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
1)phytochemistry[英][,fait?u'kemistri][美][,fa?to'k?m?str?]植物化学
1.The opinion about research of phytochemistry and natural new drugs;植物化学与天然新药研究之管见
2.Advance on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researches of Rhodtoia L. species;红景天属(RhodiolaL.)植物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
3.Present situation on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introduced from aspects of chemis-try,phytochemist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从中药与化学、植物化学、信息学等方面综述了中药研究的现状,并对中药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英文短句/例句

1.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Corydalis Decumbentis;夏天无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2.Evaluation of Antimutagenic Effects of Three Phytochemicals;三种天然植物化学物的抗诱变性研究
3.Botanic Chemical--Lycopene and Human Health;植物化学物——番茄红素与人体健康
4.The occurrence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plant were the inevitable results of self-chemical protection.植物次生物质的产生是植物化学保护的必然结果。
5.fossil botany古植物学, 植物化石学
6.plant microbial biochemistry植物微生物生物化学
7.biochemistry of drought resistance in plants植物抗旱性生物化学
8.biostratigraphy of fossil plants植物化石生物地层学
9.poisonous plants, chemicals有毒的植物、 化学物质.
10.the study of fossil plants.研究植物化石的学科。
11.The branch of paleontology that deals with plant fossils and ancient vegetation.史前植物学古生物学的分支,研究植物化石以及古代植被
12.Study on Garden Afforestation Phenology and Its Optimal Application in Lanzhou City;兰州主要绿化植物物候学与合理配植研究
13.Plant Structure Representation, Simplification and Drawing Faithful to Botanical Rules忠于植物学的植物结构表示、简化与绘制
14.The science or study of plants.植物学研究植物的科学
15.Dyes come from plants or from chemicals.染料是从植物或化学物质中得来的。
16.Of or relating to the science of botany.植物学的植物学的或与植物学有关的
17.The inhibition of growth in one species of plants by chemicals produced by another species植物毒素抑制,植物相克一种植物的生长因另一种植物所产生的化学物质而被抑制
18.Reform and Practice on Diversified Teaching of Botany植物学课程多样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相关短句/例句

plant chemistry植物化学
3)phytochemicals植物化学物
1.Conclusion:The PHLC-DPPH flow injection hyphenated technique could realize high-flux screening analysis for antioxidant of phytochemicals.目的:构建植物化学物在线清除自由基活性高通量筛选技术,创建植物化学物抗氧化活性研究新方法。
2.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Aflatoxin B_1 Hepatocarcinogenesis and preventive effects of phytochemicals;植物化学物,如叶绿酸、茶多酚、茶色素、姜黄素、黄酮类化合物等或/和其含量较高的食物在预防肝癌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4)Evolutionary botany进化植物学
5)phytolithology[,fait?u,li'θ?l?d?i]植物化石学
6)plant biochemistry植物生化学
延伸阅读

