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散热器,包括上腔室、下腔室、连接杆和散热齿片,所述连接杆一端与上腔室相连,另一端与下腔室相连,所述散热齿片与连接杆相连,所述散热齿片与连接杆连接处填充有高导热金属材质,所述上腔室一侧设有冷源进口,所述下腔室一侧设有冷源出口,所述上腔室上设有第一吸热片,所述下腔室上设有第二吸热片,所述散热齿片一侧设有风扇。使用时,通过所设的散热齿片将热量散发,通过所设的风扇,可加快散热齿片对热量的散发,通过所设的吸热片,可吸收一定量的热量,通过上腔室和下腔室内流过的冷气降低其热量。其结构简单,使用、安装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散热效果好,维修简便,使用寿命长,具有安全可靠的作用。
【专利说明】一种散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现代电子设备对可靠性、性能指标、功率密度等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的热设计也越来越重要,但现有的一些散热器大都只有一种散热方法,这使得一些电子设备在高温时无法快速的降温,影响其使用和减少使用寿命,这都会给使用者带来损失。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安装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散热效果好,维修简便,使用寿命长,具有安全可靠作用的散热器。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散热器,包括上腔室、下腔室、连接杆和散热齿片,所述连接杆一端与上腔室相连,另一端与下腔室相连,所述散热齿片与连接杆相连,所述散热齿片与连接杆连接处填充有高导热金属材质,所述上腔室一侧设有冷源进口,所述下腔室一侧设有冷源出口,所述上腔室上设有第一吸热片,所述下腔室上设有第二吸热片,所述散热齿片一侧设有风扇。
[0005]作为优选,所述散热齿片采用低温钎焊的方式与连接杆固定连接。
[0006]作为优选,所述风扇采用螺栓固定安装在散热齿片上。
[0007]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杆内部呈中空形,所述连接杆设有两个。
[0008]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使用时,通过所设的散热齿片将热量散发,通过所设的风扇,可加快散热齿片对热量的散发,通过所设的吸热片,可吸收一定量的热量,通过上腔室和下腔室内流过的冷气降低其热量。其结构简单,使用、安装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散热效果好,维修简便,使用寿命长,具有安全可靠的作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散热器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 参阅图1所示的一种散热器,包括上腔室1、下腔室2、连接杆3和散热齿片4,所述连接杆3 —端与上腔室I相连,另一端与下腔室2相连,所述散热齿片4与连接杆3相连,所述散热齿片4与连接杆3连接处填充有高导热金属材质(未图示),所述上腔室I一侧设有冷源进口 5,所述下腔室2 —侧设有冷源出口 6,所述上腔室I上设有第一吸热片7,所述下腔室2上设有第二吸热片8,所述散热齿片4 一侧设有风扇9。
[0012]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散热齿片4采用低温钎焊的方式与连接杆3固定连接。
[0013]值得注意的是,所述风扇9采用螺栓固定安装在散热齿片4上。[0014]值得注意的是,所述连接杆3内部呈中空形,所述连接杆3设有两个。
[0015]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设的散热齿片将热量散发,通过所设的风扇,可加快散热齿片对热量的散发,通过所设的吸热片,可吸收一定量的热量,通过上腔室和下腔室内流过的冷气降低其热量。其结构简単,使用、安装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散热效果好,维修简便,使用寿命长,具有安全可靠的作用。
[0016]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器,包括上腔室、下腔室、连接杆和散热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ー端与上腔室相连,另一端与下腔室相连,所述散热齿片与连接杆相连,所述散热齿片与连接杆连接处填充有高导热金属材质,所述上腔室一侧设有冷源进ロ,所述下腔室一侧设有冷源出口,所述上腔室上设有第一吸热片,所述下腔室上设有第二吸热片,所述散热齿片ー侧设有风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齿片采用低温钎焊的方式与连接杆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采用螺栓固定安装在散热齿片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内部呈中空形,所述连接杆设有两个。
【文档编号】H05K7/20GK203399473SQ201320552373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9日
【发明者】林铸 申请人:宁波汉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