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焦域,biological focal region
1)biological focal region生物学焦域
1.Study on dosimetry of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to produce biological focal region;高强度聚焦超声形成生物学焦域的剂量学研究
英文短句/例句

1.Experimental Study on Biological Focal Region and Therapeutic Dose of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in Vitro;HIFU生物学焦域与治疗剂量学的体外研究
2.The Study of Effects of Ribs in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Beam Path on Acoustic Field and Biological Focal Region声通道上的条状障碍物对HIFU声场和生物学焦域的影响研究
3.Study on Thermal Kinetics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ss Tar and Its Distillations;生物质焦油及其馏分的热动力学研究
4.Biomarkers for Monitoring Coke Oven Workers Exposure to Coke Oven Emissions;焦炉工人焦炉逸散物暴露监测的生物学标志研究
5.Analyses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xiety from Perspectives of Psychololgy and Neurobiology;外语学习焦虑的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分析
6.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busition Kinetics and Fuel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ss Tar;生物质焦油燃烧动力学及其燃料特性实验研究
7.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ss Entrained Flow Gasification and Char Gasification Kinetics;生物质气流床气化特性及半焦气化动力学研究
8.Factors Analysis Influenced Biology Learning Anxiety and Regulation Methods of Reducing Anxiety;高中生物学习焦虑的影响因素及调节策略研究
9.Bio-reaction Dynamics Study on SR-A Process Disposing Coking Wastewater;SR-A工艺处理焦化污水生物反应动力学研究
10.Thermochemical Model of Tar Formation during Biomass Gasification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焦油形成的热化学模型
11.The Bioeffect of Focused Ultrasoud Near Feild on ECV304 in Vitro聚焦超声近场对体外内皮细胞ECV304生物学效应
12.Study on Therapeutic Dosimetry and Biologic Effect of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剂量与生物学效应研究
13.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 on Plant Bioreactor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生物反应器领域的应用
14.actinic focus【物理】光化学线焦点
15.Kinetics study of Biomass Growth in a Specific Circumstance of Coke-Wastewater微生物在焦化污水特定环境中的生长动力学研究
16.The Application of Polythiophene (PTh) and its Derivatives in the Field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聚噻吩及其衍生物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7.the research - intensive field of biotechnology.注重研究的生物工艺学领域
18.Study on GTEM Cell Suitable for Bioelectromagnetics;适于生物电磁学领域的GTEM小室研究
相关短句/例句

Biomedical Domain生物医学领域
1.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for Biomedical Domain;面向生物医学领域的问答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3)neurobiology of anxiey焦虑的神经生物学
4)biomass char生物质焦
1.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fixed bed tubular reactor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using biomass char as catalysts.为降低生物质气化气中焦油含量,在小型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了生物质焦对焦油模型化合物甲苯的催化裂解反应的实验研究,考察了热解焦粒径、裂解温度、气相停留时间和反应气氛对甲苯裂解率的影响。
2.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sample′s weigh loss process has obvious difference,which is composed of coal char and biomass char.采用热重分析法对煤焦和几种生物质焦及其混合物的气化过程及动力学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煤焦的失重与生物质焦相比差别明显,混合物中的生物质焦所占比重越大、发生失重的温度越低。
5)Biomedical sciences生物医学新兴领域
6)biomass tar生物质焦油
1.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adhesive from biomass tar;生物质焦油型胶粘剂特性的试验研究
2.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busition Kinetics and Fuel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ss Tar;生物质焦油燃烧动力学及其燃料特性实验研究
3.Recent research progresses in catalysts,such as dolomite,olivine,clay minerals,char,alkali metal-based compounds and Rh/CeO2/SiO2 for cracking biomass tar and CaO,LZ-Y82 and Ni-3 for cracking coal tar a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综述了生物质焦油裂解用催化剂:如白云石、橄榄石、黏土矿石、木炭、碱金属化合物、镍基催化剂和Rh/CeO2/SiO2复合催化剂以及煤焦油裂解用催化剂如氧化钙、LZ-Y82和Ni-3的研究进展。
延伸阅读

孙云铸—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孙云铸(1895年10月1日—1979年1月6日),字铁仙。出生于江苏高邮。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学教育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孙云铸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1910年他来到南京上中学,并于191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为本科,学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同时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前往德国哈勒大学学习,并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孙云铸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前往欧美考察,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以后,他担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抗日战争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0年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出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身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之一,孙云铸在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曾享有“孙寒武”的美名。三叶虫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出现,它历经整个古生代的漫长生物发展过程,在2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灭绝,是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它是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留下的大量对鉴定和研究地层地质年代很有价值的“标准化石”。在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孙云铸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他在1924发表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和1931年发表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以及1935年发表的《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这3部研究三叶虫的学术专著,再加上相关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孙云铸所著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作为《中国古生物志》的第1号第4册出版的,它不仅是我国学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孙云铸发现、描述和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其中属于晚寒武世的新属12个,新种53个,且全部是标准化石,特别是方头虫、蒿里山虫和长山虫均为上寒武凤山阶和长山阶的标准带化石。上述研究工作,使他对我国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和地层分布作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的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纪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1949年后,孙云铸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理论突破。5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我国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存在不整合问题,寒武系内产三叶虫等明显的化石,应列为古生界的第一系;中国的寒武纪海侵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而寒武系的下界应为馒头页岩与景儿峪灰岩之间。60年代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强调,由于寒武系含有显著的生物化石群,所以古生物界的底界应为寒武系的底界,并指出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三个系。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