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Folklore
1)Folklore[英]['f??kl?:(r)][美]['fok'l?r]民俗学
1.Equality of Kowtow:Grandfathers Belief of Living——and Discussing Subjective Sensitive Folklore;磕头的平等:生活层面的祖师爷信仰——兼论作为主观感受的民俗学
2.Folklore s Nature and the Sun s Myth;民俗学的性质与太阳神话
3.The "Living World" of the Folklore;论民俗学中的“生活世界”
英文短句/例句

1.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Folklore: Study on Taixing Ginkgo Folklore;生态民俗学视野:泰兴银杏民俗研究
2.Folklore Weekly and the Chinese Modern Folklore Campaign;《民俗》周刊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
3.Urban folklore system and protec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urban folkway;都市民俗学体系与都市民俗资源保护
4.On Ecological Folklore Chain;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5.Is A Study With An Object on "Folk-custom" Folklore--Why Does Folklore Alienate "Modern Time";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为什么民俗学疏离了“近代”
6.ethnographical material与民俗学有关的文物
7.Reflective Folkloregraphy-Mr.Zhong Jing-wen s Recorded Folklore;反思民俗志——关于钟敬文先生的“记录民俗学
8.The GuanLong Folk Custom Cultural Circle Wase put forward and their Upper Significance of Folklore关陇民俗文化圈的提出及其在民俗学上的意义
9.The Academic Practice of Custom Reform-Investigation into Folklore Experts in the 1920s and 1930s;礼俗改造的学术实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俗学家的礼俗调查
10.An Excellent Work of Regional Nationalities Description Folklore--A Merry Reading of the Folklore of South Chu in China区域民族描写民俗学优秀之作——读《中国南楚民俗学
11.44New Contribution of the Theory of Folklore in China:a Study on "Folklore in a Country with Multi-nationalities";中国民俗学理论的新建树——对“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理论的探讨
12.The Quest for the Selected Folk Stories of East Guizhou Province;《黔东民间故事选》的民俗学意义探微
13.The Changing of “Folk” in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Folklore;20世纪民俗学视野下“民间”的流变
14.Sincere Love for the Folk Culture of Minorities;钟敬文“多民族一国民俗学”思想评述
15.Herder and ZHOU Zuo-ren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
16.Talking about Folklore and Folk Literature through Readingof Northwest Minorities Research读《西北民族研究》说到民俗学与民间文学
17.On China Folklore Society: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China Folklore Society;关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
18.Concern for the Fate of the Study of Folklore Culture and Folklor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Non-material Heritage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与民俗学学科的命运
相关短句/例句

Folk esthetics民俗美学
3)folklore society民俗学会
4)history of folklore民俗学史
5)expert on folklore民俗学家
6)folklore poetics民俗诗学
延伸阅读

民俗学  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1846年创于英国。 英国在产业革命之后, 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它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与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封建社会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引起不少学者产生一种从科学上给予解释的要求。最初提出"民俗学"一词并倡议研究这门学问的是英国稽古学者W.J.汤姆斯。这个概念的早期含义是指民众的知识或学问。 它的内容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 信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由于民俗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由于近代许多民族、国家要求民族自我认识、争取民族独立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殖民地的需要,促使这门学科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遂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引人注目的学问。    民俗学研究范围 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今天在有些国家已经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从社会基础(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风俗行为和有关的心理活动,尽管它们之间有程度上和份量上的不同。如过去各种劳动的组织、操作的表现形式、技术特点和所附着的信仰,以及过去社会中的宗教庙会,村落和宗族的各种习惯、规例等,都是民俗现象。至于各地的年节风俗,如中国传统的新年、元宵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除夕等岁时活动,人们一生中所奉行的诞辰、 成年式、结婚、 丧葬等仪礼,以及各种民间赛会、文学艺术活动,从来就被列在风俗、习尚之中。    社会民俗现象的共同特点  社会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大体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它们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或发起的,但也必须经过集体长时间的仿效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风俗。②与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③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扩布的。即使是少数新生的民俗,也要具有这种特点。这些特点与一般文化史上个人的、特定的、一时(或短时)的文化产物和现象显著不同。    社会民俗现象的作用  民俗现象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心理需要而产生、传播、继承的。同样它也要为产生它的母体报效尽力,发挥相应的作用。各种民俗现象的性质、结构不一样,其社会功能也不一样。同一个民俗现象,由于所处的社会形态及历史阶段不同,其功能也会起一定的变化。但概括说来,民俗现象的功能,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即使已经失去了原来意义的风俗,往往也要以某种变性的作用服务于一定社会的人们的生活。如放风筝,最早是一种具有巫术性质的活动,现已变化为基本上属于文化娱乐性质的活动。完全没有作用的习俗,是比较少的。    民俗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民俗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很密切,两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在理论上互相辅助、互相促进。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差异,例如民族学者重视民族的起源、发展及其迁移、混合、分化等问题的研究,民俗学者一般不注意这些;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一般限于本国或本民族,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大都是多民族的、跨国界的。    中国历史上的民俗学  中国历代学者积累了不少民俗资料, 提出了某些见解。 大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的《山海经》,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族、民间医药等古民俗珍贵资料。东汉时期产生了专门讨论风俗的著作,如应劭的《风俗通义》。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如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等。隋唐以来,全部或部分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更多。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俗学著作,却产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 "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 《歌谣》周刊,首次揭示研究歌谣的目的是文艺的与民俗学的。1928年初,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期刊和丛书,并举办民俗学传习班,影响颇大。30年代初,杭州又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继承并发展了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这方面的学术工作。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学者和著作,如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江绍原的《发须爪》,以及黄石、闻一多等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论文。在抗日战争期间,西北的民主政权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由于毛泽东提倡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并指出民间固有文化的优点和对它学习的重要,因而在西北并扩及到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搜集和运用民间文学艺术的热潮,给"五四"以来这方面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科学起点。    新中国的民俗学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进行采集、研究和组织队伍等工作,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刊物和许多歌谣集、故事集。50年代后期,配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俗学活动得到了新的、比较全面的发展。民间文艺的收集、研究工作进一步展开。中国民俗学会于1983年5月在北京成立,一些地方也相继建立起民俗学团体。有些地区的博物馆建立了民俗学部或开办了民俗学资料展览会。中国民俗学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