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电加热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11412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膜电加热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薄膜电加热装置。所述薄膜电加热装置包括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电热膜和外壳,所述电热膜为长条形,并折叠成波浪形状,并固定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容纳在所述外壳的侧面上,并分别电连接至所述电热膜的两端。该装置将传统加热装置分离的发热体和散热体二者合二为一,解决了发热体和散热体不接触或接触不良导致加热效果劣化的问题。该装置中的电热膜即是发热体也是散热体,波形散热片效率为100%,整个装置的换热能力大幅提升,具有明显的优势。
【专利说明】—种薄膜电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膜电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传统的电加热装置通常采用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的陶瓷片和铝制波形散热片组成。其中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的陶瓷片在通电后发热作为发热体,为了将热量尽快地传递到周围,常采用铝制波形散热片与陶瓷片接触,以扩大陶瓷片散热面积,加速热传递。
[0003]这种结构的电加热装置由发热体和波形散热片两部分组成,靠单纯部分表面接触传热导致导热通路不顺畅,陶瓷片发热体的热扩散速度大幅度降低,加热效率低。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这种发热体和散热体分离的结构往往容易出现两者之间不接触或接触不良导致加热效果劣化的现象。
[0004]另外,这种结构的换热能力还受限于波形散热片的效率。业界计算换热能力的公式为:换热能力Q=波形散热片效率n*波形散热片面积A*整个波形散热片处于发热体温度下的单位面积换热量q。传热学中定义了:波形散热片效率=实际散热量/假设整个波形散热片处于发热体温度下的散热量;传统的加热装置其陶瓷片是发热体、铝波形散热片是散热体,所以根据波形散热片效率的定义其效率都低于100%、一般在约80%左右,不同材料的波形散热片的散热效率也不尽相同。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电加热装置的发热体和散热体二者容易出现接触不良或不接触导致加热效果劣化的问题,提高了装置的加热效率,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0006]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以电热膜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薄膜电加热装置。所述薄膜电加热装置包括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电热膜和外壳,所述电热膜为长条形,并折叠成波浪形状,并固定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容纳在所述外壳的侧面上,并分别电连接至所述电热膜的两端。
[0007]优选地,所述电热膜包括上层电热膜和下层电热膜,所述上层电热膜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端子电连接,所述上层电热膜的第二端与所述下层电热膜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下层电热膜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端子电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同一侧面。
[0009]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绝缘耐热板,所述绝缘耐热板设置在所述上层电热膜和所述下层电热膜二者之间。
[0010]优选地,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与电源插头的正负极对齐。
[0011]优选地,所述外壳为绝缘耐热外壳。
[0012]该装置将传统分离的发热体和散热体二者合二为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加热装置中的电热膜即是发热体也是散热体,因此波形散热片的温度就等于发热体的温度,所以根据波形散热片效率的定义其值为100%。因而整个装置的换热能力大幅提升,具有明显的优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外壳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17]参照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正极端子1,负极端子2,电热膜5和外壳3。所述电热膜5选用通电时能够把电能转变热能的薄膜材料,具有易成形、可弯曲、可折叠的性质。所述电热膜5为长条形,并折叠成波浪形状,这种形状可能增加单位体积内电热膜5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同时又有利于空气流动,从而提高装置的散热效果。
[0018]为了使所示结构有较强的刚性和便于安装,需要把所述电热膜5固定在所述外壳3内。参考图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外壳3结构示意图,所述正极端子1,负极端子2安装在所述外壳3侧面的安装孔8、9上,并分别电连接至所述电热膜5的两端。所述正极端子I和负极端子2分别用于外接电源的正负极,为所述电热膜5供电。所述电热膜5通电时把电能转换成热能,通过表面把热能散发到空气中,从而实现传统加热装置的发热体和散热体的两种功能。
[0019]优选地,所述电热膜5包括上层电热膜6和下层电热膜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层电热膜6和下层电热膜7并排成“U”形结构,所述上层电热膜6 —端连接到所述正极端子1,另一端续接到所述下层电热膜7上,所述下层电热膜7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负极端子2。显然,所述上层电热膜6和下层电热膜7除并排成“U”形外,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排成其他形状,如直角形,用于放置在拐角处;多边形,放置在物体的周围;或者利用这种薄膜可弯曲的性质将其做成弧形或圆形。
[0020]优选地,如所述正极端子I和负极端子2位于装置的同一侧。这样方便外接电源,同时在装置使用过程中减少装置占用的空间。
[0021 ]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绝缘耐热板4,所述绝缘耐热板4位于所述上层电热膜6和下层电热膜7 二者之间,用于隔离所述上层电热膜6和下层电热膜7。由于电热膜5为导电材料,上层电热膜6与下层电热膜7直接接触,极易发生短路事故,所以当所述上层电热膜6和下层电热膜7应避免直接接触,优选使用所述绝缘耐热板4把所述上层电热膜6和下层电热膜7隔开。当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在上层电热膜6和下层电热膜7可能的接触面上涂抹绝缘材料。
[0022]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端子I和负极端子2分别与电源插头的正负极对齐,以利于与外接电源插头对接以及产品标准化。参照图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外壳3结构,所述正极端子I和负极端子2分别安装在图2所示外壳3的安装孔8、9上,安装孔8、9之间的距离跟标准电源插头的正负极距离相等。安装孔8、9周围还可设置有与电源插头匹配的固定座,以固定和保护电源连接。
[0023]优选地,所述外壳3为绝缘耐热外壳3,主要用于固定所述电热膜5并为本装置提供一定的物理强度,所述外壳3的形状根据具体安装位置和前述电热膜5的弯曲形状确定,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的外壳3为长方形框架,其他多边形、弧形、圆形及其组合形状的外壳3均属于本文要求的保护范围。
[0024]参照图3所示的是本实施例的工作示意图。图中箭头标示的是气体在外部鼓风设备(如空调鼓风机)作用下的流动方向。其工作过程如下:通过正极端子I和负极端子2给电热膜5通电,电热膜5发热升温,当气体从内向外(也可以从外向内)流过电热膜5的间隙时,产生热量交换,把热能散发到空气中,流经的气体被加热,实现了加热的目的。
[00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将传统分离的发热体和散热体二者合二为一,解决了两者间不接触或接触不良导致加热效果劣化的问题。该装置中的电热膜5即是发热体也是散热体,波形散热片效率为100%。因而整个装置的换热能力大幅提升,具有明显的优势。
[0026]显而易见,上述实施例仅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而并非是对其具体特征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文公开内容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根据本实用新型启示下的变形或等同方案也应属于的本文公开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其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薄膜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电加热装置包括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电热膜和外壳, 所述电热膜为长条形,并折叠成波浪形状,并固定在所述外壳内, 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容纳在所述外壳的侧面上,并分别电连接至所述电热膜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膜包括上层电热膜和下层电热膜,所述上层电热膜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端子电连接,所述上层电热膜的第二端与所述下层电热膜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下层电热膜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端子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同一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绝缘耐热板,所述绝缘耐热板设置在所述上层电热膜和所述下层电热膜二者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与电源插头的正负极对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绝缘耐热外壳。
【文档编号】H05B3/22GK204168507SQ201420521178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1日
【发明者】葛如炜, 郑国胜, 周建君 申请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