC4内周缘的方向吻合(并行)。这意味着在主加热线圈MC与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间能够使高频电流IA、IB在相同的方向流动的程度大,在降低磁干扰来提高对于被加热物N的磁通密度从而提高加热效率的方面作出贡献。图15、图18为了使说明易于理解,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l SC4等各构成部分的大小没有以比例尺来描绘。吻合率越大,高频电流在相同的方向流动、在两个加热线圈的邻接的区域磁通密度相互提高的长度变大,在加热效率的观点上是期望的,但是实际上为了确保所述空间273而有限制,无法达到100%。此外,在图17中,直径R3的大小是R2+(2X副加热线圈SC的邻接于主加热线圈MC的侧的集合线整体的平均的宽度Wl)+ (2X副加热线圈SC的外侧的集合线整体的平均的宽度 W2),因此当设为 Wl=15mm、W2=15mm 时,R3 是 250mm (=190mm+30mm+30mm)o 空间 271也可以不是所述的最小尺寸的5mm,例如可以是10mm。空间是为了保持分别从不同的电源供电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这样的两个物体间的绝缘性所需的绝缘空间,但是如果以屏蔽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间的方式,将瓷器、耐热性塑料等电绝缘物例如设为薄板状而插入,则空间271的电绝缘性得到提高,能够进一步减小空间271的尺寸。并且该副加热线圈4个SCl SC4如图18所示以最大外径为DB的方式被配置。如图19中所说明,所述外侧线圈6LC1与内侧线圈6LC2被串联连接。因而,外侧线圈6LC1和内侧线圈6LC2被同时通电。由于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不是正圆形,因此为了容易制造,例如也可以如下:分为上下两层、即以螺旋状搓卷一根或者多根将30根左右具有0.1mm 0.3mm左右直径的细线(线材)捆成的集合线,以平面形状完全相同的形式卷绕两个来卷绕成长圆形或椭圆形,将其结线来串联连接,电气上设为单一的线圈。此外,与主线圈MC相比提高每相同的单位平面面积的磁驱动力,即使平面面积小也进行高的输出,因此与主加热线圈MC的线材相t匕,也可以使用更细的线材。空间(空洞)272能够在形成副加热线圈SCl SC4时自然形成。即当将集合线在一个方向卷绕时必然形成。该空间272利用于对副加热线圈SCl SC4自身进行空冷(air-cool)的情况,从所述送风机30提供的空冷用空气通过该空间272而上升。290是整体由耐热性树脂一体成形的线圈支撑体,成为从中心点Xl以放射状伸出8根臂290B、另外连接了最外周缘部290C的圆形形状。在分别保持红外线传感器31L1 31L5的情况下,将5个支持部290D1 290D5一体或者按分开的部件安装在臂290B的顶面或者侧面(参照图18、图21)。支撑用突起部290A—体形成在以放射状延伸的8根臂290B内的、与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中央部分面对面的4根臂290B,设置成在4个部位每个部位散布3个,其中的一个放入所述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空间272中,剩余的两个中的一个比副加热线圈SCl SC4靠近中心点Xl而配置,另外另一个相反地配置在外侧。支持舌部290E在与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两端部面对面的4根臂290B中每两个地一体形成,在其上载置有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两端部,另外在其它的两根臂290B的顶面载置有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中央部。圆柱状固定部290F在所述的支持舌部290E的全部的顶面每一个地一体地突出形成,该固定部290F在设置了副加热线圈SCl SC4时,定位在与该空间272的两端位置相对应的位置。通过该固定部290F和所述支撑用突起部290A,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在位置上限制在该中心部的空间272和内侧以及外侧位置的3个部位,因此不会由于意外的横向移动、加热的膨胀力(作为代表性的例子,在图18中以一点划线示出的箭头FU和FI)等而变形。此外,通过支撑用突起部290A和固定部290F,部分地与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内侧和周围抵接而限制位置,没有形成如包围该线圈的全周那样的壁(也称为肋条)是为了尽可能开放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内侧、周围从而成为冷却用空气的通路。线圈支撑体290如图18和图23所示地载置在冷却导管46之上,由从冷却导管46的喷出孔46C向上方喷出的冷却风而被冷却,进行冷却使得位于其上方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不会由于发热而异常地变成高温。因此,所述线圈支撑体290为其大致整体能够确保通气性的格子状(参照图18),从中心点Xl放射状配置的所述磁通泄露防止材料73为部分地横切该风的通路的形状。另外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底面也除了臂290B、支持舌部290E的对置部分这样的一部分以外,为露出的状态,因此由于该露出部分的存在而提高散热效果。所述磁通泄露防止材料73以从所述中心点Xl为放射状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线圈支撑体290的底面。如图17所示,空间273以为了当在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彼此之间被同时通电时,流经它的高频电流IB为相同方向的情况下,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短部彼此之间不以磁的方式干涉的方式而设置。即,当对于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例如从顶面看向逆时针方向流过驱动电流时,在副加热线圈SCl SC4向顺时针方向流过驱动电流的情况下,流过主加热线圈MC的高频电流IA的方向和流过与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主加热线圈MC近的侧、即邻接的侧的电流IB的方向如图17所示那样变得相同,但是在副加热线圈SCl SC4内的、相邻的彼此之间的端部间,高频电流IB的方向为相反,因此下功夫使得降低由此造成的磁干扰。此外,也可以在对于主加热线圈MC例如从顶面看向顺时针方向流过驱动电流的期间内,以规定时间间隔交互地向相反方向切换电流的方向,使得对副加热线圈SCl SC4在逆时针方向流过驱动电流,之后在顺时针流过驱动电流。该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端部相互之间的空间273的尺寸希望比所述空间271更大。另外图17不是正确地示出实际的产品尺寸的图,因此不能根据附图直接读取,但是所述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空间(空洞)272的、通过中心点Xl的直线上的横截尺寸、即图17中箭头所示那样的宽度尺寸希望比所述空间271更大。这是因为流过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彼此之间为相反方向,因此减少各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自身中产生的磁干扰。与它相比空间271进行磁耦合来进行协同加热,因此间隔也可以窄。(个别发光部)在图15、图17、图18以及图19中,个别发光部276是以散布在与所述主加热线圈MC相同的同心圆上的方式设置在4个部位的发光体。该个别发光部276具备有使用电灯泡、有机EL、LED (发光二极管)等的光源(未图示),以及将从该光源入射的光进行导光的导光体,由图19所示的驱动电路278来驱动。作为导光体,可以是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等合成树脂,或者玻璃等透明材料。如图23所示,导光体的上端面向着顶板21的底面,从导光体的上端面如图23中一点划线示出那样发射来自光源的光。此外,关于这种对上方向以线条发光的发光体,例如由特许第3941812号所提出。根据该个别发光部276进行发光、点亮,能够得知所述副加热线圈SCl SC4是否正在进行感应加热动作。(广域发光部)
再次在图15、图17、图18以及图19中,广域发光部277是以与所述个别发光部276存在于同心圆上的的方式,将个别发光部276的外侧隔着规定的空间275而包围的、最大外径尺寸为DC的环状的发光体。该广域发光部277与所述个别发光部276同样地具有光源(未图不)和将从该光源入射的光进行导光的导光体,如图19所不由驱动电路278来驱动。该广域发光部277的导光体上端面如图23所示,向着顶板21的底面,从导光体的上端面如图23中一点划线所示那样发射来自光源的光,因此能够通过该广域发光部277进行发光、点亮来判别所述副加热线圈SCl SC4与主加热线圈MC的群组外缘部。显示在顶板21的圆的引导标记6LM的位置与所述个别发光部276的位置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引导标记6LM的位置与主加热线圈MC的外径尺寸DA大致对应,而个别发光部276是如包围副加热线圈SCl SC4那样的大小。另外,显示在顶板21的圆形的协同加热区标记EM的位置与广域发光部277的位置大体一致,但是协同加热区标记EM通过常规印刷等来形成在顶板21的顶面,因此考虑该印刷、涂饰的皮膜(使用几乎不透过可见光线的材质),以在其仅仅几_左右外侧位置广域发光部277的上端面接近而相对置的方式而设定。此外,如果确保协同加热区标记EM的透光性,则也可以使得完全一致。40是沸溢检测用的、由细的金属导体形成的第I电极,以所述中心点Xl为中心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状。在前后两端部侧分别具有端子42A、42B。第I电极40设置在右IH加热源6R和左IH加热源6L的外周附近、且顶板21的底面,沿着副加热线圈Cl以及与其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3的外周缘形状弯曲。41是沸溢检测用的、由细的金属导体形成的第2电极,以所述中心点Xl为中心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状。在前后两端部侧分别具有端子43A、43B。第2电极41设置在右IH加热源6R和左IH加热源6L的外周附近、且顶板21的底面,沿着副加热线圈SC2以及与其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4的外周缘形状弯曲。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如图23所示设置在顶板21的底面、且来自防磁环291和个别发光部276的光所透过的部分之间的窄的环状区域。因而在个别发光部276的正上方部分沸溢出来自被加热物N的被烹调物,或者进一步扩散到比该部分更外侧而流到广域发光部277的正上方位置的情况下,都被判定为沸溢。此外,在从顶板21的上方看的情况下,从广域发光部277到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的距离是10 20mm左右。因而在广域发光部277点亮的情况下,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位于该光带的内侧位置。全部的连接端子42A、42B、43A、43B通过所述空间273延伸到空间271部分而电连接于沸溢检测部50。对从空间271贯通设置在后述的线圈支撑体290的孔来向内侧绕回布线以减少磁的影响方面下了功夫,但是也可以相反地从中心点Xl向放射方向水平延伸。此外主加热线圈MC与副加热线圈群SC之间的空间271与空间273相比,不大于空间273,因此从减少主加热线圈、副加热线圈群SC的驱动时的电场的影响的观点出发,有在放射方向布线的方法。但是,在向外侧以直线延伸的情况下,广域发光部277位于全周,因此来自连接端子的布线在该广域发光部277之上交叉,广域发光部277点亮时,有时在顶板21的顶面看到影子。
(红外线传感器配置)所述红外线传感器31L如图15所示地由31L1 31L5这5个构成,其中红外线传感器31L1设置在所述空间270。该温度传感器31L1是检测放置在主加热线圈MC之上的锅等被加热物N的温度的传感器。在该主加热线圈MC的外侧分别配置有用于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红外线传感器31L2 31L5,这些红外线传感器全都设置在形成于所述线圈支撑体290的突起状的支撑用突起部290A中。此外,为了发挥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功能、即判定是否载置有被加热物N的功能,也能够不使用所述的红外线传感器31L2 31L5,作为代替的手段有光检测部(光传感器)。这是因为,能够判别室内的照明的光、太阳光线等自然界的光是否从顶板21的上方到达。在没有载置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位于该被加热物N的下方的光检测部检测出室内照明等环境光,因此能够输出没有载置锅等物体这样的判断信息。来自各温度传感器31R、31L、241、242、244、245的温度数据经由温度检测电路240发送给通电控制电路200,但是与加热线圈6RC、6LC有关的红外线传感器(指31L1 31L5这5个全部)的温度检测数据被输入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金属制防磁环291 (参照图23)是设置在线圈支撑体290的最外侧的环状的部件。图19所不的扬声器316由来自语音合成装置315的信号而驱动。该语音合成装置315是将显示在所述集成显示单元100的各种信息还以声音进行报告的装置,报告火力值、执行加热动作中的加热源的名称(例如,左IH加热源6L)、从烹调开始的经过时间、由定时器设定的剩余的加热时间、各种的检测温度、作为操作的参考的信息。作为参考的信息,还包含检测出异常运行以及在使用时进行了不恰当操作等的信息。另外还包含如将各种烹调能够以尽可能优选的状态、加热位置(包含被加热物N的位置的)进行那样的信息。还包含后述的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的哪个实际执行加热动作这样的信息。(加热烹调器的动作)接着,说明由上述的结构构成的加热烹调器的动作的概要。从电源接通到烹调准备开始为止的基本动作程序被保存在位于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内部的存储部203 (参照图19)。使用者首先将电源插头连接于200V的商用电源,按下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63A (参照图11)来接通电源。由此,经由电源部74和恒压电路(未图示)将规定的低的电源电压提供给通电控制电路200,从而通电控制电路200被启动。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自身的控制程序来进行自我诊断,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将用于驱动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的马达驱动电路33进行预备驱动。另外,左IH加热源6L以及右IH加热源6R、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液晶显示部的驱动电路215也分别预备启动。图19的温度检测电路240读入通过各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31R、31L (只要没有特别明示,在以下的说明中是指包含31L1 31L5这5个全部)、温度检测元件241、242、244、245检测出的温度数据,并将该数据发送给通电控制电路200。因为如以上那样在通电控制电路200集中了主要的构成部分的电路电流、电压、温度等数据,因此通电控制电路200作为烹调前的异常监视控制而进行异常加热判定。例如,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液晶基板周边的温度比该液晶显示基板的耐热温度(例如70°C)更高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异常高温。另外图19的电流检测传感器227检测流经右IH加热源6R和左IH加热源6L的各逆变器电路的电流,该检测输出被提供给通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入部201。通电控制电路200将获取到的电流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电流与存储在存储部203的判定基准数据的标准的电流值进行比较,在检测出过小电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由于某种事故或导通不良等导致的异常。在通过以上的自我诊断步骤判定为没有异常的情况下,为“烹调开始准备完成”。但是,在判定为异常的情况下,进行规定的异常时处理,将无法开始进行烹调。在判定为没有异常的情况下,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各加热源对应区域100L1、100L2、100M1、100M2、100R1、100R2、100G出现能够进行加热动作的意思的显示,选择希望的加热源,在感应加热的情况下,以将锅等被加热物N放置在描绘于顶板21的希望的加热源的引导标记6LM、6RM、7M之上的方式进行显示(与集成显示单元100联动而语音合成装置315同时以语音促使使用者进行这种操作)。另外同时,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指令使得全部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也以规定的色(例如黄色。以下称为“方式I”)的光进行发光、点売。