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用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炉用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包括线圈盘体(3)和散热风机(4),其特征在于:线圈盘体(3)内置有热敏电阻组件,构成发热线圈盘;在线圈盘体(3)的中心位置设有通孔(3-1),在所述通孔(3-1)内设有二条卡接轨道槽,该卡接轨道槽为母口结构;与所述卡接轨道槽对应,在散热风机(4)上设有卡接凸件,由所述卡接凸件与卡接轨道槽对接,形成轨道式卡接连接结构;通过所述轨道式卡接连接结构将散热风机(4)固定连接在线圈盘体(3)的底面,构成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和安装方便的有益效果。
【专利说明】电磁炉用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炉用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能有效提升电磁炉整机生产安装效率,节省炉内空间。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电磁炉又名电磁灶,是现代厨房革命的产物,它无需明火或传导式加热而让热直接在锅底产生,因此热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是一种高效节能橱具,完全区别于传统所有的有火或无火传导加热厨具。电磁炉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制成的电气烹饪器具。由高频感应加热线圈(即励磁线圈)、高频电力转换装置、控制器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部分组成。使用时,加热线圈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大部分通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在加热过程中没有明火,因此安全、卫生。随着技术的进步,电磁炉的结构设计愈来愈美观实用多样化,例如目前市场上的超薄电磁炉,整机厚度可以做到28CM厚度,其产品外观高档美观。
[0003]但是炉体高度的减少势必会压缩炉内空间,空间的减少导致线盘风机控制板的安装出现非常复杂的设计,且为了将风机和线圈盘全部放置进来只能增大外壳的宽度,因此厚度薄了但是左右的宽度面积加大了,而本专利正式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发明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磁炉线圈盘安装和风机安装复杂、占用空间较多的问题,提供一种电磁炉用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和安装方便的特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0006]电磁炉用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包括线圈盘体和散热风机,其结构特点在于:线圈盘体内置有热敏电阻组件,构成发热线圈盘;在线圈盘体的中心位置设有通孔,在所述通孔内设有二条卡接轨道槽,该卡接轨道槽为母口结构;与所述卡接轨道槽对应,在散热风机上设有卡接凸件,由所述卡接凸件与卡接轨道槽对接,形成轨道式卡接连接结构;通过所述轨道式卡接连接结构将散热风机4固定连接在线圈盘体的底面,构成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0008]进一步地,散热风机的卡接凸件为圆筒状管道,所述管道的近端内置有控制板,控制板的输出端连接散热风机的控制输入端,构成散热风机的控制中心,该管道的远端为公口轨道槽与卡接轨道槽对接,在所述圆筒状管道的中心设有电磁炉的炉面传感器出线孔。
[0009]进一步地,在线圈盘体的中心位置的通孔中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通风孔,散热风机的抽风口正对通风孔,通过通风孔抽走发热线圈盘的热量,形成风冷散热结构。
[0010]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中心开设有通线孔,通线孔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的输出端之一连接到控制板的检测输入端,控制板的输出端之二连接到发热线圈盘的控制输入端。
[0011]进一步地,在发热线圈盘的上面设有炉面微晶板,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炉面微晶板的底面相接触,形成对炉面微晶板的温度检测结构。
[0012]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圆周上设有凹槽,凹槽内套住通孔的边缘。
[0013]进一步地,所述支架采用硅胶材料制成。
[0014]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本实用新型由于通过所述轨道式卡接连接结构将散热风机固定连接在线圈盘体的底面,构成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因此可以减少炉体的高度,节约炉内空间,可以将风机和线圈盘全部放置炉内而不增加炉体的高度和体积,具有整体体积小、炉内各部件安装方便等有益效果。
[0016]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特例通过在发热线圈盘中开设通风孔,通过发热线圈盘下方的风机抽气散热,对线圈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
[0017]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特例是设置有支架,在支架的中心上设置传感器,由硅胶制成的支架在微晶面板的压力下紧贴微晶面板底面,能准确地对面板温度进行检测,且在从发热线圈盘上装卸时容易和方便,具有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和安装方便的有益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线圈盘体和散热风机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线圈盘体和散热风机结合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图2的俯视图。
