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用增压式油压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12081阅读:6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工程用增压式油压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係关於一种改良的工程用油压千斤顶,进而述之,是一种具有两个均能出力的活塞,其中第二活塞能产生较第一活塞为大的推力,俾将第一活塞向上推举,使螺帽与缸胴之间产生一间隙,以利於松退螺帽,使千斤顶得以顺利拆除者。
在建造地下室之前,必須先在四周打入钢桩,然后再以挖土机挖掘钢桩范围内之土方,使之形成地下室所需之凹部;紧接著,为了防止四周之土墙因地层薄弱或邻近工地施工挤压造成倒塌,因此必須进一步採用钢樑来支撑土墙,这些钢樑围绕在土墙之四周壁,同时上下纵横交错的架设在地下室上空,以确保地下室在四周之连续壁完成前不会倒塌。
然而,由於钢樑之长度是固定的,长度上不能调整,因此必須藉助可伸缩之千斤顶来迫紧钢樑,使钢樑确实的支撑著土墙,防止土墙倒塌。而应了解的是,若两面土墙间之宽度使用一根钢樑支撑时,如

图1所示,则两千斤顶10之一端是分别与钢樑A之两端部B连结,其另端则与架设在土墙四周之两钢樑C连结;若使用两根以上的钢樑支撑时,则千斤顶可连接在每两根钢樑之间,由此可知,千斤顶在建造地下室工程上,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
如图2所示,即为目前普遍使用於营建工程中之千斤顶10,包括有一中空的缸胴17,其内部形成活塞室,用以容纳活塞140作运动。活塞室被活塞140隔成上方的气室170与下方的油室174两个空间,其中油室174可容纳液压油以驱动活塞。活塞140外部套有活塞环173,俾与缸胴17之内壁保持良好的滑动密封。缸胴17侧壁下方有一油压接口25,可供液压油流入油室174,使活塞140能接受油压而向上运动。需知,此种千斤顶10,於活塞140推举时,气室170内之空气可经由活塞桿14圆周上之阳螺纹142之缝隙排至大气中。
缸胴17之底部有一底座18,其周围设有若干孔洞180,藉螺栓、帽将千斤顶固结在钢樑上。活塞桿14之上部刻有阳螺纹142,可供螺帽15旋在上面作轴向进退,以固定或放松活塞桿14。螺帽15圆周之若干等分位置上,分别设有突柄151,供转动螺帽15所需。活塞桿14顶部沿径向缩减形成一颈部141,可套入顶板11之凹部13中,然后以焊接或其他技术将顶板11固定在活塞桿14上。顶板11之周围设有若干孔洞12,藉螺栓、帽将顶板11与钢樑固定在一起。
上述传统的千斤顶虽然能支撑钢樑,防止土墙倾塌,但因千斤顶所产生之推力(即活塞力)係決定於活塞面积及压力之乘积(在此不计摩擦力损失),若两者之数值均已达到极限,无法再增加时,则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工地所在位置之地层不够坚固,或者因邻近工地施工所造成的地层挤压等,使千斤顶承受较前预设之压力,其结果将造成土墙向内倾斜,进而挤压钢樑,迫使千斤顶之活塞桿遭受巨大压力,造成螺帽卡死在缸胴上,即使在接口25施以液压仍使螺帽在松退时发生困难,必須大费周章,而增加钢樑拆除上的困扰,甚至需利用吊车,将千斤顶强迫拆除,致使千斤顶破坏无法再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於在於解决上述之问题与缺点,而提供一种改良之增压式千斤顶,该千斤顶具有两个均能出力的活塞,其中第二活塞能在拆除千斤顶时产生较第一活塞为大的推力,俾将第一活塞向上推举,使螺帽与缸胴之间产生一间隙,以利於松退螺帽,使千斤顶得以顺利拆除者。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增压式千斤顶,其中之改良乃将缸胴以隔板隔成上方的第一活塞室与下方的第二活塞室,俾分别容纳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且每一活塞室下方均有一个接口可供液压油进出,使活塞能接受油压作运动或释回油压让活塞回退,同时隔板有一轴孔可支持第二活塞桿作运动,并允许第二活塞桿进入第一活塞室中,使第二活塞所产生的推力可较第一活塞大,以将第一活塞向上推举者。
本实用新型之上述及其它特征、目的及功效将叁照如下附图的详细说明而更加明晰。
图1为透视图,显示利用钢樑及千斤顶支撑土墙之情形;图2为习用千斤顶之组合剖面图,用以图示其构成;图3为依据本实用新型改良而成之增压式千斤顶剖面图,用以图示其构成;图4为图3后续动作之剖面图,显示第二活塞亦接受油压而向上运动,以将第一活塞向上推举使螺帽与缸胴间产生一间隙之情形。
