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解释,Biological explanation
1)Biological explanation生物学解释
1.This article points it out that Biological explanation has contextual correlation because of different explanation subject.本文通过生物学解释的特征的分析 ,指出生物学解释具有因解释主体不同而形成的语境相关性 ,而这一特性决定了生物学解释与物理学解释的本质差异。
2.In conclusion,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a biological explanation of morality should maintain the necessary "degree" and although morality cannot be decided entirely by biology,it can not rule out biology factors.随着生物学的兴起,用生物学解释道德的起源形成新的研究纲领。
英文短句/例句

1.Variousness of the Contextual Corre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Biological Interpretations;科学解释的语境相关与生物学解释的多样性
2.Genes and Altruism--A B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Ethics;基因与利他行为——道德的生物学解释
3.The Limits of B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Morality: Theory of E.Mayr's Moral Evolution生物学解释道德的限度——E·迈尔的道德进化思想
4.Intimacy and high pitch;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
5.Contextual Correlation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 & Autonomy of Hi gh-level Explanation in Biology;解释的语境相关与生物学中高阶解释的独立性
6.explain the phenomenon neurobiologically.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
7.explain the behavior sociobiologically.从生物社会学的角度解释这一行为。
8.Studies on Diffusion Behavior and Release Kinetics of Drug Molecules in Bioerodible Polymer Matrices;生物降解药物控释体系中分子扩散行为及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9.At best, philosophers can merely interpret life, themselves and texts.哲学家至多只能解释人生,解释自己,解释文本。
10.The goal of Aristotelian science was to explain why things happen.亚里士多德科学旨在解释万物产生之因。
11.Man is more complex than his biology.因为人类比生物学所能解释的更为复杂。
12.What we call the evolutionary hypothesis is an explanation of a host of biological and paleontological observations.我们所说的进化假说是关于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大量观察的解释。
13.This disposition is often used as an explanatory principle in biology and psychology.在生物学和心理学中常将这种特性作为解释问题的原则。
14.The early scientists could not explain how heat could flow into a substance to bring about a change of state.早期科学家解释不了热是怎样传入物质,结果产生状态变化的。
15.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Biomed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mplantable Absorbable Sustained Releasing Carboxymethyl Chitosan Microspheres;羧甲基壳聚糖植入可降解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及生物医学特性
16.Geology itself is firmly based on chemistry, physics, and biology,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essentially abstract concepts to observed data.地质学本身是以化学、物理和生物学为基础,应用其基本的抽象理论概念来解释观察到的资料。
17.PROBLEMS OF EXPLANATION ON ORGANIC EVOLUTION ACCORDING TO DISSIPATIVE STRUCTURE关于用耗散结构解释生物进化的问题
18.Biological Naturalism:Searle’s Explanation of Free Will;生物自然主义:塞尔对自由意志的解释
相关短句/例句

interpretive biogeography解释性生物地理学
3)ecological explanation生态学解释
4)biophotolysis生物(学)光解
5)biodegradable microspheres可生物降解缓释微球
6)The Biological Explanations of Suicide自杀的生物性解释
延伸阅读

孙云铸—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孙云铸(1895年10月1日—1979年1月6日),字铁仙。出生于江苏高邮。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学教育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孙云铸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1910年他来到南京上中学,并于191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为本科,学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同时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前往德国哈勒大学学习,并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孙云铸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前往欧美考察,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以后,他担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抗日战争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0年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出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身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之一,孙云铸在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曾享有“孙寒武”的美名。三叶虫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出现,它历经整个古生代的漫长生物发展过程,在2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灭绝,是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它是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留下的大量对鉴定和研究地层地质年代很有价值的“标准化石”。在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孙云铸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他在1924发表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和1931年发表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以及1935年发表的《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这3部研究三叶虫的学术专著,再加上相关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孙云铸所著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作为《中国古生物志》的第1号第4册出版的,它不仅是我国学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孙云铸发现、描述和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其中属于晚寒武世的新属12个,新种53个,且全部是标准化石,特别是方头虫、蒿里山虫和长山虫均为上寒武凤山阶和长山阶的标准带化石。上述研究工作,使他对我国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和地层分布作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的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纪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1949年后,孙云铸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理论突破。5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我国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存在不整合问题,寒武系内产三叶虫等明显的化石,应列为古生界的第一系;中国的寒武纪海侵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而寒武系的下界应为馒头页岩与景儿峪灰岩之间。60年代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强调,由于寒武系含有显著的生物化石群,所以古生物界的底界应为寒武系的底界,并指出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三个系。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