接着参照图24说明如上述那样异常判定完成从而加热烹调准备完成为止的整体的主要控制动作。首先在接通主电源并由使用者通过操作部(未图示)指示加热准备动作的情况下,通过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来推定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各自的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被加热物N、或者推定被加热物N的底部面积是否比规定值大,该推定结果传达给作为控制部的通电控制电路200,决定是设为适于大直径锅的加热处理还是设为适于普通锅的加热处理等(步骤MS11)。当在是适合的锅但是为通常大小的锅或小锅、或者不适合加热等的情况下,进行与大直径锅不同的处理。通电控制电路200对设置在操作部E附近的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液晶显示画面进行促使选择所希望的烹调菜单的显示(MS12)。在使用者通过操作部选择、输入了烹调菜单,火力、烹调时间等的情况下(MS13),感应加热动作正式开始(MS14)。作为显示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烹调菜单,与实施方式I同样地有“快速加热”、“油炸食品”、“烧水”、“预热”、“煮饭”、“熬制”、“烧水+保温”这样7个。在使用者选择了这些7个烹调菜单中的某一个的情况下,与这些菜单相对应的控制模式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内置程序被自动选择,设定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各自的通电可否、通电量(火力)、通电时间等。在显示部进行促使使用者通过烹调菜单设定任意的火力、通电时间等的显示(MS15)。通过以上,转移到以大直径锅为对象的烹调工序的准备完成,在选择烹调菜单后,感应加热动作迅速开始。此外,在“普通锅”、“小型锅”的情况下基本上也与上述步骤MS12 MS15相同。在“普通锅”、“小型锅”的情况下作为烹调菜单而7个烹调菜单显示在集成显示单元100,但是在“普通锅”、“小型锅”的情况下,在该实施方式2中只加热中心部的主加热线圈MC,因此控制内容(火力、通电型式等)变大。当然,无法个别地只对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全部或其一部分进行加热驱动,因此没有利用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加热型式。即,不实施利用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对流促进控制。(烹调工序)接着,针对转移到烹调工序的情况以由“普通锅、小型锅”来使用右IH加热源6R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小型锅在该实施方式2中是指直径小于IOcm的锅。在使用右IH加热源6R的方法中,有使用前面操作部60的情况和使用顶面操作部61的情况两种,但是对由前面操作部开始烹调省略说明,对使用顶面操作部61的情况进行说明。(利用顶面操作部开始烹调)接着,说明使用顶面操作部61 (参照图13)的情况。通电控制电路200已经被启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液晶显示部的驱动电路215(参照图19)也被预备启动,因此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液晶显示部显示有选择全部的加热源的输入按键。因此,如果按下其中的选择右IH加热源6R的输入按键,则液晶显示部的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的面积被自动地放大,而在该状态下各输入按键对于每个场面切换输入功能而显示,因此如果陆续地操作显示的该输入按键,则设定烹调的种类、火力级另U、加热时间等烹调条件。并且,在能够设定所期望的烹调条件的阶段,在输入按键显示“决定”这样的字符,因此如果触碰它则确定烹调条件的输入。并且接着如前所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实施锅恰当与否的判定处理,在判定为是恰当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对右IH加热源6R执行自适应的通电控制处理,使得发挥出使用者所设定的规定的设定火力。由此通过来自右IH加热线圈6RC的高频磁通,被加热物N的锅达到高温,进入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动作(烹调工序)。(利用烤架加热室开始烹调)接着,说明对烤架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参照图19)进行通电的情况。该烹调也能够在利用右IH加热源6R、左IH加热源6L的加热烹调中进行,但是装有使得不能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同时进行的互锁功能的限制程序被内置在通电控制电路200。这是因为会超过烹调器整体的额定功率的限制。在烤架加热室9内部开始各种烹调的方法,有如下两个:在顶面操作部61中使用显示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液晶显示部的输入按键的方法;以及按下始终显示在顶面操作部61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用的按压式的操作按钮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都能够通过对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同时或者个别地进行通电来在烤架加热室9内部进行各种烹调。通电控制电路200接受来自温度传感器242、温度控制电路240的信息,控制所述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通电使得烤架加热室9的内部环境温度成为预先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进行设定的目标温度,在从烹调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的阶段报告该情况(还有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显示、语音合成装置315的报告),烹调结束。伴随着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加热烹调,在烤架加热室9的内部产生高温的热气。因此,烤架加热室9的内部压力自然变高,从后部的排气口 9E在排气导管14中自然上升。从端部开口 14A如箭头Y8所示那样排气。(利用左IH加热源6L开始烹调)接着,说明进行使用了左IH加热源6L的加热烹调的情况下的动作。此外,左IH加热源6L也与右IH加热源6R同样地在结束了烹调前异常监视处理之后转移到烹调模式,另外使用左IH加热源6L的方法有使用前面操作部60 (参照图11)的情况和使用顶面操作部61 (参照图13)的情况两种,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在使用顶面操作部61 (参照图
13)的情况、即大直径锅被作为被加热物N而使用的情况下,从对左IH加热线圈6LC (参照图11)开始通电而开始烹调的阶段进行说明。在使用锅底径远大于主加热线圈MC的最大外径DA (参照图15)的一个椭圆形或长方形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具有如下优点:该椭圆状的被加热物N能够由主加热线圈MC进行加热,并且由副加热线圈SCl SC4进行协同加热。例如,假定如跨在主加热线圈MC与位于其右侧的一个副加热线圈SCl这两者之上那样的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当载置这种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来开始加热烹调时,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温度上升,但是主加热线圈MC的红外线传感器31L1 (参照图15)和副加热线圈SCl的红外线传感器31L2这两者因为与其它的红外线传感器31L3、31L4、31L5的受光量的比较中示出环境光(室内照明的光、太阳光等)的输入少、且处于温度上升倾向这样的现象,因此以这种信息为基础,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进行存在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判定。另外,还通过主加热线圈MC的电流传感器227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各电流传感器267A 267D (参照图19)判断在上方是否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N的基础信息被输入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 (参照图19、图22)。通过检测电流变化,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检测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的阻抗的变化,驱动载置有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主加热线圈MC的逆变器电路MIV以及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各逆变器电路SIVl SIV4,在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内的载置有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副加热线圈(至少一个)流过高频电流,对没有载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其它的副加热线圈,由所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指令信号使得抑制或者停止高频电流。例如,当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为在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副加热线圈SCl的上方载置有相同的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时,通电控制电路200只使主加热线圈MC和特定的副加热线圈SCl联动地动作,根据预先确定的火力比例向这两个加热线圈通过各自的逆变器电路MIV、SIVl提供高频功率(关于该火力分配,在后面详细说明)。这里“火力比例”是指例如使用者想要由左IH加热源6L以3KW的火力进行烹调而开始烹调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以主加热线圈MC为2.4KW、副加热线圈SCl为600W的方式进行分配时,该2.4KW与600W之比。在该例子的情况下为4:1。另外,驱动电路278(参照图19)驱动个别发光部276使得只有位于该副加热线圈SCl的外侧位置的个别发光部276 (参照图15、图17)从黄色的发光状态(方式I)变化为红色发光状态(以下,称为“方式2”),位于个别发光部276的规定的光源(红色灯、LED等)发光、点亮,到此为止发光、点亮的黄色用光源灭灯。因而只有执行中的副加热线圈SCl在红光带进行显示使得能够从顶板21的上方视觉辨认。与其它的副加热线圈相对应的个别发光部276停止发光。无法驱动单个该副加热线圈SCl来进行感应加热烹调,另外无法由其它的3个副加热线圈SC2、SC3、SC4的各单个以及将它们进行组合来进行感应加热烹调。换句话说,特征在于在主加热线圈MC被驱动的情况下首先位于其周边的4个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中的某一个或者多个被同时地加热驱动。但是,在放置了如覆盖4个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的全部的上方那样的大的外径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在实施对流促进的模式时,如下地驱动4个副加热线圈的控制模式被准备在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程序中。(I)在主加热线圈MC被加热驱动的情况下,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同时以规定的顺序、火力被加热驱动。(2)在主加热线圈MC进行加热驱动的期间内,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以规定的顺序、火力被加热驱动。(3)主加热线圈MC的加热驱动(例如在烹调的最后阶段)结束前的规定时间,副力口热线圈SC1、SC2、SC3、SC4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以规定的顺序、火力被加热驱动。另外,在进行这种协同加热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只对主加热线圈MC和特定的副加热线圈SC1,根据预先确定的火力比例将这两个加热线圈通过专用的逆变器电路MIV、SIVl提供高频功率来执行加热动作,然后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该信息向驱动电路278 (参照图19)发出驱动指令,另外个别发光部276如前所述从协同加热动作的开始时间点起发光,使得能够确定执行中的副加热线圈SCI。另外,作为显不协同加热的一个手段,在本实施方式2是个别发光部276发光、点亮而显示。即,个别发光部276在从最初的黄色的发光状态(方式I)变化为红色发光状态(“方式2”)的阶段能够令使用者识别进入到协同加热状态。此外,也可以不是这种显示方式,而是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液晶显示画面以字符来直接显示。此外,广域发光部277 (参照图15、图17、图23)是使用者按下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63A (参照图11)来接通电源,并从异常判定完成的阶段起通过驱动电路278 (参照图19)来驱动的,最初以黄色进行发光、点亮,因此从将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放置在左IH加热源6L的上方的阶段起,能够将其载置位置引导给使用者。在向主加热线圈MC提供加热用高频功率来开始加热动作的阶段,通电控制电路200变更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色(例如将黄色变更为红色)。例如既可以停止位于广域发光部277的黄色光源(灯、LED等)的发光、点亮,代而开始设置在该光源旁边的红色光源(灯、LED等)的发光、点亮,也可以使用多色光源(3色发光LED等)来变更发光色。另外,即使将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暂时提起或左右移动规定的时间t (几秒 10秒左右),通电控制电路200也维持加热动作,并且不改变该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点亮状态,对使用者继续显示载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优选位置。这里,当提起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超过所述规定的时间t时,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定为没有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并向通电控制电路200输出该情况。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发出在再次放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为止的期间内暂时降低或停止感应加热的火力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对使用者继续维持载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优选位置的显示,但是也可以将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点亮状态(点亮色等)配合火力的状态来进行变更。例如在火力下降的状态下,当以橙色发光、点亮,或如果火力停止则以黄色发光、点亮时,能够与载置的优选位置的显示一起将火力的状态报告给使用者。而且,当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例如向左移动时,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为在主加热线圈MC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2的上方载置了同一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只使主加热线圈MC以及位于其左侧的特定的副加热线圈SC2这两者联动而动作,根据预先确定的火力比例对这两个加热线圈从各自的逆变器电路MIV、SIV2提供高频功率。并且停止向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的通电,维持已经执行中的“火力”(例如3KW)和规定的火力分配(例如,在想要由左IH加热源6L以3KW的火力进行烹调而烹调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为2.4KW,副加热线圈SCl为600W,因此是4:1)来原样地继续进行烹调。