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83928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一种热交换组件有关,尤指一种可为均温板或水冷头的热交换模块。
背景技术
由于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且为解决电子发热组件在高效能上所带来的热量等散热问题,以往散热的方式,有通过空气的自然对流,运用散热风扇,甚至通过如热管(Heatpipe)、均温板(Vapor chamber)等高热传导组件,或者利用液冷式的热交换系统进行散热
坐坐寸寸ο而不论是传统的均温板或液冷式热交换系统,其热交换模块主要供工作流体于其内进行流通,以此来达到热交换作用。以均温板为例,通常供工作流体由液态遇热后变为气态,而直接由受热端传递至冷凝端达到导热的效果;而水冷头则供工作流体流入后带走热量。然而,在目前技术的考虑上,仍以如何增加工作流体停留于热交换模块内的时间作为改良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模块,可为一均温板或应用于液冷散热系统上的水冷头,其主要通过使各流道相通的设计,进而增加工作流体汇流的机会,以达到延长进行热交换的时间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模块,进一步缩短与发热源间的热传导路径,以增加热传导效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模块,包括:一底座;一顶盖,与该底座相盖合而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及一冷凝分流结构,设于该底座与该顶盖间的容置空间内,并由复数鳍片竖立且间隔排列而一体成型于该底座上,任二相邻的鳍片间形成一流道;其中,该冷凝分流结构上设有至少一贯通该等鳍片而使各该流道相通的中空分流部。进一步地,其中该底座供该冷凝分流结构设置处形成有一凹陷区。进一步地,其中该底座相对于该冷凝分流结构的壁厚薄于该底座周缘的壁厚。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容置空间内壁上设有毛细组织。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毛细组织分为贴附于该顶盖下的上毛细部,以及贴附于该底座上的下毛细部。进一步地,其中该冷凝分流结构的各该鳍片抵持于该底座与该顶盖内壁之间。进一步地,其中该冷凝分流结构的中空分流部为复数。进一步地,其中该冷凝分流结构的各该鳍片依该中空分流部而被区分为一左侧部与一右侧部。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中空分流部由各该鳍片的左、右侧部中间通过。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中空分流部的宽度大于各该鳍片间的流道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模块为一均温板。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模块为一水冷头。进一步地,其中该顶盖上设有一入口与一出口。进一步地,其中于该中空分流部贯通该冷凝分流结构的二侧处分别设有一阻挡块。本实用新型通过使各流道相通的设计,进而增加了工作流体汇流的机会,达到了延长进行热交换的时间的目的,并且进一步缩短 了与发热源间的热传导路径,增加了热传导效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中,底座I容置空间10凹陷区 100壁厚 101壁厚102顶盖2入口20出口21冷凝分流结构3鳍片30左侧部 300右侧部301流道31中空分流部32 阻挡块 33毛细组织 4上毛细部 41 下毛细部 42发热源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立体组合示意图及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模块,其可为一均温板或应用于液冷散热系统上的水冷头;该热交换模块包括一底座1、一盖设于该底座I上方的顶盖2、以及一设于该底座I与顶盖2间的冷凝分流结构3 ;其中:该底座I与顶盖2上、下相盖合而于彼此间构成一容置空间10,以供如气态或液态的工作流体于其内进行热交换作用。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于所述容置空间10内壁上设有毛细组织4,毛细组织4又可分为贴附于顶盖下2的上毛细部41、以及贴附于底座I上的下毛细部42,使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热交换模块构成一均温板。该冷凝分流结构3位于上述容置空间10内,并由复数鳍片30竖立且间隔排列而一体成型于底座I上,以于任二相邻的鳍片30间形成一流道31,同时可通过各鳍片30抵持于底座I与顶盖2内壁之间,且由于各鳍片30间的间距较为紧密,故所能提供底座I与顶盖2间的支撑效果亦较佳,能有效防止如均温板内部进行抽真空时的凹陷问题产生。而本实用新型主要于该冷凝分流结构3上设有至少一贯通各鳍片30而使各流道31相通的中空分流部32 ;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各鳍片30可依该中空分流部32而被区分为一左侧部300与一右侧部301,所述中空分流部32即由各鳍片30的左、右侧部300、301中间通过,且该中空分流部32的宽度以大于各鳍片30间流道31的宽度为佳,以供如气态或液态的工作流体能通过各流道31进入冷凝分流结构3内而汇集于中空分流部32或由中空分流部32进入冷凝分流结构3内而分流于各流道31,如此可延长工作流体于冷凝分流结构3内进行热交换的时间,以有效增加热交换效率。此外,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该底座I供冷凝分流结构3设置处形成一凹陷区100,以使底座I相对于冷凝分流结构3的壁厚101较薄于底座I周缘的壁厚102 ;如此,当底座I贴附发热源5时,由于其以较薄的壁厚101与该发热源5接触,因此能较快速地传递热量至冷凝分流结构3的各鳍片30上,同时凹陷区100也有助于工作流体流入至冷凝分流结构3的囤积或延缓其向外流动,因而能更加延长工作流体于冷凝分流结构3内进行热交换的时间。再者,如图5至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模块为一应用于液冷散热系统上的水冷头,其于顶盖2上设有一入口 20与一出口 21,以供工作流体由入口 20进入容置空间10内,通过冷凝分流结构3而由出口 21流出,且于中空分流部32贯通冷凝分流结构3的二侧处分别设有一阻挡块33,以限制工作流体仅得由冷凝分流结构3的各流道31流入中空分流部32或再由各流道31流出冷凝分流结构3 ;因此,当工作流体由各流道31流入冷凝分流结构3内时,由于通过中空分流部32会使得工作流体于其内产生汇流效果而增加停滞时间,以一并达到增加或延长进行热交换时间的效果。而其余结构则概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另,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又一实施例中,该冷凝分流结构3亦可具有复数中空分流部32,以间隔并排且皆贯通各该鳍片30而使各流道31相通。是以,通过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热交换模块。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座; 一顶盖,与该底座相盖合而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及 一冷凝分流结构,设于该底座与该顶盖间的容置空间内,并由复数鳍片竖立且间隔排列而一体成型于该底座上,任二相邻的鳍片间形成一流道; 其中,该冷凝分流结构上设有至少一贯通该等鳍片而使各该流道相通的中空分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底座供该冷凝分流结构设置处形成有一凹陷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底座相对于该冷凝分流结构的壁厚薄于该底座周缘的壁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容置空间内壁上设有毛细组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毛细组织分为贴附于该顶盖下的上毛细部,以及贴附于该底座上的下毛细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冷凝分流结构的各该鳍片抵持于该底座与该顶盖内壁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冷凝分流结构的中空分流部为复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冷凝分流结构的各该鳍片依该中空分流部而被区分为一左侧部与一右侧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中空分流部由各该鳍片的左、右侧部中间通过。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中空分流部的宽度大于各该鳍片间的流道的宽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模块为一均温板。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模块为一水冷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顶盖上设有一入口与一出□。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于该中空分流部贯通该冷凝分流结构的二侧处分别设有一阻挡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模块,包括一底座、一顶盖、以及一冷凝分流结构;底座与顶盖相盖合而形成一容置空间,而冷凝分流结构则设于底座与顶盖间的容置空间内,冷凝分流结构并由复数鳍片竖立且间隔排列而一体成型于底座上,任二相邻的鳍片间形成一流道;其中,冷凝分流结构上设有至少一贯通各鳍片而使各流道相通的中空分流部。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工作流体汇流的机会,达到了延长进行热交换的时间的目的。
文档编号H05K7/20GK203086911SQ20132001721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4日
发明者黄哲圣 申请人:保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