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尤指一种可有效增加散热效率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散热装置与电子产品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电子产品在运作时,电路中的电流会因阻抗的影响而产生不必要的热能,如果这些热能不能有效地排除而累积在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元件上,电子元件便有可能因为不断升高的温度而损坏。因此,散热装置的优劣影响电子产品的运作甚巨。如何有效增加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可有效增加散热效率。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包含:—散热鳍片模块,由一第一导热材料制成,该散热鳍片模块包含一第一底座以及多个第一散热鳍片,该多个第一散热鳍片自该第一底座的一侧延伸出;—第二底座,由该第一导热材料制成,一凹槽形成于该第二底座上;一第三底座,由一第二导热材料制成,该第三底座设置于该凹槽中,该第三底座的一表面外露,该第二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大于该第一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一热管,包含一散热段、一吸热段以及一连接段,该连接段连接该散热段与该吸热段,该散热段穿设于该第一底座中,该吸热段穿设于该第二底座与该第三底座中,该吸热段与该第三底座直接接触;一第一套管,由该第一导热材料制成,该第一套管至少包覆该连接段;以及一第四底座,由熔化的该第一导热材料以一压铸制程成型而包覆该第一底座的周围、该第二底座的周围与该第一套管。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第一导热材料为铝,且该第二导热材料为铜。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第一套管包覆该连接段与该散热段。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散热鳍片模块更包含多个第二散热鳍片,该多个第一散热鳍片与该多个第二散热鳍片分别自该第一底座的相对两侧延伸出。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多个槽孔形成于该第一底座上,部分该第四底座在以该压铸制程成型后卡合于该多个槽孔中。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热管更包含一延伸段,该延伸段自该吸热段延伸出,该散热装置更包含一第二套管,由该第一导热材料制成,该第二套管包覆该延伸段,且该第四底座更包覆该第二套管。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第三底座以紧配的方式设置于该凹槽中。综上所述,在散热装置成型后,由于热管的吸热段与导热系数较大的第三底座直接接触,且第三底座的表面外露,散热装置可将第三底座的外露的表面贴附于电子元件上,以经由第三底座将电子元件的热量直接传导至热管的吸热段,进而有效增加散热效率。此夕卜,本实用新型可用导热系数较大的铜作为第三底座的材料且用导热系数较小的铝作为第二底座与第四底座的材料,由于第四底座仅包覆第二底座的周围而没有与第三底座接触,第二底座可在压铸制程中避免铜熔于压铸铝料中而造成压铸铝料内部的铜含量升高。因此,当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设置于户外时,以压铸制程成型的第四底座较不易发生腐蚀而破裂,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再者,由于热管的连接段包覆有套管,不仅可加强热管与第四底座的结合强度,还可防止热管在压铸制程中发生破裂。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实用新型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散热装置移除第四底座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散热装置的爆炸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I’-散热装置;10-散热鳍片模块;12-第二底座;14-第二底座;16-热管;18_第一套管;20_第四底座;22_第二套管;100_第一底座;102_第一散热鳍片;104-第二散热鳍片;106_槽孔;120-凹槽;140_表面;160_散热段;162_吸热段;164_连接段;166_延伸段。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I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散热装置I移除第四底座20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散热装置I的爆炸图。如图1至图3所不,散热装置I包含一散热鳍片模块10、一第二底座12、一第三底座14、一热管16、一第一套管18、一第四底座20以及一第二套管22。需说明的是,第三底座14、热管16、第一套管18以及第二套管2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应用来决定,不以图1至图3所绘示的实施例为限。散热鳍片模块10由第一导热材料制成,且散热鳍片模块10包含一第一底座100、多个第一散热鳍片102以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104,其中第一散热鳍片102与第二散热鳍片104分别自第一底座100的相对两侧延伸出,且多个槽孔106形成于第一底座100上。第二底座12亦由第一导热材料制成,且一凹槽120形成于第二底座12上。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导热材料可为铝,且散热鳍片模块10与第二底座12可经由铝挤型制程成型。第三底座14由第二导热材料制成,第三底座14设置于第二底座12的凹槽120中,且第三底座14的一表面140外露,其中第二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一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换言之,导热系数较大的第三底座14位于导热系数较小的第二底座12的中央。于此实施例中,第三底座14可以紧配的方式设置于第二底座12的凹槽120中,且第二导热材料可为铜。一般而言,热管16可由中空壳体、形成于中空壳体中的毛细结构以及填充于中空壳体中的工作流体组成,其中中空壳体可由铜制成。于此实施例中,热管16包含一散热段160、一吸热段162、一连接段164以及一延伸段166,其中连接段164连接散热段160与吸热段162,且延伸段166自吸热段162延伸出。散热段160穿设于第一底座100中,且吸热段162穿设于第二底座12与第三底座14中。第一套管18与第二套管22皆由第一导热材料制成,其中第一套管18至少包覆连接段164,且第二套管22包覆延伸段166。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套管18包覆连接段164与散热段160。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套管18可仅包覆连接段164,视实际应用而定。此外,热管16的延伸段166与第二套管22亦可自散热装置I移除,视实际应用而定。第四底座20则由熔化的第一导热材料以一压铸制程成型而包覆第一底座100的
