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轿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20418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轿厢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梯的电梯轿箱,它可由提升装置在垂直导轨上移动,电梯轿箱具有由薄金属板元件组成的箱壁,并且薄金属板元件在边缘至少部分弯曲以提高强度,并形成型材,其中,这些组成箱壁的型材元件中个别的一些至少向下延伸超出电梯轿箱的轮廓,从而形成电梯轿箱的支撑框架元件。
德国实用新型专利第1851338号描述并说明了上述型式的轿箱构造。在此解决方案中,侧壁的个别箱壁部分型材具有更长的边缘,在这种状态下,象所谓的侧壁板型材一样被抬起超出电梯轿箱的上边缘,与同样被增大的顶板型材一起形成一个上部承载轭架。承载元件的悬挂托架能被插入这个由薄金属板型材制成的承载轭架中。
此解决方案局限于由薄金属板型材和与其相连接的侧壁板型材组成上部承载轭架,借此构成电梯轿箱的一个悬挂点。整个轿箱箱体的结构由此并不明显,因此也不知道带有此悬挂结构的整个电梯轿箱的刚度是如何保证的。此解决方案应用中的另一个限制是上述型式的悬挂结构必需尽可能地居中布置,以避免轿箱箱体变形。
作为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由薄金属板和薄金属板型材形成电梯轿箱,电梯轿箱可被偏心地导向和悬挂。
此目的可由在权利要求1中说明其特征并借助于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实例举例说明的本发明来达到。
本发明的特点由此表现为轿箱箱壁元件形成悬臂吊重装置,用于电梯轿箱在导轨上一侧的导向;与支撑框架元件连接的底板梁形成或支撑轿箱底板。
支撑框架元件是轿箱箱体的组成部分,反之亦然。
支撑框架轿箱中薄金属板型材的独特用途与整体结构系统相适应。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将对有益的发展与改进进行详细说明。
支撑元件较高的角刚度,可通过垂直和水平结构元件彼此贯穿,并用附加的螺栓连接来获得。
在导向装置和制动装置特别受力的部位有加强元件。
导瓦和制动装置可以直接安装在支撑框架元件上。
在底板梁之间与其平行布置的型材,在伸出端有承载元件的悬挂点。
最好是将液压提升装置放置在导轨之间。
垂直支撑框架元件和横向与之连接的箱壁元件,形成了电梯轿箱一个完整的侧壁。
下面将参考实施例的例子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并由附解说明,其中

图1图示了依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梯轿箱,电梯轿箱有分别图示的支撑元件和箱体元件,导向装置位于侧面;图2图示了依据实施例的第二个例子的电梯轿箱的所有零件,导向装置位于后侧;图3图示了处于组装后状态的图2中的电梯轿箱;以及图4作为例子显示了用于移动依据本发明的电梯轿箱的液压钢丝绳驱动装置。
构建为一个箱体元件的电梯轿箱在图1中用1来表示。电梯轿箱1的侧壁,当从前面看时,位于左侧,主要包括两个薄金属板型材形状的垂直支撑框架元件8,它们借助于第一宽侧壁元件4横向连接,这一结合形成了电梯轿箱1完整的左边侧壁。两个垂直支撑框架元件8中的每一个在其下端部分都分别有相应的通道口22,通过它,水平的底板梁9被定向,并与垂直支撑框架元件8的U形型材的底表面用螺栓联结,U形型材具有不同长度的边缘。这种固定方式保证了较高的角刚度。带有制动杆24的相应的制动装置21,与底板梁9一起被固定在每个垂直支撑框架元件8上,并且背后装有加强板14以便加强整个设备。相应的下导瓦15被安装在垂直支撑框架元件8下端的每个制动装置21的下面。上导瓦15被导瓦承载托架23加强,安装在垂直支撑框架元件8的上端。带有用于承载元件17的悬挂点18的承载轭架的一端,在第一宽侧壁元件4下面伸出。这一悬挂配置尤其适用于典型的液压钢丝绳驱动(如图4所示)。迄今为止所说明和图示的零件,一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悬臂吊重装置,另一方面形成了电梯轿箱的整个的左边侧壁。
电梯轿箱1中的被分别图示的其它箱体元件,基本上包括轿箱底板10.1、后侧壁元件2、第一窄侧壁元件5、第二窄侧壁元件7、放置在两个窄侧壁5和7之间的指示板托板6以及轿箱顶板19。轿箱底板10.1在三个侧面上有向上弯曲的边缘,侧壁元件2、3、4、5、6、7、8在它们的下端被固定于其上。由此很显然,元件8既是侧壁元件,又是支撑元件。轿箱底板10在入口一侧有向下弯曲的前表面11,带有挡板13的承载托架12被固定于其上。此外,承载托架12还是为容纳图中未显示的门槛型材而设置的。而且,承载轭架16被引入轿箱底板10.1下方,并与其牢固地联接。此外,轿箱底板10.1放置在底板梁9上,底板梁9被做成特殊的尺寸以接受最大运送载荷。为上述元件也提供了固定联接。在电梯轿箱生产过程中,轿箱底板10.1上覆盖有多层夹层板,这在图中未显示。轿箱侧壁元件2至8具有可随时投入使用的表面。因为为了这一目的,带有叠层的薄金属板,最好是所谓的“表层板”,被用作原料。根据需要,可以另外贴加装饰性侧壁面层。指示板托板6在其基本概念上是通常的窄侧壁元件,但另外又是为加呼叫传送器26、楼层指示器25和通风栅27而设置的。轿箱顶板19向下弯曲的侧边缘28有用于与侧壁和后壁元件2、3、4、5、6、7和8螺栓联接的固定点29。固定点29有衬垫30,以产生四处延伸的上端通气缝。在轿箱顶板19的支撑框架一侧的附加的联接型材20,用于上轿箱部分的加固。
导轨34之间的导向平面,与电梯轿箱1的入口正面彼此成直角。
