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冲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9027发布日期:2022-07-01 21:1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冲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发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冲击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冲击装置常见的主要是采用火药和气动、弹簧机械等冲击装置,由于火药在我国政策制约下应用较少,弹簧的方式也存在使用条件较高的情况,目前民用领域主要是用气动冲击装置,如压缩气体的抛投器等,但是同样存在使用不便和气瓶消耗问题,且不适合户外连续工作,另外如果遇到高楼玻璃幕墙较厚,则需要更大气瓶和更高气压,则有进一步造成携带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磁冲击装置,不需要高压气体,可直接利用电磁力对电枢进行加速,实现对目标物体的冲击,可以用于高层楼宇消防破窗、特种作业等领域。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磁冲击装置,包括发射管、环绕设置在所述发射管外的线圈、设置在所述发射管内且用于在所述线圈产生电磁能时快速从所述发射管内发射出去的电枢、电源模组、用于对电源模组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的升压模组、分别与所述电源模组和升压模组电连接的控制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二极管,其正极端与所述升压模组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储能电容,其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升压模组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晶体管,其第一管脚与所述储能电容的一端连接,其第二管脚与所述控制模组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其第三管脚与所述线圈的一端连接;第二晶体管,其第一管脚与所述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第二管脚与所述控制模组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其第三管脚与所述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其正极端与所述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负极端与所述线圈的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其正极端与所述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负极端与所述线圈的一端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均为nmos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管脚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管脚均为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管脚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管脚均为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三管脚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三管脚均为nmos管的源极。
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电磁冲击装置能够利用电磁力驱动电枢从发射管内加速发射出去,实现对目标物体的冲击,可以满足在消防救援、其他特种操作的工作,尤其在消防领域进行高层楼宇玻璃幕墙破拆工作。
附图说明
7.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磁冲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8.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电磁冲击装置包括控制模组10、电源模组11、升压模组12、发射管、环绕设置在发射管外的线圈l、设置在发射管内且用于在线圈l产生电磁能时快速从发射管内发射出去的电枢、第一二极管d1、储能电容c、第一晶体管q1、第二晶体管q2、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
9.应理解,本实施例的电源模组11用于为这个电磁冲击装置供电,而升压模组12用于对电压模组12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具体升压多少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控制模组10分别与电源模组11和升压模组12电连接,用于对电源模组11和升压模组12进行控制。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控制模组10、电源模组11和升压模组12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产品实现,在此不一一赘述其原理及其结构。
10.另外,本实施例的线圈l环绕设置在发射管外、电枢设置在发射管内以及电枢在线圈l产生电磁能时快速从发射管内发射出去的技术原理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原理实现,即线圈l发射管以及电枢之间的连接方式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实现,在此不一一赘述其原理及其结构。
11.优选地,发射管的材质为不锈钢材质。
12.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端与升压模组12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13.储能电容c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端连接,储能电容c的另一端与升压模组12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应理解,储能电容c能够对升压模组12所输出的电能进行储存。
14.第一晶体管q1的第一管脚与储能电容c的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q1的第二管脚与控制模组1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晶体管q1的第三管脚与线圈l的一端连接,使得可以通过控制模组10控制第一晶体管q1的通断,以控制储能电容c的一端与线圈l的一端的通断。
15.第二晶体管q2的第一管脚与储能电容c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晶体管q2的第二管脚与控制模组1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晶体管q2的第三管脚与线圈l的另一端连接,使得可以通过控制模组10控制第二晶体管q2的通断,以控制储能电容c的另一端与线圈l的另一端的通断。
16.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与储能电容c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端与线圈l的一端连接。
17.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端与储能电容c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端与线圈l的一端连接。
1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均为nmos管,优选地,第一晶体管q1的第一管脚和第二晶体管q2的第一管脚均为nmos管的漏极,第一晶体管q1的第二管脚和第二晶体管q2的第二管脚均为nmos管的栅极,第一晶体管q1的第三管脚和第二晶体管q2的第三管脚均为nmos管的源极。
19.具体工作原理:
20.控制模组10控制电源模组11启动以输出电压,电压经过升压模块12升压后给储能电容c进行充电,当储能电容c充满电后,控制模组10发出导通指令以控制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导通,使得储能电容c、第一晶体管q1、线圈l和第二晶体管q2形成导通回路,此时储能电容c对线圈l进行放电,线圈l产生电磁场,线圈l的电磁力带动电枢从发射管快速发射出去。
21.另外,线圈l放电完成后,控制模组10发出截止指令以控制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断开,可以实现对电流快速关断,避免对元器件损伤。
22.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2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磁冲击装置,包括发射管、环绕设置在所述发射管外的线圈、设置在所述发射管内且用于在所述线圈产生电磁能时快速从所述发射管内发射出去的电枢、电源模组、用于对电源模组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的升压模组、分别与所述电源模组和升压模组电连接的控制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二极管,其正极端与所述升压模组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储能电容,其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升压模组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晶体管,其第一管脚与所述储能电容的一端连接,其第二管脚与所述控制模组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其第三管脚与所述线圈的一端连接;第二晶体管,其第一管脚与所述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第二管脚与所述控制模组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其第三管脚与所述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其正极端与所述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负极端与所述线圈的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其正极端与所述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负极端与所述线圈的一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冲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均为nmos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管脚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管脚均为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管脚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管脚均为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三管脚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三管脚均为nmos管的源极。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冲击装置,包括:发射管;环绕设置在发射管外的线圈;用于在线圈产生电磁能时快速从发射管内发射出去的电枢;电源模组;升压模组;控制模组;第一二极管,正极端与升压模组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储能电容,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连接,另一端与升压模组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晶体管,第一管脚与储能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管脚与控制模组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三管脚与线圈的一端连接;第二晶体管,第一管脚与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管脚与控制模组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管脚与线圈的另一端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电磁力对电枢进行加速,实现对目标物体的冲击,可用于高层楼宇消防破窗和特种作业。防破窗和特种作业。防破窗和特种作业。


技术研发人员:丁帅主 孙志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先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20
技术公布日:2022/6/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