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复合机领域,具体是一种复合机用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复合机就是将两层或者两层以上的材料用粘合剂粘合在一块,如薄膜和铝箔、薄膜、纸张等就经常会用到,亦可和胶片、海绵、布料等复合,常见的软包装材料基本上都是复合成品。
为了提高胶料的粘合力,在材料复合之后,一般都需要进行加热烘干,现代的烘干装置一般采用电热丝进行烘干,烘干不是非常均匀,而且电热丝加热烘干,烘干过程中会造成很多的能源浪费,不符合现代的环保理念。
为此,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机用烘干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机用烘干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复合机用烘干装置,包括热风炉、烘干箱和底板,所述底板的底端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支撑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台,支撑台的底端设置有防滑纹;所述支撑腿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有固定件和导槽,固定件内开设有呈“一”字形的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推杆,推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件,连接件为圆柱形,推杆通过连接件转动连接有滑杆,滑杆贯穿导槽;所述底板的上端右侧设置有烘干箱,风扇的下端在烘干箱内固定安装有多个导锟,导锟的下端设置有粘尘膜,粘尘膜由铝箔和水性不干胶层组成,铝箔与烘干箱的地面固定连接,水性不干胶层固定连接在铝箔的上表面;所述底板的上端左侧设置有热风炉,热风炉的进风口通过鼓风管连接有鼓风机,热风炉的出风口通过出风管与烘干箱内部连通,出风管上固定安装有风机;烘干箱的底端通过循环风管与出风管连通,循环风管上固定安装有吸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腿呈“y”字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滑杆的底端转动安装有行走轮。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的顶端内侧固定安装有多个风扇。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管与烘干箱的连接段与烘干箱的顶面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风管与烘干箱的连接段与烘干箱的底面垂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复合之后的膜料在导锟上传送,热风炉通过出风管向烘干箱内鼓入热风,同时风扇向烘干箱的底面吹风,膜料上的灰尘被吹在粘尘膜上被水性不干胶层吸附,带有余热的热风通过循环风管继续进入到出风管内,有效节约了能源,同时出风管与烘干箱的连接段与烘干箱的顶面垂直和循环风管与烘干箱的连接段与烘干箱的底面垂直能够保证烘干箱内的空气流向从上至下,此外,当装置需要移动的时候,只需要转动推杆到靠近支撑腿的一侧,控制滑杆向下移动,从而使得行走轮着地即可,当装置不需要移动的时候,方向操作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复合机用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复合机用烘干装置中粘尘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复合机用烘干装置中支撑腿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3,复合机用烘干装置,包括热风炉5、烘干箱22和底板17,所述底板17的底端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腿15,支撑腿1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台13,支撑台13的底端设置有防滑纹;所述支撑腿15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有固定件8和导槽11,固定件8内开设有呈“一”字形的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推杆9,推杆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件10,连接件10为圆柱形,推杆9通过连接件10转动连接有滑杆14,滑杆14贯穿导槽11;所述底板17的上端右侧设置有烘干箱22,风扇4的下端在烘干箱22内固定安装有多个导锟19,导锟19的下端设置有粘尘膜18,粘尘膜18由铝箔21和水性不干胶层20组成,铝箔21与烘干箱22的地面固定连接,水性不干胶层20固定连接在铝箔21的上表面;所述底板17的上端左侧设置有热风炉5,热风炉5的进风口通过鼓风管7连接有鼓风机6,热风炉5的出风口通过出风管1与烘干箱22内部连通,出风管1上固定安装有风机3;烘干箱22的底端通过循环风管2与出风管1连通,循环风管2上固定安装有吸风机16。
上述,支撑腿15呈“y”字形结构。
上述,滑杆14的底端转动安装有行走轮12。
上述,烘干箱22的顶端内侧固定安装有多个风扇4。
上述,出风管1与烘干箱22的连接段与烘干箱22的顶面垂直。
上述,循环风管2与烘干箱22的连接段与烘干箱22的底面垂直。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复合之后的膜料在导锟19上传送,热风炉5通过出风管1向烘干箱22内鼓入热风,同时风扇4向烘干箱22的底面吹风,膜料上的灰尘被吹在粘尘膜18上被水性不干胶层20吸附,带有余热的热风通过循环风管2继续进入到出风管1内,有效节约了能源,同时出风管1与烘干箱22的连接段与烘干箱22的顶面垂直和循环风管2与烘干箱22的连接段与烘干箱22的底面垂直能够保证烘干箱22内的空气流向从上至下,此外,当装置需要移动的时候,只需要转动推杆9到靠近支撑腿15的一侧,控制滑杆14向下移动,从而使得行走轮12着地即可,当装置不需要移动的时候,方向操作即可。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