3KW这样的火力原样地通过合并显示装置100以数字和字符继续显示。另外,副加热线圈SCl变得对协同加热没有贡献,取而代之通过将其它的副加热线圈SC2加入到协同加热动作来向专用的逆变器SIV2提供高频功率。即通电控制电路200在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检测出副加热线圈从SCl向SC2进行切换时,向驱动电路278发出驱动指令,个别发光部276发出指令使得能够确定执行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SC2。S卩,通电控制电路200使驱动电路278驱动个别发光部276,使得只有位于该副加热线圈SC2的外侧(在图18中为左侧)位置的个别发光部276发光、点亮。因此,位于个别发光部276的规定的光源(红色灯、LED等)(以方式2)发光、点亮,到此为止在与副加热线圈SCl接近的位置中发光、点亮的红色的光源熄灭。用于逆变器电路MIV的驱动的驱动频率与副加热线圈用的逆变器电路SIVl SIV4的驱动频率被设为基本相同,这是为了如前所述防止异常声音(拍音)的产生。流经主加热线圈MC的高频电流IA与流经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高频电流IB的方向如图17中实线的箭头所示在邻接的侧为相同的方向,这从加热效率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在图17中示出在加热线圈MC中为逆时针,4个副加热线圈SCl 4为顺时针而一致的情况)。这是因为,在这样两个独立的线圈的邻接的区域中,在相同方向同时地流过电流的情况下,由该电流所产生的磁通相互增强,增大与被加热物N交链的磁通密度,能够在被加热物底面大量生成涡电流来高效地进行感应加热。图23中以虚线示出的环,示出以与在图20所示的高频电流IA、IB所流过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使这些高频电流流过的情况下的磁通环。由该磁通环在被加热物N的底壁面生成在与所述高频电流相反的方向流动的涡电流,从而产生焦耳热。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接近而设置的情况下,当电流在相互相反方向流动时,由两者所生成的交流磁场在该接近的某个区域范围内相互干涉,结果无法加大由这些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所生成的锅电流(流经被加热物N的电流),无法加大与该锅电流的平方成比例变大的发热量。然而,这相反地产生其它优点。即,在如所述那样的磁通密度变高的邻接区域内磁通密度被抑制得低,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在如平面上包含主加热线圈MC和协同加热工作的一个或者多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那样的宽的区域内,能够使与被加热物N交链的磁通的分布平均化、即均匀化,在这种宽的加热区域中进行烹调的情况下能够将温度分布进行平均化。因而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加热线圈MC与副加热线圈SCl SC4邻接的区域中,在特定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采用在相互相同方向流过电流这样的方式,采用根据其它的烹调菜单使电流的方向设为相反方向这样的切换动作。此外,如图23所示的磁环根据流经加热线圈的高频电流IA、IB的方向来决定所生成的方向。
接着,图24 图27所示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加热烹调工作的流程图。该流程图的控制程序被保存在位于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内部的存储部203 (参照图 19)。图24在前面进行了说明,因此说明图25。首先在开始烹调的情况下,首先按下设置在图11所示的烹调器主体部A的前面操作部60的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来设为ON(步骤I。以下,步骤省略为“ST”)。由此对通电控制电路200提供规定电压的电源,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己执行烹调器整体的异常有无检查(ST2)。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自身的控制程序进行自我诊断,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用于驱动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0的马达驱动电路33 (参照图22)被预备驱动。另外,左IH加热源6L、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液晶显示部的驱动电路215也分别被预备启动(ST3)。然后,作为是否有异常的判定处理(ST2)的结果,在没有发现异常的情况下进入到ST3。另一方面,在发现了异常的情况下进入到规定的异常处理,最终通电回路200自身切断自身电源来停止。当进入到ST3时,通电回路200控制驱动电路278来使全部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 —起发光、点亮(黄色的光、方式I)。此外,也可以利用个别发光部276或者广域发光部277的某个先一个个地发光、点亮,接着其它的发光部发光、点亮,从而发光部的数量逐渐增加这样的方法使全部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进行发光、点亮。并且成为如下状态:在像这样维持全部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 (以方式I)发光、点亮的状态下,等待来自使用者的接下来的指令的状态。此外,这里全部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是例如连续地发出黄色的光的状态(ST3A)。接着如前所述左右分别有IH加热源6L、6R (参照图12),因此使用者由前面操作部60、顶面操作部61来选择其中某个(ST4)。当这里选择左IH加热源6L时,该选择结果显示在集成显示单元100中的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该对应区域的面积被自动地放大,该面积维持固定时间(在右IH加热源6R等其它加热源没有运行的情况下,直到烹调完成为止原样地维持该放大的面积)。并且检测在被选择的加热线圈6LC之上是否有锅(被加热物N)。该检测是通过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来进行的。当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检测信息判定为载置有锅(被加热物N)时(ST5),判定该锅(被加热物N)是否为适于感应加热的锅(ST6)。该判定是通过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来进行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根据如直径为几cm等那样过于小的锅(被加热物N)、底面大大地变形、弯曲等那样的锅(被加热物N)在电特性上的不同而判别被加热物N,并将判别结果作为判别信息而输出。并且,通电控制电路200在步骤ST6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来进行锅(被加热物N)是否恰当的判定处理,在判定为恰当的情况下,进入到开始加热动作的步骤ST7。在集成显示单元100中的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1显示所设定的火力(例如,最小火力的“火力I”的120W “火力8”的2.5KW。“最大火力”的3KW的9个等级中的某一个)。例如是1KW。此外,也可以如下:最初火力默认设定为规定的火力,例如中火(例如火力5、即1KW),使用者不进行火力设定也能够以该初始设定火力开始烹调。另外在不恰当的情况下,如所述的集成显示单元100那样的显示单元在该阶段中已经动作,因此通电控制电路200使该集成显示单元100显示锅(被加热物N)不恰当的意思,另外同时向语音合成装置315输出该情况的消息信息,并通过扬声器316以语音进行报告输出。在这样选择了左右IH加热源6L、6R的某个的情况下,根据预先确定的火力(如前所述例如1KW)来自动地开始烹调,因此也可以不通过输入按键、刻度盘、操作按钮等重新进行烹调开始指令。当然,使用者在感应加热开始后能够随时任意地变更火力。当在ST7A由左IH加热源6L开始感应加热工作时,进行构成左IH加热源6L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感应加热,但是在ST5检测锅(被加热物N)是否只位于主加热线圈MC之上,或者除主加热线圈MC之外还位于哪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上,因此在只位于主加热线圈MC之上的情况下,由该主加热线圈MC单独感应加热,另外在至少一个副加热线圈SC之上也放置有相同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由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进行协同加热。在ST8进行这种判定处理。在协同加热的情况下,对与其关联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和主加热线圈MC在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下从逆变器电路MIV、SIVl SIV4分别提供高频电流,从而开始协同加热(ST9 )。并且通过来自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指令,广域发光部277使发光方式从黄色的发光、点亮状态(方式I)变为红色的发光、点亮状态(方式2) (ST10)。此外也可以是与ST3A相同地使黄色原样地发光、点亮而使发光、点亮间歇,从而令使用者看起来闪烁,或者设为增加发光、点亮的亮度等变化,这些都是该发明所说的方式的变化、切换。另外,通电控制电路200向集成显示单元100与火力信息一起输出例如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的协同加热动作中的意思的信息。由此,开始加热动作的副加热线圈为SCl的情况在所述集成显示单元100的对应区域以字符、图形等来显示。另外,通电控制电路200同样地生成“右侧的副线圈也在加热”等这样的语音信息并输出给扬声器316,与显不同时地从扬声器316以语音来报告上述消息。此外,也可以如下:不是持续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点亮状态,而是以使用者能够通过视觉确定与协同加热相关 联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方式,例如图15所示那样,使在针对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每一个设置的个别发光部276同时发光、点亮。并且在来自使用者的加热烹调停止指令到来为止,ST8 STlO的处理以几秒间隔的短的周期重复。即使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l暂且与协同加热相关联,因为有时使用者在烹调的中途无意地或者有意地前后左右少许移动锅(被加热物N),因此在该移动后导致锅(被加热物N)的载置位置变化。因此,始终在协同加热的判断步骤ST8中,将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信息输出给语音合成装置315。由此,在语音合成装置315中,在进行了根据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温度传感器31L1 31L5的信息来确定通电控制电路200应该加热驱动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处理的情况下,实时地报告该结果。另一方面,在ST8判断为不是协同加热的情况下(与图24所说的步骤MSll相当),通电控制电路200控制主逆变器电路MIV来只驱动主加热线圈MC。由此,向主加热线圈MC从逆变器电路MIV提供高频电流来开始个别加热(ST11)。并且与同该个别加热相关联的主加热线圈MC相对应,而使向该加热域的外周缘部发射光的个别发光部276从黄色的发光、点亮状态(方式I)向红色的发光、点亮状态(方式2)改变发光方式(ST12)。此外,也可以如下 与ST3A相同颜色原样地发光、点亮而使发光、点亮间歇,从而令使用者看起来闪烁,或者设为增加发光的亮度等变化,任一个都是方式的变化、切换的一种。此外,虽然与持续个别发光部276的发光、点亮状态分开地,使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点亮原样地继续,但也可以灭灯。并且进入到步骤13。并且在来自使用者的加热烹调停止指令到来的情况下,或者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出进行定时器烹调而经过规定的设定时间(时间已到)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控制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来停止主加热线圈MC和此时被加热驱动着的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通电。另外因为通电控制电路200进行顶板21的温度为高温这样的警戒唤起,因此以使全部的广域发光部277和个别发光部276以红色进行闪烁等的方法来开始高温报告动作(ST14)。高温报告动作继续到从主加热线圈MC和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通电被停止之后经过预先确定的规定时间(例如20分钟)为止,或者根据来自温度检测电路240的温度检测数据而顶板21的温度下降到例如50°C为止(由于自然散热而通常需要20分钟以上)。这种温度下降或者时间经过的判断在ST15进行,在满足高温报告条件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结束高温报告,结束加热烹调器的动作(之后,电源开关也自动地变成OFF。即当电源开关成为ON时通过断开向未图示的电源开关ON保持用的继电器的电源供给,该继电器设为0FF,由此电源开关也自动地变成OFF。)。此外,通电控制电路200与开始高温报告动作ST14同步而在所述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显示“顶板还是高温,所以手不要触碰”这样的警戒文或告知这样情况的图形等。此外也可以如下: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周围在其附近单独设置通过LED在顶板21之上浮起而显示“注意高温”这样的字符那样的显示部并由它来进一步进行高温报告。由于是如以上那样的结构,在该实施方式2中,如以往无法加热那样的大直径的锅也能够进行感应加热,并且在加热线圈开始通电从而开始实质性的感应加热动作之前,能够将全部的加热区域通过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点亮来告知给使用者。在这基础上使用者选择加热源来开始加热动作之后,使用者能够视觉辨认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点亮状态,因此即使在放置锅(被加热物N)之前的准备阶段也知道放置锅(被加热物N)的最优的位置,使用者使用方便性好。另外高温报告也利用该个别发光部276和广域发光部277来进行,因此能够提供不增加部件数量而安全性高的烹调器。接着,使用图26说明广域发光部277从黄色的发光、点亮状态(方式I)向红色的发光、点亮状态(方式2)改变发光方式(STlO)之后、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副加热线圈从SCl向SC2进行切换的情况下的动作。如前所述,当使用者将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在顶板21上例如向左移动时,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在主加热线圈MC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2的上方载置有同一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该情况的判别信息输出给通电控制电路200。在图26中,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来检测出这种情况时(ST10A),停止与副加热线圈SCl相对应的副逆变器电路SIVl的控制,控制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2,只使主加热线圈MC和位于其左侧的特定的副加热线圈SC2联动而动作。由此,根据预先确定的火力比例向这两个加热线圈MC和SC2从各自的逆变器电路MIV、SIV2提供高频功率。并且停止向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l的通电,维持已经执行中的“火力”(例如3KW)和规定的火力分配(例如,在想要由左IH加热源6L以3KW的火力进行烹调而烹调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是2.4kW、副加热线圈SCl是600W,因此是4:1)而原样地继续烹调。该3KW这样的火力原样地通过合并显示装置100以数字和字符继续显示(ST10B)。而且进行加热动作的副加热线圈从SCl向SC2进行切换的情况在所述集成显示单元100的对应区域以字符、图形等来显示。并且在接下来的步骤STlOC只要使用者不改变火力设定,直到来自使用者的加热烹调停止指令到来为止重复ST8 STlO的处理,在来自使用者的加热烹调停止指令到来的情况下,或者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出进行定时器烹调而经过规定的设定时间(时间已至IJ)的情况下,向图25的ST14转移,通电控制电路200停止主加热线圈MC和此时加热驱动的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通电而结束处理(ST14 ST16)。