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
1)the end of history历史的终结
1.Francis Fukuyama thinks that liberal democracy practiced in the West is "the end point of mankind s ideological evolution" and "the final form of human government", and that the history of competition of different ideologies and social systems came to its end, so he introduces "the end of history" which has aroused heated discussion.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之间互相竞争的历史已经结束,因此他提出了“历史的终结”论,在东西方掀起轩然大波,批评、拥护之声此起彼伏,很快形成了一股弥漫全球的“终结热”。
英文短句/例句

1."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Destin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命运
2.A Comparison on Historical Tendency between Francis Fukuyama s View and Immanuel Wallerstein s Views;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历史的终结——福山与沃勒斯坦历史趋势论之比较
3.Utopia and the End of History: Historical Reflection of Marxist Perspective;乌托邦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理论视角的历史反思与批判
4.Kohl held that the ultimate complete withdrawal of Russian troops from Germany is "the end of European post-war history".科尔认为,俄罗斯军队最终全部撤离德国是“欧洲战后历史的终结”。
5.The result of globalism is the end of capitalism and the glory of communism.全球化的彼岸是资本主义历史的终结和共产主义的辉煌。
6.End of the Ethicized History and Expansion of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Market Economy Order;市场经济秩序道德基础的拓展与道德伦理化历史的终结
7.Confronting the Myth of “The End of History”: From Spectrum of Marx to Return to Marx;面对“历史的终结”之神话:从《马克思的幽灵》到《回到马克思》
8.Has the end of history come?历史终结了吗——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9.Short commentary: termination of the post-war historical period in Europe短评:欧洲战后历史时期的终结
10.The Nationalist Reflection on Fukuyama s End of History;对福山“历史终结”说的民族主义思考
11.On Historic Enlightment of the End of the Old Democratic Cultural Platform;旧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终结的历史启迪
12.Fall and Revival of Urban Narrative;沉寂、复苏与历史终结年代的都市叙事
13.The Historical Implications of Hegel’s "End of Art"试论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历史性意蕴
14.Christianity, Manism and " the End of History;基督宗教、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终结”——以解放神学为例串起的历史分析
15.Three Historical Dimensions of the End of Philosophy and Its Metaphorical Connotation--The Historical Exposition of the Problem of the End of Philosophy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Essence;哲学终结的三个历史维度及其隐喻性内涵——哲学终结问题的历史清理与实质探析
16.Equal Dialogue: Historical Choice of Terminating “Civilization-related Extremism”;平等对话:终结“文明极端主义”的历史选择
17.From Spengler to Toynbee--Speculativ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o end;从斯宾格勒到汤因比——思辨历史哲学的终结
18.Rationalism or Liberalism --Comment on the End of History of Fuknyama;理性主义,还是自由主义?——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相关短句/例句

the end of history历史终结
1.But inqueries are still needed to make if history will come to an ideal end, neither will liberal and democratic society be the end of history.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相反 ,同样出身哈佛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
3)the end of history历史终结论
1.After the cold war, Fuknyama, Japanese American scholar, proposed again "the theory of the end of history" that the human history would end in the modern society characterized by democracy and capitalism.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在冷战结束后又重新提出了历史终结论 ,主张人类历史必将终结于以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 ,关于“历史终结论”由来已久 ,沿着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向前追溯 ,可以看到这样一条一脉相承的发展线索 :黑格尔→科耶夫→福山。
4)Not the End of History历史没有终结
5)The Structure of Historical Facts历史事实的结构
6)consolidation state固结历史
1.Relations between consolidation state and dynamic strength of saturation silt sand;固结历史对饱和粉细砂动强度的影响
2.The consolidation state of soft soil is of significance for evalu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of foundation soil.确定地基土的固结历史对计算其变形和强度特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延伸阅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写于1886年,同年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杂志《新时代》的第4~5期上。1888年出版单行本。19世纪90年代初被译为俄文、保加利亚文和法文,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传入中国,曾出版过林超真、彭嘉生、张仲实等人的 6种译本。1936年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为。1949年 9月北平解放社出版了张仲实重新校译的版本。196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根据德文重新译校出版,并收入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这本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G.W.F.黑格尔、L.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    著作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中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著作在分析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时,阐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但是黑格尔哲学。"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占?鞯嫉匚坏牟皇撬姆椒ǎ撬奶逑怠U饩龆撕诟穸荒艽铀谋缰し椒ㄖ凶鞒雒魅返母锩崧邸V鞣治隽瞬庖幻艿慕准陡础?    著作在评论费尔巴哈的哲学时,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 指出, 费尔巴哈承认"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此外,还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揭示了费尔巴哈的以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为核心的历史唯心主义及其社会根源。    著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即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选集》第2卷,第4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