植物化学药  从药用植物中提取,分离获得的一类具有明显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绝大部分是化学纯物质,可作为原料药加工成为药物制剂供临床应用。重要的植物化学药有生物碱、糖及甙类、萜类和蛋白质类等。    成分  植物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有些成分是植物所共有的,如纤维素、蛋白质、油脂、淀粉、糖类、色素和无机盐等,有的成分仅是某些植物所特有的,如生物碱类、甙类、萜类(包括挥发油)、有机酸、鞣质等。一般说来,植物化学药是指这些特殊成分,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β-谷甾醇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中药天花粉的蛋白质有引产作用,菌类多糖如灵芝多糖有提高机体免疫的作用等。    生产  植物化学药的生产属于物理、化学提取分离过程。植物中有效成分含量高低悬殊,含量在0.5%~1%为比较高,只极少数高达10%,有的仅含百万分之几。生产上有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水蒸气蒸馏法、化学处理法和沉淀法等。由于同一植物中往往含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化学结构类似的成分,因而给分离带来困难。生产中常重复或交叉使用上述几种基本提取方法,必要时采用吸附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和分配层析等,以达到提纯目的。有些植物成分对温度、酸和碱不稳定,在提取过程中应采用适宜的pH,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操作温度和采用耐腐蚀及不产生异物的材料所制作的提取设备,并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各种植物化学药的提取工艺过程均包括预处理、提取和精制等步骤。    从洋金花提取东莨菪碱  洋金花是茄科植物白花曼陀罗或毛曼陀罗的干燥花。东莨菪碱可用于中药麻醉、防晕。取洋金花粗粉,以0.1%盐酸浸取,所得浸取液通过聚苯乙烯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柱。树脂柱用蒸馏水冲洗至洗液无色为止,将树脂晾干。在干燥的树脂中,加适量10%碳酸氢钠水溶液,搅拌至全部湿润,然后装入回流提取器中,加乙醚回流提取,至提尽生物碱。乙醚溶液经脱水、回收,得油状物,即东莨菪碱,再制成氢溴酸东莨菪碱结晶。    从毛花洋地黄提取狄戈辛  玄参科植物毛花洋地黄叶中的西地兰(去乙酰基毛花洋地黄甙丙)酶解脱去末位葡萄糖可生成次生甙狄戈辛(异羟基洋地黄毒甙)。临床上狄戈辛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心房纤维颤动等。取毛花洋地黄叶粉,加等量水拌匀,保持40~50°C发酵酶解24h,每2~3h翻动一次,然后用80%乙醇回流提取,将醇提取液减压浓缩到约含乙醇20%,冷却,析出叶绿素等胶质,用布袋滤取上层清液,滤液用氯仿提取,将氯仿液蒸干,所得残留物用少量丙酮溶解,静置后,析出的狄戈辛再用70%乙醇重结晶,即得纯品。    从蛔蒿草提取α-山道年  α-山道年是菊科植物蛔蒿花蕾所含驱蛔有效成分。将蛔蒿草加水及石灰乳浸煮,浸煮液用盐酸中和至 pH7,然后蒸发浓缩约至原体积的1/15,再用硫酸酸化至pH1,在70~75°C保温15min,冷却放置 24h,离心过滤,滤饼用碱水中和,水洗,滤干,将以上沉淀物用石灰水提取,提取温度为90~95°C。提取液加活性炭脱色后,用盐酸酸化至pH1,在70~75°C保温10min,再冷却放置24h,过滤,得粗晶,再以乙醇重结晶,活性炭脱色。山道年具内酯结构,在热碱溶液中开环成盐而溶于水,酸化后,可闭环仍回复为原化合物。    从天花粉提取蛋白质  葫芦科植物瓜蒌的块根,中药名天花粉。从中提取蛋白质,用于中期妊娠引产,并用以治疗恶性葡萄胎和绒癌。取鲜天花粉,去皮,洗净,压汁,汁放置过夜后,离心除去淀粉,将原汁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净化,维持pH4~4.5,净化液加丙酮沉淀,所得沉淀物溶解于水,加活性炭精制,精制液经冷冻干燥,得颗粒状天花粉蛋白质,配制注射剂,供药用。    中国研制简况  中国目前生产的植物化学药(原料)约近百种,1977年版药典收载了27种,50年代以来,先后对传统中药、民间草药进行多学科协作研究,创制了多种中国独特的植物化学药品,如从黄花蒿提取得到抗疟药青蒿素;从仙鹤草根芽中得到具有良好驱绦虫作用的鹤草酚;从山莨菪根提取得到山莨菪碱和樟柳碱,前者有促进微循环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中毒性休克、眩晕病;后者可用于治疗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视网膜血管痉挛、有机磷中毒等。这些研究不仅可充分利用丰富的天然资源,提供有独特作用的新类型药物,而且对于合成药物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开发新药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编:《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