周围、第二底座12的周围、第一套管18与第二套管22。于制造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I时,可先将第三底座14设置于第二底座12的凹槽120中,并且将第一套管I8套设于热管16的连接段164与散热段160上。接着,将热管16的散热段160穿设第一底座100中,并且将热管16的延伸段166穿过第二底座12与第三底座14,使得热管16的吸热段162穿设于第二底座12与第三底座14中。由于热管16的吸热段162为裸露,因此热管16的吸热段162与第三底座14直接接触。接着,将第二套管22套设于热管16的延伸段166上。接着,将组合后的散热鳍片模块10、第二底座12、第三底座14、热管16、第一套管18以及第二套管22放入一模具(未显示)中,其中模具可根据所欲成型的第四底座20的外观来设计。接着,将熔化的第一导热材料(例如,铝)注入模具中。最后,以一压铸制程将第一导热材料成型第四底座20,使得第四底座20包覆第一底座100的周围、第二底座12的周围、第一套管18与第二套管22,其中第三底座14的表面140外露。在压铸制程中,熔化的第一导热材料会流入第一底座100的槽孔106,使得部分第四底座20在以压铸制程成型后卡合于槽孔106中,进而增加第四底座20与第一底座100的结合强度。在散热装置I成型后,由于热管16的吸热段162与导热系数较大的第三底座14直接接触,且第三底座14的表面140外露,散热装置I可将第三底座14的表面贴附于电子元件(未显示)上,以经由第三底座14将电子元件的热量直接传导至热管16的吸热段162,进而有效增加散热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可用导热系数较大的铜作为第三底座14的材料且用导热系数较小的铝作为第二底座12与第四底座20的材料,由于第四底座20仅包覆第二底座12的周围而没有与第三底座14接触,第二底座12可在压铸制程中避免铜熔于压铸铝料中而造成压铸铝料内部的铜含量升高。因此,当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I设置于户外时,以压铸制程成型的第四底座20较不易发生腐蚀而破裂,进而提高散热装置I的使用寿命。再者,由于热管16的连接段164与延伸段166分别包覆有第一套管18与第二套管22,不仅可加强热管16与第四底座20的结合强度,还可防止热管16在压铸制程中发生破裂。配合图2,请参阅图4。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散热装置I’的示意图。散热装置I’与上述的散热装置I的主要不同的处在于,散热装置I’的散热鳍片模块10不包含上述的第二散热鳍片104,且形成于第一底座100上的槽孔106为半圆形。如图4所示,第一散热鳍片102自第一底座100的一侧延伸出,且热管16的散热段160嵌设于半圆形的槽孔106中。于实际应用中,可将热管16的散热段160打扁,以使散热段160的底部与第一底座100的底部共平面。此外,亦可以上述的压铸制程成型第四底座20,在此不再赘述。再者,可于半圆形的槽孔106中形成卡合结构(例如,卡勾),以加强第一底座100与第四底座20的结合强度。需说明的是,图4中与图1至图3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亦不再赘述。综上所述,在散热装置成型后,由于热管的吸热段与导热系数较大的第三底座直接接触,且第三底座的表面外露,散热装置可将第三底座的外露的表面贴附于电子元件上,以经由第三底座将电子元件的热量直接传导至热管的吸热段,进而有效增加散热效率。此夕卜,本实用新型可用导热系数较大的铜作为第三底座的材料且用导热系数较小的铝作为第二底座与第四底座的材料,由于第四底座仅包覆第二底座的周围而没有与第三底座接触,第二底座可在压铸制程中避免铜熔于压铸铝料中而造成压铸铝料内部的铜含量升高。因此,当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设置于户外时,以压铸制程成型的第四底座较不易发生腐蚀而破裂,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再者,由于热管的连接段包覆有套管,不仅可加强热管与第四底座的结合强度,还可防止热管在压铸制程中发生破裂。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散热鳍片模块,由一第一导热材料制成,该散热鳍片模块包含一第一底座以及多个第一散热鳍片,该多个第一散热鳍片自该第一底座的一侧延伸出; 一第二底座,由该第一导热材料制成,一凹槽形成于该第二底座上; 一第三底座,由一第二导热材料制成,该第三底座设置于该凹槽中,该第三底座的一表面外露,该第二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大于该第一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 一热管,包含一散热段、一吸热段以及一连接段,该连接段连接该散热段与该吸热段,该散热段穿设于该第一底座中,该吸热段穿设于该第二底座与该第三底座中,该吸热段与该第三底座直接接触; 一第一套管,由该第一导热材料制成,该第一套管至少包覆该连接段;以及 一第四底座,由熔化的该第一导热材料以一压铸制程成型而包覆该第一底座的周围、该第二底座的周围与该第一套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热材料为铝,且该第二导热材料为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套管包覆该连接段与该散热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模块更包含多个第二散热鳍片,该多个第一散热鳍片与该多个第二散热鳍片分别自该第一底座的相对两侧延伸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槽孔形成于该第一底座上,部分该第四底座在以该压铸制程成型后卡合于该多个槽孔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更包含一延伸段,该延伸段自该吸热段延伸出,该散热装置更包含一第二套管,由该第一导热材料制成,该第二套管包覆该延伸段,且该第四底座更包覆该第二套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底座以紧配的方式设置于该凹槽中。
专利摘要一种散热装置,包含一散热鳍片模块、一第二底座、一第三底座、一热管、一第一套管以及一第四底座。散热鳍片模块包含一第一底座以及多个第一散热鳍片。一凹槽形成于第二底座上。第三底座设置于凹槽中,且第三底座的一表面外露。热管包含一散热段、一吸热段以及一连接段,其中连接段连接散热段与吸热段,散热段穿设于第一底座中,吸热段穿设于第二底座与第三底座中,且吸热段与第三底座直接接触。第一套管至少包覆连接段。第四底座以一压铸制程成型而包覆第一底座的周围、第二底座的周围与第一套管。
文档编号H05K7/20GK203015357SQ201220608768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6日
发明者林家羽 申请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