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体捕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84634发布日期:2022-11-15 20:02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弹体捕获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弹体后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弹体捕获装置。


背景技术:

2.防弹材料的靶场的防弹性能测试试验中,经常需要收集贯穿防弹材料(靶板)后的弹体(残余弹体),用于科研分析。通过分析残余弹体的相关参数,可对弹体和防弹材料的侵彻机理进行研究。目前,靶场的防弹性能测试试验中,缺乏可靠的残余弹体捕获装置,导致残余弹体丢失或者弹体形态破坏,不利于侵彻机理分析和防弹材料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弹体捕获装置,可以有效捕获贯穿靶板后的残余弹体,不损伤弹体形态。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弹体捕获装置,该装置设置在靶板后方,该装置包括外壳和吸能部,外壳顶部设置可拆卸的上盖,外壳朝向靶板的一侧设置为弹体标识面;外壳内设置吸能部。
6.优选地,吸能部按迎弹方向依次包括橡胶层、高性能纤维织物层、高性能纤维层合板层、木板层。橡胶层,既可吸收残余弹体动能,又可以保证残余弹体形态原貌,高性能纤维织物层拉伸强度高,进一步束缚残余弹体,不损伤弹体形态,高性能纤维层合板层和木板层保护外壳,木板层可对高性能纤维层合板层起到支撑作用。
7.优选地,外壳包括2-8mm厚聚乙烯板(pe板)和2-10mm厚钢板;上盖包括2-8mm厚聚乙烯板(pe板)和2-10mm厚钢板,聚乙烯板(pe板)和钢板粘结压制连接。
8.优选地,吸能部距离弹体标识面的距离0.1m~0.2m,吸能部距离外壳的远离弹体标识面的侧面的距离0.1m~0.2m,吸能部距离的设置有利于捕获弹体,还可以对外壳的远离弹体标识面的侧面(即后壳)保护。
9.优选地,弹体标识面为3~5mm厚瓦楞纸板,有利于弹体穿过留下孔隙,便于顺着孔隙的方向,寻找弹体。
10.优选地,橡胶层的厚度为20~50mm,高性能纤维织物层的厚度为12~20mm,高性能纤维层合板层的厚度为6~20mm,木板层的厚度为14~25mm。
11.优选地,弹体标识面与靶板间距0.3m~0.5m,一方面为了便于捕获弹体,另一种方面为了保护本实用新型的装置。
12.优选地,上盖与外壳为卡接或通过铰链连接。
13.优选地,外壳为长方体结构或多面体结构。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弹体捕获装置:结构坚固,制作简便,弹体回收方便,吸能部结构合理,可保护残余弹体的形态不被破坏,该装置可重复使用,节约试验成本。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俯视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18.图中,1为外壳,2为上盖,3为吸收层,3-1为橡胶层,3-2为高性能纤维织物层,3-3为高性能纤维层合板层,3-4为木板层,4为弹体标识面,5为聚乙烯板,6为钢板,7是弹体,8为靶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等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的各种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0.图1-3所示,一种弹体捕获装置,该装置设置在靶板8后方,该装置包括外壳1和吸能部3,外壳1为长方体结构,长方体结构为无顶、有底,仅有缺少一个侧面,该缺少的这个侧面朝向靶板8的方向(即迎弹方向,)外壳1的顶部(即长方体结构无顶的位置)设置可拆卸的上盖2,上盖2与外壳1通过卡接或铰链连接,上盖2与外壳1活动连接方式,方便取出捕获的残余弹体7,外壳1朝向靶板8的一侧(即缺少的一个侧面的位置)设置为弹体标识面5,弹体标识面5与外壳1粘结连接,弹体标识面5为3~5mm厚瓦楞纸板,用于标识残余弹体7入射方位,便于寻迹取出残余弹体7,外壳1内设置吸能部3,吸能部3直接放置于外壳1中,采用卡接的方式将吸能部3置于外壳1内部空间,吸能部3距离弹体标识面5的距离0.1m~0.2m,吸能部3距离外壳1的远离弹体标识面5的侧面的距离0.1m~0.2m,吸能部3距离的设置有利于捕获弹体7,还可以对外壳1的远离弹体标识面5的侧面(即后壳)保护;弹体标识面5与靶板8的距离为0.1-0.3m,一方面为了便于捕获弹体7,另一种方面为了保护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吸能部3按迎弹方向依次包括厚度为20~50mm的橡胶层3-1、厚度为12~20mm的高性能纤维织物层3-2、厚度为6~20mm的高性能纤维层合板层3-3层、厚度为14~25mm的木板层3-4,层与层之间接触。橡胶层3-1,既可吸收残余弹体7动能,又可以保证残余弹体7形态原貌,高性能纤维织物层3-2拉伸强度高,进一步束缚残余弹体7,不损伤弹体7形态,高性能纤维层合板层3-3和木板层3-4保护外壳1,木板层3-4可对高性能纤维层合板层3-3起到支撑作用。
21.另一种实施方式,外壳1包括2-8mm厚pe板5和2-10mm厚钢板6;上盖2包括2-8mm厚聚乙烯板(pe板)5和2-10mm厚钢板6;外壳1、上盖2均为pe板5复合钢板6粘结压制而成。
22.另一种实施方式,外壳1、上盖2均为为5mm厚pe板5复合3mm厚钢板6粘结压制而成,钢板6在最外侧,pe板在内侧。
23.另一种实施方式,吸能部3按迎弹方向依次为:22mm厚橡胶层、14mm厚芳纶纤维织物层、10mm厚pe纤维层合板、18mm厚松木板。
24.另一种实施方式,外壳1也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多面体结构,内部为空腔。
25.另一种实施方式,吸能部3中的橡胶层3-1、高性能纤维织物层3-2、高性能纤维层合板层3-3层、木板层3-4之间接触,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间隔一定的距离。
26.另一种实施方式,吸能部3的橡胶层3-1与弹体标识面5的距离为0.2m,吸能部3的
木板层3-4与外壳1的远离弹体标识面5的侧面的距离为0.1mm。
27.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安装好后,将该装置置于靶板8后方距离0.2m,经过靶场的防弹性能测试试验后,打开上盖2,找寻弹体7,在不能确定弹体7位置后,根据弹体标识面5,标识的残余弹体7入射方位,在吸能部3上的橡胶层3-1、高性能纤维织物层3-2、高性能纤维层合板层3-3、木板层3-4或在外壳1的中寻找弹体7,然后将弹体7取出,再将吸能部3按一定要求设置位置,扣上上盖2,完成一次捕获弹体7,然后再将该装置用于下一次的靶场的防弹性能测试试验。


