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诚信观,Modern good faith view
1)Modern good faith view现代诚信观
英文短句/例句

1.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between the connotations of historical and modern views of good faith;传统诚信观与现代诚信观内涵之辨析
2.On Honesty of Confucius and Its Modern Sense;孔子“诚信观”探微及现代意义阐释
3.By Confucianist Tradition Righteousness Advantage View and the Good Faith View and Modern Transforms;论儒家传统义利观和诚信观及其现代转化
4.Level and viewpoint of integrity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当代大学生诚信水平与诚信观的调查
5.Advocat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onesty Cultivate Modern Honesty Spirit;弘扬传统诚信理念 培育现代诚信精神
6.On the Contemporary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Chengxin" and "Yili"--Glorious to Oblige "Chengxin" and Shameful to Value Profit rather than Duty;论传统义利观和诚信观的现代转换——从“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谈起
7.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onesty on Honesty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论传统诚信观与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8.The Combination of Credibility by Rule and Credibility by Virtue:the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redibility;规范诚信与德性诚信的结合:现代诚信的合理建构
9.Socialism Outlook for Honor and Dishonor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Good Faith Construction;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
10.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Integrity in the Short Stories of the Ming Dynasty明代传奇短篇小说诚信观的审美内涵
11.From True Feeling and Nature to Honest Society--Realization of Confucian Honesty in Modern Society;从真性情到诚信世界——儒学之“诚”的现代开显
12.The Analysis and Conformity to Origin and Realism of Modern Integrity;现代诚信“源”、“原”分析及其整合
13.The Influence of Rationalistic Concept of Sincerity and Credit on Modern Scholar Businessmen s Personality;理学诚信思想与现代儒商人格的塑造
14.Analysis on integri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15.On Honesty-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现代诚信道德教育
16.Modern Honesty and Faith:The Moral Target i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现代诚信:和谐社会建构的道德目标
17.A Rational Study on the Deficiency of Honesty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理性审视
18.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Western “Faith” Culture and Their Modern Integration;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
相关短句/例句

modern integrity现代诚信
1.According to modern society s needs to integrity,traditional integrity must be transferred to modern integrity.根据现代社会对诚信的要求和需要,传统诚信必须完成向现代诚信的转换:一是在调节范围上,必须完成熟人式的狭隘诚信向陌生人式的普适诚信转换;二是在约束机制上,必须完成乡规、舆论式的软性诚信向契约式的硬性诚信转换;三是在发生的依据上,必须完成情感式诚信向理性式诚信的转换;四是在追求的目的上,必须完成排斥功利式的道义诚信向认可利益式的有限诚信转换;五是在交往的主体上,必须完成不平等式诚信向平等式诚信的转换;六是在伦理层次上,必须完成次要道德义务式诚信向基本道德义务式诚信转换。
2.However, lacking in realistic society in fact is not our once owned dharma integrity, nor pure west contract integrity, but a modern integrity pattern in according with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and contemporary china society.我们所要构筑的是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崭新的诚信模式——现代诚信。
3)modern honesty现代诚信
1.Market economy of which modern honesty is the internal moral demand is a credit economy.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现代诚信是市场经济内在的道德要求。
4)the modem legal Concepts of honesty现代法律诚信观念
5)Rais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modern good faith view培养大学生现代诚信观
6)modern good faith现代诚信思想
延伸阅读

