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学敷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
【背景技术】
[0002]网状植皮是大面积烧伤患者最常见的一种植皮方式。取皮结束后,将所取皮片用网状制皮机修剪成网状,移植在烧伤创面上。待网状皮与创基建立血运之后,上皮开始爬行,网眼逐渐封闭,创面完全愈合。网状植皮的优点是皮下不容易发生积血,易于存活,大比例的封闭创面,且术后功能良好;缺点是抗感染能力差,裸露创面的细菌含量一旦超过最大限值,细菌将会蚕食新生的上皮,甚至网状皮片。所以烧伤创面网状植皮后的治疗关键就是防治感染、加速愈合。
[0003]针对以上问题,传统的办法是用纱布结合各种抗菌药物进行换药,作为最常见的医用敷料,纱布的优点是保护创面、具有吸收性、来源广泛、制作简单、价格便宜。但缺点同样突出:无法保持创面润湿,妨碍组织细胞上皮化,创面愈合延迟;敷料纤维易脱落,造成异物反应,影响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易长入敷料的网眼中,换药时可引起疼痛;换药时易损伤新生的上皮;换药工作量大。基于以上缺点,国内外学者将许多新型敷料应用于网状植皮术后的创面,试图解决传统敷料的不足。壳聚糖敷料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新型生物敷料,具有止血、抗感染、保湿、促愈合、减轻疼痛等多种生物学作用。但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这种新型敷料引流渗液的能力较差,植皮后的创面如果渗液较多,通常会积聚在敷料与创面之间,使得敷料无法紧贴创面,不能发挥有效的生物学作用,甚至加重局部感染。活性碳纤维敷料一定的止血、抗感染、保湿、促愈合的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但只能吸附少量的渗液。聚氨酯泡沫海绵是一种新型的合成敷料,具有强大的吸收渗液的能力,且主动吸收、原位保留,但其不具有抗感染和促愈合的生物学效应。另外,不论是壳聚糖敷料、活性碳纤维还是聚氨酯泡沫海绵,三者的韧性和抗张强度都不够,不利于加压包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该敷料结构设计合理,具有止血、抗感染、保湿、促愈合、引流好等优点。
[000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从与植皮部位接触一侧起,依次包括内层敷料、中层敷料及外层敷料;在内层敷料的厚度方向上设有若干贯穿的引流孔,且内层敷料中富含锌离子;内层敷料为壳聚糖纤维和活性碳纤维混纺而成的复合材料层,用于抗感染、止血、促愈合和吸收少量创面分泌物;中层敷料为聚氨酯泡沫海绵层,用于吸收内层敷料引流孔排出的渗液;外层敷料为棉织纱布层,用于固定及包扎;所述内层敷料中富含锌离子,且在内层敷料的厚度方向上设有若干贯穿的引流孔。
[0007]所述内层敷料的厚度为2?3mm。
[0008]所述中层敷料的厚度为2?3mm。
[0009]所述外层敷料的厚度为4?6mm。
[0010]所述引流孔的孔径为3mm。
[0011]所述若干引流孔等间距设置。
[0012]若干引流孔之间的孔间距为7mm。
[0013]内层敷料、中层敷料及外层敷料的面积相当。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5]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的专用敷料,包括内、中、外三层,内层敷料为壳聚糖纤维和活性碳纤维混纺而成,其中富含锌离子成分,由于内层敷料在厚度方向上还设有若干贯穿的引流孔,烧伤创面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引流孔充分引流,使内层敷料与烧伤创面良好贴附,更好的发挥止血、抗感染、保湿、促愈合、镇痛的生物学效应。由于引流孔下方的烧伤创面和内层敷料没有直接接触,但内层敷料中富含的锌离子可以通过该引流孔缓释引流到孔下的创面,发挥抗感染、促愈合的双重作用。中层敷料为聚氨酯泡海绵沫层,具有主动吸收、原位保留的功能,可以充分吸收从内层敷料的引流孔中排出的渗液,使得引流孔处也不会有渗液积聚。外层敷料为棉织纱布层,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可以保证敷料的完整性,也便于包扎时加压。本实用新型的专用敷料,内、中、外三层相互配合,设计巧妙,具有止血、抗感染、保湿、促愈合、引流好等优点,能够有效针对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的创面愈合。
[0016]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引流孔的孔径设置为3_,引流孔间的间距设置为7mm,孔径越大,孔间距越小,创面分泌物引流越好,但引流孔下的创面就越多,内层敷料的生物学效应就小。经多次实验反复测试性能,本实用新型的孔径设计为3mm,孔间距设计为7mm,为最理想的数据,既能保证分泌物的充分引流,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内层敷料的作用,同时3mm的敷料孔径也在锌离子的释放范围内。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专用敷料结构侧视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专用敷料结构俯视图。
