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结构防弹靶板

文档序号:37001860发布日期:2024-02-09 12:46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结构防弹靶板

本发明属于防弹,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结构防弹靶板。


背景技术:

1、防弹靶板是用于测试防弹性能的板材,用于测试对子弹射击的防弹性能,能够作为装甲材料应用于特种车辆、装甲车等车辆上。

2、实现防弹的原理包括分散能量、弹性变形、陶瓷和金属板抗冲击吸收能量、层叠设计等。采用分散能量的结构在防弹靶板领域应用普遍,如文章:optimization of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ated plates中提到以圆柱形穿孔板为例,如说明书附图1中a-d所示,其中,a为部分靶板俯视图,b为部分靶板侧视图,c为实物图,d为子弹冲击靶板时的原理示意图,该防弹靶板包括基层装甲板和穿孔装甲板,尺寸为500*400mm2;具体是在板材表面均匀开设圆柱形穿孔或长方形穿孔。该防弹靶板保证了从边缘反射的应力波在侵彻过程中不会对子弹产生作用力。穿孔装甲与基层装甲板之间存在间距,使用插入在角度的四个间隔物将板固定在彼此,通过激光切割形成小孔穿孔,孔的尺寸和几何排布未进行系统的优化研究;但是,在商业应用中可获得的设计的一般方面得到了应用。

3、上述类型的防弹靶板具有以下缺点:穿孔装甲板的孔洞形状简单,穿孔装甲板厚度较浅,对子弹的偏转力有限;现有的靶板对子弹着弹点要求较高,很多位置不仅起不到偏转作用,还会以为材料被挖掉后,对子弹的阻碍作用减小,导致比均质靶板深很多的侵彻深度,使得防护系数较低,可能使得防护系数低于1。战争中的车辆既有防护需求,也有灵活度的需求,装甲设计的目的在于不改变装甲车动力系统的情况下,就可以有效降低装甲车受到的伤害,子弹侵彻深度的降低和装甲的减重符合装甲设计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结构防弹靶板,为具有良好防护效果的轻质装甲钢,靶板表面利用装甲板表层一定倾斜角度和不对称性以及靶板内部提供偏转力的空腔,提供了一种能在不同着弹点有效对抗12.7mm子弹打击的轻质装甲板,由此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本发明的一种复合结构防弹靶板,包括靶板本体,靶板本体的外表面为偏转表层,内中部均匀开设有偏转空腔,外表面设有外薄板;

4、偏转表层包括凹陷部以及剩余部分的所形成的凸起部,所述凹陷部与凸起部的侧壁相对于靶板本体外表面均为倾斜侧壁且非对称设置;

5、偏转空腔的内侧壁相对于靶板本体外表面为倾斜侧壁且非对称设置。

6、进一步地,靶板本体包括603装甲钢、防弹陶瓷。

7、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包括有以下有益效果:

8、(1)本方案由外表面为偏转表层且内中部开设偏转空腔的靶板本体,以及设置于靶板本体外表面的外薄板构成,偏转表层提供第一次偏转子弹和降低子弹速度的作用,偏转空腔提供再次偏转子弹的作用;外薄板提供防止外界磨蚀和承受外界部件的作用;

9、(2)由于靶板本体外表面具有较强的不对称性和较大倾斜角,保证了靶板本体外表面不同位置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偏转力,同时在靶板本体外表面与偏转空腔之间仍有一定厚度材料用于减缓侵入子弹的速度,到达偏转空腔时,以减缓的速度与偏转空腔造成的受力不均匀造成偏转,在靶板本体的底部,还可以把材料替换成更轻质但硬度更高的陶瓷,提供更好的防护性能;与现有产品对比:以在更多的着弹点产生偏转的作用,不存在明显的失效区或反向作用区,更具有实际应用性;

10、(3)对于装甲板表面的设计,倾斜角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既可以节约材料,又可以提供更高的偏转力;

11、(4)偏转空腔的分布位置则是优先考虑对表层的薄弱处进行防护,而表层的薄弱处是表面最深但没有倾斜角度的地方;如果保证此处射入的子弹可以在空腔的影响下偏转较大的角度,那么便可以减小靶板的局部效应,使靶板的绝大部分位置都有好的防护效果,有更好的应用性。

12、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技术特征:

1.一种复合结构防弹靶板,包括靶板本体(1),其特征在于,靶板本体(1)的外表面为偏转表层,内中部均匀开设有偏转空腔(12),外表面设有外薄板(2);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结构防弹靶板,涉及防弹技术领域。本发明由外表面为偏转表层且内中部开设偏转空腔的靶板本体,以及设置于靶板本体外表面的外薄板构成,偏转表层提供第一次偏转子弹和降低子弹速度的作用,偏转空腔提供再次偏转子弹的作用;外薄板提供防止外界磨蚀和承受外界部件的作用;由于靶板本体外表面具有较强的不对称性和较大倾斜角,保证了靶板本体外表面不同位置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偏转力,同时在靶板本体外表面与偏转空腔之间仍有一定厚度材料用于减缓侵入子弹的速度,到达偏转空腔时,以减缓的速度与偏转空腔造成的受力不均匀造成偏转。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亮,汪立帆,王克鸿,周琦,郭顺,高伟韬,郑志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