该加热动作结束显示在所述集成显示单元100的对应区域。另外只要使用者没有用开关(未图示)切断语音合成装置315,则与STlO同样地,还同时以语音报告运行结束。此外,在图24 图27,以一系列的流程图对控制程序进行了说明,但是是否有异常的判定处理(ST2)、锅的载置有无判定处理(ST5)、锅恰当判定处理(ST6)等作为子程序而准备。并且,对决定加热控制动作的主程序,在恰当的定时中断处理子程序,在实际的感应加热烹调执行中执行多次异常检测、锅有无检测等。沸溢检测也是其中之一。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主加热线圈MC,将载置在顶板21上的被加热物N进行加热;副加热线圈群SC,由分别与该主加热线圈的外侧邻接而设置的多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构成;主逆变器电路MIV,向主加热线圈MC提供高频电流;副逆变器电路群SIVl SIV4,向副加热线圈群的各个副加热线圈分别独立地提供高频电流;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在主加热线圈和第I以及或者副加热线圈上是否载置有相同的被加热物N ;输入部64R、64L、70、71、72,由使用者操作而设定感应加热时的火力;集成显示单元100,显示该输入部的设定信息;以及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所述输入部的设定信息独立地控制所述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群SIVl SIV4的输出并且控制所述集成显示单元100,其中,通电控制电路200在根据来自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信息来开始所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的协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在将主逆变器电路MIV的输出和副逆变器电路群SIVl SIV4的输出按规定的分配进行控制而使得成为使用者所设定的规定火力,之后协同加热工作的副加热线圈SC的数量增加、减少、或者切换为其它副加热线圈的状态下,维持变化前的输出分配,所述显示单元100构成为不论所述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的数量是增加、减少或者向其它的副加热线圈的切换,都进行能够目视所述规定的火力的显示。另外,该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是如下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顶板21,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N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SC1、SC3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SC2、SC4,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逆变器电路MIV、SIVl SIV4,向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静电电容检测单元50,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下配置多个电极40、41 ;个别发光部276,将在所述协同加热时被驱动的副加热线圈从所述顶板的下方用光进行显示;通电控制电路200,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61,向该通电控制电路指示加热停止、加热条件,其中,所述通电控制电路200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向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SC1、SC3、和第2副加热线圈SC2、SC4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来提供感应加热功率,另外在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50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降低输出,并且所述电极40、41具备位于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SCl的外周侧下方的第I电极40和位于所述第2副加热线圈SC2、SC4的外周侧下方的第2电极41,这两个电极位于所述个别发光部276的光透过所述顶板21的区域的附近,通电控制电路200在检测出沸溢的情况下,使离检测出该沸溢的电极近的个别发光部276发光(包含闪烁)。另一方面,对在步骤STlO使用者改变“大直径锅”加热时的火力设定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图26的STlOC中,判断为有火力的变更指令的情况下,进入到图27的ST17。在ST17判断该变更后的火力比规定的火力级别(例如501W)大还是小,在变更为比规定火力更大的火力的情况下进入到ST18,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来维持规定的火力分配。SP,在所述的3KW的例子中,在执行中的火力为3KW的情况下,规定的火力分配是主加热线圈MC为2.4KW、副加热线圈SC2为600W、S卩4:1,因此维持该分配。并且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将变更后的设定火力如“火力“中”1KW”那样显示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对应区域。另一方面,在变更为比规定的火力级别(501W)小的火力(有120W、300W以及500W这3个)的情况下,从步骤17的处理进入到步骤19,通电控制电路200将控制指令信号输出给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群SIVl SIV4,使得变成其它的火力分配。因此,在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SC为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的火力之差都维持为固定的比率。另外该变更后的火力如“火力“小”500W”那样显示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对应区域。具体的代表性的火力和主副火力比的例子示出在图29和图30。图29 (A)是最大火力3K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火力值(W)、并且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整体的火力比固定为4:1的情况。图29 (B)示出火力6 (1.5K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火力值(W),是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整体的火力比固定为4:1的情况。图30 (A)示出火力3 (500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火力值(W),是变为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整体的火力比为3:2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变更为比规定的火力级别(501W)小的火力(120W、300W以及500W这3个)的情况下,当副加热线圈SC的最小驱动火力设为50W时,在火力比为4:1的情况下,如图30 (B)所示地以25W、33W这样的小火力来进行驱动,因此存在问题。即,在实际的产品,作为被加热物N的金属锅的各自的阻抗不同,因此即使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大小的高频功率而加入到锅,变换为热的比例也不是固定的,因此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由例如主加热线圈MC的电流检测传感器266来检测流经由主加热线圈MC与谐振电容器IlOA的串联电路构成的谐振电路的电流,用于是否有被加热物N这样的判定、是否为不适于感应加热的锅(被加热物N)的判定、进而是否检测出与标准的电流值相比为规定值以上的差的过小电流、过大电流等的判定。由此对施加给感应加热线圈的电流细致地进行控制使得发挥所指定的火力。因而,在减小火力设定的情况下,流过的电流也微小,产生无法正确地进行其检测的问题。换句话说,因为在火力大的情况下流经谐振电路的电流分量的检测比较容易,但是在火力小的情况下,只要不实施提高电流传感器的灵敏度等的对策,有时无法正确地应对火力变化,无法执行如作为目的那样的正确的火力限制动作。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如下:实际上还检测对于逆变器电路MIV、SIVl SIV4的电源的输入电流值,与如前所述电流传感器的线圈的输出侧的电流值两者并用而进行恰当的控制。此外,副加热线圈SC也与左IH加热线圈6LC的主加热线圈同样地,以螺旋状由0.1mm 0.3mm左右的细的线构成的集合线来形成,但是产生感应加热的电流所流过的截面积自身小,因此与主加热线圈MC相比无法加入大的驱动功率,最大加热能力也相对小。但是,如果如前所述进一步减小单个线圈的细线的线径,且卷绕更多来增加线圈导线的表面积,则即使提高逆变器电路SIVl SIV4的驱动频率也能够减小表皮电阻,能够抑制损耗而还抑制温度上升,且能够连续地控制更小的火力。图30 (B)示出火力3 (500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火力值(W),是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整体的火力比固定为4:1的情况。因此,在该实施方式2中进行将火力分配变更为3:2的控制。此外,在火力为120W或300W的情况下,有时火力分配3:2也无法维持最小驱动火力为50W以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对应区域100L1进行如“所设定的火力过小,不能进行加热烹调。请将火力设定为500W以上”那样促使火力变更的显示,或者限制为只由主加热线圈MC的加热等的控制。实际上将如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这两者那样的大的锅以120W或300W进行加热的场面难以假定,因此即使进行如上所述的控制也不会担心损害实际的使用方便性。在协同加热动作时,以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的火力比、即主副火力比落入大致固定的范围的方式,由通电控制电路20控制提供给各自的功率量,但是难以将如上述那样小的火力设定的情况下所施加的功率量抑制得低,因此也可以进行如通过限制实际的功率供给时间来降低每单位时间的功率量那样的控制。例如如果从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向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将功率施加时间通过通电率控制例如减少为50%,则能够将实际对加热有贡献的每单位时间的功率量设为50%。即在只限制所施加的功率的频率而难以降低火力的情况下,通过通电率控制来减小提供功率的时间与不提供的时间的比例,能够进一步将实际上发挥作用的功率缩小到更小的值,因此也可以采用这种控制。此外,在该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在协同加热时将主加热线圈MC与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的火力比维持为大致固定,但是并不保证在协同加热中的所有场面中始终将火力比维持为“规定的比”。例如,在加热驱动中始终检测流经逆变器电路的输入侧和输出侧的电流之差,进行将该结果反馈给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因此在使用者改变了火力设定的情况下,有时在紧接该变更之后控制过度性地不稳定,有时从作为目标的火力比暂时脱离。另外,在使锅在协同加热中横向移动、或短时间提起的情况下,需要电流传感器227、267A 267D检测这种行为来识别是否为错误的使用方法等,需要选择恰当的控制方法的时间。在到该识别、自适应控制的执行确立为止的期间,也可以从作为目标的火力比暂时脱离。与使用者知道瞬间的施加电流的变化等相比,如果能够确认自己设定的火力违反意图而没有变更,则在烹调的过程中不会有不安感。此外,在使用者没有改变火力设定的情况下,当使用者选择了其它的烹调时,主加热线圈MC与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的火力比有时也变化。例如在使用外形为长方形的大型的煎锅、使其在前后方向变长且在比中心点Xl的少许左侧位置放置在顶板21之上来烤多个汉堡包的情况下,由图15所示的主加热线圈MC以及左斜前部的第2副加热线圈SC2和左斜后部的第4副加热线圈SC4进行加热。为了该煎锅底面整体平均地温度上升,例如推荐火力1.5KW或者2KW,以规定的火力比来设定对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2、SC4的供给功率量的控制目标值,但是这次在相同位置放置相同的煎锅以2KW或者1.5KW进行使用数个以上的鸡蛋的煎鸡蛋的情况下,烹调的原料(溶解了鸡蛋的物质)在煎锅底面整体薄薄地扩散,因此与煎锅的底面中央部相比加快周边部的温度上升,周边部的火力稍强时烹调的做出的结果有时更好。因此在这种烹调的情况下,使两个副加热线圈SC2、SC4整体的火力比主加热线圈MC的火力更大。希望这样根据实际的烹调内容来(即使是相同的火力级别也)改变主加热线圈MC与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的火力比。另外如在实施方式I中也说明了的那样,在这种重视温度均匀性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例如从开始加热到规定时间的期间,将位于中央的主加热线圈MC以最终火力进行驱动,将同时参加到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以比它更大的火力进行驱动(设为ON状态),由此能够实现只预热煎锅等的锅表(锅的侧面)这样的烹调。此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设定为使主加热线圈MC侧发挥出比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整体的火力更大的火力,但是本发明对其没有任何限定。根据主加热线圈MC侧和各自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结构、大小、或者副加热线圈SC的设置数等条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使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整体的火力比主加热线圈MC的火力更大,或使两者相同。但是,在考虑到一般家庭的使用的情况下,通常使用圆形的普通大小的锅、例如直径20cm 24cm左右的锅的频度高,因此在使用这种一般的锅的情况下,由主加热线圈MC单独进行感应加热,因此希望关心能够发挥这种烹调所需的最低火力。在一般家庭中使用的情况下,考虑普通大小的锅的使用频度大、大直径锅的使用频度小,如果以此为前提,则考虑到一般家庭中使用的主要是主加热线圈,从而将中央的加热线圈称为主加热线圈MC。另外在协同加热时、即某个时间内同时驱动两个以上的独立的感应加热线圈来以磁的方式联动的情况下,从稳定可靠的控制的观点考虑,希望主逆变器电路MIV与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的动作定时协调。例如,希望使主逆变器电路MIV与第I副逆变器电路SIVl的加热的开始定时、加热的停止定时、火力的变更定时的至少某一个协调。作为其一个例子,考虑如下情况:在从主逆变器电路MIV与第I副逆变器电路SIVI同时地进行动作的状态向第2副逆变器电路SIV2切换动作时,使主逆变器电路MIV与第I副逆变器电路SIVI的动作同步地停止,之后使主逆变器电路MIV与第2副逆变器电路SIV2这两个同时开始驱动。此外,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各副逆变器电路SIV只在刚刚驱动之后的规定时间(例如10秒)被限制为规定的低火力,在该规定时间内将在实施方式I中如图25中所示那样的、是否有异常的判定处理(ST2)、锅的载置有无判定处理(ST5)、锅恰当判定处理(ST6)等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中断处理,如果没有问题,则也可以设为之后自动地增加到使用者设定的火力来继续进行烹调的控制。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将由IH加热线圈和谐振电容器的串联电路构成的谐振电路举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用由IH加热线圈和谐振电容器的并联电路构成的谐振电路。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2,集成显示单元100在能够将左IH加热线圈6LC、右IH加热线圈6RC、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加热器)7、辐射式电加热源(加热器)22,23这4个热源的工作条件个别或者多个同时进行显示的基础上,通过对在液晶画面上以恰当的定时显示的多个输入按键进行触摸操作,指示加热动作的开始、停止,另外能够设定通电条件,但是也可以不具备这种对于通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入功能,而只限定为简单的显示功能。