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类肤触感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88113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料,尤其涉及类肤触感面料,属于纺织面料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舒适、保暖、御寒,而是趋向于对产品外观的美化及织物的功能等方面的需求。服装面料有直接接触皮肤类和非接触皮肤类,直接接触皮肤类的面料,安全程度较高,夏季的服装和内衣多采用直接接触皮肤类的标准制造,但是由于直接接触皮肤类的面料,普通材质对皮肤会有一定程度的刺激,尤其化纤材料更是过敏源,长久穿着,皮肤触感差,不亲和皮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触感良好,类似于皮肤接触的面料。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降温类肤触感面料,包括触肤层,所述触肤层外依次设有支撑层、导汗层和外层,所述触肤层与支撑层采用聚氨酯胶固定,所述导汗层与支撑层和外层采用缝合固定;所述触肤层包括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所述第一经纱采用聚酯纤维织成,所述第一纬纱采用大豆蛋白纤维织成;所述支撑层采用棉纤维织成;所述导汗层包括第二经纱和第二纬纱,所述第二经纱采用苎麻纤维织成,所述第二纬纱采用亚麻纤维织成;所述外层采用三维网格超细纤维基布织成。所述触肤层背面设置有衬里织物层,所述衬里织物层,为一种降温织物,其包含多条凉感纱、多条非凉感纱以及凉感纱及非凉感纱交织形成的多个交织点,其中每一凉感纱包含多条亲水性聚酯纤维;所述交织点包含至少一凉感浮点及至少一非凉感浮点,其中,所述凉感浮点为凉感纱与非凉感纱交织所形成的交织点且在该凉感浮点中凉感纱位于穿戴侧,或所述凉感浮点为凉感纱与凉感纱的交织所形成的交织点;此外,凉感浮点占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20至80百分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触肤层与皮肤直接接触,

触感良好,面料整体透气效果好,排汗效果佳,对于长期贴身穿着,类似于皮肤触感,不产生过敏及排斥。

本发明能降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类肤触感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触肤层1

支撑层2

导汗层3

外层4。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涉及一种降温类肤触感面料,包括触肤层,所述触肤层外依次设有支撑层、导汗层和外层,所述触肤层与支撑层采用聚氨酯胶固定,所述导汗层与支撑层和外层采用缝合固定;所述触肤层包括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所述第一经纱采用聚酯纤维织成,所述第一纬纱采用大豆蛋白纤维织成;所述支撑层采用棉纤维织成;所述导汗层包括第二经纱和第二纬纱,所述第二经纱采用苎麻纤维织成,所述第二纬纱采用亚麻纤维织成;所述外层采用三维网格超细纤维基布织成。

所述触肤层背面设置有衬里织物层,所述衬里织物层,为一种降温织物,其包含多条凉感纱、多条非凉感纱以及凉感纱及非凉感纱交织形成的多个交织点,其中每一凉感纱包含多条亲水性聚酯纤维;所述交织点包含至少一凉感浮点及至少一非凉感浮点,其中,所述凉感浮点为凉感纱与非凉感纱交织所形成的交织点且在该凉感浮点中凉感纱位于穿戴侧,或所述凉感浮点为凉感纱与凉感纱的交织所形成的交织点;此外,凉感浮点占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20至80百分比。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温类肤触感面料,包括触肤层(1),触肤层外依次设有支撑层(2)、导汗层(3)和外层(4),所述支撑层(2)采用棉纤维织成。所述触肤层背面设置有衬里织物层,所述衬里织物层,为一种降温织物,其包含多条凉感纱、多条非凉感纱以及凉感纱及非凉感纱交织形成的多个交织点,其中每一凉感纱包含多条亲水性聚酯纤维;所述交织点包含至少一凉感浮点及至少一非凉感浮点。本发明触感良好,透气效果好,排汗效果佳。本发明降温。

技术研发人员:孟莉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阴永泰塑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6.08.10
技术公布日:2018.02.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