现代西方哲学家的自然观  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家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自然科学革命中形成发展的对自然界的各种看法。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大多数现代西方哲学家都力图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反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但是,他们大都回避甚至否定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性,有的还强调人认识自然的非理性因素,或宣扬宗教神秘主义。他们的自然观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科学主义自然观  它强调自然界只是在自然科学的、特别是数学和物理的命题中显示出来的东西。B.A.W.罗素表示相信外在世界的存在,认为不应当把自然界归结为物体的总和,而应当看作由点、瞬间、质点所组成的一系列"事件",即事物的各种性质和关系的系统。但他又认为,这一切归根结蒂都是人们通过感官所形成的感觉材料。它们组成某种可用数学描述的先于经验的逻辑结构,构成一个先验的实在的"共相世界"。某些逻辑实证主义者也抱有这种观点。L.维特根斯坦坚持,世界不是事物而是"事实"的总和,即逻辑空间中可能的东西、主体的稳定状态,它是外在于现实世界的某种逻辑结构。因此,从逻辑必然性不能导出现实世界的因果联系,科学也不能预见未来。R.卡尔纳普也取消了自然界本身存在的问题,要求哲学局限于科学所描述的现象,甚至局限于对表述这些现象的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以"肃清"一切世界观因素。H.赖兴巴赫也从同样的观点出发,认为科学中只有逻辑蕴涵关系,而且只有描述经验事实的"如果......那么有某种可能......"的概率陈述,而无所谓客观因果联系。    60年代兴起的结构主义思潮从某些方面发展了这种自然观。按照C.勒维-斯特劳的看法,自然界只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可能结构的源泉,而从不具有完备的意义。它犹如一份音乐总谱,只能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需要而在一定时间所构造的世界模型。此外,科学实在论也发展了这种自然观。K.R.波普尔认为科学是人关于自然界的唯一认识形式,因而自然界只有通过科学理论的不断检验和批判才能表明其独立存在,并且不断地表现出它的永无穷尽的非决定性的本来面貌。H.普特南也认为,自然界的实在状态和结构只能愈来愈好地表现于科学理论之中。    人本主义自然观  它反对从科学出发认识自然界,认为自然界总是同生命、主体、人耦合着,是后者活动的产物。直觉主义者H.柏格森认为宇宙是生生不息的长河,是生命的冲动或创造的进化,也是唯一实在的真正时间──"绵延"。在他看来,物质只是绵延中断的结果,是生命止息以后的余烬,它表现为科学所描述的世界空间性。因此,人们只能靠直觉、诗和艺术,而不能靠科学和理性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存在主义者M.海德格尔提出,人的个体性是优先于自然界的"特殊类型的实在",自然界是通过人的意象而摆到人的面前来的,人又把自身摆到自然面前制造自然。按照K.雅斯贝尔斯的说法,自我和世界是统一的,自然界是哲学从流动可变的周围环境中所寻求的某种固定的存在,它只有成为自我体验的对象,才能成为现实。J.-P.萨特还提出,自然界是无限的,而且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整体。它只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认识的东西,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可能性。他认为,人的存在要求绝对自由,因此必须依靠自由选择塑造世界、塑造未来。某些实用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倾向于这种自然观。如W.詹姆斯声称,他们并不管自然界本身如何,而只看它对人的效果,因而实在世界只是一个我们联结各种经验事实的过程,就象用五颜六色的石子镶成一个"多元的宇宙"。因此,自然界只是人在实践中的创造。    有机主义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在调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倾向的基础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体。过程哲学的创始人A.N.怀特海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秩序、有生命的整体,其中的原子、电子是原始有机体,也是反映整个宇宙的小宇宙。它与生命溶为一体,是一个创造的进化和由潜能变为现实的有目的的过程。因而在怀特海那里,自然界表现为一系列的时空事件,它们同一切存在都有关联,不仅反映过去,而且预示未来。英国的J.C.斯穆茨(1870~1950)也把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中蕴藏着一种创造性力量和趋向,从而使简单的结构不断向着日益复杂的结构演化,最后达到理想的整体。但在他看来,这种创造性力量是超自然的、神秘的东西。    新托马斯主义自然观  现代西方哲学家片面坚持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观点的结果,给神学留下了空隙。新托马斯主义者借口科学和哲学都不足以解决自然观问题,而力主用"超自然"、"超物质"的信仰加以补充。他们秉承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是由质料和规定这种质料的形式组成的,并认为后者是主导的、积极的,前者是从属的、消极的。它只是一种消极接受形式作用的潜在可能性,一种想成为存在的"渴望",也可以说是一种"非存在"。同样,整个自然界也表现为这两种不同成分之间的结合,并且具有各种不同的层次。一切层次中最低级的是无生命物体,这些物体缺乏有机的统一和活动;而生命则显示出较大的统一和活动。最后的层次是凌驾于无生命物体和有生命物体之上的人,人的使命就在于认识最高的存在──上帝。上帝是"纯存在"或"纯形式",也是第一推动、第一原因、绝对必然、绝对完善和终极原因,正是由于它才保证了自然界成为一个统一的合乎规律的整体。新托马斯主义的这种自然观,归根结蒂是把自然界的联系和规律性神秘化,为论证"上帝的存在"提供哲学根据。因而它不过是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见欧洲中世纪自然观)在现代科学条件下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