而且,判定在所述主加热线圈MC以及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上方是否载置有相同的锅(被加热物N)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除了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红外线传感器31那样检测温度的装置、如电流检测传感器266那样检测流经加热线圈的电流的装置之外,也可以使用通过光学的方式检测在传感器的上方是否有锅(被加热物N)的单元。例如,在顶板21的上方有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厨房的天花板的照明器具、太阳光等不会入射,但是在没有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这些照明光、太阳光等环境光入射,因此也可以是检测它们的变化的单元。另外,除了根据流经加热线圈的电流和流经逆变器电路的输入电流来判定锅(被加热物N)的材质的方法以外,例如想到根据流经加热线圈的电压和流经逆变器电路的输入电流来判定锅(被加热物N)的材质的方法等利用其它的电特性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7-294439号公报介绍了如下技术:像那样根据向逆变器电路的输入电流值和流经加热线圈的电流值来判别被加热体的材质和大小。此外,在该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说明为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 “判断”在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上载置有相同的锅(被加热物N),但是实际上对锅为一个本身不进行判断。即不采用对实际放置的锅的数量进行计数的处理。在这种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难以假定以在一个感应加热线圈之上同时载置多个被加热物N的状态进行烹调,因此本发明人设为如下:通过所述的电流传感器227、267A 267D检测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阻抗的大小,将该阻抗没有大的差异的情况视为“载置了相同的锅(被加热物N)”。换句话说,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知道流经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的大小,因此知道各自的阻抗的大小。因此在该阻抗的值落入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将载置了相同的锅(被加热物N)这样的判断信号发送给通电控制电路200。同样地在由红外线传感器31检测温度的情况下,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根据与多个加热线圈相对应的各红外线传感器31的检测温度是否相等这样的比较结果来判断载置有相同的锅(被加热物N),在使用利用根据所述的锅的有无而受光量变化的光传感器这样的单元的情况下,根据光的受光量的大小比较来处理为在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上载置有锅也是现实的。如前所述,在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为载置有如还跨在主加热线圈MC的上方和位于其周边的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上那样大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在开始感应加热之前的最初的阶段(异常检测处理结束后),在集成显示单元100作为能够选择的烹调菜单而与实施方式I同样地显示“快速加热”、“油炸食品”、“烧水”、“预热”、“煮饭”、“熬制”、“烧水+保温”这样的7个。因此,当触摸这些烹调菜单选择用的7个按键E1A、E1B、E1C、E2A、E2B、E3A、按键E3B的部分内的、例如快速加热的按键部分时,选择快速加热的烹调菜单,以字符来显示选择了 “快速加热”。在该实施方式2中,在选定了该快速加热的情况下也能够手动地设定施加给被加热物N的火力,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火力与实施方式I同样地能够从120W到3.0Kff的范围内由使用者任意地选定。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主副火力比以在不超出由使用者所选定的上述合计火力的限度内,且落入规定火力比的范围内的方式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来决定,使用者无法任意地进行设定。另外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邻接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方向被控制为一致。另外,如果触摸烹调菜单选择用的7个按键内的、“熬制”的选择键E1C,则能够进行“熬制”的烹调菜单。例如在使用主要以熬制意大利面为目的而使用的大直径且深的“意大利面锅”这样的深锅的情况下,在该实施方式2中能够快速地将水烧开而转移到熬制烹调。例如,火力的默认值是2.0KW,但是使用者可以从最初就将火力设定为3.0KW来开始加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是主副火力比自动地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来决定,不由使用者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加热线圈MC的火力设定为1.0KW, 4个副加热线圈内的合计火力设定为
2.0KW。在水沸腾时,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报告信号,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规定的显示区域进行促使意大利面、面条的放入的显示,同时由语音合成装置315向使用者报告该意思。此时,在不再次设定火力的情况下,报告自动地降低火力的意思。在使用者不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如实施方式I那样,达到沸腾状态时,通电控制电路200将降低火力的指令信号输出给主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在使用者再次设定火力的情况下,或者触摸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规定的显示区域100L2出现的“熬制开始”这样的输入按键时,再次开始3.0KW加热,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将邻接的4个副加热线圈例如分为SC1、SC2这两个的组和SC3、SC4这两个的组,将这两个组设为交互地每15秒、各个组的火力总和分别为1.5KW来进行加热驱动。像这样沸腾以后自动进行促进热水的对流的控制。此外,另外即使使用者在刚刚沸腾之后将火力降低为小于3.0KW,例如2.0KW或1.0KW,在不超出该火力量的总和的范围内也执行同样的对流促进控制的加热动作。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显示加热条件的集成显示单元100显示为由使用者能够选择操作所述的7个烹调菜单E1A、E1B、E1C、E2A、E2B、E3A、按键E3B选择用按键的状态。因此,通过选择作为目的的烹调菜单,由控制部自动地决定适合的加热驱动模式,因此在成为与重视加热时间、重视温度均匀性等的使用者的目的、希望相应的加热线圈的驱动方式之外,还有如下优点:通过能够在显示部操作该烹调菜单的选择键,能够解除使用者的误用、能够减轻精神的负担等。
350是如图19所示那样在该实施方式2中成为特征的对流促进控制的选择开关,在顶面操作部71使操作部露出。该开关是向所述通电控制电路200提供是否使如所述实施方式I中所述那样的对流促进控制进行动作的指令信号的开关。当在烹调工序中途按一次该开关时,在被烹调物沸腾之后、或者即将沸腾之前(例如被加热物、被烹调物的温度上升到98°C的情况下)的阶段起,自动地实施如实施方式I中所述那样的对流促进控制,执行切换副加热线圈群SC的通电定时,或改变其火力,或者使与主加热线圈MC邻接的区域的电流的方向相同等的控制。选择开关350被通电控制电路200编程为如下:在载置有如跨在4个副加热线圈和主加热线圈MC的上方整体那样的大直径的锅时,只要被加热物载置检测部280不进行判定,就不有效地工作。另外只要不是温度检测电路240接受来自测量被加热物N的温度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信息而判定为被加热物N中的液体达到沸腾温度的情况下、或者判定为即将沸腾之前(例如被加热物、被烹调物的温度上升到98°C的情况下),即使操作对流促进选择开关350也不会将任何有效的指令向通电控制电路200进行输入,或者不会从通电控制电路200将有效的指令信号向主逆变器电路MIV、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等输出。此外,也可以将该开关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显示画面的表面作为触摸式的按键而配置。在协同加热动作开始前或加热动作中,通过使用者操作对流促进控制选择开关350,通电控制电路200对主加热线圈MC的逆变器电路MIV和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发出控制信号,改变对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的高频功率的供给状态。实施如在实施方式I说明那样的对流促进控制。即,在该实施方式2中在通过被加热物载置检测部280检测出在主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全部的正上方放置有大直径锅的情况下,能够实施协同加热,但是在之后的加热工序中被烹调物沸腾之后,或者即将沸腾之前(例如被加热物、被烹调物的温度上升到98°C的情况下)的阶段起能够自动地转移到协同加热。这样,使用者能够通过选择开关350而任意地决定在协同加热后是否进行对流促进控制。即,不论协同加热开始前的烹调菜单是什么,在烹调工序的中途使用者认为想要进行对流促进的加热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操作对流促进控制选择开关350,则从该被烹调物沸腾的阶段或者即将沸腾之前的阶段起,能够实施自动地切换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驱动的控制。此外,在选择了对流促进控制选择开关35的情况下,不仅可以进行在实施方式I中说明的第I对流促进控制,还可以进行第2或者第3对流促进控制。接着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沸溢检测动作”。在烹调开始时,温度检测电路240检测出被加热物N中的被烹调物的温度上升到98°C或者其以上的沸腾温度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将开始第I对流促进控制的指令输出给各逆变器电路SVl SIV4。此外,如所述的实施方式I中所述的第I对流促进控制的变形例那样,在交互地进行中心部的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以及右侧副加热线圈SCR和左侧副加热线圈SCL的通电这样的控制的情况下,主逆变器电路MIV当然也成为控制对象,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来实施对流促进控制。当持续对流促进控制时,能够形成从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SC1、SC3以及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SC2、SC4向各自的正上方方向上升的对流。该对流成为从其位置向着远的锅的相对侧的边缘的对流。由此第1、第2组的4个副加热线圈的来自锅底外周部的加热所引起的、路径长的对流在被加热物N的内部产生,能够期待锅内部的被烹调物整体的搅拌效果、温度均匀化、沸溢抑制等效果。然而,当烹调的过程推进时,有时产生在被烹调物的液体表面的小泡逐渐增大而大大地涌起,另外也有时使用者在中途将液体调味料、水、其它烹调汁放入被加热物中,担心在实施对流促进控制的过程中被烹调物的液体越过该被加热物的边缘而沸溢。在该实施方式2中,作为这种沸溢的抑制对策,进行如下的沸溢检测动作和加热控制动作。在检测出沸溢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立即作出停止驱动中的全部的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降低火力的指令。作为降低火力的例子,如前所述在火力被使用者设定于9个等级中的情况下、例如以IKW使用的情况下,降低3个等级而设为300W。在以2KW使用的情况下设为500W。在以这以上的火力进行烹调的情况下也全都降低到500W。此外,在作出火力降低指令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的火力也被限制,假设即使产生与副加热线圈SC同时通电的情况,也被控制为合计不超过500W。因此,以不超出降低的火力的方式进行驱动的I组整体的火力或者一个副加热线圈的火力当然被限制,作为为此的方法,还有缩短副加热线圈的相当于一次的驱动时间、降低通电率来抑制火力的方法。此外,也可以以在普通直径级别的锅的情况下将火力降低到120W、在以大直径锅进行协同加热的情况下降低到300W的方式,根据被加热物N的大小来改变强制地降低的火力值。接着说明沸溢检测方法。沸溢检测方法有如下3个方法,但是在该实施方式2中以在实施方式2中叙述的(3)的方法为基础而进行改良,采用以下的(4)的方法。此外,以下的(4)的方法是左IH加热部6L的情况。(4)以对流促进控制的开始时间点、或者沸溢检测的开始时间点的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的各自的静电电容的值为基准值,捕捉位于被加热驱动的两组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附近的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的静电电容值的变化。具体地说在对构成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SC1、SC3和构成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SC2、SC4以15秒间隔交互地各自以IKW进行加热驱动的情况下,在驱动第I组的期间优先捕捉第I电极40的静电电容变化来判定沸溢有无。这里“优先”是指在第I电极40的侧的静电电容变化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立即停止感应加热或者将火力降低3个等级这样的控制,意味着第2电极41侧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是以比第I电极40更长的时间间隔(例如2秒间隔)来检测沸溢,与此相对对第I电极40短时间地(例如0.5秒间隔)监视沸溢有无。检测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的各自的静电电容的值的上述“优先的处理”动作与第I组和第2组的逆变器电路SIVl SIV4的加热驱动动作同步地切换。这样,在只有副加热线圈SC1、SC3的第I组被加热驱动的情况下,第I电极40主要用于沸溢检测。此外,在感应加热烹调开始时,将第I电极40和第2电极41的位置显示给使用者,因此也可以使所述的个别发光部276、广域发光部277发光规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语音合成装置315来进行如“请在发光的环部分的内侧放置锅。当锅伸到该环之外时,有时不能进行锅的适合性检查、恰当的加热、或者沸溢检测”这样的警戒唤起。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理解放置锅的位置的基准,另外能够促使校正使沸溢检测的动作也变得可靠那样的锅位置。即通过个别发光部276、广域发光部277的发光,使用者变得容易确认沸溢检测区,能够衡量放置锅的位置的恰当与否等,能够提高方便性。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快速加热用的选择键E1A、烧水用选择键E1B、熬制选择键E1C、预热用选择键E2A、煮饭选择键E2B、油炸食品选择键E3A、烧水+保温的选择键E3B这7个按键在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显示画面作为利用了透明电极的静电电容式触摸开关而在适当定时显示,但是也可以设置为在上框20、顶板21的表面始终以字符显示功能的按压方式的开关。接着,参照图28说明沸溢检测和个别发光部276的动作。图28示出与第5发明有关的控制。在只由主加热线圈MC的单独加热和利用了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协同加热的情况下,沸溢检测后的个别发光部276都如图28那样进行动作。该动作通过保存在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内部的控制程序来执行。S卩,在感应加热烹调中检测出沸溢的情况下(ST20),将火力降低到300W(这里也可以是 120W) (ST21)。接着,进行该检测是由从主加热线圈MC看位于左的外侧的电极41或者右的电极40的哪个检测出的判定(ST22)。