技术特征:
1.一种弹体捕获装置,该装置设置在靶板(8)后方,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外壳(1)和吸能部(3),外壳(1)顶部设置可拆卸的上盖(2),外壳(1)朝向靶板(8)的一侧设置为弹体标识面(4);外壳(1)内设置吸能部(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体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3)按迎弹方向依次包括橡胶层(3-1)、高性能纤维织物层(3-2)、高性能纤维层合板层(3-3)、木板层(3-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弹体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层(3-1)的厚度为20~50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弹体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性能纤维织物层(3-2)的厚度为12~20m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弹体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性能纤维层合板层(3-3)的厚度为6~20mm。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弹体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板层(3-4)的厚度为14~25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体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包括2-8mm厚聚乙烯板(5)和2-10mm厚钢板(6);上盖(2)包括2-8mm厚聚乙烯板(5)和2-10mm厚钢板(6),所述聚乙烯板(5)和钢板(6)粘结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体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3)距离弹体标识面(4)的距离为0.1m~0.2m,吸能部(3)距离外壳(1)的远离弹体标识面(4)的侧面的距离为0.1m~0.2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体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体标识面(4)为3~5mm厚瓦楞纸板。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体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体标识面(4)与靶板(8)间距0.3m~0.5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弹体后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弹体捕获装置,该装置设置在靶板后方,该装置包括外壳和吸能部,外壳顶部设置可拆卸的上盖,外壳朝向靶板的一侧设置为弹体标识面,外壳内设置吸能部。该装置可以有效捕获贯穿靶板后的残余弹体,不损伤弹体形态,结构坚固,制作简便,弹体回收方便,吸能部结构合理,可重复使用,节约试验成本。节约试验成本。节约试验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高波 彭刚 王绪财 冯家臣 王伟 陈春晓 张彬 卢振宇 王存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2.06.06
技术公布日:2022/1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