现在就配合图3说明本实用新型之增压式千斤顶20。如图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改良而成之千斤顶20,结构上一如前述之千斤顶,亦为缸胴、活塞、活塞桿、底座、端盖、顶板及螺帽等组件所构成,唯一不同的是,缸胴17内部之预定位置具有一隔板175,将缸胴内部分隔成上方的第一活塞室与下方的第二活塞室,以分别容纳同在一轴线上之第一活塞140与第二活塞240作往复运动。第一与第二活塞室各由其所在的活塞隔成第一及第二气室170、270与第一及第二油室174、274。前述隔板175包含有一轴孔242,可支持第二活塞桿24作运动,并允许第二活塞桿24进入第一油室174。轴孔242内镶嵌有油封241,能与第二活塞桿24保持良好的滑动密封。第二活塞桿24则连结在第二活塞240上,两者同轴而一同作往复运动。
两活塞之外部均装有活塞环173与243,俾与缸胴17之内壁保持良好的滑动密封。缸胴之侧壁上计有两个接口25与26,其中接口25与第一油室174相通,接口26则与第二油室274相通,俾供液压油流入油室,使活塞能接受油压作运动,同时允许液压油流出油室,以释放油压,使活塞回退。
至於本实用新型千斤顶之底座18、第一活塞桿14、端盖16、螺帽15及顶板11等构件,则分别与习用千斤顶之对应构件完全一样,故有关说明从略。
接著说明本实用新型千斤顶20之使用过程。如图3所示,首先将液压油经接口25输入第一油室174,以藉油压迫使第一活塞140向上运动(此方向係就图式位置而言,实际应用时应是向前运动的,以下说明亦然),使第一活塞桿14及顶板11向上挺举,直到钢樑顶紧土墙为止,此为第一段之出力;而通常土墙之顶紧作业至此即告一段落。
如图4所示,当欲拆除千斤顶又遇地层发生变异,螺帽15卡死无法松退时,可将液压油经接口26输入第二油室274,以藉油压将第二活塞240及第二活塞桿24往上推举(此时,第二活塞桿会经由隔板175之轴孔242进入第一油室174中),由於第二活塞240之出力较第一活塞140之出力为大,因此能将第一活塞140往上推举,使螺帽15与缸胴17之间得以产生一间隙T,让使螺帽能利用该间隙T而轻易的松退,使千斤顶可以顺利拆除者。
兹举一实例来说明第二活塞为何能将第一活塞向上推举其中设系统压力为每平方公分70kg,第一及第二活塞之直径为10cm,第二活塞桿之直径为8cm,而依据巴斯噶原理(Pascal’s law)得知第一活塞之出力F为压力与第一活塞面积之乘积,即F=70×25π=5495kg,第二活塞之出力G等於压力与第一活塞之面积及第二活塞与第一活塞桿直径平方比之乘积,即G=70×25π×1.56=8572kg,因此第二活塞之出力大於第一活塞之出力,所以第二活塞能将第一活塞轻易的往上推举。至於第二活塞力较第一活塞力增加的大小,在压力及第一活塞直径不变之情况下,乃视第二活塞及第二活塞桿之直径比值而定。
而使活塞回退之过程是打开接口25与26使液压油分别滚入第一油室174与第二油室274使螺帽15与缸筒有一间隙T,然后旋松螺帽15至顶面,再释放油压使活塞140与240在重力作用下得以自动回退。
综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改良而成之千斤顶,由於第二活塞能产生较大的活塞力,而将第一活塞往上推举,使螺帽与缸胴之间可以产生一间隙,以利於螺帽之松退,使千斤顶能顺利的拆除,对地下工程拆迁并可保持完整之千斤顶重复使用工时颇为快速极具实用价值。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的工程用油压千斤顶,主要包括有一缸胴,概呈中空圆筒状,内部形成活塞室;一底座,连结在缸胴下方,周围设有孔洞可供螺栓贯穿;一第一活塞,可上下运动自如的套装於活塞室中;一端盖,具有轴孔而固定在缸胴上方;一第一活塞桿,与第一活塞结合成一体,上部经由端盖之轴孔伸出,并设有阳螺纹;一螺帽,旋设在第一活塞桿之阳螺纹上,圆周设有若干突柄供旋转螺帽所需;以及一顶板,结合在第一活塞桿上端,周围设有若干孔洞供螺栓贯穿;其特征在於活塞室被隔板隔成上方的第一活塞室与下方的第二活塞室,而可分别容纳同在一轴线上之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且每一活塞室下方均有一个接口与油压源相通,使液压油能进出活塞室,以藉油压驱使活塞作运动或释回油压使活塞回退,同时隔板有一轴孔可支持第二活塞桿作运动,并允许第二活塞桿进入第一活塞室之内,令第一活塞桿产生更大出力,以往上,或前,再度推举者。
专利摘要一种改良的工程用油压千斤顶,主要是由缸胴、活塞、活塞杆、底座、端盖、顶板及螺帽等组成;其特征系将缸胴以隔板隔成上方的第一活塞室与下方的第二活塞室,俾分别容纳同在一轴线上之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且每一活塞室下方均有一个接口与油压源相通,使液压油能进出活塞室,以藉油压驱使活塞作运动或释回油压使活塞回退,同时隔板有一轴孔可支持第二活塞杆作运动,并允许第二活塞杆进入第一活塞室中,俾第二活塞产生之推力可较第一活塞为大,而能将第一活塞向上推举,使螺帽和缸胴之间得以产生一间隙,以利于松退螺帽,使千斤顶能顺利的拆除者。
文档编号B66F3/26GK2121442SQ9222204
公开日1992年11月11日 申请日期1992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1992年5月20日
发明者杨宗益 申请人:杨宗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