在由位于右侧的电极40进行检测的情况下,如图16、图17所示,与副加热线圈SCl的右侧接近的个别发光部276和与副加热线圈SC3的右侧接近的个别发光部276各自同时为红色闪烁。在该红色闪烁之前广域发光部277、个别发光部276点亮的情况下全部灭灯。换言之即使以黄色、红色连续点亮,接受沸溢检测的产生后也全部变成灭灯,只有个别发光部276变成红色闪烁(ST23)。另外在由电极41检测到的情况下,如图16、图17所示,与副加热线圈SC2的左侧接近的个别发光部276和与副加热线圈SC4的右侧接近的个别发光部276各自同时为红色闪烁(ST24)。由此使用者能够关注红色闪烁的顶板21的顶面来确认发生沸溢。假设用如高的大形的意大利面锅那样的深锅熬制面条的情况下,即使沸溢发生在锅的背后侧,右侧或左侧的个别发光部也红色闪烁,因此使用者注意到产生沸溢。此外,如果将电极40、41进行2分割来在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各自的附近分别设置一个,则能够更容易且迅速地确定沸溢位置。此外,在沸溢产生同时,通过集成显示单元100的液晶画面、语音合成装置315来将沸溢的产生告知给使用者。通过如以上那样强制地降低火力的状态、且将沸溢通过光来进行报告,虽然有时使用者暂时移动锅等被加热物N,但是在这样移动的情况下通过锅检测动作而检测出被加热物N不在规定的加热区域(ST24)时,加热驱动完全地停止。即使用者针对沸溢想要立即让锅移动来清除洒落的液体时停止加热驱动(ST25),以后即使将锅放回原来的位置,加热也不会自动地重新开始。这样防止在使用者没注意到的情况下再加热。此外,在检测出沸溢,火力被强制地降低到最低火力的120W或者比它大I个等级的300W以后,原样地继续进行烹调,但是在使用者预先由定时器设定了加热时间的情况下,只要中途不延长它,在最初设定的烹调时间到来的时间点停止加热,并将该情况通过语音报告单元315和集成显示单元100来进行报告。另外在使用者稍稍提高强制地降低的火力、例如将300W提高到500W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再次开始沸溢有无的监视。此外,当考虑使用者的方便性时,在强制地降低了一次火力的情况下,例如IKW加热而有沸溢的情况下,之后再次提高火力时有时会忘记沸溢时的火力,但是集成显示单元100、语音合成装置315可以“有沸溢时的火力是1KW”这样地进行报告。另外在再次进行设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初始的火力可设定级别数、追加中间值、或显示每按I次稍微提高或者降低一点火力的按键或使这样的按键进行工作等,使得能够进行微细火力设定,由此例如能够以火力500W、750W、IKff这样的等级进行选择的火力能够设为如500W、600W、750W、800W那样细致的火力设定时,是更加便利的。沸溢产生时的火力值也可以由使用者通过按键操作来调出。如以上那样,图28所示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具备:顶板21,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SC1、SC3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SC2、SC4,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逆变器电路MIV、SIV1 SIV4,向所述主加热线圈MC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提供感应加热功率;静电电容检测单元50,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21下配置多个电极40、41 ;个别发光部,将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加热驱动的情况从所述顶板21的下方以光来显示;通电控制电路200,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61,向该通电控制电路200指示加热动作停止、火力等,其中,所述通电控制电路200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向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SC1、SC3和第2副加热线圈SC2、SC4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来提供感应加热功率,另外在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50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MIV、SIV1 SIV4的驱动或者将输出降低到300W、500W,并且所述电极具备位于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SC1、SC3的外周侧下方的第I电极40和位于所述第2副加热线圈SC2、SC4的外周侧下方的第2电极41,这两个电极40、41位于所述个别发光部276的光透过所述顶板21的区域的附近。(实施方式3)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嵌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右侧要部的俯视图。此外,在图中对于与所述实施方式I以及2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记。在图31中,48是第I内侧电极,以紧贴状态被配置在顶板21的底面使得包围副加热线圈SC3,从一个端子部48A向另一个端子部48B流过规定电压的检测电流,通过沸溢检测部50来检测伴随该两端子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的电压或者电流的变化。48C是与端子48A连接的内侧弯曲部,沿着所述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缘形状弯曲。即与主加热线圈MC形成为同心圆状。48D1是与内侧弯曲部48C连接、并从此处向远离主加热线圈MC的方向、SP放射状延伸的臂部,横穿所述空间273中。48E是沿着副加热线圈SC3的外周缘形状的外侧弯曲部。该外侧弯曲部在副加热线圈SC3的相对侧端部与再次向内侧延伸的臂部48D2连接,经由内侧弯曲部48C连接于端子部48B。在图31中,49是第2内侧电极,以紧贴状态被设置在顶板21的底面使得包围副加热线圈SC2,从一个端子部49A向另一个端子部49B流过规定电压的检测电流,通过沸溢检测部50 (未图示)来检测伴随该两端子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的电压或者电流的变化。49C是与端子49A连接的内侧弯曲部,沿着所述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缘形状而弯曲。即与主加热线圈MC形成为同心圆状。49D1是与内侧弯曲部49C连接、并从此处向远离主加热线圈MC的方向、即放射状延伸的臂部,横穿所述空间273中。49E是沿着副加热线圈SC3的外周缘形状的外侧弯曲部。该外侧弯曲部在副加热线圈SC2的相对侧端部与再次向内侧延伸的臂部49D2连接,经由内侧弯曲部49C连接于端子部49B。所述第1、第2内侧电极48、49中的静电电容的值始终以规定的短时间(例如I秒以下)间隔被输入给沸溢检测部50,但是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从顶板21的下方检测被加热物N的温度的红外线传感器方式的温度传感器的信息来推定被加热物N的温度,在被加热物N的温度没有上升到100°C或者98°C的情况下,不使沸溢检测部50进行动作。40是以包围构成右IH加热源6R的主加热线圈MC和3个副加热线圈SC3、SC1、SC2的外周附近的方式形成的第I电极,为了与第1、第2内侧电极48、49对比,以后称为“第I外侧电极”。该电极以紧贴状态被设置在顶板21的底面,形成如图31所示将副加热线圈SC3的前方右半部分、与其相邻的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l的右侧整体、以及后方的副加热线圈SC2的后方右半部分一连串地覆盖的半圆形状。即,第I外侧电极形成为以如位于以中心点X2为中心的圆周之上的曲率。41是第2外侧电极,隔着中心点X2而与所述第I外侧电极40形成左右对称形状,以紧贴状态被设置在顶板21的底面。所述第1、第2外侧电极40、41从各自的一个端子部42、44向另一个端子部43、45流过规定电压的检测电流,通过沸溢检测部50 (未图示)来检测伴随该两端子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的电压或者电流的变化。此外,这些第1、第2外侧电极中的静电电容的值始终以规定的短时间(例如0.5秒以下)间隔被输入给沸溢检测部50,但是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从顶板21的下方检测被加热物N的温度的红外线传感器方式的温度传感器的信息来推定被加热物N的温度,在被加热物N的温度没有上升到100°C或者98°C的情况下,不使沸溢检测部50进行动作。在图31中,61是顶面操作部,在其右端部配置有与图11所示的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63A相当的主电源开关用按压式操作按键。90是设定右IH加热源6R的火力的单触设定用按键,设置有火力“弱”、“中”、“强”这3个和两个这3个等级的火力的微调整用按键(增、减各一个)。91是停止右IH加热源6R的感应加热的停止开关用的操作按键。这些按键90、91是利用了静电电容变化的触摸式输入按键。另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具备有主加热线圈MC的电流传感器227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各电流传感器267A 267D,判断在这些各加热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同一被加热物N的基础信息被输入给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 (未图示)。在正式开始感应加热之前的阶段,通过检测来自电流传感器的电流值,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检测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的阻抗的变化,驱动载置了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主加热线圈MC的逆变器电路MIV以及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各逆变器电路SIVl SIV4,所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指令信号,使得在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载置了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副加热线圈(至少一个)流过高频电流,对于没有载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其它副加热线圈抑制或者停止高频电流。因而,能够通过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或者多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来进行协同加热。例如,即使是图31 —点划线的椭圆形所示的被加热物N。也能够通过主加热线圈MC和3个副加热线圈SC2、SC3、SC4的协同加热来进行感应加热烹调。在这种情况下,在从该椭圆形的被加热物N的周缘溢出被烹调物的一部分的情况下,沸溢检测部50 (未图示)的第1、第2外侧电极40、41检测沸溢,在检测出沸溢的情况下,经由通电控制电路200 (未图示)瞬时停止逆变器电路MIV、SIV2 SIV4的驱动。该协同加热时,接受来自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 (未图示)的输入,作为控制部的通电控制电路200向沸溢检测部50 (未图示)提供停止监视所述第1、第2内侧电极48,49中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动作的指令,因此不进行第1、第2内侧电极48、49的沸溢检测动作。另一方面,如图31中虚线的圆所示,在由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 (未图示)判别了载置有比主加热线圈MC的外形形状大、而不适于协同加热的大小、底部面积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只由主加热线圈MC的单独加热来进行烹调。在这种情况下,假设即使被加热物N如图31所示那样没有放置在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而是放置在向左方向偏离规定距离的位置的情况下(以下将其称为“偏离的情况”),对主逆变器电路MIV的加热驱动也没有任何障碍,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也开始感应加热。此外,在这种偏离的情况下,也可以对使用者进行某种报告而重新放置被加热物N。假设被加热物N位于如图31中虚线所示那样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主加热线圈MC开始感应加热时,从被加热物N的一半到右侧成为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有与从一半到左侧部分相比被强力加热的倾向。因此,当以这种状态达到沸腾状态时,离被加热物N的右侧周缘近的地方由于被烹调液的沸腾而表面最早涌起,担心发展成沸溢。图30中记载为右、斜右上、斜右下这3方向的箭头是在沸溢的情况下该液体有可能展开的主要方向。在该实施方式3中还能够应对向这样的某个方向的沸溢。S卩,在本实施方式3中,第I内侧电极48和第2内侧电极49以从主加热线圈MC的外侧包围后方的副加热线圈SC2和前方的副加热线圈SC3的方式被设置,因此在从被加热物N有沸溢的情况下,首先被该第I内侧电极48或者第2内侧电极49检测,当检测出沸溢时,主加热线圈MC的火力根据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指令通过主逆变器电路MIV瞬时降低到300W为止。另外,假设通过该第I内侧电极48和第2内侧电极49中的至少某一个检测出沸溢并强制地降低了火力之后、通过第I或者第2外侧电极40、41的至少某一个再次检测出沸溢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的感应加热立即停止。另外,在通过该第I内侧电极48或者第2内侧电极49没有检测出沸溢、而由第I或者第2外侧电极40、41中的至少某一个检测出沸溢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的感应加热
立即停止。这样,第I内侧电极48和第2内侧电极49与第I或者第2外侧电极40、41的检测结果有差别,是因为前者的沸溢还没有接近右IH加热源6R的中央部,而与此相对后者的沸溢是被烹调液流到右IH加热源6R的外周缘,后者的沸溢的扩大防止具有紧急性。判定沸溢的方法,如所述实施方式1、2所示有多种,但是在该实施方式3,其特征在于,静电电容检测单元50比较内侧的电极48、49与外侧的电极40、41的静电电容之差,在该差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判别为沸溢产生。因此,如果没有产生沸溢,则内侧的电极48、49与外侧的电极40、41的静电电容之差在规定范围,但是在产生沸溢而内侧的电极48,49的静电电容急剧地减少或者增大的情况下,与外侧的电极40、41的静电电容之差扩大,被判定为沸溢检测。在内侧电极48和第2内侧电极49形成了内侧弯曲部48C、49C,因此在普通的大小的锅等放置于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的情况下,当万一从该锅产生沸溢时,通过位于离中心点X2最近的侧的内侧弯曲部48C、49C来检测沸溢。而且,在第I内侧电极48和第2内侧电极49,从该内侧弯曲部48C、49C向外侧方向以一条直线状形成了臂部48D1、48D2、49D1、49D2,因此即使放置在主加热线圈MC之上的被加热物N的直径进行各种变化,也能够与该变化相对应而进行从主加热线圈MC向周围4方向的沸溢检测。另外,臂部48D1、48D2、49D1、49D2通过空间273到达位于副加热线圈SC2、SC3的外周侧的外侧弯曲部48E、49E。该空间是为了在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彼此之间被同时通电时流过它的高频电流为相同的方向的情况下,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端部彼此之间的高频电流的方向变成相反方向从而该端部彼此之间不会磁干扰而设置,因此通过该空间中的臂部48D1、48D2、49D1、49D2受磁的影响少,能够避免在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加热驱动时静电电容受到大的影响。此外,如前所述只由主加热线圈MC的加热时,不需要考虑这种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加热驱动时的磁的影响。此外,离主加热线圈MC最近的内侧弯曲部48C、49C成为沿着该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缘形状的形状,因此难以受到在主加热线圈MC的驱动时所产生的磁场的影响。另外同样地,外侧弯曲部48E、49E也是沿着副加热线圈SC2、SC3的外周缘形状的弯曲形状,因此难以受到副加热线圈SC2、SC3的驱动时所产生的磁场的影响。因而,第I内侧电极48和第2内侧电极49通过这方面所下的工夫,在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驱动时也能够捕捉可靠的静电电容变化来检测沸溢。