与图1所示的相比基本类似的电梯轿箱1,如图2所示,其区别如下这个轿箱具有适用于较小的运送载荷的稍微较轻的结构,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尺寸。
根据图2,导轨34之间的导向平面,与电梯轿箱1的入口正面彼此平行,此变型中的轿箱支撑框架是由轿箱后侧壁的侧壁元件形成的。这样,电梯轿箱1的一个完整的后侧壁或一个完整的侧壁,是由垂直支撑元件8和侧壁元件2或4一起形成的。
在这个变型中,轿箱底板部件被做成由几部分组成的结构,包括带有侧面向下弯曲边缘和后面向上弯曲边缘的轿箱底板10.2。此处底板梁16的上侧在同一高度形成轿箱底板10.2的两个边缘部分。相应地,底板梁16在它们的内侧与轿箱底板10.2的侧面向下弯曲边缘联接。轿箱底板10.2的前侧由用螺栓固定的前型材33形成,轿箱底板10.2的后侧有辅助横梁32。其后,轿箱底板10.2和梁16的上侧面被底板涂层或底板板材所覆盖。
侧壁元件4和7之间的中间空间或侧壁元件3和7之间的中间空间,用于安装结构为指示板托板6的侧壁元件。侧壁元件2至8由环绕啮合并将侧壁元件的重叠部分固定在一起的箍圈相互联接。
侧壁元件3和7有通风孔27。
图3显示了处于组装后状态的依据图2的轿箱。指示板托板6和箱门驱动装置使轿箱箱体增加成为完整的、已安装好的电梯轿箱1。
图4通过实例示出了可用于依据本发明的电梯轿箱的液压钢丝绳驱动装置。液压油缸35被安装在两个导轨34的导向平面内,并被支撑在升降井37的升降井基座39上。封闭的偏转滑轮36安装在活塞杆头上,承载元件17则缠绕于偏转滑轮上。通过它可以实现t=1∶2的转换比率。导向横梁38可以防止带有偏转滑轮36的活塞杆头的侧面扭曲。
依据图1和图2或图3的两个变型的零件可被合理地大批量生产。只有与现有楼层总数相一致的指示板托板6和呼叫传送器26可算作依赖于订制的部件。
箱门驱动装置也是一个更独立和完整的部件,并且和上述的指示板托板6一起,使轿箱箱体形成一个独立的、完工的轿箱箱体1。
权利要求
1.用于电梯的电梯轿箱(1),它可由提升装置在垂直导轨(34)上移动,电梯轿箱具有由薄金属板元件组成的箱壁(2至8),并且薄金属板元件在边缘至少部分弯曲以提高强度,并形成型材,其中,这些组成箱壁的型材元件中个别的一些至少向下延伸超出电梯轿箱的轮廓,从而形成支撑框架元件(8),其特征在于,垂直支撑框架元件(8)和水平底板梁(9)形成悬臂吊重装置,允许电梯轿箱(1)在安装在靠近电梯轿箱(1)一侧的导轨(34)上导向,并且底板梁(9)牢固地与垂直支撑框架元件(8)连接,从而形成轿箱底板(10.1,10.2)的元件或支撑元件。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箱,其特征在于,底板梁(9)穿过垂直支撑框架元件(8)中的通道口(22)被插入,并且与支撑框架元件(8)的具有不同长度边缘的薄金属板型材的底表面,比如通过螺栓,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轿箱,其特征在于,支撑框架元件(8)在底板梁(9)的固定区域的后侧有加强板(14)。
4.按照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梯轿箱,其特征在于,与导轨(34)相配合的导瓦(15)被直接或通过导瓦承载托架(23)固定到支撑框架元件(8)上。
5.按照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梯轿箱,其特征在于,用于牵引电梯轿箱的承载元件(17)被固定在承载轭架(16)上,该承载轭架(16)被布置在底板梁(9)之间,其上带有伸入导向平面的悬挂点(18)。
6.按照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梯轿箱,其特征在于,提升装置最好以液压钢丝绳方式(17、35至39)被驱动,并被布置在导轨(34)之间。
7.按照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梯轿箱,其特征在于,底板梁(9)在轿箱底板(10.1、10.2)的整个长度上延伸。
8.按照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梯轿箱,其特征在于,横梁(32、33)在轿箱底板(10.2)的前端和/或后端对其进行加强。
9.按照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梯轿箱,其特征在于,形成电梯轿箱(1)侧壁的薄金属板元件(2至7)和支撑框架元件(8)直接形成电梯轿箱(1)的内壁。
10.按照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梯轿箱,其特征在于,用于侧壁元件(2至8)的被加工为型材形状的薄金属板具有已形成可随时投入使用的表面的叠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梯的电梯轿厢(1),它可由提升装置沿垂直导轨(34)移动,:电梯轿厢(1)包括由薄金属板元件组成的侧壁(2至8)、一个顶板(19)和一个底板(10.1)。为了获得更高的强度,所述薄金属板元件具有至少部分倾斜的边缘,并形成成型的型材和钢性板。一些构成侧壁的成型型材形成支撑框架元件(8),后者和水平底板支撑(9)一起,表现为帆布背包框架结构。支撑框架元件(4、8、9)是轿厢厢体的组成部分,反之亦然。
文档编号B66B11/02GK1248217SQ98802694
公开日2000年3月22日 申请日期1998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1997年3月6日
发明者法布里斯·托马塞蒂 申请人: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