[0019]其中,I为内层敷料;2为中层敷料;3为外层敷料;4为引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21]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从与植皮部位接触一侧起,依次包括内层敷料1、中层敷料2及外层敷料3;在内层敷料I的厚度方向上设有若干贯穿的引流孔4,且内层敷料I中富含锌离子;内层敷料I为壳聚糖纤维和活性碳纤维混纺而成,用于抗感染、止血、促愈合和吸收少量创面分泌物;;中层敷料2为聚氨酯泡沫海绵层,用于吸收内层敷料引流孔排出的渗液;外层敷料3为棉织纱布层,用于固定及包扎。
[0022]内层敷料I的厚度为2?3mm,中层敷料2的厚度为2?3mm,外层敷料3的厚度为4?6mm。三层敷料的面积相当。
[0023]参见图2,优选地,引流孔4的孔径为3mm,若干引流孔4之间的孔间距为7mm。孔径越大,孔间距越小,创面分泌物引流越好,但引流孔下的创面就越多,内层敷料的生物学效应就小。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孔径3mm,孔间距7mm是最理想的数据,既能保证分泌物的充分引流,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内层敷料的作用,同时3_的敷料孔径也在锌离子的释放范围内。
[0024]本实用新型的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在使用时:
[0025]植皮结束后,将本实用新型专用敷料完全覆盖创面,使专用敷料的内层敷料I与创面紧密接触,并在外层敷料3外部用绷带包扎牢固。
[0026]烧伤创面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内层敷料I的引流孔4充分引流,使内层敷料与创面良好贴附,更好的发挥止血、抗感染、保湿、促愈合、镇痛的生物学效应。
[0027 ]由于内层敷料I中设有多个引流孔4,引流孔4下的创面与内层敷料没有直接接触,使得内层敷料的多种生物学效应很难发挥。此时,内层敷料内富含的锌离子则可以缓释到引流孔4下的创面,发挥抗感染、促愈合的双重作用。(孔径越大,孔间距越小,创面分泌物引流越好,但引流孔下的创面就越多,内层敷料的生物学效应就小。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孔径3mm,孔间距7mm是最理想的数据,既能保证分泌物的充分引流,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内层敷料的作用,同时3_的敷料孔径也在锌离子的释放范围内)
[0028]中层敷料2为聚氨酯泡沫海绵层,可充分吸收网眼中排出的渗液,且主动吸收、原位保留,使得引流孔4处也不会有渗液积聚。
[0029]外层敷料3为棉织纱布可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可以保证敷料的完整性,也便于包扎时加压。
【主权项】
1.一种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其特征在于,从与植皮部位接触一侧起,依次包括内层敷料(I)、中层敷料(2)及外层敷料(3);在内层敷料(I)的厚度方向上设有若干贯穿的引流孔(4),且内层敷料(I)中富含锌离子; 内层敷料(I)为壳聚糖纤维和活性碳纤维混纺而成的复合材料层,用于抗感吸收创面分泌物; 中层敷料(2)为聚氨酯泡沫海绵层,用于吸收内层敷料(I)的引流孔(4)排出的渗液; 外层敷料(3)为棉织纱布层,用于固定及包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敷料(1)的厚度为2?3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敷料(2)的厚度为2?3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敷料(3)的厚度为4?6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孔(4)的孔径为3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引流孔(4)等间距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其特征在于,若干引流孔(4)之间的孔间距为7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其特征在于,内层敷料(1)、中层敷料(2)及外层敷料(3)的面积相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专用敷料,属于医学敷料技术领域,从与创伤部位接触一侧起,依次包括内层、中层及外层;所述内层敷料中富含锌离子,且在内层敷料的厚度方向上设有若干贯穿的引流孔;内层敷料为壳聚糖纤维和活性碳纤维混纺而成,用于抗感染、止血、促愈合和吸收少量创面分泌物;中层敷料为聚氨酯泡沫海绵层,用于吸收内层敷料引流孔排出的渗液;外层敷料为棉织纱布层,用于固定及包扎。本实用新型的专用敷料,内、中、外三层相互配合,设计巧妙,具有止血、抗感染、保湿、促愈合、引流好等优点,能够有效针对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的创面愈合。
【IPC分类】A61F13/02
【公开号】CN205163386
【申请号】CN201520868103
【发明人】杨薛康, 胡大海, 陈俏华, 李志强, 赵辉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