所述操作部61分别具有能够利用静电电容变化来输入用于设定火力的操作信息的多个输入按键90以及能够输入加热停止指令的停止键91,但是在两个外侧电极40、41的至少某一个的电容变化被静电电容检测单元50检测出的情况下,将来自输入按键90的操作设为无效。具体地说通电控制电路200执行将来自操作部61的输入按键90的输入指令判断为无效的处理。另一方面,将能够一起停止驱动中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全部的停止键91的加热停止操作维持为有效,因此使用者看到即将沸溢之前或者刚刚之后的状态而想要迅速停止加热的情况下,也将该停止操作设为有效。因此,不会有沸溢的液体到达操作部61而从输入按键90发出错误的操作输入。此外,在不是两个外侧电极40、41、而是两个内侧电极48、49的至少某一个的电容变化被静电电容检测单元50检测出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操作部61的一部分功能设为无效或进行限制。为了在沸溢时安全地进行输入操作,由如所述实施方式2的集成显示单元100那样的显示单元,显示将一部分设为无效,或通过语音合成装置315报告该情况时,能够进一步使得使用者有安全感。如通过以上的说明可知,该图31所示的实施方式3所示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顶板21,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SC1、SC4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SC2、SC3,与该主加热线圈MC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逆变器电路MIV、SIV1 SIV4,向所述主加热线圈MC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静电电容检测单元50,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21下配置多个电极40、41、48、49 ;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在主加热线圈以及副加热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被加热物;通电控制电路(控制部)200,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操作部61,向所述通电控制电路指示加热停止、加热条件;内侧电极48、49,位于所述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侧下方;以及外侧电极40、41,位于所述第1、第2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并且,根据上述结构,所述通电控制电路200是如下的结构:在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在所述主加热线圈MC和第1、第2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上方同时地放置有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设为能够执行协同加热动作,在该协同加热期间内,所述通电控制电路200能够进行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向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SC1、SC4和第2副加热线圈SC2、SC3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来提供感应加热功率的控制,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在判别为被加热物N的大小是不适于协同加热的小直径的情况下,所述通电控制电路200设为能够执行只有主加热线圈MC的感应加热动作,所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在协同加热时通过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50检测出外侧电极40、41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降低输出,并且在所述主加热线圈MC的非协同加热时,通过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50监视所述内侧电极48、49和外侧电极40、41的静电电容变化,在内侧电极48、49和外侧电极40、41中的某一个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停止驱动主加热线圈的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降低输出。另外,该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如下:在被加热物N的大小以主加热线圈MC为中心向位于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4的方向以一定的限度偏离的状态下,执行只由主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动作,在这种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在内侧电极48、49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使主加热线圈MC的驱动输出下降到300W,并且在位于与所述副加热线圈偏离的方向(左侧)相对侧的外侧电极40的静电电容变化的阶段,停止驱动主加热线圈MC的主逆变器电路MC的驱动。由此,S卩使在偏离的位置由主加热线圈MC进行感应加热,产生向容易产生沸溢的(与偏离方向相对侧的)方向的沸溢的情况下,也通过外侧电极40来停止感应加热,能够防止沸溢放大。此外,在任何状况下,内侧电极48、49和外侧电极40、41的至少某一个根据静电电容变化的异常状态来检测出沸溢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立即停止驱动中的主加热线圈MC和全部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 3中,构成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的副加热线圈的总数和对它们提供高频电流的副逆变器电路SIVl SIV4的总数一共是4个、是相同数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示出实施方式2的图15的例子那样以中心点Xl为边界,在其跟前侧配置第I加热线圈SCl和第2副加热线圈群SC2,在与它前后对称的位置的后方侧,也可以配置第3加热线圈SC3和第4副加热线圈群SC4。即为将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分别倾斜45度的角度而进行配置的变形。在该变形例中,也可以设为第I副逆变器电路SIVl驱动第I加热线圈SCl和第4副加热线圈SC4,另外第2副逆变器电路SIV2驱动第3加热线圈SC3和第2副加热线圈SC2。在这种情况下,第I副逆变器电路SIVl不是同时驱动第I加热线圈SCl和第4副加热线圈SC4,而是只驱动其中某一个,另外第2副逆变器电路SIV2也不是同时驱动第3加热线圈SC3和第2副加热线圈SC2,而是只驱动其中某一个,这在减少不需要的磁泄露来提高加热效率的观点上是优选的。根据这种结构,有如下效果:减少昂贵的逆变器电路的数量,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另外能够减小电路基板设置容积。在实际上如图15的例子那样配置了 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情况下,使用者使用长圆形或椭圆形等非圆形锅进行烹调时,如果在跟前以横宽方式放置,则以中心点Xl为边界能够通过驱动位于其前方侧的第I加热线圈SCl和第2副加热线圈SC2来应对,另外在放置成从中心点Xl向左侧在前后方向变长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驱动第2加热线圈SC2和后方的第4副加热线圈SC4来应对,在放置成从中心点Xl向右侧在前后方向变长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驱动第I加热线圈SCl和第3副加热线圈SC3来应对,因此这3个模式中的任何一个都切换一个副逆变器电路,在I组(两个)的副加热线圈内只选择某一个来使用,没有任何障碍。此外在这样由一个共通的副逆变器电路切换两个副加热线圈来使用的情况下,如果将一个共通的副逆变器电路以时间的条件、例如短时间间隔对一个副加热线圈和另一个副加热线圈交互地切换连接,则结果上能够驱动两个副加热线圈。因而在设置超过4个的数量的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该想法将副逆变器电路的数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在这样由一个共通的副逆变器电路同时兼用两个副加热线圈而使用的情况下,例如在全桥电路中如图21所示,在副加热线圈SCl与谐振电容器IlOB的串联谐振电路内,将副加热线圈SC3 (与SCl串联或者并联地)连接即可。如果这样,即使同时驱动SCl和SC3,在驱动频率也不产生实质性的差别,因此不产生拍音。另外,在实施了依次切换对于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的加热线圈的通电、或间歇地进行驱动这样的控制情况下,使用者不知道正在进行哪种感应加热,使用时也有可能感到不安感,因此还可以将如上所述的对流促进、沸溢抑制的副加热线圈群的通电切换在如所述那样的集成显示单元100、液晶显示画面45R、45L等中以字符、记号、或者运动的动画等来实时地显示。在以上的说明中,所述控制部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向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交互地提供感应加热功率,但是也可以以规定的时间差来提供。即,交互地供给是以发挥出使锅等的加热部分在时间上离散的位置变化这样的效果从而提高对流促进效果为目的,因此为了发挥该效果,不需要通断期间完全正相反。例如也可以从停止第I副加热线圈或者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的通电之前的几秒前起开始第2副加热线圈或者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的通电这样的方法。或者也可以变更为如下方法:在停止第I副加热线圈或者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的通电之前逐渐地降低火力后停止,另一方面第2副加热线圈或者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的通电与这种火力下降期间相协调,相反地逐渐提高火力、或者从最初以大的火力开始驱动。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有的部分将沸溢检测部50称为静电电容检测单元,但是静电电容检测单元不是必须以数字值检测电极40、41等静电电容是什么值。也可以是如下方法:即使在烹调开始前的阶段、和接近沸腾状态的阶段中没有沸溢也没有电极的静电电容在IH加热部的磁的影响下始终是固定、相同这样的保证,因此估计这种变化,在规定的时间点、例如接近沸腾温度的95度时检测静电电容并将其设为规定的基准值,探测该值检测增加或者减少了多少,通过检测急剧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增加或者减少)来判断为沸溢。因而,也可以如下:当然可以将其增减量进行指数化,也可以将增减率、增减的速度(每单位时间的增加、减少)等进行指数化、并以该指数的大小来判断是否产生沸溢。另外如果电极如实施方式那样以规定的长度连续设置,则具有在该电极的哪个部分沸溢出烹调液都能够进行检测这样的优点,但是也可以是如下方式:考虑沸溢的方向,在IH加热线圈的前后左右方向等几个部位散布短的电极。在这种情况下,各自的电极如实施方式I 3中所示,可以设为沿着IH加热线圈的外形形状的弯曲形状。这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例如是外形形状为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的情况下,在与其中心点X1、X2同心圆上使电极的长方向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当设为还沿着副加热线圈的外形形状的弯曲形状的电极时,也难以受到由流经副加热线圈的高频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影响,是更加优选的。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I 3中设置了快速加热用的选择键E1A、烧水用选择键ElB等7个烹调菜单按键,但是假定即使选择这些烹调菜单按键也不一定以恰当的定时自动地实施对流促进控制。因此也可以如下:准备需要对流促进控制的烹调方法的选择键,令使用者选择该按键。例如,作为一个烹调方法,使用咖喱的按键由于是稠的液体而难以引起对流,锅底容易烧糊。并且以往以如下方法进行了烹调:在蔬菜被充分煮熟之后加入咖喱的掺油粉糊(roux)、放入咖喱掺油粉糊之后停止感应加热,或将感应加热线圈以最小火力进行驱动来煮透。因此在使用者在烹调的开始前、刚刚开始之后、或者中途操作了“咖喱”这样的选择键的情况下,希望在放入咖喱的掺油粉糊时报告给使用者实施本发明的对流促进控制。具体地说考虑如下方法:利用实施方式2的集成显示单元100,进行促使按下对流促进控制选择开关的显示、或由语音合成装置315进行通知。如果选择对流促进控制选择开关,则对于副加热线圈SC、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条件的变更等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来自动地进行,是否为沸腾后等恰当的定时的判断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来自动地进行,在恰当的定时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对流促进的加热。产业h的可利用件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将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进行组合而加热驱动,能够广泛利用于放置型、嵌入型的感应加热式加热源专用烹调器,以及与其它辐射式加热源的复合型感应加热烹调器。
权利要求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 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 静电电容检测単元,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下配置多个电 极; 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所述控制部指示烹调动作, 所述控制部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向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提供感应加热功率,另外在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并且 所述电极具备位于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I电极和位于所述第2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2电极。
2.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 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 静电电容检测単元,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下配置多个电极; 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所述控制部指示烹调动作, 所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不满总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剩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 所述控制部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向所述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和所述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提供感应加热功率,另外在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并且 所述电极具备位于所述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I电极和位于所述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2电极。