[0021]图4是图2的仰视图。
[0022]图5是应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电磁炉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具体实施例1:
[0024]参照图1-图4,本实施例1包括线圈盘体3和散热风机4,线圈盘体3内置有热敏电阻组件,构成发热线圈盘;在线圈盘体3的中心位置设有通孔3-1,在所述通孔3-1内设有二条卡接轨道槽,该卡接轨道槽为母口结构;与所述卡接轨道槽对应,在散热风机4上设有卡接凸件,由所述卡接凸件与卡接轨道槽对接,形成轨道式卡接连接结构;通过所述轨道式卡接连接结构将散热风机4固定连接在线圈盘体3的底面,构成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
[0025]作为具体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散热风机4的卡接凸件为圆筒状管道,所述管道的近端内置有控制板6,控制板6的输出端连接散热风机4的控制输入端,构成散热风机4的控制中心,该管道的远端为公口轨道槽与卡接轨道槽对接,在所述圆筒状管道的中心设有电磁炉的炉面传感器出线孔。
[0026]作为具体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在线圈盘体3的中心位置的通孔3-1中安装有支架7,所述支架7上设有通风孔7-1,散热风机4的抽风口正对通风孔7-1,通过通风孔抽走发热线圈盘的热量,形成风冷散热结构。所述支架7的中心开设有通线孔7-2,通线孔7-2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7-3,温度传感7-3的输出端之一连接到控制板6的检测输入端,控制板6的输出端之二连接到发热线圈盘的控制输入端。
[0027]作为具体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7圆周上设有凹槽7-4,凹槽7-4内套住通孔3-1的边缘。
[0028]所述支架7采用硅胶材料制成。
[0029]参照图5,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中,在发热线圈盘的上面设有炉面微晶板1,所述温度传感器7-3与炉面微晶板I的底面相接触,形成对炉面微晶板I的温度检测结构。
[0030]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1其各种技术改进方案中,控制电路板6通过温度传感器7-2检测微晶面板I的温度,控制发热线圈盘3的工作,防止因风机4故障无法进行风冷时,导致电磁炉内部过热而损坏,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0031]所述支架7采用硅胶材料制成,但不仅限于硅胶,如橡胶,所述支架7圆周方向上设有凹槽7-4,凹槽7-4套接住通孔3-1的边缘,由于硅胶韧性好,变形量大,在安装时,可轻易地将支架7卡套到通孔3-1上。在设计时可以将凹槽7-4的厚度设计稍小于通孔3-1的厚度,则支架7能紧紧地卡住在发热线圈盘上。
[00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电磁炉用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包括线圈盘体(3)和散热风机(4),其特征在于:线圈盘体(3)内置有热敏电阻组件,构成发热线圈盘;在线圈盘体(3)的中心位置设有通孔(3-1),在所述通孔(3-1)内设有二条卡接轨道槽,该卡接轨道槽为母口结构;与所述卡接轨道槽对应,在散热风机(4)上设有卡接凸件,由所述卡接凸件与卡接轨道槽对接,形成轨道式卡接连接结构;通过所述轨道式卡接连接结构将散热风机(4)固定连接在线圈盘体(3)的底面,构成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用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散热风机(4)的卡接凸件为圆筒状管道,所述管道的近端内置有控制板(6),控制板(6)的输出端连接散热风机⑷的控制输入端,构成散热风机⑷的控制中心,该管道的远端为公口轨道槽与卡接轨道槽对接,在所述圆筒状管道的中心设有电磁炉的炉面传感器出线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炉用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线圈盘体(3)的中心位置的通孔(3-1)中安装有支架(7),所述支架(7)上设有通风孔(7-1),散热风机(4)的抽风口正对通风孔(7-1),通过通风孔抽走发热线圈盘的热量,形成风冷散热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用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7)的中心开设有通线孔(7-2),通线孔(7-2)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7-3),温度传感(7-3)的输出端之一连接到控制板(6)的检测输入端,控制板(6)的输出端之二连接到发热线圈盘的控制输入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用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发热线圈盘的上面设有炉面微晶板(I),所述温度传感器(7-3)与炉面微晶板(I)的底面相接触,形成对炉面微晶板(I)的温度检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炉用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7)圆周上设有凹槽(7-4),凹槽(7-4)内套住通孔(3-1)的边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炉用一体式发热线圈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7)采用硅胶材料制成。
【文档编号】H05B6/42GK204090193SQ201420385929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3日
【发明者】王强, 杨年盛 申请人:广东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