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史研究,contemporary history of academic research
1)contemporary history of academic research当代学术史研究
1.The main value of the seven-volum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which is edited by Huang Ling, is to open up new areas of academic research, that is the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academic research.黄霖主编的七卷本《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的主要价值首先表现在其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这个新领域就是当代学术史研究;同时体现在,这是一套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个人学术见解的著作。
英文短句/例句

1.A Collec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cademe History--Comment on"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Academe History"当代学术史研究成果的一次汇集与展望——读《当代学术史研究
2.Academics of Sorrow and Joy Pursuit of the Truth: Yu Sanding’s Modern Academic History Research;忧乐学术 求索真理——评余三定的当代学术史研究
3.On the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on the Academic Track of Professor Yu San-ding;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诸问题——兼论余三定教授的学术生命演进轨迹
4.Review of History and Thinking of the Present --on the achievement of Shen Weiwei s study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历史的回眸与当下的思索——沈卫威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成就
5.The Art Research on Lvju in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ield of Vision;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
6.A Cultural Poetic Perspective in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文化诗学视角
7.A Research into the Thought Histor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1949-1988);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史研究(1949-1988)
8.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udy on the Contemporary Water Conservancy History;经世致用之学——当代水利史研究新进展
9.A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and Psychohistory;心理史学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深化
10.The Oral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Research:Subject and Method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口述史问题:学科与方法
11.Classical Literature Renaissance and Liang Qichao's Academic History"古学复兴"与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
12.A Tendency Back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ography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Studies and the Theory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Studies and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ography;向历史学特性的回归──历史认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史学的理论建设
13.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Reflections on Literary History历史意识与文学史反思——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线索
14.On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
15.Historical Review on the Research Pattern of Qing Historiography in the 20~(th) Century;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历史考察
16.Yu Jianhua and Modern History of Art--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Painting俞剑华与现代美术史学——以绘画史研究为中心
17.Features of Liang Qi chao’s Study on Academiacal History of Qing Dynasty;论梁启超晚年清代学术史研究之特色
18.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he Prospect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跨学科研究与当代中国史学科发展的前景
相关短句/例句

historical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当代文学史研究
3)contemporary history studies当代史研究
4)contemporary academic history当代学术史
5)Contemporary Histroy of China Studies ?当代中国史研究
6)academic history study学术史研究
1.The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study include the ones of the scholars object,the study s basis,the scholars self-discipline and academic principle,the developing environment,and the possibility of becoming the course,which of all involve into the evolutional academic tracks of professor Yu San-ding.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诸问题,包括学者的主体性问题,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学者的自律与学术规范问题,当代学术史研究发展的环境问题以及当代学术史成为学科的可能性问题。
延伸阅读

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涉及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从1967年起连续出版了《大陆中国的经济概貌》(1967年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估计》(1972年版),《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1975年版)、《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1978年版),1982年又出版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其中后三本书已有中译本。 《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77年。)是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于1975年7月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报告的汇编。据称参加这项研究工作的有28位美国国内外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15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其中包括商务部、中央情报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在这本书里,有相当大部分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问题的。包括:1.工业发展史。如"1949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用工业"、"中国的工业体制"、"中国工业工人的积极性"、"中国石油工业的增长与前景"和"中国的钢铁工业";2.农村和农业。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业"、"牵制中国发展的几个因素"、"1963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社体制"和"中国农村的工业化";3.基本建设与电信。如"1949年至1974年中国的基本建设趋势"、"1949年至1974年的国内和国际电信";4.国防经济与对外贸易。如"1965年至1974年中国的国防负担"、"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关系"、"1950年至1974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此外,他们还研究了中国的技术引进和推广、中国的人口问题、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的布局、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等等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也是由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组织了37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会同美国13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而成的。书中集中研究了中国的以下问题:1.制造业和采掘工业。如"中国的政治斗争和工业增长(1965-1977年)"、"中国机械工业的调查"、"中国能源的系统分析"、"中国矿产经济"和"中国的电力工业";2.人口和劳动力的利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增长"、"中国在实现现代化中有关科学和技术的若干问题"、"中国1949年至1978年的就业政策(以农村生产妇女为重点)";3.农业。如"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国的粮食贸易"和"中国农业技术政策和能力的演变";4.对外经济关系。如"中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和"中美商业关系"等等。 1982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再次组织编写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中译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5年。),集中研究了"中国工业管理的改革"、"中国运输事业的发展(1971~1980年)"和"中国的劳动力(1957~1980年)"等经济史问题。 前苏联学者克娜瓦洛夫和莫洛佐娃研究了1949~1974年的中国人口和劳动力发展问题。莫洛佐娃认为在1974年中国有483200000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大约58%,其中有22%的人口居住在城中。她还估计,1974年,中国城镇人口约为1.7亿,占总人口的20%。她还研究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粮食产量问题。(注:彼得罗夫、莫洛佐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6年。)对于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研究,他们大致把1949年到1957年作为一个时期,1958年到70年代末作为另一个时期。他们认为中国在第一时期遵循了既定的依靠苏联的路线,出现了工业的迅速增长,并为中国工业此后的成功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