3.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 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静电电容检测単元,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下配置多个电极; 温度传感器,检测被加热物或者被加热物的温度; 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所述控制部指示烹调动作, 在所述操作部设置选择重视加热温度的均匀性的烹调菜单的选择单元, 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选择単元选择了重视加热温度的均匀性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根据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信息在被加热物或者被加热物的温度超过了规定温度的阶段,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向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来提供感应加热功率,另外在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并且 所述电极具备位于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I电极和位于所述第2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2电极。
4.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 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 热线圈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 静电电容检测単元,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下配置多个电极; 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所述控制部指示烹调动作, 在所述操作部设置选择重视加热温度的均匀性的烹调菜单的选择单元, 所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不满总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剩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 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选择単元选择了重视加热温度的均匀性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根据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信息在被加热物或者被加热物的温度超过了规定温度的阶段,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向所述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和所述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来提供感应加热功率,另外在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并且 所述电极具备位于所述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I电极和位于所述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2电极。
5.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 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静电电容检测単元,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下配置多个电极; 个别发光部,将在所述协同加热时所驱动的副加热线圈从所述顶板的下方以光进行显示; 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所述控制部指示烹调动作, 所述控制部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向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提供感应加热功率,另外在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并且 所述电极具备位于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I电极和位于所述第2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第2电极,这两个电极位于所述个别发光部的光透过所述顶板的区域的附近, 所述控制部使位于离检测出沸溢的电极近的位置的个别发光部点亮。
6.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以及第2副加热线圈,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更小的宽度尺寸; 逆变器电路,向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全部的副加热线圈分别提供感应加热功率; 静电电容检测単元,在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顶板下配置多个电极; 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在所述主加热线圈以及副加热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被加热物; 控制部,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所述控制部指示烹调动作, 所述电极具备位于所述主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内侧电极和位于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下方的外侧电极, 在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为在所述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上方同时载置有地被加热物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设为能够执行协同加热动作,在该协同加热期间中,所述控制部能够进行如下控制:从所述逆变器电路向所述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交互地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差来提供感应加热功率, 在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别为被加热物的大小为不适于协同加热的小直径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执行只有主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动作, 所述控制部在协同加热时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外侧电极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情况下,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停止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并且在由所述主加热线圈进行非协同加热时,由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监视所述内侧电极和外侧电极的静电电容变化,在内侧电极和外侧电极中的某一个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停止驱动主加热线圈的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或者使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出降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在所述被加热物以主加热线圈为中心向第I或者第2副加热线圈中的某ー个的方向偏离的状态下执行了只有主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动作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内侧电极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使主加热线圈的驱动输出降低或者停止,并且在位干与所述副加热线圈的偏离的方向相对侧的外侧电极的静电电容发生了变化的阶段,停止驱动主加热线圈的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位于主加热线圈的两侧,并为相互为对称形状使得由该两者包围主加热线圈的大致周边整体。
9.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副加热线圈的两端部相互之间,有用于防止它们两者的磁干扰的空间, 第I以及第2电极经由所述空间连接于所述控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副加热线圈的两端部相互之间,有用于防止它们两者的磁干扰的空间, 所述内侧电极经由所述空间连续到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外侧电极在第1、第2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位置以规定的长度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外侧电极在第1、第2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位置以沿着其边缘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
13.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外侧电极包括配置在第I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位置的第I外侧电极和配置在第2副加热线圈的外周侧位置的第2外侧电扱。
14.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内侧电极具备:沿着主加热线圈的外周形状的弯曲部,和与该弯曲部连续、并将形成在副加热线圈的两端部相互之间的空间向外侧横穿的臂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在将来自逆变器电路的高频电流的供给从第I副加热线圈向第2副加热线圈进行切換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从由第I电极检测沸溢切换为由第2电极进行的沸溢检测。
16.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4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在将来自逆变器电路的高频电流的供给从第I组的副加热线圈向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进行切換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从由第I电极检测沸溢切换为由第2电极进行的沸溢检测。
17.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将第I电极与第2电极的静电电容之差进行比较, 所述控制部在该差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判别为产生沸溢。
18.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静电电容检测单元将内侧的电极与外侧的电极的静电电容之差进行比较, 所述控制部在该差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判别为产生沸溢。
19.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副加热线圈的两端部相互之间,有用于防止它们两者的磁干扰的空间,第I以及第2电极经由所述空间连接于所述控制部。
2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个别发光部沿着第I电极和第2电极形状分别形成为圆弧状。
2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个别发光部设置为与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的个数相同的数量。
2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个别发光部在感应加热开始之前一起或者顺序点亮。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多个副加热线圈的两端部相互之间有规定的空间, 所述电极形成有沿着副加热线圈的外周形状以圆弧状延伸的弯曲部、和从该弯曲部连续而通过所述空间并向所述主加热线圈的ー侧延伸的连接端子部。
24.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还具备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该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在主加热线圈以及所述副加热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被加热物, 在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为在所述主加热线圈和所述副加热线圈的上方同时载置有被加热物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设为能够执行协同加热动作。
25.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还具备: 显示部,在所述控制部显示使用者所指示的加热条件;以及 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在主加热线圈以及所述副加热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被加热物, 在所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为在所述主加热线圈和所述副加热线圈的上方同时载置有被加热物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设为能够执行协同加热动作,并且使所述显示部显示由所述主加热线圈和所述副加热线圈进行了协同加热动作。
26.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4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配置在以主加热线圈为中心而对称的位置,并且在主加热线圈的周缘隔着规定的绝缘用空间而设置, 这些各副加热线圈为与主加热线圈外周缘邻接的侧缘部沿着主加热线圈外周缘形状的弯曲形状。
27.根据权利要求1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操作部具有能够利用静电电容变化来输入操作信息的输入按键,在由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第I或者第2电极或者内侧或者外侧电极的电容变化的情况下,将来自所述输入按键的操作设为无效。
2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操作部分别具有能够利用静电电容变化输入操作信息的输入按键和能够输入加热停止指令的停止键,在由静电电容检测单元检测出第I或者第2电极或者内侧或者外侧电极的电容变化的情况下,将来自输入按键的操作设为无效,并且将由停止键进行的加热停止操作维持为有效。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具有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与该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的扁平形状的第1、第2副加热线圈SC1、SC2,对全部的加热线圈提供感应加热功率的逆变器电路MIV、SIV1、SIV2,控制逆变器电路的输出的通电控制电路200,以及具有沸溢检测用的电极40、41的沸溢检测部50,将使用者能够选择通过交互地驱动第1、第2副加热线圈SC1、SC2而进行被烹调物的对流促进控制的选择开关350设置在操作部,检测电极从主加热线圈的周围到副加热线圈的外侧位置连续地配置。
文档编号H05B6/12GK103098542SQ201180043899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3日
发明者伊藤匡薰, 亀冈和裕, 川田幸男, 私市广康, 西健一郎, 高野浩志郎, 森井彰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三菱电机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